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次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ppt(1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摘 要,一、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二、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三、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四、对征求意见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五、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一、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修订的基本原则(三)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四)修订的依据,(一)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二)修订的基本原则,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3参照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进展;4反
2、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修订的基本原则,5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修订相关内容;6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7参考小学科学和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标准,与小学科学衔接,与分科科学标准的要求大致相同。8根据修订组成员和专家审读意见,修改表述不清楚、不准确或重复、遗漏、错误的文字内容。,(三)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国内外调研与小学及分科修订组沟通分工合作 ,集体审读讨论,(四)修订的依据,科学各领域的发展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关于课程标准修订的统一要求科学课程实验区的实验情况和反馈意见课程标准修订组对标准及一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与小
3、学科学衔接,与分科科学标准协调部分科学家的意见,二、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一)第一次修订2003年夏启动,原研制组全体成员参加,主持人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基于两年多课程实验和全国12个地区79名科学教师、教研员和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的反馈意见,于2004年6月完成了修订稿和相应的送审报告。,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二)第二次修订主持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修订工作组成员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
4、学师范学院),刘炳昇(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07年5-11月,编制调查问卷,对实验区和部分科学家、科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调研。2008-2009年,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围绕本次标准
5、修订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根据国内外调研结果展开文本修订工作,修订组成员对文本提出修改意见,并通过网络和会议交流。,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09年12月,基础司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会议,对课程标准体例提出统一要求,并对各具体部分的修订分别提出要求,同时提出希望围绕核心概念以陈述式的方式表述内容标准部分。2010年1月,修订组召开工作会议,修订工作获得实质性进展,但在尝试围绕核心概念以陈述式的方式表述内容标准部分时遇到较大困难。,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10年8月,基础司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会议,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修订提出指导性意见。根据这些意见,修订组再次召开工作会
6、议,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2010年8月完成送审稿。2010年11月,讨论送审报告各有关问题,形成了送审报告的主干部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修订稿进入专家评审阶段。,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2010年12月-2011年2月,修订组部分成员对修订稿文本和已经完成的送审报告文本主干修补润色,随后,根据全国各地的反馈意见和教育部基础司领导和课程专家的要求,对标准文本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最终定稿上交。,三、标准修订过程中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一)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二)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三)关于科学探究(四)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一)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国内外广泛
7、调研的结果表明,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和结构基本符合国际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课程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对初中科学课程的总体认识,虽然初中科学课程在实验区的推广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和阻力,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应当肯定的。,(二)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的。科学本质是当代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有体现,但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关注较少
8、,教师对科学本质缺乏认识。科学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将科学作为整体课程设置颁布的国家标准,需要对什么是科学做出说明。,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表述,本次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在借鉴国外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前言部分增加了对科学本质认识的表述,为教师了解相关内容和将来对学生提出要求打下一定基础。,(三)关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我国传统科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由于一线教师初次接触科学探究,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对课程理念和目标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实事求是地提出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四)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对具体知识的要
9、求非常详细,知识点的数目很多,但对技能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明确,实验区也反映教学时间紧,知识内容偏多。因此,本次修订关注重要的科学概念和不同学科共同的科学观念,如物质、能量、系统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减少了不重要的知识点,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相关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四、对征求意见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一)对已采纳意见的说明(二)对未采纳意见的说明这两部分在修订说明中已经逐条给出,为节省时间,不再介绍。,五、对修订内容的具体说明,(一)作出较大修订的部分(1)前言(导言,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中的“科学探究”(3)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
10、究”(4)将内容标准“生命科学”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专题3“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分解归入其他部分。,作出较大修订的部分,(5)内容标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称“地球和宇宙”,作了较多删减和降低要求。(6)内容标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作了较大修改。 (7)教学建议,很大调整。(8)评价建议,大部分重写。,(二)前言的修订,导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补充说明,导 言,20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
11、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发展,导 言,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科学的文化价值,导 言,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技术,导 言,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
12、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科学素养,科学课依据。,导 言,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问题。,导 言,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课的特征,导 言,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
