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讲义.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41992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377 大小: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7页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摩诘所说经》讲义.doc(3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维摩诘所说经讲义静波法师一 维摩诘经的翻译和弘传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 ,或者也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 年) ,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 ,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 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 ,有两卷。3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由竺法兰译出,称毘摩罗诘经 ,有三卷。4 西晋惠帝泰安二年(303 年)由竺法护译出,称维摩诘所说法门经 ,有一卷。5 后秦弘始八年(406 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 ,也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有三卷。6 唐太宗贞观年间,由玄奘三

2、藏法师在长安大慈恩寺译出,称说无垢称经 ,有六卷。除此以外,在西晋时期有支敏度,为使人便于研究本经起见,将来华已译出的三种译本,编辑为一本,共有五卷,称合维摩诘经 。综合上述,虽有六种译本,只是东汉严佛调、西晋竺法兰、竺法护等三种译本已经失传,就是支敏度的合维摩诘经也已泯没,现在在藏经中所能看到的仅有三国吴支谦、后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的三种译本。而就现存的三种译本当中,流通最广的是罗什的译本,因罗什的译本文简义赅,词句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深受广大佛教徒的喜爱。人们往往喜欢阅读此种译本,所以流行最广。由于维摩诘经博大华美,是对佛法了义的切身体会与实践,所以古往今来对其讲说、注释、弘扬也就特别广

3、泛,如古代的成实师、地论师、天台宗、禅宗、三论宗等各家的注释有几十种之多。维摩诘经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所以三论宗特别予以重视。把这部经与般若经一样看待。吉藏大师在谈论般若的权实二智之时,都是引其维摩诘经的义理,予以阐述并发挥的。吉藏大师是以实智和方便智解释摩诃般若经的。 ;同样,也是以实智、方便智解释维摩诘经的。由此可见一斑。罗什是中国三论宗的初祖。罗什在翻译维摩诘经时,一边翻译一边讲说,当时参加译场翻译和听讲的人有一千二百余人(见僧肇序) 。此后,罗什弟子根据罗什所译,竟相注释。 ,第一位为维摩诘经注释的是僧肇,其后还有道生、道融、僧叡。即使是罗什本人也有注释,后人将此五人注释合为一部,称

4、为维摩诘所说经注 ,所采用的思想内容以罗什、僧肇为主,其他它?人的则很少。只是不知该书是何人何时所集。唐代有一位道灌法师,也是采用以上五人之说。冠名以维摩诘关中注 。所谓“关中”即是指长安罗什师徒等。内容已经是很丰富。因其中有维摩诘所说经注中所没有的内容。 ,近代三论学者李翊灼居士又把维摩诘经注的十卷本、八卷本合成何维摩诘经关中注 ,以及僧肇、僧叡、支敏度等序文合为一部,称为维摩诘经集注 ,有十卷。罗什和其弟子曾广泛弘传注疏此经。在其以后传到兴皇朗大师和吉藏大师,诸师亦一如既往地大力弘扬此经。吉藏大师著着有维摩游意一卷、 净名玄论八卷、 维摩义疏六卷、 维摩略疏五卷。在这些著作中,着重发挥了三

5、论宗的教义,可见该经对于三论宗的重要性。二解释名题(一) 总论人法维摩诘所说经 ,也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此经人法立题,也即人是一名,指维摩诘,法即是其所说,亦即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对此人法立题,吉藏大师在维摩诘经义疏中说有五义:1.法不孤起,弘之由人,故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教。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辩不可思议,明所弘之法也。2.经题净名,是尊敬维摩诘其人;又标题不可思议,是尊重维摩诘所说之法,即说不可思议解脱。其净德内充,嘉声外满,闻此人法,谁能不尊敬? 3.为了互相显教,故人法立题。称之为净名的原因,是因为有不可思议解脱之德,此即是以法释人;接下来说不可思议,是举

6、出此经的宗旨。 ,题标净名是为辩明法起之因缘,所以举人来成就法(即不可思议解脱) 。 4. 为说明通别两种意义。标净名是为说明人别之义,题不可思议辩明法之通义。这是因为:本经有两个教化之主,一是佛说,二是净名说。如果题目只有净名之人,而没有不可思议之法,那么幺本经只能净名说,不该佛说;如果说不可思议,则是含二教,所以是人法立题。 5. 此经之立题。具足三业,所谓“维摩诘”是举能说之人,辩明意业;所谓“所说经”是说明口业;所谓“不可思议解脱”是叙其身业。此三业次第为:先是意察机,然后对机说法,再后则是身现神通。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幺身业独称不可思议呢?回答是:以后贯穿于前,则三业都是相同,进一

