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财务管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统计与分析ppt 54页.ppt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8243590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财务管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统计与分析ppt 54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财务管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统计与分析ppt 54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财务管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统计与分析ppt 54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财务管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统计与分析ppt 54页.ppt(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一、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GDP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活动的总成果的一种计量,它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规模、综合实力。从实物角度看,产品可分为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从实物角度看,产品可分为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本期生产出来,并在本期再次投入生产活动,作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辅助材料的产品,它是构成企业本期生产活动的成本的重要内容。最终产品则是指本期生产,当期不再加工,可供社会最终消费、使用或者库存的产品。GDP反映的是一国的经济常住单位为社会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反映的是一国的经济常住单位为社会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

2、总量总量。最终产品的去向有三个方面:(1)消费品;(2)用作投资的产品;(3)净出口产品。从价值的角度看,在国民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价值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中间消耗价值,一种是增加值。中间消耗(中间消耗(C2)是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的价值;增加值增加值则是在生产过程中把中间产品加工成最终产品所追加的价值。就其价值构成来看,增加值包括三部分:(1)固定资产折旧(C1),即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2)劳动者报酬(V);(3)社会纯收入(M),包括生产税净额收入和企业营业盈余。GDP反映的就是一国的各常住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反映的就是一国的各常住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全社

3、会的增加值总和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全社会的增加值总和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生产单位产品中间消耗C2增加值C1+V+M总产值C2+C1+V+M农场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服装厂棉花棉纱坯布色布成衣0AA+BA+B+CA+B+C+DABCDEAA+BA+B+CA+B+C+DA+B+C+D+E合计A+B+C+D+E 根据三方等价原理,可以分别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种不同的角度对GDP进行核算,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产法。生产法从生产的角度以生产的总成果为出发点,从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值。 增加值=总产值一中间消耗 总产值(也称总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

4、内生产或提供的所有货物和服务产品的总价值。它反映了常住单位的生产规摸。工业总产值“工厂(企业)法”,按企业的最终生产成果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农业总产值“产品法”,即“产量价格”之和。凡产品目录中有的一律计算。建筑业总产值“产品法”商业总产值“进销差价法”,(进价中应包括支付的运输费用)饮食业生产按工业产值计算方法,转售按商业产值计算方法运输和邮电业和服务企业总产值“营业收入法”金融服务总产值(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其他服务与投资收入(但不包含自有资金的财产收入)保险业总产值各项收入索赔支出房地产总产值销售收入支付的工程建设费用其他服务收入自有住房虚拟房租收入非营利务事业与政府服务总产值“

5、成本费用法”国内总产出是所有常住生产单位的总产值之和。 中间消耗是指常住单位在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产品的过程中,因生产所需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形式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计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与总产出保持对应。 从总产值中扣除中间消耗,剩下的便是常住单位在本期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即增加值。 GDP等于各企事业、行政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之和。2.收入法收入法。收入法是从生产领域进行初次分配的角度,也是从生产要素在生产领域得到初次分配收入的角度来进行计算的,也称分配法。 常往单位增加值的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的总和

6、就是GDP。(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和由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2)生产税净额。指各种生产单位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补贴以后的净值。生产税是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具体包括销售税及附加、增值税、应缴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对生产单位政策性的单方面收入转移,具体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3)固定资产折旧。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其中政府单

7、位、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自有住房等实际中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按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固定资产折旧。(4)营业盈余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经营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3.支出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社会产品最终使用去向,也就是支出的角度来计算GDP。GDP=最终消费支出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1)最终消费支出(简称消费)。最终消费支出分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部分。指本国的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所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2)资本形成总额(简称投资)。指

8、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投资支出合计,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3)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指货物和服务出口额减进口额的差额。项目数额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所得税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852023703602297980项目数额居民个人消费政府消费社会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库存增加净流出(流出流入)7080182051074700407160部门总产值中间消耗率(%)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企业政府服务行政事业545022240305865016151606160836727022482728解:1.按生产法计算:GDP=总产值中间消耗=5450(136%)+22240(1

9、72%)+3058(170%)+650(122%)+1615(148%)+1606(127%)+1608(128%)=14309.54(万元)2.按收入法计算:GDP=劳动者报酬十生产税净额十固定资产折旧十营业盈余=8520+2370+2297+980=14167(万元)3.按支出法计算:GDP=最终消费支出十资本形成总额十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额=(7080+1820)+5107+160=14167(万元) 从理论上说按上述三种方法核算出来的GDP,应该是完全相等的。但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统计口径等因素的限制,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往往不相等。特别是支出法所得出的GDP数值与生产

