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课堂同步训练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2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课堂同步训练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二单元训练卷语 文 一考前须知: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一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端午节缘何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端午是原
2、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成为一个东亚、东南亚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在今天,欧美国家和地区,每年与中国同步共度端午佳节,也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端午节的输入国与原生国一起,共同参与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开展,共同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以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两项节俗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曾几何时,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粽子还是一种奇怪的食物,而现在,粽子已走出中国,闯荡世界。从制作成分到包装形式,海外的粽子与中国的粽子可谓大相径庭,而不同特色的粽子恰恰就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融会贯穿的一个最正确表达。再
3、说龙舟赛,这项端午节俗活动已在不少欧美国家落北生根。在德国,端午举行龙舟赛已经有20年的历史,俄罗斯也有自己的端午龙舟赛。在美国,已有数百只龙舟队。哈德逊河上的龙舟比赛,已成为纽约华人社区每年最盛大的活动。首先,端午节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2022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端午节重大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由此,也确定了端午节由中国原生,到多国共生,再到人类共享的文化功能属性。随着“一带一路建议的不断走深走实,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奉献更多中国智慧,成为时代需要。其次,端午节蕴藏的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重要
4、价值。端午文化,讲究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表达着人们对于桔祥平安的美好诉求。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行事,在阴阳转换、气候物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止声色,薄滋味,节嗜欲,定心气,与天时相适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挂菖蒲、洗菖蒲浴、戴长命索、做艾虎、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保健卫生,延年益寿,到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再次,端午文化,已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民粹主义等各种挑战不断,“文
5、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言行,只会将世界引入歧途。不同文明实现和合共生,才是世界应有图景。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担当,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奉献。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理念,为文明和谐相处提供独特的思想启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端午文化的海外影响越来越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证。随着文明互鉴交融的更加深入,世界文明百花园将更加繁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必将照进世界更加美好的现实。摘自?东方时评?,2022年6月7日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端午是原生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开展逐渐向国外传播,
6、实现区域共享。B“一带一路建议的不断走深走实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奉献更多中国智慧的前提条件。C端午文化表达人们对于桔祥平安的美好诉求,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是其精神。D如今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因此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随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开展逐渐向国外传播错误。结合“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成为一
7、个东亚、东南亚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分析可知,是“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传播出去。B项,“前提条件错误。结合“随着一带一路建议的不断走深走实,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奉献更多中国智慧,成为时代需要分析可知,“一带一路建议的不断走深走实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奉献更多中国智慧之间不是“前提条件关系。D项,“因此因果倒置。结合“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端午文化的海外影响越来越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证“端午文化,已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分析,选项内容因果倒置。应选C。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第段以吃粽子和赛龙舟为例,证
8、明当今已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B第段从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方面来论证端午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价值。C文章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应有图景进行论证分析,突出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D文章主体局部层层递进,从多角度逐层深入地剖析了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的原因。【答案】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层层递进“逐层深入错误。
9、结合“首先,端午节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其次,端午节蕴藏的文化精神,具有全球共享的重要价值“再次,端午文化,已是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等分析可知,端午节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的原因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逐层深入。应选D。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不同特色的粽子表达了中外文化的融会贯穿,表达了中外共同参与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开展。B端午节具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其应当全球共享,中华文化必将成为当今时代之需。C当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端午文化便成为多数国家的期望和必然诉求。D端午文化在海外影响越来越大,证明中华文明为推进不同文
10、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的奉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拟、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端午文化便成为多数国家的期望和必然诉求错误。结合“这样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分析可知,“端午文化便成为多数国家的期望和必然诉求于文无据。应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统计的数据,中国的科学出版
