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本科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 级 分校/学院 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 1摘 要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性的增强,外界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他们逆反心理的出现,但逆反心理并不只有消极影响,它就是一把“双刃剑” ,也具有其积极的作用。通过对逆反心理的深入全面地研究,发现它的产生原因复杂: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具体分析出它这两方面的原因,就可以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预防、控制,寻求出这一心理问题的“良方”进行调适、疏导。关键词:关键词:逆反心理 ,
2、 “双刃剑” ,主观努力 , 客观保障, 寻求“良方”2目目 录录一、逆反心理的表现 3二、逆反心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影响 4(一)逆反心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积极影响 4(二)逆反心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消极影响 5三、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5(一)自身原因 6(二)外来因素 6四、寻求“良方”治愈逆反心理 7(一)主观努力 8(二)客观保障 81. 教育者的保障 8 2. 家长的保障 93. 社会的保障 9参考文献 103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谓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
3、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识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更是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话;有时甚至蛮不讲理,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意见意识相反的言行举止。一、 逆反心理的表现唉!刘老师,你们班的小航可真是”看到科任老师那一脸无可奈何的表情,让我陷入了沉思。小航,男,12 岁,小学六年级学生。生理和智力均发育正常。父母比较溺爱,但当小航犯
4、错误时,父母却对其大打出手。在学校里上课基本不太听讲,自制力差,而心情好时能认真听讲,并能积极举手发言,但当其心情不好时,不但不听讲,打扰旁边同学,就算提问他回答最简单的问题,他都不肯起立回答问题。经常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要求别人对其百依百顺。他脾气很倔,软硬不吃,一股牛劲。明明犯有过失,你苦心教育,他置若罔闻;你斥责惩罚,他横眉冷对,甚至摆出一幅和你唱对台戏的架势。特别愿意接话,课间在教室、走廊、操场打闹。遇到问题,不能通过沟通意见,而是使用武力解决,常常把男女同学打哭,成了有名的“捣蛋分子” 。有一次上语文课的时候,小航在玩小东西,我好意提醒他,他却不予理睬,视而不见。过一会儿,我让他站起
5、来复述问题,他却站着不读。我于是就批评了他,他开始生气,怒目而视。这时班里同学对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不满,他变得更加生气,怒气冲冲, “啪”的一声把课本摔到地上,用脚使劲踩了两下。摆出一幅“你让我读,我偏不读!就是不听你的!”的架势。上学期,打预防针的时候,全班同学都打过了,小航拗着不去打,称自己十分健康,无需打针。我再次耐心告诉他打预防针的作用是预防疾病,以免导致生命危险,却引来了他的怒吼“死就死了,反正我不打!”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小航是典型的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 ”是人对某4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 “逆反心理 ”是一种消
6、极的 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 预期的效果。你提醒他,他认为你与他作对,他偏不按你说的去做。有逆反心理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 ,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式化的。远离自己生活的说教。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会采取消极应付,甚至抵制和对抗的态度。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遵纪守法要求,当成妨碍自己自由的枷锁,极力想挣脱。虽然由于个性的差异以及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这些想法有时并不外显出来,但是,在心目中,他们很羡慕那些无视纪律、我行我素的人。逆反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 往往对同龄人的一些反社会倾向产生认同心理。打架斗殴被看作有胆量,与教
7、师家长的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拉帮结派被称为讲义气。二、逆反心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逆反心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积极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包含了许多积极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影响。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小学高年级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心理基础就是他们思维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再是处处需要家长和老师照顾的小孩子,他们开始带着怀疑和挑剔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形成了自我
8、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和评价体系。随着“成人感”的出现,他们越来越渴望“独立自主” ,不希望他人把自己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子”对待。第二,逆反心理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束缚,易于形成他们的创新品质。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已不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关于事物的解释,他们富有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常规与传统,敢于向经典和权威挑战、质疑,总想进一步追求更精确、更新奇的事物,喜欢提出疑问和不同的看法,对于他们还不明确彼岸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反对常规,充分体现了他们旺盛的创造力。第三,逆反心理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进行反思,有利于促进教育方式的改变。小学高年级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
9、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的学校、社会、家庭给予孩子的教育中有许多地5方都是不适当的。首先,在教育现实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都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不切实际的教育方法,不讲效率的教育方式,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等等,都会让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育者的深刻反思。其次,家长对子女提出要求或采用居高临下,粗暴的、命令式的,不给予子女自主的空间;或是采取放任自流,纵容的, “放羊式”的,让没有是非善恶观念的孩子在没有任何束缚下过一种散漫的生活。这两种极端都会让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是怀有抵触反抗的情绪,或是有着为所欲为的不当行为。家长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反思自己的
10、行为,做到:在充分子女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子女更多的自主权;还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让家庭增加更多的民主平等的氛围。再者,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反面影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带来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商品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现象,文化生活中的黄赌毒泛滥等现象严重冲击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灵。这一切都在让我们反思,到底该如何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使他们能够不受其影响,并健康快乐地成长。(二)逆反心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消极影响。一种事物或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其利弊的,而逆反心理的产生不例外。曾经