10、法、收入法的核算结果之间经常存在一定的出入。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中,生产法和收入法所计算的GDP数值相等。这是因为,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个产业部门增加值的计算。支出法核算的GDP则与之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根据2000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我国1999年按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的GDP是81910.9亿元,而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则是82429.7亿元,两者的统计误差为518.8亿元。 由于以价值量表现的GDP的数值大小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所生产的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数量;二是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因此,在进行动态比较时,简单地将不同时期的GDP直接加以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有必要区分两类不同性

11、质的比较研究:物量的比较物量的比较和价格的比较价格的比较。 如果各个时期的GDP都是采用当年价格计算,称为“名义名义的的 GDP”。如果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各个时期的GDP都采用固定价格、可比价格或某个特定时期的价格来计算,则称为“实际的实际的GDP”。实际GDP数值变化不包括价格因素的变化。 开展动态比较最基本的方法是统计学中的指数方法。实践中最常用的指数是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拉氏指数是以基期的物量或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将该因素固定不变,用来比较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或物量水平。其具体公式如下:0001qpqpLp; 0010qpqpLq 帕氏指数是以报告期的物量或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将该因素固

12、定不变,用来比较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或物量水平。其具体公式如下: 以上两式中,是拉氏价格指数,是拉氏物量指数;是帕氏价格指数,是帕氏物量指数;p表示各种商品的价格,q表示各种商品的数量,下标表示不同时期,是加总号。1011qpqpPp; 0111qpqpPq 若令,,则两个时期最终使用的商品价值总量指数与相应的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利用上述关系,在两期最终使用的商品价值总量指标已知的条件下,只要先求得价格指数,则可以间接地推算出物量指数。即有:qpLPqpqpqpqpVV1010101101pqPVVL01由于实践中编制价格指数一般比直接计算物量指数更为容易,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

13、力较小,所以,在进行GDP物量的动态比较计算经济增长率时,通常采用这种间接推算的方法。反映GDP价格变动的指数称为“GDP紧缩价格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或“国内生产总值的综合价格指数”)。GDP紧缩价格指数一般是在先取得各分类支出的价格指数的基础上,利用以下公式编制(参见书中89页例)。)/(0111111011ppqpqpqpqpPp在编制出GDP紧缩价格指数的基础上,可以求得各期实际的GDP和物量指数。用公式表示如下:实际GDP指数名义GDP指数GDP紧缩价格指数我国目前还没有公布GDP紧缩价格指数,但公布了按照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指数,这实际上就是不包含价格变动的实际

14、GDP的发展速度。据此可以间接地推算GDP的紧缩价格指数。GDP紧缩价格指数名义GDP实际GDP紧缩价格指数名义实际GDPGDPGDP 年份定基GDP指数(%)名义GDP(亿元)实际GDP(亿元)GDP平减指数(%)123=362414=23197819801985199019951996199719981999100.0116.0192.9281.7496.5544.1592.2638.4683.73624451889641854858478678847446378345819113624.14204.06991.010209.117993.719718.721461.323135.6247

15、77.3100.0107.5128.2181.7325.0344.3348.5338.6330.6上表列出了我国若干年份的GDP指数、以及名义GDP、推算的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表12-2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表中第4栏GDP平减价格指数反映了各年国民经济总的价格水平相对于1978年上升的幅度。例如,1999年GDP平减指数为330.6%,表明1999年国民经济总的价格水平相对于1978年上升了230.6%(330.6%100%)。以上介绍的是单紧缩法。从生产角度则需要分别对总产出和中间消耗进行紧缩(又称双紧缩法),从而得到可以对比的实际GDP。实际GDP(名义总产出总产出价格指数)(

16、名义中间消耗中间消耗价格指数)(一)人均GDPGDP人口(二)GDP国际比较汇率法汇率法 各国按本币计算的GDP汇率以美元表示的GDP根据所采用的汇率不同,汇率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汇率法,也就是直接以当年的官方汇率为评价标准进行换算的方法。另一种则是以当年的官方汇率和经过通货膨胀率差异调整的前两年汇率的移动平均数作为评价标准进行换算的方法。由于世界银行长期采用后一种方法公布各国的人均GNP,进行比较排序,划分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并以此作为制定贷款政策的依据,因此,该方法又被称为“世界银行图表集法”。其换算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是换算因子即3年移动平均汇率,是t

