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兵车行杜甫教案模板.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8418095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兵车行杜甫教案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生兵车行杜甫教案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兵车行杜甫教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兵车行杜甫教案模板.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生兵车行杜甫教案模板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起看看初中生兵车行杜甫教案!欢迎查阅!兵车行杜甫教案1设计A导语 设计: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 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教学设计一、

2、导入 (见导语 设计)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三、诵读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统治者连年发动 开边 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 点行频 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 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 长

3、者 句用较柔和的声调, 且如 句要作低回之势,至 租税 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 应重读, 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 行人 和 诗人 的怨愤,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 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四、鉴赏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明确: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 一头两脚体 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重墨铺染。大氛围

4、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 ,一个 走 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 牵衣顿足拦道哭 ,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江淹别赋说:

5、 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 是全诗的 诗眼 ,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

6、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设计B比较阅读比较兵车行和李白古风其十九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研究性阅读杜甫在长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使他的创作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日益鲜明。结合兵车行的学习,研读杜甫同时期写的前出塞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体会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提示:前出塞写天宝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五言诗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

7、,是在天宝十四载十月、十一月间。这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正游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诗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设计C阅读训练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

8、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2)表现技巧:参考答案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 白日 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 借问 至 岂全生 )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

9、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 修文德 以消灭战争的主张。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三幅画面是:羽檄飞驰,喧呼救边;京城安定,四海清平;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 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

10、;而杜甫十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兵车行杜甫教案2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传递出来。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人背诵论语片断,并作翻译及讲析。二、导入新课1、要求学生背诵石壕吏。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诗歌表现了诗人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和

11、对人民深深的同情。这些诗句至今还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这就是诗人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 凄惨景象时而写的兵车行。三、初步感知,把握基调1、根据课文注解,疏通诗意。2、朗读全诗提示: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无,叹息肠内热”的感情,声音应沉重一些。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当用较柔和的调子读,而后半段则应低回,声调凄楚。四、诵读指导(一)指导第一段1、假想你就是阅

12、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这一段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哪些镜头在你头脑中越发清晰?(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作的理解。)2、你觉得整个画面基调应该是什么颜色?为什么?(结合写作背景,共同讨论交流)提示:第一段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远景:天空,满天阴霾。一队队人马全副戎装,从天际处行来,又消失于天际处。路旁是无以计数的百姓。中景:马路黄土,黄土扬天,昔日的咸阳桥也遮蔽不见,士卒疲惫,一言不发,扛抢插箭走来。人头攒动,张日远望近景(特写):军官扬鞭唱斥催促,老父流泪,老妪呼天抱地,跺脚长嚎。妇女拦道,儿子征衣这一别乃是诀别。3、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最清晰的是什么声音?提示:轰隆隆驶过的

13、战车声、号哭声、队伍行军的脚步声、战马嘶叫声、马蹄声、风吹旌旗声、喧闹的混杂不清的人声。最清晰的是交织成一片的哭声、呼叫声、压过车声马声。4、这些所见所闻,使你有何感受?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提示,为此震撼:有吭惊、紧张,又有沉痛。语速稍快,基调是无限凄凉的。这种情感要通过重音、强调、停顿、语速的变化来强调。(二)指导第二段1、“行人”向“道旁过者”讲了他们怎样的凄惨经历?朗读时应是什么口吻?提示:统治者连年征夫作战,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点行频”应重读。“十五”“四十”“头白”“北”“西”等字应重读。它们主要强调时间久、地域广。2、你认为诗中哪句话反映了人民痛苦的根源?如何读?提示:“武皇开边

14、意未已”。读时既要强调武皇穷兵黩武地开边的“气势”,“武皇开边”重读。又应读出愤怒的指责和讽刺意识,“武皇开边-意未已”,后面停顿可稍长,“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要表现出叹婉无奈。人民对统治者敢怨而不敢言,只有无奈地叹息,低声责怨。(三)指导第三段1、教师范读,串讲此段大意。2、注意把握以下诗句:长者虽有词,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朗读中品味了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补充了诗中的空白、细节,再现了兵车行中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

15、的离乱之苦,体会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我们通过读又把这种情感准确地传递了出来。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通过兵车行的学习,希望大家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能有一些感悟。六、布置作业1、背诵兵车行;2、完成优化设计中的练习。附:板书设计兵 车 行杜甫1、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 天怒人怨3、悲惨生活“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杜甫教案3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全诗,在疏通诗意、理清人物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基调;3.再读诗作,品味语言探究深意;4.选择角度描摹形象。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作掌握诗意;2.品味语言探究

