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55807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古代史笔记(齐世荣版).doc(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世界古代史笔记世界古代史笔记 第一章第一章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第一节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 一、从猿到人一、从猿到人。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在十九世纪以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如中国古代关于女娲抟土 造人的传说和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上帝创造人的说法。另一种认为人是由某种动物(如鱼)变来的,几百年后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猜测 人是由低等物种长期演化而来的,等等。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唯心与唯物之别,但它们对人类起源的问题都没有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也逐渐发展起来。1809 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一 书

2、,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1859 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科学地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由 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规律。1871 年,达尔文又在其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运用大量的资料论证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类和现 在的猿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达尔文的理论奠定了人类起源科学的基础。但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人与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达尔文都没能做出科学的回答。1876 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 从猿转变到人的决定因素是劳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因此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名言,并把人

3、类起源和发展的递进过程划分 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这样三个阶段。近百年来考古资料的发现和研究。已证明了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 1、攀树的猿群。、攀树的猿群。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据现已掌握的资料所知,攀树的猿群一般指三种猿:(1)原上猿:这是目前所知的最 早的古猿,1911 年在埃及法雍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 3000 万年前,它们有 32 颗牙齿,身长如猫,能在树丛间灵活跳跃。(2)埃及猿:也 在埃及法雍发现,生存年代约在 28002600 万年前,它们也有 32 颗牙齿,其排列次序与现代类人猿及人的牙齿相似。(3)森林古猿:最 早在 1856 年发现于法国,后来

4、欧、亚、非各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其生存年代约在 23001000 万年前。同原上猿一样,它们也是林栖动物, 四足爬行,并能靠臂攀行。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上述三种古猿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2、正在形成中的人。、正在形成中的人。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生物,其主要代表是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腊玛古猿的化石最早于 1932 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处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后在中国云南的禄丰、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希腊雅 典附近的庇尔哥斯等地均有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 1400800 万年前。腊玛古猿的犬齿较小且与其它平列,犬齿窝与人类的相似,臼齿的宽 度超过长度,面部短缩,颌骨后缩

5、,牙拱呈 V 型而不是 U 型,脑容量约为 300 毫升。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 550100 万年前,其化石主 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粗壮型是人类发展的旁系,约在 60 万年前灭绝,而纤细型发 展为后来的人类。纤细型南方古猿和腊玛古猿更接近于人类,其脑容量为 600 毫升,拇指能和四指对握。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均能直立行走,能够使用木棒石块等天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同时,他们在争取生存的共同斗争中,逐渐形成和产 生了语言。根据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灵长类面部向后退缩是从腊玛古猿开始的而这是产生语言的基本条件。 3、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劳动

6、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中的人在长期的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终于发展到能够用双手制造工具,工具的制 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标志着形成中的人变成了完全形成的人,这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质的飞跃。那么,古猿到底是怎样 变成人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从猿转变到人的关键在于劳动。当古猿在树上生 活的时候,前肢和后肢就已从事不同的活动,前肢主要起攀摘的作用,后肢主要起支撑的作用,这时身体也呈现出直立姿势。这种分工经过 许多万年的变化,这为以后下地直立行走并进一步向人的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那么,古猿是如何下地的?据科学家分析,大约到

7、地质学上 第三纪的中新世(1200 万年前左右)时,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变化,森林逐渐减少,出现了成片的草原和林间空地,促使一部分古猿下到 地面活动,地面的生活使它们的后肢开始摆脱用前肢帮助走路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在决定意义的一步”,而 前肢在这时从支持作用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从事其他活动,并能够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形成中的人经过上千万年经常使用 天然工具的过程,终于发展到用双手制造工具,因而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手脚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的一 系列变化,由于直立行走,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使脊柱托住了头部,这为脑子的进一

8、步扩大为球形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扩大了视野, 促进头部各种感觉器官的发展。由于手的劳动,食物越来越复杂,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 就能够一代又一代更完善地发展起来。此外,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有一种交换思想和表达意见的工具,恩格斯说:“当这些正在 形成中地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时,于是就产生了语言。同时,意识也形成了。大脑和感觉器官随之也日益发达。 恩格斯指出:“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了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 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