11、物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发文量还在印度之下,缺乏美国的三分之一。衡量一国科研实力的强弱不能仅看“数量。国际权威机构“自然指数NatureIndex称:“中国虽然生产最多的科技论文,但在其他措施上滞后。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2年间,中国撤稿总量为2319篇,位居第一。撤稿本是正常现象。作者无法按照审稿意见修改、期刊出版时滞长、论文不在作者预期的时间内发表等都是撤稿的正当理由。但在中国,国际期刊撤稿总能在学界掀起打假的风暴,因为学术不端是中国学者“被撤稿的主要原因。摘编自网易?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2022年6月22日材料二:【注】文献他引率
12、是衡量文献重要程度、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学术质量。摘编自网易?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2022年6月22曰材料三:为什么学术不端在中国屡禁不绝?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认为,在中国科技界,戴着人才“帽子的和没戴上“帽子的待遇悬殊;对科研人员重复奖励或重奖等都诱使科研人员快出成果;再加上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与“收获极不相称,所以才有不少人对此趋之假设鹜。其实,每个国家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然而对中国来说,严重的问题在于对严重学术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裴钢院士指出:“在惩治学术造假上,打一只影响大的老虎比打100只苍蝇的效果更明显。欧美
13、以及日韩等国在面对此类突发性重大科技事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2022年,时任匈牙利总统的施米特帕尔因20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被查实而被迫辞职。2022年,小保方晴子因在论文中存在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被日本理化所开除并被要求退还科研经费、人工费以及验证试验费。摘编自?科技日报?,?惩治学术造假,打一“虎胜过拍百只“苍蝇?材料四: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全国高校系统自2022年起,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全面引进了软件“剽窃侦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侦测剽窃行为。美国:设立“研究诚信办公室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该办公室的经验说明,调查、处理学术腐败,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
14、手段做后盾。新西兰:以梅西大学为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会连同指导教师的姓名公布在网上,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嫌疑,根据程度不同,指导教师将承当连带责任。英国:鉴于2022-2022学年牛津大学学生学术剽窃事件数量创下纪录,校方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防止“非成心剽窃。摘编自环球网?严打学术造假,其他国家有这些妙招!?2022年2月14日4以下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相比2022年,2022年到2022年,我国科技论文发文总量有了较大突破,位列六国中的第二位,说明我国的学术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B虽然2022年我国科学出版物总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
15、界第一,但是在科技论文被引频率上,美国几乎是我国的2倍。C11年间,我国的科技论文总量几乎是印度的4倍,且被引频率高于印度,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完全超越了印度。D11年间,无论从科技论文的发表总量、被引频率,还是从撤稿总量和千篇撤稿发文比来看,英国都要优于德国。【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异。题中A项,“说明我国的学术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错误,论文总量不完全是衡量
16、学术质量的标准,还要关注被引频率;B项,“但是在科技论文被引频率上,美国几乎是我国的2倍错误,“科技论文被引频率上,美国几乎是我国的2倍只是针对的2022-2022年,而非2022年;C项,“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完全超越了印度错误,被引频率和科技论文总量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科研实力。应选D。5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中国学术不端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待遇差距悬殊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想要杜绝这种情国况,可以缩小待遇差距。B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中国存在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的现象,使得造假者“收获与“风险不相称,因此使大家都对造假行为趋之假设鹜。C多国在
17、学术造假问题上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从材料看,爱沙尼亚和英国的措施强调预防,新西兰那么强调超惩戒,美国预防与惩戒并举。D作者认为,打“苍蝇的效果并不理想,惩治学术造假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要打“大虎,并且要狠打,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办力度。【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A项,“想要杜绝这种情国况,可以缩小待遇差距错误,缩小待遇差距不利于鼓励真正的学术,且不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B项,“因此使大家都对造假行为趋之假设鹜错误,文中所说的“调查不彻底 ,处理极轻针对的
18、是“严重学术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且不是“大家都趋之假设鹜,而是“不少人,选项扩大了范围;D项,“作者认为错误,并非作者的观点。应选C。6除了个人与科学界加强自律以外,怎样有效遏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降低诱惑,强化预防措施。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待遇分配制度;高校要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惩戒力度。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造假行为严加惩办;高校要对“造假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严加处理。【解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
19、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怎样有效遏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谈自己的看法,注意前面的范围“除了个人与科学界加强自律以外,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在中国科技界,戴着人才帽子的和没戴上帽子的待遇悬殊概括第一点;根据“然而对中国来说,严重的问题在于对严重学术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概括第二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铁公鸡施粥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
20、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突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
21、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翻开另一个口袋,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领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
22、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那么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
23、下。小儿子担忧:“爹,灾民们固然用着廉价,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是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
24、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7以下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B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衬托了周老爷