16、深意;3.选择角度描摹形象。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课文分析: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教学时引导学生能“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联系已知(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感受诗境,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质疑激趣,探究细节;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实践情况,拟以诵读为出发点

17、,侧重质疑探究,以细节为突破口,玩味文本内涵。因此,结合“课标”精神,确定本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详述如上。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造氛围(幻灯出示几幅战争照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生 师: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夺走了人民的生命。战争是黑色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看看杜甫笔下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吧!课前要求你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并且初读全诗,理清人物、事件等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体味诗的低沉,压抑,怨愤的朗读基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重点品味语言,探究诗作深刻的内涵。 二、指导诵读解诗意师:谁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18、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和学生评价)师:范读或听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生:(作答并评价)(低沉,压抑,怨愤) 师:理清全诗人物、主要事件。生:(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师:(诵读指导) 同学们还记得石壕吏吗?我们从诗中官吏抓丁的背后想象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何等的惨痛?假如你就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你又在兵车行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请从诵读中体现出来。 生:(朗读,齐读,交流、点评) 师:同学们,给你10分钟时间再细心琢磨玩味诗的语言,看看你有没有更新更深的发现?生:(质疑,分类,整合,准备探究)二、品味语言探深意(一)循文探意知“妻子”师:兵车行中“爷娘

19、妻子走相送”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同为杜甫的诗句,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先说“妻子”古今意思一样吗?生:师:在兵车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样吗?生:师:为什么?说说理由(联系背景知识及杜甫身世家况)。生: 师:(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51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知他的孩子较小。)学生若有不同意见,追问如何看待?生: 师:引导学生从“愁”字上做文章。“却看妻子愁何在”中孩子愁不愁,只是在于不同于大人的“愁”罢了,站在大人的角度看,他还不会“愁”呢,就自己而言,他也有本身的不欢乐。可见,

20、循文探意,具备古今语言文字知识是必要的,但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二)咬文嚼字话“惨别”师:兵车行一诗,开头勾勒了一幅悲戚又撕心裂肺的画面,一个“走”字是写“行人”还是写“送行人”,或是另有它意?生: 师:“走”字把“惨别”描画得撼人心魄。 “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不见”是写“行人”远去了,还是写“行人”“送行者”之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同学们说说。生:师:(评价)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顿、拦、哭,同学们能否做一具体描述?生:师:一“牵”一“顿”,把孩子扯住父亲衣襟,跺脚啼哭不肯放手的动作刻画得逼真传神。用一“拦”字,是妻子固执的阻拦,痛断肝肠的悲

21、彻举止;是妻子与丈夫的生离死别,也是“征夫”爹娘久依材扉的无语凝噎。多么撕心裂肺的悲惨场面啊。这种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有没有渲染铺垫作用?生:师:这种痛苦的根源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三)数词列举究根底师:我觉得好几个数量词很能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详细探讨它们的作用吗?生:师:诗中的“十五”“四十”“北”“西”写战时久,征讨远,苦难重,是“点行频”的具体陈述和真实反映;“二百州”“千村万落”更是见证“点行频”波及范围之广。诗人以“汉武开边”来影射唐王朝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这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根源所在。诗人正是通过几组数据表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

22、深深同情和关怀。(四)反常之语见深意师: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最大的“反常”。在兵车行中,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正真变了呢?生:师:我认为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正真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懑与控诉。我们知道“穷则思变,变则思通”,受苦百姓处在困境,在万般无奈之时,萌生了“生女犹得嫁比邻”的异常意识,是情理之中的事。是不是真的生女好呢?生: 师:(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生男生

23、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的深刻啊!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下去,可能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希望你们用一双质疑的眼睛审视所有的已知新问。三、选择角度摹形象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将兵车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当堂可先练习写“出征”和“送行”场面)提示:1. 切记所要做的是生动的“改写”,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成白话文。2. 选择好叙述角度(从某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觉来记叙),这是构思中重要一环。3. 根据原诗的描写和情节,在场景、细节、动作、表情等方面给与适当的补充,使文章更加合情合理,紧凑生动。4. 对原诗提供的几个人物(如行人、爷娘妻子、道旁过者)和自己另外虚构的人物的言行予以详略得当、生动具体的描摹。板书设计: 指导诵读解诗意诵读入情抓基调 低 沉 压 抑 怨 愤人物事件理清楚家人送别 役夫申恨品味语言探深意循文探意知“妻子”“爷娘妻子走相送” “却看妻子愁何在”咬文嚼字话“惨别” 牵、 顿、 拦、 哭数词列举究根底“十五” “四十” “二百州” “千村万落”反常之语见深意“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选择角度摹形象“出征”场面“送行”场面初中生兵车行杜甫教案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