17、年的年平均汇率(本国货币对美元),是t年的GNP缩减指数(反映该国总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是以美元计价的特别提款权缩减指数(综合反映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价格变动。 由于汇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按汇率换算的GDP常常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ePPPPePPPPeetttttttttttt)/()/()/()/(3/1$1$11$2$22*te*tetetPtP$tP$tP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Parities,以下简称PPP)法,用购买力平价取代汇率,作为国际比较的基准。PPP与汇率不同,它不是实际交易中两种货币的兑换率,而是是根据各国货币内含的实际价值确定的货币之间的交换

18、比率。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换算的GDP大约是按汇率计算的GDP的4倍左右。2000年前者为3600美元人,后者为900多美元人。 生产率比较生产率GDP(或增加值)投入的生产要素(资本或劳动) 某部门对GDP增长贡献度该部门增加值增量GDP增量 某部门弹性系数该部门增加值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 投资、消费或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度投资、消费或净出口的增量GDP增量 国民净福利国内生产净值环境与资源改善的价值环境与资源破坏的价值闲暇的虚拟价值绿色绿色GDP 该指标的难点在于后3项价值难以估计1、利用例子中给出的资料用三种方法计算该地区的GDP。一、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一、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 广

19、义的国民收入指标是由下列五个指标所组成的一个指标体系:(一)国民生产总值(一)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GNI)。常住单位在生产中要使用非常住单位的生产要素,非常住单位也要使用常住单位的生产要素。所以本国的常住单位要对非常住单位的生产要素支付利息、工资等要素报酬;反之,本国的常住单位也会从非常住单位获得劳动者报酬、利息收入等分配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GNP实际上是一个收入概念。早期的国民经济核算中,以GNP作为核心指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过程中,GDP逐步取代GNP。1993SNA将GNP改称为GNI,即国民总收入。国

20、民总收入。 一般来讲,经济发达的国家,资本和技术输出较多,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为正值,其GNP大于GDP。发展中国家,资本和技术输入比输出多,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为负值,其GNP小于GDP。 各机构部门的总收入各机构部门的总收入本部门的增加值国内财产净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 所谓财产收入财产收入是指因转让财产使用权而得到的收入,如利息收入股票分红等等。其特点是一个机构部门的获得就是另一个机构部门的支付。财产收入又分为利息、红利和其他三项。其中,利息是指存款、证券(不含股票)、贷款和其他应收帐款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应收的一种财产收入;红利是分配给股票及其他股权持有者的一部分利润;其他则是指除

21、了上述两项财产收入之外的土地租金、外国直接投资的再投资收益、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收入等。 上式比GNP计算公式多了一项,是因为从整体看国内财产净收入为0,而各机构部门则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二)国民生产净值(NNI)=GNI-固定资产折旧;(三)国民收入(NI)=NNI间接税净额(四)个人收入(PI)=NI未分配利润;(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税。二、国民收入分配流程二、国民收入分配流程 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国民经济生产过程结束后,首先在生产领域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全社会进行再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起形成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格局。(一)初次分配流程(一)初次

22、分配流程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构成包括四项内容:雇员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消耗和生产税净额。 其中固定资本消耗作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抵消数,从产业部门、政府服务部门、私人服务部门等生产部门直接转入居民、企业、一般政府、金融、国外等机构部门。生产税则从各产业部门转入一般政府,成为一般政府的收入的一部分。与生产税密切相关并且流动方向相反的是政府对产业部门的补贴。政府补贴作为生产税的一个负项进 行处理,其间的关系为:生产税一补贴生产税净额。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这两项严格意义上的要素收入分别流入居民和企业部门。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经过两个层次: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从国内

23、生产总值开始,经过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生产经营成果的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第一层次是生产经营成果的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减生产补贴生产税减生产补贴) ),居民主要得到劳动报酬,企业主要得到固定资,居民主要得到劳动报酬,企业主要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第二层次是财产收入的分配,主要是财产第二层次是财产收入的分配,主要是财产收入。经过初次分配,收入。经过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二)再分配流程(二)再分配流程主要包括三大类经常性转移收支。1.收入税收入税收支。这是得到初次分配

