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最新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员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员有不同的难点。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的第4-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并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教学过程:一、复习师:你能举例说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
2、了什么?二、新课。1、出示练习十八第3题。先让学生说出摸到每张卡片的可能性,再说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让学生先写出答案,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2、出示练习十八第4题。第(1)题可以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完成。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数一数这个转盘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再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2,涂红色的份数应该占10份的几分之几?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5。又应把几份涂成绿色?3、出示练习十八第5题。应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含义出发,找到符合题义的放法。4、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列举出“石头、剪刀、布”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明确方
3、法后,再让学生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5、出示练习十八第7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说怎样想的。三、应用拓展。1、按要求进行设计。(1)有两个正方形转盘,任意转动指针,要使A盘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为1/4,使B盘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为3/8。请你设计各转盘颜色区域,把你的设计画出来,并涂上颜色。(2)在下面的口袋中放入若干个白球和黑球,任意摸40次,摸出白球的可能是16次(每次摸出球后仍放回)。按照这样的可能性大小,请你在袋中画出两种球的个数。(“”为白球,“”为黑球)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两题的答案都一唯一)。2、:可能性和生活联系很密切,课后请同学
4、们做个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找找生活中哪些事件和可能性有关。3、机动题:学校要在我们六年级某个班级中任选一位同学接受昆山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如果这个班男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3/5,已知这个班的男生有24人,那么这个班的女生有多少人?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小华4
5、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
6、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
7、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
8、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9)反馈练习.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
9、米、27米.求平均成绩.3.教学例3.(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139-1(厘米)答
10、: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5)反馈练习.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四、布置作业.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3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2页。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比的基本
11、性质和化简比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12:201:1:1.5:2.5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分数的基本性质)3、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完成上堂课的表格)二、教学新课:1、引入。分数基本性质是怎样的?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又怎么说?根据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1)学生试着叙述。(2)反馈小结。分数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中的都有0除外,为什么?比的基本性质要不要也加上这个条件?应该怎么说才最完整呢?2、看书验证自己的猜想。P50页。3、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1)下面哪些是整
12、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6:1012:210.3:0.40.25:13:54:73:4:(2)教师小结:像3:5、4:7、3: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4、教学例2。化简比。(1)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自学课本P50、51例2、例3)(2)小结: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3)试一试。三、巩固练习:练一练四、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比和比值的区别怎样?(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来
13、表示;而比必须清楚的看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五、作业本第22页。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4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理解他们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教学过程一、铺垫教学。1。回忆旧知。(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支?教师明确:通过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中都有“平均分”,就
14、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样多。通过刚才的分,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后,每份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后都得到一个整数,这儿有一个,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怎么分才使两个同学觉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使每个同学平均分。二、探究新知1。谈话导入。【出示图片“例1”】这半个饼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2。教学例1:认识 。(1)认识一个饼的出示图片“例1”。教师说明:把一个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就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板书: )写的时候先写“一”,再写“2,”最后写“1”。学生看
15、图独立想 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学生: 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教师提问: “一”、“2”、“ l”各表示什么?学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l”表示取的份数。师强调:写的时候,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2)指导读写(3)反馈练习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试析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 。教师提问: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 ?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3。教学例2:认识(1)【出示图片“例2-1”】教师提问:通过看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
16、出它的,并给它涂上颜色,涂完后小组讨论判断对错。巩固意义: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阴影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三分之一。(教师板书: ,读作:三分之一)(3)拿出准备好的彩带,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剪下它的 ”4。教学例3、例4。(l)引导学生每人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后填空。(2)同桌讨论,教师各组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3)集体反馈: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样?教师贴图:(4)判断。下面哪个图的涂色部分是 ,在()里划。5。教学(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直尺和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10份,标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么写?(2)小组讨论
17、,看图。(3)群体讨论。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师贴出放大图。教师提问: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 ?教师明确:把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个这样的 。6。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几分之一)四、课堂练习1。填空: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把一条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2。判断:(1)(2)把一块蛋糕切成7块,每块是它的 ( )(3)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 )3。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每份长( )米。4。读出写出这些分数。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
18、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五、课后作业。1。小军跑步,他跑了全长的 ,请你在线段上表示出来。2。读出下面各分数。3。写出下面各分数。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最新文案5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学习目标: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学习流程:一、导入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二、学习交流1、课件出示例2图片(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哪个队要高一些
19、?(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148+142+139+141+140)5=_5=_(厘米)(144+146+142+145+143)5=_5=_(厘米)3、比一比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5、猜测(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2)分析原因。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三、展现提升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2、交流算法。3、提问、补充。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五、总结归纳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一年级数学整理与分类教案文案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