9、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二、完全形成的人。二、完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是以能够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以后,其体质仍在发展。中国学者体质形态的发展,把 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1、早期猿人。、早期猿人。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于 19741975 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的拉托 利地层发现的。发现物主要是上下颌骨和牙齿,经测定,其年代在 380360 万年前之间。但在同地层中未发现石器。1972 年,在东非肯尼 亚特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人类的化石头骨。编号为“KNM-ER1

10、470 号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古人类化石登记号)经测定约在 300270 万年前之间。1470 号人的脑容量约为 725 毫升,颅骨形态与现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没有明显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 年, 在其上层 35.5 米处曾发现打制的石器,其地层年代经测定为 261 万年前。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认为,这是 1470 号人制造的。从 1960 年起,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陆续发现了一些化石人类,定名为“能人”。其年代经测定为距今 180 万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 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对握。在发现能人的地层里还发现不少砾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脑量比 1470 号人小(

11、估计约为 560680 毫升 之间)。而时代比 1470 号人晚,这一矛盾目前还没有解决(有人估计是计算上的错误)。 2、晚期猿人。、晚期猿人。晚期猿人的学名叫直立人。我国学者习惯上把他们叫做猿人,他们生存在距今约 200 万年前。目前已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 有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桑尼亚的舍 利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亚的直立猿人。1891 年,荷兰军医杜布阿在爪哇中部特里尼尔附近发现一个头盖 骨及一枚臼齿。1892 年他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一个大腿骨及一枚臼齿。头盖骨很原始,与猿

12、的相似,而大腿则具有现代人的性质,杜布阿认为 这是介于人和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的遗骨,从它的大腿骨来看,已经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为直立猿人。但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群观点,有 人认为头盖骨是长臂猿的,腿骨是人的,也有人认为头盖骨是畸形人的。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支持杜布阿的观点。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约 为 80 万年前,在发现猿人的地点没有发现石器。1907 年在德国海德堡东南的茂埃尔发现一块猿人下颌,定名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颌形 态似猿,但牙齿似人,其年存年代与爪哇猿人相当,在发现地也没有发现石器。在已知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丰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最 初于 19271937 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

13、解放后又继续进行了发掘。如把解放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计有头盖骨 6 个,头骨碎片 9 块,面骨碎片 6 块,下颌骨 15 块,牙齿 152 颗,此外还有一些破碎的肢骨。这些化石分属于 40 多个男女个体。北京猿人前额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没有下巴颏,平均脑容量为 1059 毫升,与爪哇猿人相比,处于更高的发展 阶段,其生存年代约在 40 万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样,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现代人,下肢骨也与现 代人相近。但头骨保留更多的原始性质。解放后我国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科学解释,他们认为,在人类体质进化过程 中,劳动器

14、官比思维器官进化的快,手和脚在劳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们的进化速度较快,头骨和脑是随着手的发展和腿的直立 行走而发生变化的,和四肢相比,其进化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这也证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正确。 3、早期智人。、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存于 3020 万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 1856 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 穴里发现的,被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尼人生存于 3020 万年前,人类学家把他作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亚、欧、非三 洲都有发现,如在亚洲有印尼的昂栋人、中国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等。在欧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法国的圣沙拜尔

15、人等。在非2洲有布罗肯人、萨尔达纳人等。与现代人相比,早期智人的前额显得低而斜,眉脊略有突出,颏部不明显;现代人的脑子是前部和顶部发达, 而早期智人的脑子却是下部和后部发达,但与晚期猿人相比,早期智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其脑容量约在 11001600 毫升之间,平均为 1350 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脑组织也复杂得多,且脑壳较薄,早期智人已能制造多种石器工具,并会人工取火。总之,在长期的劳动过程 中,人类的体质和智慧都大大发展了。4、晚期智人。、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又称新人,约生存于 9.2 万1 万年前,其化石最早于 1868 年在法国的克罗 马农洞穴发现,被定名克罗马农人,此后,除南极外,晚