24、收入的居民、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等各个承受机构部门,根据当期原始收入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收入税。2.社会保障和社会补助社会保障和社会补助。社会缴款是居民部门为保证在未来各个时期能够获得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个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对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的缴款。社会补助是居民从政府及其他部门得到的经常性转移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以失业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等形式出现的社会保险福利;二是以困难补助、救济金、助学金等形式出现的社会救济金。3其他经常转移收支其他经常转移收支。包括政府内部经常转移收支,本国政府

25、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发生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经常转移收支,对私人非营利机构的捐赠、赞助等经常转移收支,以及国际间私人转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形成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十再分配收入一再分配支出初次分配收入十再分配收入一再分配支出资金流量表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该表可以了解国民收入在各机构部门之间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以及金融交易的情况。(参见107108页)资金流量表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实物交易,二是金融交易;机构部门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

26、政府、住户与国外实物交易部分的指标主要由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指标以及总消费、总储蓄、资本形成等指标。各机构部门的“来源”表示其收入或资金流入,“运用”表示其支出或资金流出。从横向看,各交易项目运用合计一般等于来源合计。从纵向看,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总储蓄总储蓄资本转移资本形成总额净金融投资资金运用合计资金来源合计四、国民收入形成与分配、再分配的统计分析四、国民收入形成与分配、再分配的统计分析(一)数据来源(一)数据来源资金流量表,主要是其中的收入分配(实物交易)部分数据。统计年鉴中的其他部分。(二)增加值形成分析(二)增加值形成分析各部门增加值所占比重该部门增加值GDP100各机构部门人均增

27、加值该部门创造的增加值该部门从业人数(参见110页,1998年全国平均为11199元人,非金融企业14570元人,金融机构59294元人,政府部门22223元人,住户部门6670元人)(三)要素分配格局分析(三)要素分配格局分析全社会各要素收入占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某一要素收入GNI各机构部门各要素收入占其初次分配收入比重该部门某一要素收入该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各机构部门人均劳动报酬该部门劳动报酬该部门从业人数各机构部门生产税税负该部门生产税该部门增加值(四)再分配分析(四)再分配分析各部门再分配收入在可支配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各部门再分配收入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表1是根据中国l995年资金流量表整理的国

28、民收入要素分配构成,该表可反映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要素收入分配流量和流向。1995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者报酬总计为35086.87亿元,全部为住户部门所得,其来源分别是:非金融业17192.57亿元,金融机构部门585.95亿元,政府部门362447亿元,住户部门13683.86亿元。从财产收入来看,只有住户部门和国外部门是净收入者,分别为3184.5l亿元和983.23亿元,其他三个机构部门则是财产收入的净支出者。从财产收入的结构来看,利息收入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中国 1995 年国民收入要素分配分析表 劳动者报 酬 财产收入要素收入 合 计利 息红 利其 他总 额非金融企 业 运用

29、来源净额 17192.57 17192.57 5312.89 1865.733447.16 4443.2 1863.342579.86 869.69 0.08869.61 2.31 2.31 22505.46 1865.7320639.73金 融机 构部 门运用来源净额 585.95 585.96 5321.5 4973.91 347.59 5317.39 4966.2 351.19 7.71 7.71 4.11 4.41 5907.45 4973.91 933.5政 府部 门 运用来源净额 3624.47 3624.47 532.01 159.03 372.98 532.01 159.03

30、372.98 0 0 4156.49 159.03 3997.45住 户部 门 运用来源净额 13683.86 35086.87 21402.99 16.94 3201.45 3184.51 16.94 3168.8l 3151.87 30.83 30.83 1.8 1.8 13700.82 38288.32 24587.5国 内合 计 运用来源净额 35086.87 35086.87 0 1183.34 10200.12 983.22 10309.54 10157.38 152.16 869.69 38.63831.06 4.11 4.11 0 46270.21 45286.99 983.2

31、2国 外部 门 运用来源净额 0 433.48 1416.71 983.23 433.4 585.56 152.16 0.08 831.15 831.07 0 433.48 1416.71 983.23合 计 运用来源净额 35086.87 35086.87 0 11616.82 11616.82 0 10742.94 10742.94 0 869.77 869.77 0 4.11 4.11 0 46703.69 46703.69 0 中国国民收入要素分配变化表(19921995 年) 1992 年 l993 年 绝对数 百分比 (%) 绝对数 百分比 (%)1.劳动者报酬2.财产收入 (1)

