《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静雅小学 张晓娟一、说教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科学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小组合作、验证假设。4、提高总结、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了整
2、个探索求知的过程。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提供的一首欢快的歌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为上课营造快乐的气氛是使得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另外,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
3、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
4、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大胆猜测、实验探究、观察讨论、验证假设、快乐拓展四个部分。五、具体的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的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5、;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一些快乐的动作,在做中学的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开始的时侯,做“听声音,猜声音”的活动,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6、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鸟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了解声音的那些只知识?”。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
7、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组织学生用桌子上许多物体发出声音,接着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带着猜想进行有目的的实验。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钹、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
8、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鼓、钢尺、橡皮筋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9、。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用被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以下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他在哪儿?大声说出“我爱科学”摸一摸感受声带发声是的振动。(4)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七、快乐拓展与课导入“听声音,猜声音”相呼应,最后进行一下拓展,不光是固体振动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比如
10、我们听到的水滴的声音和风的声音。另外,一首声音的世界在学生的快乐诵读中结束课堂教学。授课效果 西宁市静雅小学 张晓娟 在这节课上,我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我认为大胆的假设与猜想,再加上严密的验证就构成了科学的实质,所以我的课堂上有孩子们大胆的猜想,得出一些不太严谨的结论,还有学生对同学们的结论产生质疑,引发认知冲突,才引起学生对疑问的进一步探究,使得课堂才有科学的精神与态度。还有很多同学对一些实验的现象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惊讶的表情,还有上课的过程中知识和自己的想法有冲突时,孩子们紧锁的眉头让我很高兴,因为有了质疑才有了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
11、思 作为一名科学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的价值,既要引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一开课我让学生静下来,仔细听大自然中发出的各种声音,激起学
12、生对声音的兴趣。并问学生关于声音,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什么问题呢?引发学生走入声音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办法使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而且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当然对于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操作实验不够规范时,教师没有及时纠正;表格交流时应让学生之间多交流,不要只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等等。这些都需要我花时间去好好研究的。只有教师本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