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荀之人性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孟荀之人性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孟荀之人性论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思想家,继承儒家思想的精髓,且各自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在善恶二元的对立之中,两人关于人性之善恶各有其论述。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此论断中所谓的“恻隐之心”便是孟子对人性本善的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他人处于“将入于井”的危险境地,所以说人是有善心的。关于孟子的性本善,还需进行更深层次
2、的分析与解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此处,孟子明晰了心、性、天三者之间的关系,唯有尽了“恻隐之心”,即为善之性,方能知其性,这时心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最后才能知天。“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在孟子看来,“性”为天所赋予,德性来源于天,这时天成为了人的精神依托。此处的天指义理之天,必定是至高至善的存在,善良的天孕育出善良的人,根源于天的人之心性必然为善。 孟子主张人性中有“四端”,即“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3、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当这“四端”的发展没有受到来自恶的影响和诱惑时,由内至外扩张,便可发展成为至高的德性,这样的人才可以区别于禽兽,必须在人与兽之间划清界限,“人之所以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若对恶的影响不加以抵御,人便会因欲望而丧失本性的善,因此需要持守本性的善,排除可能的恶。只有当人遵循“仁、义、礼、智”而行,尽力去完善提高自身时
4、,然后才有“人人皆可为尧舜”,这也表明常人非同于圣人,需要先学习然后遵而行之,人性才算完全。“仁、义、礼、智”给善设下了一个定义,而性由善所规定,性善便成一体。此时性善真正的含义是说人可以将本有的“仁、义、礼、智”扩充发展到至高境界。 二、荀子的“性伪善”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而主张“人性伪善”。初看之,读者会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然仔细思之,实则不然。荀子的观点实际隐含着人性善的观点。要了解荀子的人性观,必先明晰荀子对于“性”的理解,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料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粗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
5、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性伤谓之病,节遇谓之命。”此时心性二者不可等同,荀子所说“性伪善”中的“性”并不是指人天生本性中的内在固有,此处的“性”实则指包含后天欲望之性,这首先便给人性设定了一个范围,心才是善的内在主体。 人因欲望的诱惑和趋势沦为恶,但人心并不是处于盲目之中,人心中实际上自有一种内在超越的力量,即人心之性可以为善,人欲之性方为恶。同时这也意味着人在善恶二者之间面临着一个双向且开放的选择,可以选择跟随欲望成恶,也可以选择守
6、心性为善,这些都取决于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根据其自由意志所做出的选择和实践。人实则有了可超越之处,人只要经过自身德性修养和不断地实践,终可脱去欲之性,成为善之人,所以才有“涂之人可以为禹”,人之智能使人向善。但是此处所说的是可为善,终究不是原本实在的善,所以荀子在一开始并没有直白地说明人心之性本为善。与孟子另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荀子所指之天,荀子所指的天为自然之天,因为荀子主张“性伪善”,义理的天不可能产生恶,否则就有矛盾之处,这时的天必然是指向不涵括道德在内的自然之天,这样的天不能将善赋予人,失去了对天的依赖,人只能转向独立,依靠自己,可见由于对天的不同定义导致了孟荀二人在性善恶上的不同理解。
7、 三、总结 总而言之,孟荀两人都是从善恶二元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性,孟子合心性为一体,从义理之天推论出人性本善,表现在人身上便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和提升,然后达到圣人的高度。荀子从心性一元论的角度出发,以自然之天为前提推出天不能赋予人善,因为有欲之性便是恶,心之性经过修养实践才可向善。二者在儒学的基本思想和精神上是共通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进取道路,各自从自身的层面去看待人性,故而其观点具有相对性。尽管从不同角度出发,但是两人均认同善恶二元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欲望会诱使性为恶,德性的培养则有助于人为善,人性在善恶二极间不断演变,因此需要不断努力修炼,而一切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希望导人向善,培养出儒家义理中文质彬彬的君子。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