13、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科学课的价值和追求,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课程性质的总体描述,课程性质,(一)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课程性质,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14、科学素养,课程性质,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科学素养,课程性质,(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科学本质,课程性质,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本质:任务,课程性质,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
15、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本质:科学知识,课程性质,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和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本质:科学知识,课程性质,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
16、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本质:探究,课程性质,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系。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本质:探究,课程性质,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科学本质:开放系统科学的发展及其局限性,课程性质,
17、科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崇尚求真务实,要求科学工作者正确处理利益、荣誉和伦理等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科学品行,以及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活动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科学本质:道德伦理,课程性质,基于上述认识和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科学素养及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性质,(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本课程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并通过以下
18、诸方面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课程性质,第一,注重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第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的设计也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课程性质,第三,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做了总体安排,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第四,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基本理念,2001(一)面向全体学生(二)立足学生发展,
19、2011(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二)关注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发展立足学生发展,课程基本理念,2001(三)体现科学本质(四)突出科学探究(五)反映当代科学成果,2011(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五)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课程基本理念,(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更全面地提高科学素养。,2011年修订稿,体现科学探究的精
20、神,课程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2011年修订稿,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课程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性质和理念,本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科学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课程设计思路,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
21、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具体内容是在充分考虑适应本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学段和相关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精选的。,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课程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以下略),课程主要特点,课程设计思路,删去框图,逻辑上不够严密。,(三)课程目标的修订,总目标(不出标题,但有一段总体叙述。)分目标(不出标题,分四方面表述),总目标,主要修改:1.改变了少数要求高、不适合7-9年级学生水平的表述;2.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3.与分目标相对应分条目表述,使之更明确、清晰。,总目标,具体表述:
22、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总目标,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社会与个人问题的意识;,总目标,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技进展,关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23、。,分目标,(一)科学探究1删除了第一段说明性的文字(避免重复,不属于目标)2为防止对科学探究的机械理解,避免与内容标准中的具体目标重复,此处将科学探究6条目标整合为3条,分别对应知识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分目标,具体表述:1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2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程。3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和探索活动。,分目标,(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删除了第一段和不属于目标的说明性文
24、字;2.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原来只有知识目标),分目标,增加的内容:5具有初步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技能。6具有初步的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目标,(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 删除了第一段不属于目标的说明性文字;2. 将原来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一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二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三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3.根据学生实际做了文字修改。,分目标,(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1. 删除了第一段不属于目标的说明性文字和目标中的一些抽象的说法;2. 对原
25、来的目标做了修改和补充,增加了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伦理问题的认识。3. 增加了环境:“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四)内容标准的修订,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变动较大的是“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两部分。,科学探究,从科学探究过程的六个基本要素提出达成目标要求;既有相关的能力要求,又有对科学探究理解的要求;指出了探究过程和方式的多样性,从而避免对探究过程的形式化偏向;还提出了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求,特别是对观察、实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避免忽视基本技能培养的问题。,科学探究,2001年(一)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2011年(一)
26、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在符合7-9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范围内应达到如下要求:,修订稿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细节(重新设计),要素提出问题,达成目标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提出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于探究;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科学探究,要素提出猜想和假设,达成目标能提出猜想和简单的假设,并陈述理由;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要素制
27、定探究方案,达成目标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探究的思路,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制定探究方案。,科学探究,要素获取事实与证据,达成目标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对获得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注意错误和误差;了解科学探究需要事实与证据。,科学探究,要素解释、检验与评价,达成目标能将事实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减少实验误差;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与自己的探究进行比较,能提出改进探究方法的具体建议;认识科学解释需要基于经验