7、步说,身现神通,不思议事,得以显现,所以偏重说之。(二) 别释人,共有三门1译名。梵语称“毗摩罗诘” 。罗什、僧肇把它译成“净名” 。道生是影译为“无垢称” 。真谛三藏以为梵语全名应称“毗摩罗诘利帝” , “毗”译为“灭” , “摩罗”译为“垢” , “诘利帝”译为“鸣” ,合起来称“灭垢鸣” 。罗什、僧肇是从“所得”立名,所以称“净名”;道生是影得翻译,则从“所离”立名,故所以称“无垢称” ,而真谛的翻译也是从“所离”立名,因此所以称“无垢鸣” 。因为维摩诘居士,他名声在外,享誉天下,所以称“鸣” ,而“鸣”也有名的意义。2 因无因门。总论立名,凡有二种:(1)有因缘。 (2)无因缘。所谓有

8、因缘,维摩诘既托之毗耶离城,从其父母,必有名字。因为维摩诘出生之时,具有净德,所以称净名。再者如来印证称叹,兼有世人赞美,所以称净名。有人或许会问:一切菩萨,都有净德,为什么幺只是维摩诘称此名呢?回答是时:如诸大菩萨,虽都有慈德,而弥勒却以慈为最尊,故名慈氏菩萨。净名的道理亦如是。况且,净名是在家菩萨,示现同于世俗,而心栖累表,世所希有,所以独受净名。传说佛喻经中说:净名姓王,又传说姓雷,祖名称大仙,父名称那提,译为智慕,母姓释氏,字喜,十九出嫁,父二十三婚娶,再二十七岁之时,在提婆城内,生净名,净名又有子,子字称善思,有乃父之风,如来授记,未来作佛。吉藏大师没有见过这样的经文记载。所谓无因缘

9、,是根据法身而言,体绝百非,形超四句,起名绝相,只是为利益众生,假立名字,所以说是无因缘。如涅槃盘经所说:低罗婆夷,名为食油,实不食油,是为无因,强立名字。道朗大师解释:低罗婆夷是指燕雀。进一步说无因缘:因法身不可称,而为法身立名,所以称无因缘,只是勉强起个名字而已。3 论德位门。 思惟三昧经记载说,维摩诘居士过去是金粟如来,文殊师利是龙种上尊佛。只是此经已经不存在。在“方便品”中说,净名得无生法忍,应当能够无生并观。有三种看法:有人说,初地得无生法忍,即能真俗并观,此是江南灵味寺少亮法师所说;有人说,七地无生,真俗始并,此是关内?罗什、僧肇所说;有人说,七地虽能并观,未能等并,直到八地,始得

10、全并。净名即是八地以上之人,此是江左河右诸师所说。对此,有许多所?得?人以为,“后身”是净名,初发心不是净名。这是不符合般若中道思想的。涅槃盘经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后心净诸见,既然称净名,那么幺,初发心净诸见,也应该称净名,所以此经方便品破凡夫, 弟子品斥小道(二乘) , 菩萨品呵大见。现在是从初发心,净此三见,即是净名。纵观长者维摩诘,出生于贵族家庭,在社会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而在佛法也居于首位,本是妙喜世界的补处菩萨,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客居此土,助佛弘扬度化。他的活动范围,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所到之处无不以利益众生为己任,所以能在各阶层中有很高的威望。从经的内容上看,不但一般人

11、被他教化,即使是佛陀座下的诸大弟子,一?与长者论说,无不败下阵来,甚至连弥勒菩萨亦不任彼问疾。他大力发扬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所以能被人之所称扬、钦佩,所以能博得无垢称的尊称。所以吉藏大师解释说:所谓净名,以净德内充,嘉声外满,天下籍甚,故名“净名” 。在当时的古印度社会,许多的魔怨、各类的外道皆被长者制服。就是五百声闻也亦称不敢,八千菩萨也失对。当时,因德誉远播,所以称其为净名。而且,他作为一个在家的居士,不论客观的环境是如何的污秽垢染,总是能纵任自在的往来其间,不被任何尘染之所拘碍,正所谓“居五尘而不染,处众秽而常净” 。由于他有如此的净德,所以被任称为净名。回观返照,不免自惭形秽。因为不要说

