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8767077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岳麓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核心素养测评二十 中国古代的农业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解析】选A。材料中,迁都频繁、“经常狩猎都是游牧习俗的表达,应选A;材料中涉及的是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并不局限于贵族,排除B;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根本固定下来,排除C;材料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有经常狩猎的记载,说明有游牧习俗,但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2.(202

2、2长郡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开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铁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开展,故A正确;材料中出土的铁农具并非武器,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表达,故B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表达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

3、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错误。3.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人口生育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锋利D.政府管理能力差【解析】选A。材料“年龄在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说明汉代鼓励结婚、鼓励生育,应选A;材料“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说明不是所有女性,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税收标准不是社会矛盾,排除C;材料中汉代的税收细节表达的是汉代政府管理能力很强,排除D。4.?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

4、江南东道为最多。今人统计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 ()省份(今)隋朝(次)唐朝(次)浙江省244江苏省118安徽省112A.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C.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解析】选C。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南方经济开展较快即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故C正确。A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在隋朝仍被执行,故排除;材料未表达北方或者其他地区水利工程的信息或其他农业开展的信息,故不能够以偏概全,所以B和D错误。【加固训练】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工程日趋减少,南方各

5、省如江苏、浙江、福建那么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兴旺的地方【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期南移完成,从而影响了南北水利工程的兴修,故C正确。题干中描述了北宋后,南北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变化,仅以此无法得出政府是否重视南方农业,故排除A;材料中只是描述南北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没有谈及是否在人口的迁出地区,故排除B;题干中没有表达工商业是否兴旺,故排除D。5. 朝代南

6、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6.519.8998.680.2 唐朝39243.2514.956.8 北宋1 122.562.9662.437.1 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解析】选D。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应选D;“文景之治是在西汉,表格中无“文景之治之前全国人口数据,不能说明“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排

7、除A;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与表格中北宋人口成倍增加的史实不符,排除B;导致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因素是多样的,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增多无法得出是朝代更替的结果,且表格主要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的变动,此变动和王朝更替关系不大,排除C。6.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那么到达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以家庭为根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

8、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根本是以家庭为根本生产单位的,排除A;6世纪时,我国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加固训练】以下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规模大,开展迅速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选D。从扇形图可看出,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占比最大的是肥料,其次分别是播种和灌溉,表达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正确。7.(2022太原模拟)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

9、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A.旨在压制工商业开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解析】选B。根据材料“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可知是限制人口流动、令操旧业,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应选B;宋太祖的诏令,针对的是“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排除A;程朱理学兴起,晚于宋太祖在位年份,排除C;宋太祖的诏令,解决的是唐末以来,“天下户口,流亡过半的问题,排除D。8.?诗经周颂载芟?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

10、业生产()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D.进行集体耕作【解析】选D。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的特征,故C错误;材料“千耦“计耦耕事反映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耕作,故D正确。材料是对当时农业生产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A错误;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限制,故B错误。9.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4%,这一变化反映了()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开展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解析】选A。

11、题干中宋代客户(绝大多数是佃户)比例由40%下降到4%,结合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得到开展的史实,推知宋代自耕农经济的开展减少了客户比例,应选A;佃户是客户的一种,且客户最高比例也只有40%,未超过一半,排除B;题干看不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排除C;题干反映不出土地所有权的更迭,排除D。10.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

12、,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婚礼在农闲时举行,不至于阻碍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C正确;A与材料无关;B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材料无法表达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拓展延伸】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导致了小农的狭隘、自私和保守的缺乏,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盛行“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1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慨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A.当政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

13、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解析】选A。材料中“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及周公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说明周代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A正确。B、C材料中未表达,故排除;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D与材料所述史实不符,故排除。【拓展延伸】以通史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根底。(2)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开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开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

14、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开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缺乏;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等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12.(2022山东新高考模拟)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

15、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解析】选D。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赋役改为“田赋、“户役改变为“户口,表达出国家对人丁方面的赋役有所调整,说明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正确。题干预及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文化问题,A、C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不能等同于重农抑商政策弱化,B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开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那么是比拟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

16、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那么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缺乏;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

17、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第(1)题应结合材料一、二,从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美洲农作物的引入等方面说明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第(2)题应依据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状况,说明农业的开展、人

18、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每点2分,共10分)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开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使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9分)14.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

19、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到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开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开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

20、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开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开展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开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确定出论题,如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开展不平衡。论证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结合材料“(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在当时我国经济开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

21、是我国西部经济开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我国经济开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分析。如果确定论题为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就必须要强调西部地区开发早、经济开展快;而江南地区那么开发晚、较为贫瘠。答案:例如一: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开展不平衡。(2分)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兴旺,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开展。唐代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说明东部经济开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开展的东西差距

22、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开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8分)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经历了由西部到东部的过程,东西部经济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2分)例如二: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2分)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开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开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8分) 综上所述,由于开发较早、生产技术先进、政治等因素,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东部经济相对落后。(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商业计划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