16、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发现。如在亚洲有中国的山顶洞人、资阳人、河套人 等,印尼的瓦贾克人、马里的阿塞拉人等,在欧洲有意大利的格里马狄人、德国的阿尔法卢人、马里阿塞拉人等,在美洲有墨西哥的特佩克 斯潘人、美国的明尼苏人等。在澳洲有凯洛人和芒戈人等。美洲的居民大约是在 5 万年前从亚洲北部经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澳洲居民大约 是在 43 万年前从东南亚进入澳洲的。晚期智人的眉脊几乎消失,前额升高,脸和下颌向后退缩,颏部明显,脑容量平均达到 1400 毫升, 他们的体质形态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差别。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开始形成,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 种,即蒙古人种(

17、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人种的差别只是 表现在体质形态的外表上,如肤色、眼睛、鼻型、发型等等,而并不影响到智力的优劣,种族主义者宣称人种有优劣之分,这是毫无根据的。第二节第二节 原始公社的产生和发展。原始公社的产生和发展。完全形成的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而最初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因此考古学家把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晚期。早期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之时至二、三十万年前;中期自

18、约二、三十万年前至 约五万年前;晚期自约五万年前至约一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石器多是一些用石 英、石英岩、熔岩、燧石等打制成的石片和石核,作为切割、刮削和砍砸之用。到了这一时期的后一阶段,石器的基本类型刮削器、尖 状器和砍砸器都已出现,但是制作还很粗糙。在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北京猿人的洞穴里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遗迹。元谋猿人的发 现地也发现了炭屑。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火遗迹。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也有用火的证据。据研究者推测,人类最早使用的可 能是天然火。至于人工取火究竟始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但

19、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人类在 50 万年前就已 经掌握了生火技能的观点。但无论早晚,总之,火的使用,使人们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发展,火还可 供原始人御寒取暖、防御野兽的袭击,因此用火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这时石器 的制作已有较大进步。人们已经知道对石片进行细致的修整。因而石器的类型更加多样,形状更加规整,出现了几种式样不同的标准化的器。 其典型的工具是用石片做的尖状器和半月形的刮削器。骨器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但使用不如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样广泛,当时的人们过着狩猎 和采集的生活。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晚期,这

20、时,石器的制作更加精致。并且大量使用骨器、角器,出现了骨针、鱼 钩、投矛器等工具。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合工具或复合武器,所谓复合工具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例如装上 木棒的矛和鱼叉等。这是生产技术中的又一重大进步。 2、血缘家族、血缘家族 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人类社会也产生了。当时的社会严寒不是 氏族,而是血缘家族(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 代的早期和中期。血缘家族是一种实行内婚制的血缘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同辈人的群婚,包括亲兄弟姐妹在内,而禁止不同辈人之间的 通婚。如恩格斯所述:“所有祖

21、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 子。”这种婚姻关系由于婚姻圈子是按辈行划分的,因此又被称为辈行婚或班辈婚。血缘家族可能是通过旧石器时代的自然分工相对地限制了 不同年龄(不同辈行)的两性的接触,再加上自然选择而逐渐产生的。这种婚姻形式只是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有所反映,如古希腊神话中的 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就是姐弟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落后的部落中也已绝迹。因此有的学者对其是否真正存在过表示怀疑,甚至 根本予以否定。在血缘家族阶段,一个家族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单位。从考古资料来看,家族内部可能已经有了两性分工。 例如

22、,在奥都威峡谷的遗址中,发现了各种类型的砾石器,有的用于采集、有的用于狩猎,有的则用于各种食物的加工。由此推测,大概男 子从事狩猎,妇女则从事采集活动和养育小孩。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当食物缺乏时,整个家族就 得集体移居别处,甚至在有些地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常被遗弃或被杀死。3、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有 了新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的结合,并要求各集团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而当时人们已经定居,这就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 了条件,同时,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类体质会带来极大的危