11、有人就“逆反”心理问题对 186 名小学高年级学生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 20%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具体表现在:首先,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果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没有及时疏导与沟通,那么那些逆反心理严重,有着离经叛道的行为孩子就会或更加孤癖执拗,或更加冲动暴躁,导致他们或做出抑郁自杀等自虐行为,或做出吸毒杀人等违法活动。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更大的冲击。不仅自己的前途无“亮” ,面且自己的生命也永远都是灰暗的,从此了无生趣,人生也就此毁于一旦。其次,逆反心理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顺
12、利进行。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与老师公开对抗,并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制造许多事端,有时造成很大的不良后果。这种逆反现象极为恶劣地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虽不敢做出“过分”的行为,但对那些公开对抗老师,在同学中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却表示认同,对那些做事积极、爱护集体的同学更多的是讽刺、孤立造成集体氛围里“正不压邪”的不良局面。这不公破坏了集6体组织的团结,而且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影响极大的。最后,逆反现象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社会、学校、家长倡导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思考方式,以偏概全的看待他所看到的事
13、物与现象。在他们眼中“只要是别人说的,那都不会是百分百正确的,自己的认知者十全十美的。他们的逆反过多地表现出执拗、怪癖、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等,只要一不随心意,就以吵闹、打骂、出走等消极方式对他人(包括教师,同学,家长) ,这对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影响了正常的秩序。三、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生理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得他们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紧张的学业、求学的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一)自身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
14、产生首先是和他们这个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密不可分的。这个时期,他们的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他们的思维发展迅速,尤其是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学生的这些发展为逆反心理产生的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另外,这个时期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也逐渐成熟,性特征越发明显、突出。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性别意识的逐渐建立强化。性别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 ,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
15、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是“惟命是从” ,面对他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产生反感甚至做出背离的言行。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逆反心理驱散了。尽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他们的发展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上,比如: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他们的认识具有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发展虽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对事物、问题的看法有时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固执和极端化。他们对家长、教师的管束、批评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在伤害自己的自尊心,进而把他们看成7是自己的对立面, “敌视”他们,这
16、也就形成了逆反现象。(二)外来因素。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学生潜移默化中广泛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工作者所不能忽视的。首先,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在发展前进,一些先进思想,先进事物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不良因素,这就使得社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复杂,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内容、形态、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等,都可能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障碍,使其产生极端的逆反心态。其次,学校不
17、良教育性,使其感到压抑,此时的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对他们的承认与尊重。而教育者采用了这些不当方式,结果是适得其反的。在处理问题时教育者处理不当,若只凭主观就做出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就采取过激的罚站、辱骂、赶出教室,出手打人等措施,极易伤到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产生逆反。教育者在教学中由于不注意因材施教,搞“满堂灌” 、 “一刀切” ,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逐渐形成。教育者在教育中言传与身教不一,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最后,教育者在工作中对人、对事的不公正、不公
18、平也能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教育者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更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态。最后,家庭传统观念的制约。家长永远把自己的儿女当成小孩子,他们有时不明白儿女总有长大的一天,这或许是作为家长的一个通病。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孩子终归要长大,他们会有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自我,不会总希望有父母在身边指导,他们想要“单飞”的。就是这样,有的家长不明白这一点,没有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年期的学生当成小孩子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与反感。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也存在着误区:期望值过高,只重视智力的培养,忽视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爱好,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有的家长在家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