25、子的心狠无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D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持家“行善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答案】B【解析】此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此题B项,“衬托了周老爷子的心狠无情错误,选项理解错误,由第6段可知,周老爷子这么做是为了帮助灾民自力更生,而不是让灾民一辈子活在他人的施舍下,一辈子靠讨饭为生;同时,教育孩子应当会花钱,会帮人。因此,小儿子的出
26、场恰恰衬托出周老爷子的良苦用心。应选B。8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周老爷子性格:吝啬勤俭、节省持家,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教子有法,深谋远虑深谙事理。2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衬托侧面描写。如小儿子两次出场,一次为粥的质量与父亲据理力争,一次为父亲将遣走家里伙计表示担忧,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固执与深谋远虑;再如,没有施舍的富户对周老爷子的耻笑与大家对周老爷子以“老鬼相称等,衬托了周老爷子不在意他人看法,深谙事理,忍辱负重。欲扬先抑比照。小说开始时着力渲染周老爷子的吝啬与算计
27、到家,直到最后才通过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和子孙兴盛的事实肯定了他的勤俭持家、施舍有方、教子有方。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如小儿子为粥的质量与周老爷子相争时,他说“你有本领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他的“吝啬与对家业的忧虑;再如他的临终遗言,更是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良苦用心。【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然后结合文中表达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首先要考虑正面描写言行举止,如文中“你有本领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
28、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是语言描写,“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是动作描写。其次要考虑侧面衬托,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劝煮粥多放米,不要撵走佣工等,结合第7段内容可知,小儿子的浅薄见解衬托出周老爷子正确的“持家和“行善理念。最后要考虑其它表现手法,如比照,别的富户“家家大门紧闭与周老爷子施粥形成比照;“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那么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与“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形成比照,突出了周老爷子目光长远、施舍有方、教子有方等品格。9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例如
29、一: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行善应有道的道理。 “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说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乡民。乐施好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我们身边有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但其方式却不当,钱与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例如二: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要勤俭持家的道理。他教育家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奢,文中说“我这么做,也是为你们好,结尾一段有照应“几十年后,
30、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可见子孙们听懂、遵守了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今天,社会上的一些“富二代“富三代,他们听不进艰苦创业积攒下大量财富的长辈们苦口教育,或是长辈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某种缺失,以致于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不能勤俭持家,而挥土如金,挥霍无度,甚至败光家业。【解析】此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通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根底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合理。此题解答的关键是“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题干要求“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周老爷子临终说出施稀粥、让乞丐说感恩的话以及让
31、乞丐干活才有饭吃的原因钱要花好,要帮助人自力更生,要学会勤俭持家。这些恰恰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善有道“授人以渔“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等优良传统,这些也是当今社会上有所欠缺仍然需要继续传承的精神,学生扣住这些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赵卯发,字汉卿,昌州人。淳祐十年,以上舍登第,为遂宁府司户、潼川签判、宣城宰。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令。十年,权通判池州。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弃官去,卯发摄州事,缮壁聚粮,为守御计。夏贵兵败归,所过纵掠,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乃或。明年正月,
32、大兵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言。有问以提身之道者,卯发曰:“忠义所以提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卯发知不可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谓其妻雍氏曰:“城将破,吾守臣不当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卯发笑曰:“此岂妇人女子之所能也。雍氏曰:“吾请先君死。卯发笑止之。明日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二月,兵薄池,卯发晨起书几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又为诗?裂衣书诗寄弟?别其兄弟,诗曰“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惟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与雍盛服
33、同缢沉着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沉着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匾曰吾必死于是。客问其故,曰:“古人谓慷慨杀身易,沉着就义难,此殆其兆也。卯发死,林开门降。大元丞相伯颜入,问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对。即如堂中观之,皆叹息。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事闻,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二子为京官。选自?宋史赵卯发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与雍盛服同缢沉着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沉着/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匾曰/吾必死于是B与雍盛服同缢沉着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沉着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匾曰/吾必死于是C与雍盛服同缢沉着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沉
34、着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匾曰/吾必死于是D与雍盛服同缢沉着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沉着/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匾曰/吾必死于是【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与妻盛服共同在沉着堂自缢而死。赵卯发一开始建造此堂;命名为“可以沉着,等到战事紧急,他领着客人进入堂中,指着所题的扁说:吾必死于是。“卯发始为此堂中,“卯发是主语,“此堂是“为的宾语,该句是完整主谓句,应与后文断开,排除A、
