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计70分。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表达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3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根底,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
2、“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4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如何控制新增的广阔东部地区?周公决定继承武王的规划,在洛邑新建一个都城,称为成周,镐京那么称为宗周。镐京为“宗周,意在强调 A周为天下之大宗B周公是天下共主C镐京是周的发迹之地D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5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那么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那么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那么莫不和亲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由此可知,西周“乐制的设计旨在 A建立和维系宗法制 B确立贵族等级秩序C维系社会秩序稳定D弥补分封制度缺陷6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
3、?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中作者意在说明 A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7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这里引起“百姓词义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出现,宗法制遭到破坏B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推行,导致世家大族开始衰落C两
4、宋时期城市商业迅速开展,市民队伍迅速扩大D近代“西学东渐,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8周初分封,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土地、部族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获得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由此可知,当时分封 A削弱了国家一统政治格局 B提高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C有利于各地区开发和管理 D旨在拓展周王室统治疆域9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存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 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 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 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 说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10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
5、,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C.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 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乱11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A控制农业生产区 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防止地方离心力12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
6、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根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 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 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13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1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7、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根底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达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15?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表达的理念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16?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17下表是秦朝“九卿和唐朝“六部的职能比照,对此比拟的正确理解是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大大加强C机构精简效率更高 D官僚政治走向成熟18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
8、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认秦朝的政治体制19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叫“六条问事,除第一条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郡守的,监察王国的内容没有载入明文。据此可知,当时 A郡守势力已日益膨胀B监管郡守成国家工作重心C王国问题已根本解决D国家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20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以下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得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21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
9、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 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剧烈C. 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 社会开展出现了严重倒退2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锋利。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23通过比照以下图?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 A. 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开展B.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C. 唐中
10、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D. 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2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25. 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其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它们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明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使“权不专于一司。宋明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革除藩镇弊端C.强化君主专制 D.提高行政效率26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做法
11、 A. 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B. 意在防止唐末五代藩镇之弊C. 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D. 推动宋代科举制开展到顶峰27在中国古代各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多会采取强硬措施,迫使各地富商大贾向王朝政治中心迁移。历朝政府采取此类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缩小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 B促进政治中心的经济开展C削弱地方动乱的经济根底 D缓和各地锋利的社会矛盾28.?文献通考?载:“五代承唐藩镇之弊,兵骄而将专,务自封殖,横猾难制。祖宗宋太祖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宋太祖此举 A防止了中央出现权臣擅权现象 B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C采用分权手段铲除了割据局面 D改变了宰相机构事
12、无不统的状态29宋初,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为“二府制,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宋初统治者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控制兵权 B重文轻武 C节省经费 D加强君权30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B.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舒中高一历史 第4页 (共6页)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31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
13、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面去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B. 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C. 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D. 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32.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3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假设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
14、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34下表是关于科举制创立的几段历史表达。由此可知 A.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已经创立B. 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C. 科举制度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D. 史学无法考证科举制的创立35以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6小题15分,37小题15分,计30分。36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
15、问题。材料 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根底。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
16、,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9分37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
17、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9分参 考 答 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计70分。1561011151620212526303135ADBACBACABACBCDADCCCBBAAABCBDBCBBA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6小题15分,第37小题15分,计30分。36. 1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保存相对完整;设计、修建科学合理。6分2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6分3715分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筹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6分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