23、害。于是排斥集团内部的通婚就成为必要 了。这时不但禁止了不同班辈之间的通婚,而且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婚也被禁止了。恩格斯认为,这一过程“是逐渐实现的,大概先从排除同胞 的兄弟和姐妹之间的性交关系开始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间的结婚”,到一切兄弟和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婚姻关 系都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为一个坚固确定的女系血族集团了。换句话说,就是转化为氏族了。在氏族制度下,由于他的成员已不可能在氏 族内部找到通婚对象,他们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就是族外群婚制,又称普那路亚婚,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关 于氏族部落发生的过程,在考古学上得不到什么证据,只能借助于民族学的

24、材料,其中澳洲土著人的两合组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例子。澳大 利亚人的某些部落分为两半,这两半是两个经常相互通婚的集团,其中一半的一群男子可以成为另一半的一群女子的丈夫,而属于同一半的 男女彼此不能通婚,这两个集团便是一个部落的两个氏族。在这种婚姻制度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 所以称为母系氏族,或称母权制氏族。在母系氏族里,男女地位平等,妇女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世系从母方确定的缘故, 也因为当时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妇女在氏族中的重要地位。当氏族人口增殖之后,一个氏族又分为两半,这两半 又成为两个氏族,于是先前的氏族变成胞族(大氏

25、族),这说明氏族和部落是同时产生的,而胞族则是后来才有的。 二、新石器时代二、新石器时代 1、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之后是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考古学上通常又将其划归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 15000 年前,约终于距今七、八千年前。这一时期的一些石器往往镶嵌在木制或骨制的柄上,形状比较细小,箭头 也是细小的石器,因此考古学者常把中石器文化称为细石器文化。中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弓箭与旧石器时代的投掷武器相比, 有射速快、射程远、命中率高等优点,从而大大提高了狩猎的效果。恩格斯指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

26、对于文 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中石器文化的著名代表有法国南部的阿齐尔文化、丹麦的马格尔莫斯文化、中国河北的虎头梁文化等。 2、新石器、新石器 继中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约始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结束的年代各地不一。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经过磨光加 工的石器的流行,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新的标志。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石料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撒上带水的砂,将石器 磨光,这种石器不但形状端正精细,而且较为锋利,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人们还学会了地石器上钻孔的技术。新石器时代的另一重大成就 是制陶术的发明,这一技术的发明大大有利于人们的生活。3、原始农业、畜牧业、原始农业、

27、畜牧业 在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原始的农业是 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人们在采集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栽培了许多植物,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当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锄或石锄,人们用锄把土地挖松,撒下种子,然后任其生长。由于工具简陋,往往需要依靠整个氏族的力量才能开 垦一块土地。这种用锄头来耕种的农业,称为锄耕在家农业。就目前的资料所知,世界上农业的发生地有三个中心:东亚、西南亚和美洲、 在东亚、原始的农作物是稻和粟(大米和小米),在西南亚是大麦和小麦,在美洲是马铃薯、玉米和南瓜。原始的畜牧业是由狩猎经济发展 而来的,原始畜牧业的产生早于原始农业,在中石

28、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最初人们驯养出来的是绵羊和狗,到新石器时代,猪、山羊、牛、马、 驴、骆驼等动物也都陆续被驯养了。总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食物,从而使人类转入了比较持久的定 居生活,于是,有一定布局的村落开始出现。同时,家庭手工业也开始发展了。当时的家庭手工业有制革、制陶和纺织等,从事家庭手工业 的主要是妇女。 4、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在这个时期,氏族的管理仍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3会,它由氏族的全体成年男女组成,人人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氏族议事会可以讨论和决定氏族的一切重大事情。氏族的首领

29、称为氏族长,大 多由年长的妇女担任,也有的由男子担任,但这些男子主要是年长妇女的兄弟或儿子,而不可能是其丈夫或女婿。氏族长领导氏族劳动生产, 合理安排氏族的日常生活。平常受到人们的尊敬,但她(他)没有强制权,不称职的也被氏族会议随时撤换。在经济上,一切财产归氏族所 有,大家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死者的财产由其氏族继承,夫妻不能相互继承,子女也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可以归 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在母系氏族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氏族人口的增加以及氏族组织的不断分衍,两个氏 族间的群婚实际上已很困难。于是婚姻制度由族外群婚过渡到对偶婚,对偶婚家庭的主要特征是一