19、法,对孩子非打即骂,认为“棍棒下才能成才” 。还有,现代社会常见的单亲家庭,家庭的破裂让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太多的失落感。所有这些都使得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与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心理。这些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了掩饰自己的孤僻、自卑,就或者变得不合群,或者变得暴躁冲动。同时,在一些家庭中还存在教育要求不统一的现象,主要是8祖辈与父辈之间的矛盾,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能产生不良的情绪。四、寻求“良方”治愈逆反心理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影响是重要的,而这种心理的产生又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分析出其症结所在,然后再寻找出治愈病症的“良方” ,就可以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
20、除的效果。 我根据小航的情况初步分析,总结出他的三个个性特点:1、集体观念差,如不能遵守纪律,和同学关系较紧张。2、行为问题严重,一旦和周围人发生冲突总是先出手打人。3、情感,意识波动较大,有时心情好的时候,表现还不错。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和对他的观察,可以找到二个主要原因:家庭成员的影响和个人异常人格对自己的影响。小航家庭环境不宽裕,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疏于教育管理,方法和措施也不恰当。家庭成员中父亲、母亲在孩子听话时,便把他捧在手里,举在头上,溺爱他,但当孩子犯错误时便不问青红皂白,拳脚相加,这样的扭曲的爱使小文逐渐形成了敏感、自大的个性特点。在学校里如果有同学不顺从他,他
21、便施以霸道,从不问同学感受,如果顺从他,他认为是自己的好朋友。这种行为正是家中父亲、母亲对他的行为,他从父母对他的态度中认识到如果不顺从我,只有打人才能解决,没有认识到还有别的方法,这样的家庭影响造成了他反常的性格,同时这已经形成的反常性格又使他同周围的关系紧张。为了帮助小航,我通过谈话、观察等多种方法,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有利条件,以达到摸清小文真实个性特点,了解其可利用的突破口,减少家庭对他的影响,提供合理的行为模式,并且在生活中加强新行为模式的使用。最后,经若干次的努力,使其不健康的心理得到矫正。由此看来,应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主观努力小学高年级学生要提高自
22、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形式,是人类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在青春期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小学高年级学生首先就要加强其自身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客观、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同时,要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或许家长、教师的教育方法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是正确的。小学高年9级学生就应该学会正确地分析,理解他们的用心,原谅他们的做法,不应该用逆反去对待,可以采
23、取与其沟通、交流的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才是最终目标。(二)客观保障。1.教育者的保障。首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多一些尊重、理解和宽容,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学生。教师有时要学生“换位思考” ,其实自己也应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有一颗理解学生的心,保持一颗“童心” 。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处理问题应该注意调查,尊重事实,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尽量做到不分厚薄,一视同仁。再者,教师要倾注一份“爱心” 。心理学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
24、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 。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沟通与交流,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间的关系更能体现出这种信息的交流与传承,它体现在知识的交流和传承上。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必须倾注爱心,讲求民主,处处体贴关心学生,对他们要多做些引导,多些耐心。这样双方才能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关系才会融洽、和谐,才会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与对抗心理,才能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2.家长的保障。当今社会,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能一成不变,也要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
25、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家长不能赖着是孩子的长辈,就说什么就是什么,也要了解孩子这个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给他们一些自主权,尤其是在一些小事情上可以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即使是在一些大事情上,也应该让孩子参加意见,与孩子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沟通,这样才可以与站在同一平台进行平等的对话。如此一来,才会拉近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不会激起孩子的的反感,从而有效地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3.社会的保障。现代社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没有社会做后盾,那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未来成长也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因此作为能够调控社会的政府部门应当有效地进行干预、调控,尽
26、量减少社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消极影响。政府机关部门采取了许多必要的措施,比如,规定不得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舞厅,大力打击暴力事件,查抄黄色书刊、网站,严厉惩罚教唆小学高年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等等。社会的保障,就是政府部门的举措。这些举措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会的天空更加明朗,使人们的心灵更加清明!10总之,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他们摆脱依赖,获得独立自主,长大成人的需要。他们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是一种信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反思的信号;是一种告诫,是人们应该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警示;是一种力量,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可怕,
27、也并非是无药可解的“疑难杂症” 。我想只要辩证看待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做出具体分析,从“心”入手,捧出胸中那颗真诚的爱心去融化他们,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调试方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发展,他们的逆反心理也一定会得到控制和消除。我们也可以提前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当“逆反”还处于萌芽状态,就开始关注它,改变它,使它尽可能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展现出它的魅力来!11参考文献【1】 张麟、徐浙宁编著 . 心理健康小学高年级学生科学素养丛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 年 11 月出版 P132【2】 张春兴著 .现代心理学解决现代人自身问题的科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4 年第一版 P637 【3】 李百珍主编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2003 年 3 月出版 P89【4】 丁锦红、王净著.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2 年1 月第一版 P143【5】 钟启泉编著. 班级管理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五月第一版.2007 年 10 月第五次印刷【6】 曾玲娟、陈劲 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年 5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