12、八千菩萨,即使是五百声闻,我们都无法与之相比,又怎么幺能妄加效法呢?所以,为今之计,应是怎样通过这样的熏习,对般若甚深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就是此时,我们需要的态度是:临渊慕鱼,何如退而结网。相信网成之时,我们会得到鱼的,而且绝不是几条小鱼。(三) 释“所说经”净名妙德内充,托疾兴教,所以称为:“说” 。而净名是能说,经是所说,所以称“维摩诘所说经” 。经是通题,所通于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典籍,无论大乘小乘都可称之。如法华经 、 般若经 、阿含经等。经在梵文中称“修多罗”或者“修妒路” 、 “素怛缆” ,译成汉语,称之为经,与中国说的经义相近。印度人用线贯串花环,使一朵朵的花不失,作为装饰用

13、品或礼品。因此又义?将佛说的法门,以文字、章句编辑起来,使所说的教法不散失,用以作为佛弟子修习佛法的指南。又如此经有五义:一是涌泉,义味无尽;二是显示,显示法人;三是出生,出生诸义;四是绳墨,裁邪取正;五是结鬘,贯穿诸法。此土?翻译为线,线能持物,喻教能诠理。所以说为经。(四) 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依据通常的解释,应不是一般心思所可思量的,称不可思;不是一般文字语言所能议论的,称不可议,合二而一,称为不可思议。在此处自然是指维摩诘所说的解脱法门,为真实不可思议,所以说是“不可思议解脱法” 。就别异而说:一,从一切法究竟真理说不可思议,如不二法门毕竟空、真如、实际、实相等,都必须以智能亲证才能

14、体会,即使如实证觉,也只有自己了知是怎么幺回事,因为这种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觉不能思,言语也灭,即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凡是心想、口语的都是二,如有好就有坏,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苦就有甜,有光明就有黑暗等等。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能知的一切无不是相待而有,也就是相对而存在,在佛法上说是“二” 。经中很多菩萨探讨这个问题时,或者说无主观无客观,或者说无空间无时间等等,但却都不能称为不二法门,只是到了文殊菩萨以为不可言、不可说、不可示是“不二法门” 。虽然是一个飞跃,却依然不能中的,或者说是不彻底。直到维摩诘杜口,默然无言,可谓一默如雷,才被文殊叹为“此则为真不二法门也” ,可见,此是不可

15、思议的诸法真理。二,从世间高深学问说不可思议。如高深的科学知识,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人解说,我们就不会知晓,就是有人解说,我们还是无法了解。如实验室中的夸克等现象,应当说是不可思议。可见“不可思议”在思想理论方面是甚深而广大,不是普遍知识所能涉及,也可以说“非等闲所能知也” 。能够在某一学科获得重大突破,摘取诺贝尔奖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既然世间的高深学问尚且如此,那么幺佛菩萨的不思议种种善巧方便,就更不是我等所能理解的。如本经佛国品中宝积献盖,佛以神力合众盖为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不可思议的妙境。宝积问佛如何修净心行,佛陀回答:以直心、深心、菩提心为众行因素,是显示不可思议的妙行。维摩示

16、疾,五百声闻,八千菩萨都不能胜任问疾,是显示维摩居士具有不可思议的妙智,直到和文殊等诸大菩萨相对酬唱入不二法门,则是共同阐扬不可思议的妙教;至于不可思议品中维摩诘向须弥灯王佛借座, 香积佛品中请饭于香积如来,乃至包罗万象,手?接?大千等种种表现,是显示净名所起不可思议的妙用。其中妙境与妙智是不可思议的根本,妙教与妙用是不思议的迹象。接下来解释“解脱” 。 “解脱”是相对于束缚而说的。维摩诘得自在神通,当然不会遭受任何束缚,可以说是得解脱了。佛法中一向把了生死称为“解脱” 。所谓了脱生死即是指此。众生在生死轮回中进进出出,有无尽的烦恼。而被苦恼逼迫的众生自然要求解脱其苦。只是要真求解脱,首先要通

17、达遭受束缚的原因,才有解脱的可能性,也就是有的放矢,而众生在生死中遭受束缚,并不是有形的绳索,而是因为有了无形的绳索烦恼。只有解除这无形烦恼的束缚力,才能获得生死的解脱。大乘佛法中所说的解脱之所以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的原因是:不能离开世间而另外得到有解脱。进一步说,就是在世间一切事物中获得解脱。如是不离世间而得解脱,难以被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接受。所以说是“不可思议解脱” ,也就是这“不可思议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如不会游泳的人,一进水就沉下去,爬到岸上就得自在,而善于游泳的人,在水中自由自在,随便怎样,没有障碍,不感到有任何难处。当然为他人所称道和羡慕。大乘菩萨不离世间,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能够

