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最新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案教师在通读教材,了解该水平段学生所要掌握的各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要对本教案所涉及到的课标和教材进行精读,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
2、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
3、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2、新课: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
4、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方法一:(累乘法)3)等比数列的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3、例题巩固: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
5、它的第八项的值。-答案:1458或128。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1、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关
6、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2、作业:P129:1,2,3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教学设计说明: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
7、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3)等比数列的性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
8、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通过类比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案2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9、。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本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二、教法与学法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
10、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营造-的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老师点评,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启迪思维为核心,启发有度,留有余地,导而弗牵,牵而弗达。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
11、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教学程序设计(4)等差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说明: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2.导入新课本章引言中关于在国际象棋棋盘各格子里放麦粒的问题中,各个格子的麦粒数依次是:1,2,4,8,263再来看两个数列:5,25,125,625,.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为进一步理解定义,给出下面的问题:判定以下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写出公比q,若不是,说出理由,然后回答下面问题。-1,-2,-4,-8-1,2,-4,8-1,-1,
12、-1,-11,0,1,0提出问题:(1)公比q能否为零?为什么?首项a1呢?(2)公比q=1时是什么数列?(3)q>0是递增数列吗?q<0递减吗?说明:通过师生问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另外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3.尝试推导通项公式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推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方法:叠乘法。说明:学生从方法一中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从次数中去发现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回忆等差数列的特点,并类比到等比数列中来,
13、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及将新知识转化到旧知识的能力。方法二是让学生掌握“叠乘”的思路。4.探索等比数列的图像等差数列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直线上一群孤立的点构成的,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得出什么结果?它的图像如何?变式2.等比数列an中,a2=2,a9=32,求q.(学生自己动手解答。)说明: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应用于实际,例2及变式是让学生明白,公式中a1,q,n,an四个量中,知道任意三个即可求另一个。并从这些题中掌握等比数列运算中常规的消元方法。6.探索等比数列的性质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测等比数列的性质,然后引导推证。7.性质应用例3.在等比数列an中,a5=2,a10=10,求a
14、15(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求多种解题方法。)方法一:由题意列方程组解得方法二:利用性质2方法三:利用性质3例4(见教材例3)已知数列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anbn是等比数列。8.小结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1、等比数列的定义,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3、等比数列应注意那些问题(a10,q0)4、等比数列的图像5、通项公式的应用(知三求一)6、等比数列的性质7、等比数列的概念(注意两点同号两数才有等比中项等比中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
15、数)8、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思想类比思想9.布置作业习题3.41、3.8.9.10.板书设计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案3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二、讲授新课: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16、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出示例3:在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3.作业:教材P11B组1、2题.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
17、案4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2)重点、难点。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难点:利用向量知识证明定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内容;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调控课堂,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
18、高。教学过程分如下几个环节:教学过程课堂引入1、定理推导2、证明定理3、总结定理4、归纳小结5、反馈练习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课堂引入:正余弦定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航海,测量天体运行,那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呢?(2)定理的推导。首先提出问题:RtABC中可建立哪些边角关系?目的: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定理内容,猜想,再完成一般性的证明,具体环节如下:引导学生从SinA、SinB的表达式中发现联系。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特点,有A边A角,B边B角;接着引导:能用C边C角表示吗?而后鼓励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成立了,对任意三角形
19、成立吗?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便是让学生体验了发现的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入手,观察发现,然后产生猜想,进而完成一般性证明。这个过程采用了不断创设问题,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第二步证明定理:用向量方法证明定理:学生不易想到,设计如下:问题:如何出现三角函数做数量积欲转化到正弦利用诱导公式做直角难点突破实践:师生共同完成锐角三角形中定理证明独立:学生独立完成在钝角三角形中的证明总结定理:师生共同对定理进行总结,再认识。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我注重“重过程、重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独立严谨科学的求学态度,使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在定理总结
20、之后,教师布置思考题:定理还有没有其他证法?通过这样的思考题,发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禁锢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3)例题设置。例1ABC中,已知c=10,A=45,C=30,求b.(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加深对定理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ABC中,a=20,b=28,A=40,求B和C.例3ABC中,a=60,b=50,A=38,求B和C.其中两组解,一组解例3同时给出两道题,首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同时让两学生板演,以便两题形成对照、比较。可能出现的情况:两个学生都做对,则继续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让学生来分析看似一样的条件,为何二解一解
21、情况,如果第二同学也做出两组解,则让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评判,发现问题,找出对策。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定理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竞争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步。(4)归纳小结。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图表使学生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三角形解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纳小结。这样的归纳总结是通过学生实践,在新旧知识比照之后形成的,避免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抽象记忆,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5)反馈练习:练习ABC中,已知a=60,b=48,A=36ABC中,已知a=19,b=
22、29,A=4ABC中,已知a=60,b=48,A=92判断解的情况。通过学生形成性的练习,巩固了对定理的认识和应用,也便于教师掌握学情,以为教学的进行作出合理安排。(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最新文案5【考纲要求】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自学质疑】1.双曲线 的 轴在 轴上, 轴在 轴上,实轴长等于 ,虚轴长等于 ,焦距等于 ,顶点坐标是 ,焦点坐标是 ,渐近线方程是 ,离心率 ,若点 是双曲线上的点,则 , 。2.又曲线 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3.经过两点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4.双曲线的渐近线
23、方程是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5.与双曲线 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方程为【例题精讲】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且与椭圆 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 是椭圆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 时,那么 之积是与点 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 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3.设双曲线 的半焦距为 ,直线 过 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矫正巩固】1.双曲线 上一点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2.与双曲线 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
24、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3.若双曲线 上一点 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则点 到 轴的距离是4.过双曲线 的左焦点 的直线交双曲线于 两点,若 。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 条。【迁移应用】1.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2.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为 ,点 在双曲线上,且 ,则点 到 轴的距离为 。3. 双曲线 的焦距为4. 已知双曲线 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则5. 设 是等腰三角形, ,则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6. 已知圆 。以圆 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高三数学复习课获奖教案文案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