32、利 息 (2)红 利 (3)其 他3.要素收入合计 169076 490328 48954 422 366 2181088 7752 2248 9984 009 007 10000 212954 701261 698484 2278 499 283080l 7523 2477 9960 032 007 10000 1994 年 1995 年 绝对数 百分比 (%) 绝对数 百分比 (%)1.劳动者报酬2.财产收入 (1)利 息 (2)红 利 (3)其 他3.要素收入合计 281334 1061262 1054311 654 411 3874602 7261 2739 9935 062 004

33、10000 3508687 1161682 1074294 86977 411 4670369 7513 24。87 9248 749 004 10000 表2是根据中国19921995年的资金流量表计算的国民收入分配中要素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过程。从中可见,我国在19921995年间,要素收入分配中,劳动要素所得份额有所下降,从78左右下降到75左右,财产收入所占份额有所上升,从22左右上升到25左右。要素分配格局向财产收入倾斜,会对主体分配格局和规模分配格局形成显著的影响。首先,在个人之间,财产要素的占有比劳动要素的占有更加不均等,也就是说个人之间即有财富的占有量的差异比个人之间劳动能力的差

34、异更大,所以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倾向于财产要素,就会带来个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其次,对于主体分配格局来讲,由于不同主体所倚重的收入要素不同,例如住户部门更多地倚重于劳动要素,企业部门则更多地倚重于资本要素,所以要素分配倾向的变化也会对主体分配格局的变化带来影响。不同机构部门分配格局各部门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各机构部门收入全社会收入政府、企业与个人分配格局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构成 年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可支配总收入 份 居民 企业 政府 居民 企业 政府 居民 企业 政府 绝对数1992l993l994199518307.9423412.1531586.5139526.444205.6353

35、33.357427.729144.744138.275814.997655.908823.70 180.79 145.8l-133.20-248.69-1120.8 -834.90 -558.41 -677.18 995.26 902.801108.90l245.6618488.7323557.9631453.3l39277.753084.794489.456869.3l8467.56 5133.53 6717.78 8764.80l0069.36百分比%1992l993l9941995 68.69 67.74 67.68 68.75 l5.78 l5.43 15.92 l5.91 15.53

36、 l6.83 l6.40 l5.35 0.53 0.02 -0.88 -0.81 -4.23 -2.52 -1.33 -1.26 3.69 2.50 2.21 2.07 69.23 67.76 66.80 67.94 11.55 12.91 14.59 14.65 l9.22 l9.32 18.61 17.42 表3是根据资金流量表测算的中国19921995年的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构成。从最终分配构成来看,1995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个人所得为39277.75亿元,企业所得为8467.56亿元,政府所得为l0069.36亿元。这一分配格局的结构百分比是居民个人所得为67.94,企业所得为14.

37、65,政府所得为17.42。最终分配构成的动态特征是,19921995年,三大主体的最终所得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居民个人所得份额略有下降,企业所得份额有所上升,政府所得份额略有下降。 从收入分配流程来看,19921995年间居民个人在再分配中的收入和支出基本相抵,使其在初次分配格局和最终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基本相同;企业在再分配中有1.264.23的净支出,从而使其在最终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比初次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政府在再分配中有24的净收入,从而使其最终所得份额比初次分配时有所上升。 1998年政府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所占的比重为17.53,与1995年大致持平,居民为68.14%,比19

38、5年提高,企业所占比重则有所下降。(一)测度个人收入分配差异和集中度的方法(一)测度个人收入分配差异和集中度的方法五五等分等分法。法。把居民按收入水平高低划分成人数相等的5组,计算每一组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通过考察各组的收入百分比来分析收入分配均衡程度。各组的收入比重越偏离20的均值,则说明收入分配差异越大;反之,各组的收入的比重越接近20的均值,则社会收入分配越均衡。(二)基尼系数(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联合国规定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测量的统计指标,用于国际间收入与财富平均程度的比较。基尼系数取值在0至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明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相反,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表明社会收

39、入分配越平均。按照国际通常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平均状态,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就算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 洛伦兹曲线图洛伦兹曲线图。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兹曲线来定义的。洛伦兹曲线是Dr.M.O.lorenz提出的一种利用把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曲线研究社会财富、土地和工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平的图形。其绘制方法如下:(1)将分配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数量化成结构相对数并向上累计。(2)纵轴和横轴均为百分比尺度,纵轴自下而上,用以测定分配的对象(如一国收入的分配状况),横轴由左向右用以测定接受分配者(如一个地区人口)。(3)根据计算所得的分配对