30、男一女在一定时间内的婚姻。但这种婚姻 很不牢固,离合比较自由,并且权在女方。对偶婚家庭不是独立的经济(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是母系氏族)。对偶双方各属其氏族,对 偶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望门居和从妇居。望门居时的婚姻生活采取男方走访女方的形式进行。从妇居时男子住在女子族中,但不属女方 氏族的成员。对偶婚家庭是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中间环节。这种家庭形式的产生,一是由于氏族制度的发展,婚姻禁例逐渐增多, 族外群婚的存在已不可能。二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的接触已成为可能。另外,自由选择可能仍然在起作用。恩格斯曾经对母系氏族 作过深刻的描写,他说:“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

31、制度啊!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 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他们还不曾在奴隶;奴役异族部落的 事情,照例也是没有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但是母系氏族公社是建立在十分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时,这种公在制就无法继续维持下去,最后终于趋于瓦解。 第三节第三节 原始公社的解体原始公社的解体 一、金属器时代一、金属器时代 1、金属器的出现和社会大分工、金属器的出现和社会大分工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开始使用金属是天然铜,后来学会了从铜矿石炼铜。但炼出来的是纯铜,质地柔软, 不适于制造工具。

32、所以石器在当时的生产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据目前所知,两河流域,埃及等地约从 公元前 4000 年代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真正的金属器时代是从使用青铜开始的。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它有熔点低、硬度大、易 于锻铸等优点。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制造各种用具和装饰品的主要原料。但是,青铜器的造价很高,硬度也没有超过石器。所以 还不能排斥石器在这一时代的继续使用。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公元前三千年代),而后是埃及和中国 (约公元前二千年代)。铁器时代的出现比青铜器晚,它是金属器时代的最高阶段。它由于冶炼温度高、韧性高,实用性强,而且

33、铁矿分布 较广,造价低廉,所以铁器的出现最终排斥了石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上最早铸造铁器的是西亚的赫梯王国。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千 年代末或一千年代初,稍晚,南亚次大陆、希腊和北非等地也进入了铁器时代。从金石并用时代开始,到铁器时代,是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 由于各地具体条件不同,所以原始公社解体的过程也不一致。在某些地区,例如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早在金石并用时代就开始了原始公社解 体的过程,并进入阶级社会。而在另一些地区,这一过程则要到铁器时代或青铜时代才发生。在这一阶段,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从农业方面 来说,原来锄耕农业已经被犁耕农业所代替。最初使用的犁是木犁和石犁。后来使用金属犁。犁耕农业比

34、锄耕农业工作效率要高得多,它不 仅使耕地面积扩大,使农产品产量增加,而且使农业生产日益专门化,于是在适宜经营农业的地区产生了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 部落。同样,畜牧业也发展起来了,在适宜经营畜牧业的地方了出现了一些大规模放牧畜群的游牧部落,在这些部落中,农业仅仅起着辅助 的作用,从而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铁制工具 已经在很多地区使用。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逐渐多样化和专门化。出现了铜器和铁器铸造、制革、制陶、纺织、榨油、酿酒以及木器制造 等多种专门的生产活动。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

35、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进行,交换逐渐发展了起来。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之前,部落和部落之间的交换,由于产品过于贫乏,只是一种很 偶然的现象。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之后,人们生产出来的生产品大大超过了维持自己生活的需要,因此游牧部落需要用剩余产品毛、 皮、肉去交换农业部落的剩余产品,而农业部落也需要用自己的剩余产品谷物去交换游牧部落的剩余产品,于是交换就成了一种经常性 的现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恩格斯把商人的出现称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2、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逐

36、渐被父系氏族公社所代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男女在生产中作用的变化, 随着石器时代向金属器时代的过渡,原始的狩猎经济逐渐被畜牧业经济所代替,原始的采集、锄耕农业也逐渐让位给犁耕农业,看管牲畜、 开辟沟渠、驾畜耕地等工作都由男子来承担,导致了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二是由私有观念引起的对继承制度的改革。随着生产力的提 高,逐渐产生了剩余产品,并由此产生了私有观念。那些支配剩余产品的男子,希望把剩余财产传给其子女;同时,对偶家庭的建立已经使 父亲基本确知其子女。但是,这个愿望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按照氏族制度,死者的财产必须留在本氏族内,而父亲和子 女却不在同一个氏族。私有观念和传

