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檀道济 檀道济被杀死的原因是.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8236162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檀道济 檀道济被杀死的原因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1檀道济 檀道济被杀死的原因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檀道济 檀道济被杀死的原因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檀道济 檀道济被杀死的原因是.doc(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檀道济 檀道济被杀死的原因是檀道济 檀道济被杀死的原因是黄英檀道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论艺菊之法 艺:种植。 B.黄英既适马 适:到,往C.恒嘱黄英作南北籍 籍:登记 D.课仆种菊,一如陶 课:督促完成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马子才“安贫”的一组是( )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 自食其力不为贪 心厌其贪,欲与绝 马耻以妻富 享用过于世家,马不自安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子才家世世代代爱好菊花,传到他更是爱得厉害。路遇少年,论菊投契,因此并邀姐弟俩回家借住。B.马子才看不惯

2、陶姓少年出售菊花的行为,但因为他私藏了好的菊种,又不得不虚以委蛇,和他一起喝酒。C.黄英向马子才解释卖菊花的原因:不是贪图富贵,而是为贫穷爱菊的陶渊明扬眉吐气。D.黄英一开始不能说服马子才改变自己对贩菊富贵的看法,就选择了和马子才分居;马子才因思念黄英,最后还是和她住到了一起。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3分)(2)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4分)(3)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3分) 1、B适,出嫁。2、C(陶生说的话 黄英说的话)3、B陶生没有私藏好的菊种,他种的菊花都是原来马子才丢弃的。(1)、你家

3、境本来不富裕,我还天天因为吃饭增加知交的负担,长期下去怎么行呢?(“固”1分,“口腹”1分,“胡可为常”语气1分)(2)、马子才感到奇怪,走过去悄悄观看,只见来买花的市民,车拉肩挑,一路上接连不断。(“怪之”1分,定语后置1分,“相属”1分,语句通顺1分)(3)、花别人的钱,也是很可耻的。南史檀道济传(有删改)习题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吊:捆绑,捉拿B.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略:夺取,攻占C.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巡行示众D.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全:保全,使完整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4、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若道济在,岂至此A.B.C.D.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当年檀道济和他的两个哥哥曾经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定京城,都参与武帝的军事活动,檀道济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封赏。B.武帝攻占洛阳后,檀道济反对屠杀战俘,建议释放俘虏并遣送他们回家。此举深得人心,很多人都愿归降武帝。C.檀道济威名显赫,被权臣刘湛、义康视为心腹之患。义康假托文帝之命召檀道济入朝参加祭祀活动,并借机将其杀害。D.檀道济被收监后,非常气愤,一会就喝掉一斛酒,将头巾扔在地上,并预言:魏人一定会先攻破万里长

5、城,然后长驱直入。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 _(2)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 _ 1、A吊,慰问2、B(议事的人提出的观点 只间接表现)3、D檀道济把自己比喻成南朝宋国的万里长城,不是现实的万里长城。4、(1)檀道济于是命令军士全部穿上铠甲,自己身穿白袍乘着车子,慢慢地走出包围圈。(2)道济因为多次有战功,所以获得了威名,其他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意对即可)马上分享给同学1 维基百科-檀道济檀道济(4世纪?436年4月9日),中国南朝宋时名将,祖籍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6、檀韶之弟。目录隐藏 1 建国居功 2 顾命大臣 3 唱筹量沙 4 自毁长城 5 轶事 6 注解 7 参考书目建国居功编辑幼年父母即丧,由檀韶和其姐抚养成人。东晋元兴三年(404年),跟随同乡刘裕讨伐桓玄。义熙六年(410年),又担任天门太守讨伐卢循。檀道济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不断升迁,任冠军将军。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与王镇恶一同担任先锋。十月,檀率军攻占洛阳。次年,率军北上山西,作战不利,转而南下攻克潼关。八月廿三,檀随同王镇恶攻克长安,灭后秦。420年,刘裕称帝,檀道济因拥戴有功,被封为永脩县公,食邑二千户。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死,檀道济辅佐刘义符即位,顾命

7、大臣。次年,北魏南征,檀道济往救,魏军闻其名即退兵,檀道济率军追击,不料粮道被断,被迫退兵。元嘉元年(424年),权臣谢晦、徐羡之废刘义符,改立其弟刘义隆。元嘉三年(426年),刘义隆发动反击,任命檀道济总领军队,击杀谢晦,夺回了朝政大权。 元嘉七年(430年),刘义隆出师北伐,任命檀道济总都督各路军事,不久宋军战败,粮草吃紧。檀道济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军心动摇。檀道济却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天晚上,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

8、兵士用斗子在量米。魏军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他立即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现在显然不能跟檀道济决战。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檀道济最终凭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元嘉九年(432年),檀道济因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

9、”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檀道济死后,南朝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朝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中国成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1,源自于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

10、,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1. 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参考书目编辑导航菜单 创建账户 登录 条目 讨论大陆简体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 帮助工具 帮助 社区专页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知识问答 字词转换 IRC即时聊天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其他语言 Deutsch English 日本語 Srpskohrvatski / Ting Vit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07:36。 编辑链接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Wikipe

11、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檀道济妙计撤兵 1 公元437年,檀道济率军去攻打北方的北魏政权。他率领士兵们英勇作战,跟北魏的军队打了三十多场恶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这天,檀道济率军进驻历城,想让部队休整一下,然后再一鼓作气击溃北魏军队。 北魏主帅也不是吃素的,他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派出轻骑绕到檀道济部队背后,焚烧粮草。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不料被釜底抽薪,断了军粮。 2 掌管粮草的军官上气不接下气、心急火燎地跑过来,向檀道济报告道:“檀将军,由于粮草