28、事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推理。,科学探究,要素表达与交流,达成目标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会书写简单的探究报告;善于与同伴合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科学探究,(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1. 观察技能。包括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能描述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2. 实验技能。使用基本的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科学探究,3.合理合法地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如:从教材或工具书中,图书馆中和利用网络,或从有关部门获得数据,或通过自然调查、社会调查等手段收集信息。
29、,科学探究,此外,科学探究过程始终贯穿着各种思维活动,如比较、分类、判断、归纳、演绎、想象和分析、综合等,在探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能力。,生命科学,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专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其下的条目1-3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归入主题1下专题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真菌的繁殖归入主题4下新增的专题一中。,生命科学,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修改了部分目标行为动词。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部分条目进行了合并或拆
30、分,使表述更加条理化,更有层次。,生命科学,活动建议中删除了部分过于具体的描述,为不同地区的教学留下更多的自主空间。对部分活动建议作了整合,去掉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活动建议中还增加了部分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物质科学,将主题4“能量与能源”改为“能与能源”调整、合并了部分知识内容相关的条目,使之更简洁、准确,避免重复;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内容的条目;,物质科学,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和教学条件要求过高的条目;目标的文字表述更加明确、具体,符合中学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物质科学,内容目标中部分活动性强的条目移入活动建议,原来活动建议中的实验内容
31、明确标为实验,增加了部分必做实验和关注科技最新进展的内容,对部分活动建议作了整合,删去了活动建议中不易实现的内容。,地球和宇宙,1、“内容目标”栏目下原来的表述内涵过于泛化的予以修改,清晰“内容目标”的指向,避免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随意提高教学要求。如:原来“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均为2001年7月版)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和“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即把“节气”限定为4个主要的节气,把“月相”也限定为4个主要的月相。,地球和宇宙,2、某些修改主要依据学术界公认的新研究成
32、果,如“了解九大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2001年7月版)改为“了解八颗行星、卫星及小行星带”,主要依据是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新的行星定义,把冥王星列入“矮行星”,由此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又如“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2001年7月版)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2010年8月版)。,地球和宇宙,3、删去了“日界线”和“时区”等内容(“地球”部分),此部分居高中内容。删去了“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天气与气候”部分)。,地球和宇宙,4、在 “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此内容虽然小学简单
33、提到过,但初中课程中要用到,否则后续内容难以处理。,地球和宇宙,5、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中增加“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主要考虑到我国西部山区的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很大,许多山区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为什么要加强天文教育,天文学是以宇宙中各种天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过程中较早形成的知识领域,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天文教育,基本观点:天文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领域之一,基本的天文知识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天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天文学有助于陶冶性情天文学有助于学习科学方法天文学有助
34、于培养科学世界观了解天文学家的探索历程,有助于培育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概说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史技术设计当代重大课题,概 说,本部分包括四个主题: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史,技术设计和当代重大课题。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它们应渗透到内容标准其他各部分的内容之中。,概 说,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应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人、自然与社会是有机地关联在一起的;初步了解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而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育科学精神,并将科学精神
35、与人文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在本主题的学习中,学生应结合现实的或历史的实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1初步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2知道科学能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3知道科学是全社会的事业,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4知道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5知道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6. 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为达到上述目标,以下的建议可供参考:讨论电磁感应定律与发电机、电动机技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科学与技术的区
36、别。讨论发现和发明的不同意义和相互关系。列举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贡献的实例。讨论信息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依赖关系。讨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的教育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学习和理解科学方法感受科学家、发明家的探索精神体会科学观念和思想理解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技术史,主要变化:将“科学史”扩展为“科学技术史”。参照“科学的本质”改写了“科学技术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使其更为具体并有所深化。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基本方式”改写为“科学技术史融入科学课程的若干建议 ”。删去“科学史料举例”
37、,因其已包含在内容标准的有关部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部分基本重写)科学技术史能提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探索历程和典型案例,这有助于:,科学技术史,通过科学家获得成功与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探索自然奥秘、开展技术创新的乐趣与艰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增强信心和勇气,培养为获得真知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科学技术史,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科学过程、方法、概念、原理的理解,帮助他们实现科学知识的建构,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而且已
38、有的结论也可能被修正,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技术史,使学生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前人如何处理竞争、利益与合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处理道德与伦理规范、价值因素、社会责任、继承与发扬、成果共享和荣誉分配等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行为准则,提高综合素质;,科学技术史,增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揭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其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杠杆作用,同时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创新往往要打破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可能遭遇来自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等多方面的阻力,一些科学家为此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乃至生命,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科学的人文内涵。,技术