18、在世间万事万物上得解脱。当然也就不会被世间任何一个物所拘累,对此凡夫与小乘自然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受,而菩萨不离世间生死,即于一切法上证得解脱,如在水中得自在的人。这种功德、智慧能、神通、妙用等都是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只有证得这样的解脱,才能在世间度生的过程中自在无碍。长者维摩诘正是这样的一位大菩萨。三 本经的构造会处虽有去来,竟无往返,故净名叹曰: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虽来而不至;,亦不去相而去,虽去而不动,则宛然从就,未始往来,故是难思。可以华严经为例。一部华严经有七处九会。那么幺,一部维摩诘经 ,又有几处几会呢?依吉藏大师维摩义疏所说,本经有二处四会。所谓“二处“,一是指庵园处,即佛所住处,

19、也指出家人所栖之地。二,方丈处,即菩萨净名所居之所,也指世俗之人的居住之地。进一步说庵园,是庵摩罗女以园施佛,建造精舍,是他业所起,建在城外。方丈即八未曾有室,是净名自己建造,在城内。所谓四会:一指庵园会,二指方丈会,三重集方丈,四再会庵园。就二处四会中,因时事次第和集法前后的不同,又分为二种。第一种是时事次第。一,方丈初会,二,庵园次会,三,重集方丈,四,再会庵园。因为五百长者子,愿行相符,为法城等侣,访道参玄,无时不集,而长者宝积已至,净名不来,故知有病。因为有病,所以国内众道友都去问病。净名因为身体有病,只略为说法,于是无数千人都发道心,即是方便品 。所以得知前有毗耶之会,只是初处集之时

20、,人天众少,利益不多,尚不足以畅谈他微妙的智能,未能同现疾之怀相称。只是佛与净名,既然共同化导众生,则两心相鉴。居士即托疾方丈,佛在庵园说法,为这件事集众。所以得以遣使问疾而声闻、菩萨都推辞不能胜任,所以接下来有庵园再会,以时事推理必当如此。第二种从集法前后而言:如果要结集经典,必须先标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大众聚” 。如果开始就是净名时处的话,就不能成为经。所以要先说庵园会,如胜曼等经也是如此。庵园集会之后,佛陀将要遣使声闻和菩萨弟子去问疾,所以有方丈初会,赞叹净名之法德,使当时之众生敬仰至诚,所以有方便品之毗耶初会,后面的两次集会跟前面所说的一样,所以不再赘述。维摩诘经虽有二处四会

21、,如果就食食而言不出三时,第一,从佛国品到不二法门品说明食食前说法,第二香积一品,为食时演教,第三,从菩萨行品到见阿閦佛品是食后敷经。进一步从修行次第探讨,从佛国品到菩萨品是破三病门,即初二品破凡夫病;弟子品破二乘病;菩萨品破菩萨病。第二,从问疾品到香积佛品说明修行门。第三,从菩萨行品到见阿閦佛品辨别成德门。因为三种病都会妨碍菩萨修道,应该先破除它,所以立第一门,而病已破除,才能修行,所以有第二门,此第二门中,从问疾品到佛道品阐明菩萨实慧方便行。 不二法门品阐明二慧由不二理成, 香积品阐明从不二起二用,然后进入第三门中,即是行成德门。 菩萨行品初阐明佛事不同,辨别无碍行成;从不尽不住,阐明善巧

22、行立;见阿閦佛品阐明本迹二身,即是指果德究竟。四 各品大意僧肇大师为维摩诘经所作序尤其能体现维摩诘经之玄妙,况且文辞华美,因此,把此经序置于经首,也表达后学对祖师敬仰与怀念。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绝妙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象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眇莽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何则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见天下,于我无为,而惑者覩感照,因谓之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觌(相见意)玄籍便谓之言,见变动而谓之权,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然群

23、生长寝,非言莫晓,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干象,不思议之迹也。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故命侍者标以为名焉。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独悟。弘至治于万机之上,扬道化于千载之下。每寻习翫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滞于文,常恐玄宗,坠于译人,北天之运,运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大将军常山公,右将军安成侯,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长安大

24、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梵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矣。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庶将来君子,异世同闻焉!我们就其中一段话进行分析。 “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室包乾干象,不思议之迹也。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可以说是概括了全经的内容。这一段文字是说, 维摩经所说有本有迹,先说其本,总为四句:一:统万