37、统的继承制度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社会制度变化的必要性。于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母权制被父权 制所代替。 父系氏族也称家长制氏族,它是以男子为中心的氏族,出身和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来计算。母权制时代的居妇家制现在改为居夫家制。原来 不稳固的对偶婚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由若干个家长制大家族(或称家族公社)所组成。家长制大家族是父系社会的基本经济单 位,家长制大家族没有自己的土地。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但是氏族的耕地已经分配给各个大家族使用,没有分配的只是森林、牧场等等。 一个家族公社就是一个自然经济集团,大家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生产和消费由选举产生的氏族长主持。这种家族包括一父所生的几代子孙

38、及其妻室。它具在两个特点:一是父权。一是包括奴隶在内,这种家庭形式是由对偶家庭过渡的中间环节。在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妇女失去 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氏族首领不再由女子担任,而改由男子担任,氏族议事会由各家族的族长组成。氏族全体会议则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 妇女被排斥在外,变成卑微的家族奴婢,所以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在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 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母系氏族公社的立即消失,实际上在世界不少 地区,父系氏族公社和母系氏族公社往往并存,即使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后,母系氏族公社的残迹,还在父系

39、氏族公社内存留了相当长 的时间。 3、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私有制也产生了,私有制就是物质资料私人占有(占有物可以买卖、交换、转让和继承) 的形式。它分为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和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前者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他的主要标志 是剥削,而后者却从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其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不相 适应的结果。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单个家庭的出现。此外,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对私有制产生和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对此作 详细说明。在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

40、人们只能以原始群或原始氏族为单位进行生产,在此情况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只能 归集体占有,因而不会出现私有制,但金属器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以单个家庭(先是父权制大家庭、后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单 位进行劳动成为可能,其直接后果就是这种家庭对生产工具、劳动产品、牲畜、土地等的占有,就是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不但促进了生 产的专门化,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增加和劳动趋于个体化。而且造成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如一些氏族首领和家族长可以利 用他们对公共财产的支配权,管理权逐步将公共财产攫为己有。这就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商品交换不但刺激了生产的发展,而且为积累提 供了一定的手段。促使财富较

41、多地积累于少数人之手,从而加速了财产的分化,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私有制萌芽于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 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新石器,这一阶段出现了以个人使用和制造为基础的个人占有。个人财产只限随身携带的生产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等, 但个人对这些物品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个人的物品在氏族成员间是互通有无、相互继承的,土地仍归氏族所有。到了野蛮时代的中 级阶段,金属器开始使用,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了畜群的私人占有,土地虽然仍属氏族公有、但已分配给各个父权制大家庭 使用。到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金属器开始使用,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铁器开始使用,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耕地起初是 定

42、期、后来是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从而逐渐变成了私有、土地的私有一般是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的事。与私有制产生的同时,阶级也 出现了,阶级产生的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因为只有当劳动者能够提供一定的剩余劳动时才有剥削他人的可能。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4大和劳动强度的提高,为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减轻自己的劳动量,剥削他人也就成为必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死,而被作为奴隶用于生 产。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两个阶级:奴隶主和奴隶。最初的奴隶数量不多,在生产中只起辅助作用,也通常被吸收为氏族或家族的成员。 这种奴隶制叫家长制奴隶制。产生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劳动

43、生产率的进一步提 高,人的劳动力的价值也提高了。于是,在前一阶段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这时便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本质的组成部分,奴隶 不再是奴隶主简单的助手,而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工场去劳动。私有制的产生,使部落氏族内部的财产不平等成为不可避免。个别家族,主 要是氏族长、部落酋长和军事首领的家族,占有大量奴隶、牲畜和土地,成为富有的氏族贵族,而一般公社成员的家庭则日益贫困化。这样, 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每一个氏族或部落内部都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富 人和穷人、贵族和平民(一般氏族成员)的划分,他们间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