39、设计,技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工艺知识、技术期望、工具仪器设备、能源和材料去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对技术的性质及历史的了解,具备技术的基本动手能力,以及能够严谨地思考有关技术发展问题的习惯。,技术设计,(以下基本重写)了解技术设计的过程和环节,并初步具有技术设计能力,是学生具有技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技术设计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21世纪提供技术创新型的人才支撑,必须注重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设计过程包含若干主要环节,例如:确定一个技术课题;提出设计建议,可行的实现方案和选
40、择;实施方案,制造模型或原型样机;对方案及样品进行评价和交流;进一步改进设计,直到完善。,技术设计,学生应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来发展初步的技术设计能力。例如:1知道技术设计在技术活动中的重要性。2知道技术设计活动过程的主要环节。3能初步按技术设计过程来制作简单的作品或提出设计方案。,技术设计,4通过收集近现代工程技术史中的案例,讨论技术设计在技术发明和改进中的重要性。5设计和制作地球仪模型,直流电机模型,制作标本等。6利用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齿轮、斜面)的工作原理,学习设计实用的装置或玩具等来培养技术设计能力。,当代重大课题,本部分完全重新设计。对设置这部分内容的意图作了更明确的表述,
41、具体课题的内容目标和活动建议实质上已出现在内容标准的前几部分,故删去细节,仅列举若干重大课题。,当代重大课题,修改稿: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面对科学在社会中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转播,人们迫切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具体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当代重大课题,同时,每当科学技术有新的进展时,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引发广泛的争辩,对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的历史已有结论,但当今科学与技术的新进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中的影响程度还有待证实,因此将当代重大课题列入课标内容,对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其深刻的意义。,当代重大课题,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
42、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继续发展科学,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另一种认识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潜在的危机正在显现,在过度开发大自然的同时,也将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两派的争论各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观点,但也有深层次、多方面的背景,人类将在人文精神的协调下寻找发展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当代重大课题,本主题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但内容一定要准确。应允许不同观点和辩论,为学生提供分析综合性问题的机会。,当代重大课题,学生应在整个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关注一些当代重大课题。例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我国的自然
43、灾害和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现代农业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的作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五)实施建议的修订,导语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导 语(增加),科学课程的实施,应在教学、评价、教材的编写以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整合与探究的特点。,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在结构和内容上都作了较大调整,基本上是重写的,以突出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对照新旧版本的标题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变化:,教学建议,导语(强调课程理念):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
44、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教师应充分理解科学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充分了解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教学建议,2001年:(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二)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三)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科学学习(四)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五)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六)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教学建议,2011年:(一)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科学的整体认识(二)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三)注
45、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四)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五)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评价建议,主要的变化:强化了评价目的。增加了评价原则。将原来分列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改为“评价内容和方式”统筹处理。,评价建议,(一)评价目的科学课程的评价有多方面的目的和功能,如: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总结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并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步的关注;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过程和需求;确定学生个体学习水平,作为分类和选拔的依据;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评价建议,(
46、二)评价原则(新增)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应遵循如下原则:1. 导向性原则。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评价目标要与课程目标一致,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要有利于引导教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高利害考试,要体现本课程整合和探究的特点。,评价建议,2. 发展性原则。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全面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反思和改进教学。,评价建议,3. 科学性原则。评价工具要精心设计,评价程序必须科学规范,以保证评价所依据的信息客观、准确,
47、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价建议,4. 多元化原则。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选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建议,5. 公平性原则。评价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因民族、地域、风俗、性别等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评价建议,(三)评价内容和方式(四个维度,略),教材编写建议,在本部分的导语中进一步明确了教材的地位和编写原则,其余部分变化不大。,教科书编写建议,科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的编写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再创造,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都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使教材成为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
48、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呈现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表述的规范性、严密性方面作了加工,增加了关于科学教师的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实施,首先有赖于合格的科学教师。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专业互补、互帮互学、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校内资源(一)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二)社会资源(二)积极发掘校外课程资源,六、关于附录,删去了案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统一体例调整了行为动词的表述方式,增加了对各层次水平的界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