25、行则以权智为主。菩萨要证得菩提之果则应万善俱修。只是万善俱修,不是不要因人、因地、因时等而有先后缓急的差异,这就需要般若权智为之分别筹划,因为“般若”能如实照见诸法真实相状,所以称为“实智” 。并不但能照空,而且能出空涉有,具有“行空不让,涉有不着”的善巧妙用。此也即是菩萨的“方便智” 。所以菩萨修习万行,一定要以此二智为主。二: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一切功德,总不出六度所摄,所以,菩萨修行,以树立功德为根本,即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根本。三: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诸佛菩萨要化度众生的原因是由于众生被无明所蒙蔽,烦恼所迷惑,流转于生死苦海,所以生起拔苦与乐的大慈大悲之心,一如金刚经

26、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槃而灭度之” 。如果没有大慈大悲之本怀,则不能发无上菩提之心,当然也就不能成就佛果。四: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一切法皆如也” 。即以无分别智观一切法不二为入门。总此四句为菩萨不思议之本,而佛之应化事迹,则以众生机缘之差别,所以有不同之相现。如经中所说的,有如向东方三十六恒河沙国处的须弥相世界须弥灯王佛所,借来三万二千狮子座,向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处的众香国香积佛所请来甘露味香饭,手接三千大千世界,取之随意投置于他方国土,面积仅一方大小之房屋,可包容天地之大而无碍,如此等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事迹,都是因为众生

27、被无明所障蔽,烦恼深重,如要启迪化导,就一定要随众生的根机,施用种种方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说“幽关难启” 。须弥灯王佛的须弥相世界、香积佛的众香世界、无动佛的妙喜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等等,应化事迹各各不同,所以说“圣应不同” 。虽然所垂应于众生的事迹,万千各殊,即各不相同,却都是因此根本同证真如、积功累德所致。所以说“非本无以垂迹” 。本和迹虽然不同,但不可思议却是一样的,所以佛告侍者阿难,此经称“维摩诘所说” ,也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全经共十四品,依通常区分:第一, 佛国品为序分,记述法会缘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为正宗分,是一经的主体。最后两品为流通分,即结束语。各品的内容简介

28、如下:一 佛国品 。释迦牟尼佛在毗耶离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会,长者子宝积说偈赞佛。佛陀告诉他:“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此是不思议解脱的根本。二 方便品 。住在毗耶离城内的维摩诘长者,曾于过去劫中“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契入不二平等。 ”为方便摄化众生,上自王官、大臣、婆罗门、梵天、帝释等,下至酒肆、学堂、淫舍、长者、居士等,广泛介入社会各个阶层,目的为化导众生,后来他“以方便现身有疾” 。因此,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及诸王子等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对于问疾之人,维摩诘现身说法,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乃至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

29、身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等等。所以不应心为形役,应常乐佛身,佛身即是法身,此佛身是从无量智慧能功德生,是从慈悲喜舍生,是从四摄六度生,所以应以速朽之身,勤修如是胜行,饶益众生,获得佛陀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乃至千百亿化身。 三 弟子品 。佛遣声闻乘中智慧能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前往维摩诘处问疾,舍利弗推辞说不能胜任,遣大迦叶等,也都推辞不能胜任,原因是他们宴坐习禅、解经说法、托钵乞食、解说戒律之时,维摩诘曾向他们提出问难,相与辩别剖析,均为维摩诘所挫败,于是,五百声闻弟子,竟没有一个人敢承当问疾一事。四 菩萨品 。佛陀又于菩萨乘弟子中先后遣弥勒、光严、持世、善德前往问疾,他们也同样又如舍

30、利弗等的遭遇,都推辞说不能胜任此事。五 文殊师利问疾品 。在声闻及菩萨都不能胜任的情况下,佛陀又遣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文殊师利深知问疾任重,但还是“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都欣然跟随前往,要大开眼界,维摩诘空其室内一切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卧,对于文殊致问,维摩诘告以“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六 不思议品 。舍利弗久立思坐,室内无座位,维摩诘因此向舍利弗开导:“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 ,以及“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诸义,随即由文殊指点,运用神通力向距此东方三十六恒沙国的须弥相国须弥灯王佛