40、象和接受分配者的累计百分数,在图中标出相应的绘示点,连接各点并使之平滑化,所得曲线即洛伦茨曲线。图中的曲线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洛伦兹曲线,对角线为绝对平等线,横轴与右纵轴构成绝对不平等线。用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等线所包围的面积A对比总面积(A+B),计算基尼系数,以它衡量收入分配的平等与否。基尼系数值越小,即实际收入分配曲线越靠近绝对平等线,则收入分配越平等;反之,基尼系数值越大,即实际收入分配曲线越靠近绝对不平等线,则收入分配越不平等。100806040200 20 40 60 80 100 人口(%)收入(%) 绝对不绝对不平等曲线平等曲线 由于三角形OPC的面积SA+B是固定的,基尼

41、系数就是用SA与SA+B的比重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均衡程度。用公式表示如下: 由于三角形OPC的面积SA+B恒等于1/2,所以:BAASSGBAABAASSSSSG2122/11)分块近似法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围成的图形面积SB可以用若干个梯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来反映。分别计算这些梯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并求和后,利用前面的基尼系数定义公式可计算出基尼系数。2)回归曲线求积分法通常设洛伦兹曲线为一条指数曲线,即先利用回归估计确定a和b的估计值,然后求积分。baPI 101badpaPSbB年人均收入水平分组家庭数()收入数()家庭累计()收入累计()最低收入户105.22105.22低收入户1

42、06.412011.63中等偏下户2015.324026.95中等收入户2018.546045.49中等偏上户2022.678068.16高收入户1013.929082.08最高收入户1017.91100100SB=(0.0522*0.1+(0.1163+0.0522)0.2+(0.2695+0.1163)0.2+(0.2695+0.4549)0.2+(0.6816+0.4549)0.2+(0.8202+0.6816)0.1+(100+0.8202)0.1)/2=0.401865G=1-0.401865*2=0.19627(2)回归曲线求积分法利用指数回归可求得:G=1-0.4052*2=0.

43、18962696. 19196. 0PI 4052. 02696. 119196. 0BS(四)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过程(四)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过程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一是19781984年,叫做“既增长又平等”的阶段。二是19851989年叫做“既不平等又不增长”的阶段。三是1989年以后,叫做“增长但收入不均等”的阶段。(五)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几种表现(五)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几种表现同一单位内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同一单位内收入分配过于平均。行政单位工资级差小,福利平均化存在收入与社会贡献倒挂的现象存在收入与社会贡献倒挂的现象。脑体倒挂、专兼职倒挂不同单位分配差距过大。不同单位

44、分配差距过大。据测算,我国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4年已超过0.4的临界点(当年为0.434),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增加到0.458。1.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农村居民1998545821622.52:11999588822102.66:12000631622532.80:12.行业收入差距。1990年收入最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年收入最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72倍,而倍,而2000年变年变为为2.63倍倍。2000比比1999年增长(年增长(%)收入最高的行业收入最高的行业房地产房地产47019902000金

45、融保险金融保险542采掘业采掘业科研技术服科研技术服务业务业技术服务技术服务466.8水电煤生产水电煤生产供应业供应业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农林牧鱼业农林牧鱼业236.4地质普查勘地质普查勘探业探业房地产业房地产业采掘业采掘业206.8其他其他250-400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垄断经济造成了行业之闻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第二是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3.地区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1)城市:从1997年到2000年,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快,平均每年要比上一年多增加1.57个百分点,而山西和河南却只比上年多增加0.25个百分点;1997年全国

4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上海,为8438.9元,是最低山西4989.9元的1.69倍,2000年这一比值增加为2.48倍。(2)农村:以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华南地区与最低的西北地区相比,绝对差距为221元,相对差距两者的比值为1.68:1;到2000年,最高的华东地区与最低的西北地区绝对差距达到492.8元,比1978年的221元还高271万元,相对差距两者比值为2.15:l,比1978年高47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上海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96.37元、是收入最少的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16元的407倍。(3)三大地区)三大地区 城镇:城镇:农村农村平均工资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东部东部11202+19.5%中部中部7411-20.6%西部西部8332-11.1%农民纯收入比率农民纯收入比率(西部为(西部为1)农民纯收入增长(农民纯收入增长(%)1995-2000东部东部2.0140.7中部中部1.3244.7西部西部146.71。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否恒等于国民总收入,请说明其在何种情况下相等,何种情况下不等。2。分析厦门市居民收入分配的演化情况与发展趋势。3。根据例题给出的资料,图示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