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郭沫若的诗歌特点 郭沫若诗歌翻译中意象重构的三化手法-汉语言文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郭沫若的诗歌特点 郭沫若诗歌翻译中意象重构的三化手法-汉语言文学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郭沫若的诗歌特点 郭沫若诗歌翻译中意象重构的三化手法-汉语言文学论文郭沫若诗歌翻译中意象重构的三化手法-汉语言文学论文内容摘要:在诗歌翻译中,意象的传达与重构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在诗歌重构的过程中,某种形式的变通也同样很有必要。从郭沫若的英诗译稿来看,等化、深化和浅化,只要运用得当,不失为诗歌意象重构的理想手法。关键词:郭沫若 诗歌翻译 等化 深化 浅化一、引言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诗歌言情表志的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而言,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也正因为如此,在诗歌翻译中,意象传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意象的传达。
2、然而,在诗歌翻译中,意象的传达与重构却是最难的任务。因此,如何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象,这是每个诗歌翻译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教授提出了翻译的“三化论”。他认为,在诗歌翻译中传达原诗的意象美时,可以酌情采用深化、等化和浅化的方法。因此,本文拟从“三化论”的视角,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方法,对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意象重构进行鉴赏。二、等化手法所谓“等化”,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词汇表达的意义直接对等译成译文中的表达,比如“tree”译为“树”,“father”译为“父亲”。在诗歌意象重构的过程中,如果意象为中西文化中都有的事物,且措辞为普通用词的时候,等化翻译是较好的选择。例
3、如,苏格兰诗人Thomas Campbell的诗歌生命之川中的名句“A day to childhood seems a year/And years like passing ages”,郭老译为“儿时的一天如同一载/一载如同几个朝代。” 此处,作者着重描写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生命的历程流逝之快的感觉。其核心语义词汇“day”译为“天”,“year”译为“载”,“ages”译为“朝代”,都属于等化翻译。这种等化手法,紧扣了核心词汇的基本语义,确保了原诗内容和译诗内容基本等同,较好地重构了原诗的意象。在英诗译稿中,我们也发现了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英国诗人Thomas Nash诗歌春的第二
4、节开头两句“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Lambs frisk and play, 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郭老译为“榆柳呀山楂,打扮着田舍农家/羊羔嬉游,牧笛儿整日价吹奏。”此处,普通词汇“palm”和“may”,也属于本行诗歌的核心意象,其基本意义就是“棕榈树”和“山楂树”,但是郭老将这二者译为“榆柳”,意即“榆树和柳树”。此处的普通词汇,表达了核心语义,理应采用等化翻译的方法,但是郭老的处理,却明显完全替换了原诗的意象,这不能不说是本诗翻译的遗憾之笔。三、深化手法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的序中说,“严格
5、言之,译诗无直译意译之分,唯有平实与工巧之别。所谓平实,非一语不增,一字不减之谓也。”(许渊冲, 2006:82)换而言之,诗歌的翻译讲究变通。深化,则是变通的手法之一。所谓“深化”,就是将普通名词转化为更具体的普通名词,或者将一般的东西转化为特殊的东西。例如,英国诗人Thomas Nash 的诗歌春第一节的一二句“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郭老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处处都有花树,都有女儿环舞。”此处,原文的“thing”这个单词,本就是个表意模糊的抽象词汇,意思类似于汉语中的“东西”。郭老根据上下文语境,将其译为具体可见的“花树”。这样一来,原本抽象死板的词汇,因为这一变通,顿时鲜活起来。因此,此处的翻译,是为“深化”。深化是诗歌意象重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碰到一些专有名词、典故或者含有特殊文化意味的意象时,常常采用深化的手法。例如,苏格兰诗人Thomas Campbell的诗歌HOHENLINDEN,郭老就译为“荷恩林登之战”。HOHENLINDEN,本是巴伐利亚慕尼黑城东32公里处的一个村庄名称,对于这个专有名词,郭老并没有采取简单的音译手法,而是根据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