31、那里,借来了三万二千个高达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约六十华里)严饰第一的狮子宝座来入维摩诘室,宣示大小兼容。还有:对乐久住世众生,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使众生以为一劫,对不乐久住众生,菩萨即促一劫为七日,使众生以为七日,如是久暂互摄等等诸佛菩萨不可思议解脱的力用。七 观众生品 。维摩诘与文殊辩析“云何观于众生”乃至“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室内出现了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萨身上,随即下落,散到舍利弗等声闻身上,即使运用神力,也不能使花掉落。在此室听闻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已有十二年的天女,在与舍利弗的对辩过程中,将舍利弗变成了天女,将自己变成了舍利弗,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的智慧能功德。 “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32、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 “但以世俗文字数故” ,假名得尔罢了,实无所得。八 佛道品 。即菩萨契入不二妙理,为摄化众生所起的妙行,如文殊问维摩诘“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维摩诘回答:“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就是示现于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即名非道;示现行于贪欲道、嗔恚道、愚痴道、即名非道。菩萨若不行于非道,即无法摄化众生,使之转入佛道,反过来,维摩诘问文殊“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回答:“有身为种。 ”现有烦恼之身,无实在自性。如方便摄化,即可转烦恼成菩提,转色身为解脱身,此即是空有不二的菩萨行。九 入不二法门品 。行心依理而起,非不二之理,不能有不二之行,非不二之理与行,则

33、不能有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所以“不二”实在是贯串本经的宗旨。本品叙述维摩诘向文殊菩萨等八千菩萨提出“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的问题。法自在等菩萨都用言说来表达,维摩诘不置可否,于是,这三十人要文殊菩萨表示看法,文殊菩萨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说已,又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十 香积佛品 。维摩诘以其不可思议解脱的神通力,将上方过四十二恒河沙世界的众香国景象,普现于大众之前,随之又化出一菩萨使往上方众香国乞取香饭,化菩萨取回香饭时,众香国随来有九百万

34、菩萨,述说其国以“众香”为佛事,教化众生的种种妙用。维摩诘告以此土佛以“刚强之语”化度刚强难化众生,以调伏之,所以要说明因果有报,以及菩萨须以十事、善法、四摄、八种无疮疣法摄化众生。十一 菩萨行品 。 “是时,维摩诘以神通力,持诸大众并狮子座,置诸右掌,往诣佛所” 。因阿难问佛陀闻香之事,引出佛陀广说香饭能做佛事的功德,乃至诸佛国土有以光明相好、园林台观、卧具衣服等种种施为,都无非是摄化众生的佛事。其中的原因是:因有“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做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接下来众香国诸菩萨请佛说法。佛于是为诸菩萨说“尽、无尽解脱法门” ,即菩萨所行必须“不尽有为

35、,不住无为” 。进一步说“入生死而无所谓,于诸荣辱心无忧喜”等,是不尽有为;“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等,是不住无为。十二 阿閦佛品 。阿閦译为“无动”即不动。佛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说“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 接下来,因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对此,维摩诘就“没”和“生”说明“一切法如幻相” 。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佛向舍利弗介绍维摩诘,原是不动佛的妙喜世界中人,维摩诘说明自己从清净的妙喜世界来生此不净的娑婆国土,是“为化众生,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 。会

36、中大众想见无动如来,维摩诘不起于坐,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把无动佛及其菩萨、声闻之众,都接到庵罗树园内来了。于是,释迦牟尼佛勉励诸大众:“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 ”十三 法供养品 。释迦牟尼佛为天帝(释提桓因)等称说维摩诘经的功德,如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 。并且“诸佛菩提皆从此生” 。佛陀又自述因地之时曾为月盖王子时,从药王如来秉受“法供养”之教,所谓:“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是名最上法之供养。十四 嘱累品 。佛以此法咐嘱弥勒菩萨,令其流通广宣,四天王都表示拥护此经,然后,佛告阿难

37、,此经题称为维摩诘所说经 ,亦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五 本经的宗旨因为出发点所侧重的角度的差异,对维摩经宗旨的界定也有不同。古来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此经称不思议即是以不思议为宗,所标净名是指能说之人,所题不思议是指此经所说的玄妙之法,所以僧肇大师以四句来说明不思议之本,即前面已经说过的:“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 ”又说四句为不思议之迹,即“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干象” 。而“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即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般若教,即以般若为宗,涅槃盘之流,万类都是如此。第二种说法,此经以二行为宗,所谓二行,一是成

38、就众生行,二是净佛国土行。此经初会阐明净佛国土,次会辩明成就众生,方丈重会双明二行,即问疾品到不二法门品重明成就众生行。 香积佛品重明净土行,庵园后会也双明二行,所以本经以“二行”为宗。第三种说法,此经以因果为宗,虽然阐明不思议解脱之理,而因果有二:1 净土因果;2 法身因果。如佛国品明净土因果,如方便品到不二法门品明法身因果,香积佛品之后,重明净土及法身因果,所以此经以因果为宗。第四种说法,此是吉藏大师的主张,他在净名玄论中说:“今所明者,非无前义,但师资(师资:可以当老师的人)所习,正以二智为宗” 。如是,则有吉藏大师为什么幺要以“二智”为宗?维摩诘经中有哪些文字作证?回答是维摩诘经法供养