35、B项。“及兵遽意思是“等到战事紧急,是状语,需要单独断开,排除C项。应选D。11以下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淳祐,是年号纪年法,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中“元嘉纪年方法不同。B第,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举时代称考中叫及第,没有考中叫落第或落榜。C明年,今意指今年的下一年,此处为古义“第二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意思相同。D堂,正房,高大的房子,一般指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也可以用来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
36、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根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此题A项,“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中元嘉纪年方法不同错误,晋“元嘉也是年号纪年法,与“淳祐相同。应选A。12以下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赵卯发审时度势,善于应对。元朝大军渡江以后,池州太守王起宗弃官逃跑,赵卯发代行州里事务,修缮营垒、囤积粮食,积极为守城做准备。B赵卯发法令严明,处事果断。宋将夏贵兵败逃归后,他的军队所过之处肆意掠夺,
37、赵卯发逮捕斩杀十多人,逃兵才收敛停止他们的抢掠。C赵卯发忠心报国,矢志不移。第二年正月,元军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次建议投降,赵卯发忿气填膺,对张林怒目而视,使其不敢说一句话。D赵卯发大义凌然,视死如归。面对张林的背叛,赵卯发知道来日不多,他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来。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拟分析。此题C项,“对张林怒目而视,使其不敢说一句话错误。根据文章可知,是赵卯发忿气填膺
38、无法说话。应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令。2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参考答案】1平时因为节操品行而著称,被人诬陷定罪而罢官,咸淳七年,起用他为彭泽县令。2张林用兵出外巡江,暗里向元军投降,归来后却假装继续帮助赵卯发守城,守兵有五百多人,指挥权皆归张林。【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
39、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标准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标准清晰。此题1中,“素,向来,平素;“以,因为;“称,著;“论,这里指“诬陷;“起,起用。2中,“阴,暗中,暗地里;“阳,通“佯,假装;“柄,权柄,权利。【参考译文】 赵卯发,字汉卿,是昌州人。淳祐十年,以太学上舍身份登进士第,为遂宁府司户、潼用签判、宣城宰,平时因为节操品行而著称,被人诬陷定罪而罢官,咸淳七年,起用他为彭泽县令。咸淳十年,暂代池州今属安徽通判。 元军渡江,太守王起宗弃官而去,赵卯发总管州事,修缮城
40、墙,囤积粮食,为守城做准备。宋将夏贵兵败逃归,所过纵掠,赵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乱才停止。第二年正月,元军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次建议投降,赵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说话。有人问他的修身之道,卯发说:“忠义是修身的依据,除此以外都不是臣子所能说的。张林用兵出外巡江,暗里向元军投降,归来后却假装继续帮助赵卯发守城,守兵有五百多人,指挥权皆归张林。赵卯发知道城池不能守住,就设置酒宴会集亲友;与他们饮酒诀别,对他的妻子雍氏说:“城池将被攻破,我是守臣不应当逃走,你先出城离开吧。雍氏说:“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难道不能做忠臣妇乎?卯发笑着说:“这难道是妇人女子所能做的吗。雍氏说:“我请求先君而死
41、。卯发笑着阻止她。第二天就散尽他家资财给他的弟侄,仆婢也都被遣散了。二月,元军攻打池州,赵卯发早晨起来在书几上写道:“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又写诗与其兄弟道别,诗中说“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非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与妻盛服共同在沉着堂自缢而死。赵卯发一开始建造此堂;命名为“可以沉着,等到战事紧急,他领着客人进入堂中,指着所题的扁说:“吾必死于是。客人问其中的缘故,他说:“古人谓慷慨杀身易,沉着就义难,这大概就是征兆吧赵卯发死后,张林开门投降。元朝丞相伯颜入成,问太守在哪里,左右以太守已死来答复。当即到堂中观察,都很叹息。给他准备棺衾合葬在池上,祭奠了他的墓才离开。事情被朝廷
42、所知晓,赠予他华文阁待制的官职,谥号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用两个儿子为京官。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金陵晚望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陵图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金陵晚望?描写秋天的黄昏,诗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B?金陵晚望?采用拟人、反衬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金陵古城的景象并抒发唐朝因衰败而伤心之情。C?金陵图?在否认了“
43、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一个例证“六朝金陵图,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D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不仅创作背景相同,而且取材也相同;从创作时间上看,高诗应早于韦诗。【答案】B【解析】此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此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反衬错误,所谓“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
44、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要求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从诗中所写的景象来看,“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这里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属于哀景,最后两句流露的情感是“伤心,属于哀景哀情,这是正衬,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应选B。15这两首诗抒发了相同的思想感情,可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各有何道理?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参考答案】高诗着眼于景,虽有“浮云“落日,然而,“一片伤心是心中的痛,心中的情,是抽象的情感,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所以说“画不成。韦诗立足于“老木“寒云,用“老
45、木“寒云来象征颓靡的时代,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思,见“老木“寒云如见那颗枯萎的心,所以说能画成。【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此题“这两首诗抒发了相同的思想感情,可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各有何道理?,然后分析这两首诗歌共同的情感是什么,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画不成和“画得成的原因。结合两首诗歌中所写景物的特点和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伤心二字可知,这两首诗歌抒发的都是哀情,都是伤心之情。再看?金陵晚望?,诗歌前两句主要是写景,在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
46、后两句流露情感,金陵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曾经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所以诗人说“画不成。再看?金陵图?,诗人先说“谁谓伤心画不成,然后以“老木寒云满古城来展现这令人伤心的画面,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后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诗句中的“老木和“寒云也就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应是象征颓靡的时代,由此可见,这“伤心完全可以画成,所以诗人说“谁谓伤心画不成。三名篇名句默写此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6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