44、阶级社会的形成。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二、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1、个体家庭和农村公社、个体家庭和农村公社 个体家庭又称一夫一妻制家庭或专偶制、单偶制家庭,这种家庭萌芽于对偶家庭之中,在父权制家庭酝酿成熟,最 后从父权家庭里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个体家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属器的使用使生产逐渐趋于个体化,从而使个体家庭 独立地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二是随着金属器的使用,男子在生产中占据支配地位,大量财富掌握在手,并要把这些财产传给其子女。基于上 述原因,个体家庭又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丈夫的支配权,二是婚姻的牢固性。所谓丈夫的支配权,是指丈夫对妻子有生杀予夺之权,可 以逞凶肆虐,而妻子

45、只能唯夫命是从,受其奴役。不仅如此,在澳大利亚的一些部落中,丈夫甚至有权杀死妻子,在中国古代,甚至还出现 丈夫去世后妻子必须殉葬的现象。所谓婚姻的牢固性,是指男女结成夫妻后,不再像对偶婚那样随便离异,但这只是对妻子而言,男子则可 以公开或变相地遗弃妻子。个体家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走向解体。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阶级分化也加剧 了,一些个体家庭因为经济的或其他的原因而离开自己的氏族,迁移别处,同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杂居,并且为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结 合成一种统一体,这种不以血缘关系而以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统一体,就是农村公社。农村公社又叫村社或土地公社,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

46、 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农村公社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保留着公有制,耕地、森林、牧场等均属公有,但耕地定期分配给 各个家庭使用,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它却存在并发展着私有经济,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房屋及房屋附近的小块土 地,都是个体家庭的私有财产,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的成份越来越大。此外,农村公社还保留一些民主制度,重大事情由全公社的 成员开会决定,但其管理机构已逐渐被脱离人民的富裕分子所把持,总之,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公有制进一步被破坏,农村公社便解体了。但在某些地区,农村公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47、仍长期存在。 2、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 军事民主制是氏族管理机关向国家管理机关过渡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与私有制的发生以及由此引起 的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密切相关。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间也偶尔发生冲突,但那时主要是为了血亲复仇或为了扩大狩猎区域、父系氏 族公社确立后,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增强了,掠夺成了劳动更容易和光荣的事,于是战争成了经常的职业。为了对外掠夺 或抵御外来侵略,一些部落往往结成部落联盟。在部落联盟中,为了统一指挥和行动,需要设立一个握有重大权力的军事首领。除此之外, 还需要有一个常设的议事机构,以便随时决定某些重大事宜,这个议事机

48、构称为议事会,由部落或氏族的首长参加。此外,由于战争是关系 到整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事。因此,在处理战争和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重大事情时,部落成员都要发表意见。这样就形成了人民大会构成 了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各个机关。在军事民主制初期,其中人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它可以通过或否决一切法律,选举军事首长,还拥有 宣战和判决死刑的权力。议事会负责召集人民大会,向人民大会提交议案,并握有战争的媾和权。军事首长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拥有军事、 祭祀和裁判权。但是,随着掠夺战争的进行和贫富分化的加剧,军事首长和议事会的权力日益增长,而人民大会的权力却不断削弱,最后, 以军事首长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终于依据其占统

49、治地位的经济势力和手中的权势,把部落的管理机构变成了他们对外掠夺、对内压迫的工具, 这样,氏族制度就被国家所代替了。国家与氏族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而氏族的划分却依据血缘关系。二是国 家已有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而氏族所有的却是民主管理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 家是奴隶制国家。 第四节第四节 原始文化(略)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原始文化(略)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血缘家族 2、农村公社。二、简答。二、简答。1、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2、氏族公社是怎样产生的?3、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原因是什么?4、私有制和阶级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章第二章 上古埃及上古埃及 第一节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形成与古王国埃及国家的形成与古王国 一、上古埃及的自然环境与居民一、上古埃及的自然环境与居民 1。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埃及地处东北非洲,北临地中海,东北角过西奈半岛与西亚相通,东有红海,隔红海与阿拉 伯半岛相望,南为努比亚(现苏丹),西接利比亚,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在地形上,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