39、品中:“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此中“实相”实是入道之本。 “不思议神通”为化导众生的方便之迹。佛法中最重要不过这本迹之二,决定实相即方便实慧,自在神通即实慧方便。不动实相而能现神通。虽现神通,不违实相,即是动寂不二,而权实宛然。一部维摩经盛谈此法,所以以“二智”为宗,如僧肇大师所说:“统万行以权智为主” 。其中“权”即方便, “智”即实智。二智是实智和权智。实智又称空智,根本智,或称为般若。权智又称有智,后得智,或称为方便(梵语称沤和) 。就一般而言,通达事物本来是空即真谛的道理,应是实智;通达事物现象是有,即俗谛的

40、道理,是权智。用此二谛合观中道,所以称中道观。实智与权智的含义依据是净名玄论中所说,其中有通有别,就通而言,二智都能如实照境,并称为实,而且二智都具有善巧方便之用,也都可以称之为方便;从别而说,即般若称为实,沤和称为方便,而般若称为实智的意义,吉藏大师例举八点:一般若照实相境。从所照立名,所以称为实,要知道,般若不是缘虚妄境界所生的分别心,而是从实相境所引发出来的真实智慧能。 “实相”是所照,它如实照见诸法的真实性,所以称为“实智”。 “般若”所观的境是实不虚,般若从所照境立名,所以称为“实智”。所以称般若为实智。二 “般若”从实相生,从能生受名,所以称为实。 “般若”不是缘虚妄境界所生的分别

41、心,而是从实相境所引发出来的真实智慧能,实相为诸法的真实性,般若为其所生,因依能生的实相境,所以称般若为实智。三如实而照。所以当体称实,般若能够照诸法实相,不象凡夫智的虚妄分别,当体就是真实。如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密,实法不颠倒” 。即是此意。般若当体照见诸法实相,离诸虚妄颠倒,所以称般若为实智。四对凡夫颠倒不实之慧,所以赞叹般若为实,世间凡夫的智能慧是由虚妄分别种种计度而生,称为颠倒不实之慧。而般若是诸佛菩萨的无上智慧能,从“实相”而生,又能如实地照实相之境,为了赞叹这种无上的智慧能,所以称般若为实智。五对二乘未实说实,所以阐明般若为实。二乘的智慧能也能分证诸法实相,他的智慧能同凡夫相比,

42、可称为真实,但对于佛与菩萨的智慧能则悬殊巨大,所以说二乘的智慧能为未实,表明佛菩萨的智慧能为实。六对于方便之用,以般若为体,故名为实。佛菩萨既有观照实相的实智,又有涉有鉴诸法的方便之用,此方便是用而非实,般若是体所以是实。七对虚明实,未是好实。非虚非实,方名好实。上面所说的般若,但都是和“虚”相待之下而显,这种待虚而显的实,是属于相对的真实,还没有达到绝对真实的领域。所以这里提出“非虚非实” ,消除虚实的两种对立,归于绝对的统一。这种实才称为妙实。八虚实为二,非虚非实不二,二于不二,皆名为不实。非二非不二乃名为实。这里所说的实比前七种真实更加超越一层。前六种所说的实,都是在相对的范畴内才能显现

43、,而第七种真实虽然消除了虚与实的相对,进入不二绝待境,但再加深究,还不是没有彻底的绝对真实,还存在着“虚实”二与“非虚非实”不二的对立概念,虽然消除了虚与实的对立,却存在着二与不二的对立。所以此第八种,提出非二非不二才是最妙的实,才是真正绝对的实,这种真实,实际上就是达到言语道断的状态,但为说明这种真实的存在,只好以非二非不二给予解释,所以大智度论说:“念想已除,言语法已灭” 。接下来解释方便智。权智是般若的善巧方便之用,对其意义的解释,吉藏大师在净名玄论中例举了十条来说明。一 “直照空有,行空不证,涉有不着,故名方便” 。借助于众因缘所成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真空”和“俗有”的两个方面,无不都

