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针灸疗法治疗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医针灸疗法治疗指南.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彝医针灸疗法治疗指南第一节 彝医火针疗法彝医火针疗法是指将针尖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各种寒证、瘀证、虚证、痹症等。如疮、痈、疔、疖、跌打肿痛、胃脘痛、腰痛、阳痿、遗精、阴挺、咳嗽、喘病、症瘕积聚等。2、西医适应疾病:关节红肿疼痛、局部疼痛、痛风、疮疡、皮下囊肿、关节囊肿、外伤肿痛、胃痛、胃下垂、阳痿、阴道前壁膨出、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腱鞘囊肿、脂肪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二、治疗方法1、针具选择:火针、针灸针、三棱针、缝衣针等,针体较粗,质地较坚硬即可。2、穴位选择:根据病情辨证选穴或阿是穴。3、操作步骤(1)取患者
2、舒适且便于术者操作的体位。(2)75%的酒精消毒针刺部位。(3)烧针、进针:医生用手消液消毒双手后,用握笔式手法握住针身或针柄,距针尖3-4厘米,将针尖1厘米的长度放于酒精灯外焰上烧。(4)待针尖通红或微红时,迅速准确的将针刺入治疗穴位或部位,继之,迅速将针拔出。(5)出针后用干棉球或棉签按压针孔片刻。三、注意事项1、注意避开大血管及重要脏器,肌肉薄弱部位应当慎用或浅刺。2、火针操作要稳、准、快,深度适中,严禁深刺。3、操作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处理。 4、若需要放血或排脓者,待血或脓出以后,用酒精拭干针刺部位。5、针刺后应对病人做好医嘱,如针刺后针孔出现红点并且瘙痒,为
3、针刺后正常现象,不能瘙抓,症状数天后会自行缓解,不需要做特殊处理。6、嘱患者3内不能碰水,以防感染。7、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或挤压到治疗部位。四、禁忌证1、孕妇、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禁用。2、精神过于紧张,饥饿、劳累,以及醉酒之人禁用火针。3、严重心脏病、重度高血压患者禁用。4、急性传染病患者禁用。5、糖尿病及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6、火针治疗后当天禁止沐浴,防止感染。第二节 彝医穴位注射疗法彝医穴位注射疗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将小剂量中彝药液注入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适应证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
4、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乳痈、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痛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2、西医适应疾病:适应证广,内、外、妇科均可使用,儿科慎用等。二、治疗方法1、用具及常用药液(1)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2)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彝药,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2类: (一)彝药制剂:大黄藤注
5、射液等。(二)中彝药制剂:柴胡(阿日)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天麻注射液、祖师麻注射液、骨肽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等。2、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2-4个穴位为佳,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3、操作方法(1)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
6、;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3)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
7、35日。三、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以消除患者顾虑。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4、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5、颈项、胸背部注射时不宜过深,防止刺
8、伤内脏。6、下腹部注射时,宜令患者现排尿,以免刺伤膀胱。四、禁忌证1、对所注射的药物过敏者禁用。2、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3、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4、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该部位不宜穴位注射。5、诊断不清楚或意识障碍患者不宜使用。第三节 隔彝药灸疗法隔彝药灸疗法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一
9、、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多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及痹症、瘀证,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2、西医适应疾病:腹痛、腹泻、关节炎、关节疼痛、皮肤疮疡、阳痿、早泄等。二、治疗方法1、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2、操作步骤举例(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2)隔
10、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
11、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三、注意事项1、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四、禁忌证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第四节 彝医三伏灸疗法彝医“三伏灸”疗法
12、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彝药、中彝药复方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三伏贴”。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适用于各种虚证,如虚体感冒、久咳不愈、久泄久痢。 2、西医适应疾病: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特别是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二、治疗方法1、药物方面(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超)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病情特点等进行加减。(2)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
13、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3)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医院专用制剂中心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超),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敷贴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2、部位:敷贴的部位
14、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4、消毒:(1)施术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5、敷贴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
15、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6、敷贴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初伏为夏季后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敷贴,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在 “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敷贴,也可提高临床疗效。7、敷贴时间(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2)具体敷贴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
16、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8、疗程连续敷贴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敷贴,以巩固或提高疗效。9、施术后处理(1)换药:敷贴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敷贴。敷贴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敷贴。(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三、注意事项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2、孕妇、幼儿慎用。3、颜面部慎用。4、糖尿病患者慎用
17、。5、对于所敷贴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6、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7、若用膏剂敷贴,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8、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10、敷贴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11、敷贴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12、需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穴位敷贴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对敷贴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
18、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四、禁忌证1、敷贴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第五节 彝医天灸疗法彝药天灸疗法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中彝药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潮红,甚至起泡的治疗方法。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彝药,也有用中彝药复方者。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紫金龙(松农牛)、毛膏菜灸等数十种。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咯血、衄血、喉痹、 哮病、喘病、痹症、中风后遗症等。2、西医适应疾病:扁桃腺炎、脑出血后遗症、哮喘、口腔炎,关节炎等。二、治疗方法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
19、,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于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三、注意事项1、施灸的先后顺序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
20、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2、施灸的补泻方法 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3、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4、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5、灸的部位不宜过多,1-3处即可。四、禁忌证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一次用量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及皮肤损伤。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