44、是事物的本来性相,但除了诸佛菩萨,没有其他它人能够对此彻底的通达,而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洞察诸法空(实相)和诸法有(因缘假有) 。这分明是般若之力。此中能照空和有的二智,都是佛菩萨的真实智慧能,所照之境,也可同称为真实之境。实智之中,有“空有二智” ,实境之中,有“真俗二境” ,照真境为空智,照俗境为有智。诸佛菩萨虽然能够证得诸法性空,却不象二乘但住于空,而能游诸幻化世界,度幻化众生,了知一切法无不是空中花水中月,却不舍一切法,净土该庄严的还是积极庄严,众生该度化的还是积极度化。虽然游于幻化世界作度生严土之事,而不象凡夫对幻化的世界有所迷恋贪着,如本经佛国品所说:“不着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

45、” 。这种行空不证,涉有不着的善巧妙用,就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智, (此中所说“双照空有”和“不证不着”的两种智慧能,它们的体是一种,从“双照”的角度称“般若实智” ,从“不证不着”的角度称“沤和方便” 。虽是“不证不着”的善巧方便,而能“照空照有” ,所以称为“实” ;虽是“空有双照” ,而能“不证不着”,所以称之为方便。 )二照空为实,涉有为方便。上面所说“直照空有为实” 、 “不证不着为方便” ,而这里开空有为二智,直照空为“实智” ,而能从空出有成为“方便” 。 大智度论云:“般若将入毕竟空,方便将出毕竟空” 。空是诸法的真实相,所以称为“实” 。般若能照此空,所以称为“实” ,不仅照空,

46、且能出空涉有,是善巧的妙用,所以称为“方便” 。三普陀落伽常入定,随缘赴感弥不周。内静鉴为实,外变动为权。诸佛菩萨以成就一切众生为己任,成就众生必须要有随机应化而现种种相,虽是随机应化现种种不同之相,对佛菩萨自身而言,却是寂静如故,如如不动。这种在内无功用行的净鉴之功就是实智,而能示现种种方便相成就众生的变动,称为权巧“方便智” 。四 “般若为实,五度为方便” 。此是根据六度说明“实智”和“方便智”的不同。六度之中前五度为“方便” ,第六度为“实智” 。因为般若的功能在于解空,空为诸法实相, “般若”能解,所以称为“实” 。前五度为行有,行有所以称为方便。 (六度是菩萨圆成佛道的必修法门,前五

47、度是菩萨的实行法门,后一度为智解法门,如是前五种实行法门要由第六度“般若”智慧能的指导,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否则就会出现偏行一边的弊病。由“般若”智慧能悟解前五度是平等空性,才会不致于偏颇取着。前面所说照空照有都是智慧能,只是以解空解有分为权实二智,现在从六度来分解行,则第六度解空为实,五度行有为方便,有行之所以称之为方便,因为般若实智慧能够照空,而起五度的有行。 )此即具有方便善巧的意义,所以又称权。进一步说,空是实相;有不是实相,所以空解为实,有行为权。五 “照空为实,知空不空,即能不证空,故名为权” 。 (空为诸法的实相,而般若能够如实而照,所以称为实,虽是照空,且又能不证于空,即不住于空

48、,有如是之善巧方便,所以称其为权。而权实二智是诸佛智慧能,不同于二乘的智慧能。因二乘也能证悟诸法皆空的道理,只是不知“空亦复空” ,以空为妙极的最高境界,所以称为单空,证入偏空。菩萨不仅能照见空理,而且识悟“空亦复空” ,也就是没有一个实在的空体可得,称为不可得空,所以识能照空,并能不证于空,也即是能涉有,实践利益众生的伟大事业,所以称为权。只是这权实二智并不是有二体,最初的能观之心未必能达到高妙之处,所以只能照空,之后,已能将这种能观之心转为善巧,即能知“空亦复空” 。既然能够通达“空亦复空” ,就能不坏假名,即能涉有,完成利益众生的事业,始终而言,实是一般若,只是根据巧与不巧,分为权实二智

49、。综上所述,对空有两个角度所探讨的不同之二智,是从照巧和体用的不同而作种种说明。吉藏大师在中论疏中说:“合照空有名般若” ,即合取二巧皆名方便,此处的实智是根据“双照”的意义而说,无论是照空还是照有,都是如实而照,因此以双照空有称为实慧,方便的特点在于巧,而不在智慧能。所以取行空不证、涉有不着的两种善巧来立方便的名称。此是以二照二巧来分实智与方便智。 中论疏又说:“若直照实相名般若,取观空不证及照有不着,悉是般若之用,故皆名方便” 。实相为诸法的本体, “实智”从实相而生,而且能如实而照,那么那幺“实智”也称之为体,但虽照实相而能涉有,并能行空不证,涉有不着的方便用,因此以直照实相为实智,取涉有不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