12、被烧,加上部队进军的速度太快,粮草一时半会儿运不上来,该怎么办呀?” 这话语犹如在耳边响起一个晴天霹雳,檀道济知道军粮被断,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不过他立马镇定下来,问:“现在粮草还能支撑几天?” “一两天吧,要是紧点儿用,顶多能撑三天。”掌管粮草的官员垂头丧气地说。 檀道济低着头沉思,这可不是儿戏,作为主帅,他清楚地知道,粮草对于军队而言意味着什么,那可是军队的生命线啊! “这个仗不能打了。”檀道济喃喃自语道。随即他果断下令:“准备撤兵。” 偏在这个时候,宋军中有几个胆小鬼偷偷地溜到北魏军中投了降,还煞有介事地向北魏主帅邀功请赏,说军中没有了粮草很难支撑下去,只要北魏军队发动进攻,宋军肯定不堪

13、一击,很快就会溃不成军的。 这个消息像一阵旋风很快在宋军中传开了,宋军将士十分担心,如果北魏的军队借此机会追杀上来,宋军的处境可是太危险了。 3 作为三军主帅,檀道济心里比谁都清楚,如果僵持下去,将士们会产生恐慌心理,造成军心不稳,如果北魏军队趁机追杀上来,弄不好会全军覆没。檀道济眉头紧锁,在军帐内不停地走来走去,苦思冥想怎样才能让北魏主帅不相信那几个降兵的话。 沉思中,檀道济来到营帐外,此时阳光灿烂,照耀着地上的沙子,沙子闪烁着白花花刺眼的光芒。望着地上的沙子,檀道济突然计上心来,双手“啪”一合掌,大叫一声:“好,就这样办!” 檀道济赶紧叫来掌管粮草的军官:“你现在去告诉士兵们,天黑以后,立

14、刻拿着量米的斗来量沙子。” “量沙子?”粮草官不知檀道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难道用斗量沙还能量出米来?粮草官不敢多问,却直摇脑袋。 “我要用沙代粮。”檀道济成竹在胸地笑着说,然后在粮草官的耳边低语了几句。 粮草官明白了檀道济的用意,赶紧传达命令去了。 4 天慢慢黑下来了,士兵们弄来许多沙子,悄悄地堆在营帐内,好像一座座小山丘。 檀道济压低声音说:“弟兄们,为了迷惑敌人,为了咱们平安撤退,现在你们就用斗来量沙子,而且要放开嗓门报数。” 士兵们量起沙子来,一边把沙子弄得唰唰响,一边大声报着数:“一斗、两斗、三斗好,这十斗你们扛走。” 一群士兵来来往往,把沙袋搬到东,运到西,看上去像是在分粮食。就这

15、样忙乎了大半夜。 檀道济命令士兵把一袋袋沙陈列在帐外,袋口故意敞开着,上面覆盖少量的米,看上去好像是一袋袋粮食。 夜晚一片寂静,声音好响好响,传得远远的,当然也传到了北魏的军营里。 此时,北魏军中早有人把宋军半夜里分粮食的事报告主帅。主帅很是疑惑,忙吩咐探子去查个明白。 天蒙蒙亮时,几个探子打扮成老百姓,来到宋军营帐前,看到一袋袋的粮食摆在那里,几个伙夫从上面挖出来做早饭,慌得他们连滚带爬地回到主帅那儿报告。 主帅一听,心里暗想道:“檀道济一向诡计多端,分明是军粮足够,却叫士兵来诈降,谎报粮草已绝,让我们紧紧追赶他们,到时候他再突然来个回马枪。我得提防着点。”想完,他喝道 :“来人啊,把那些来

16、诈降、谎报军情的宋兵给杀了!” 5 天亮后,檀道济开始率宋军撤退。 但是,北魏的军队并没有停止追击,他们派出一小部分先遣部队远远地跟在宋军后面。 宋军的处境还是十分危险,若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 檀道济非常镇定,像没事儿一样微笑着。他特地穿了身洁白的衣服,悠然自得地坐在一辆马车上,率领着部队慢慢地前进。 北魏的先遣部队派士兵把看到的具体情况向主帅汇报,听到汇报,北魏主帅心里直嘀咕:“宋军分明是在引诱我们上钩。哼,我这次让你的如意算盘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于是,北魏主帅下令停止跟进,全军后撤一百里。就这样,檀道济率领宋军安全地撤退了。 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大将军,戎马一生,战绩卓著。檀道济

17、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 檀道济阅读答案及翻译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

18、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

19、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鹤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抹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

20、爵号。到彦之:南朝时宋的将领。禳鬼:驱除鬼神。寻阳:地名,即江州。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吊:捆绑,捉拿 B.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略:夺取,攻占C.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巡行示众 D.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全:保全,使&&完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运竭乃还 申之以孝悌之义 B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其皆出于此乎 C皆释而遣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乃脱帻投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道济为前锋,径进

21、洛阳 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 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若道济在,岂至此 A. B. C. D. 1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当年檀道济和他的两个哥哥曾经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定京城,都参与武帝的军事活动,檀道济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封赏。 B.武帝攻占洛阳后,檀道济反对屠杀战俘,建议释放俘虏并遣送他们回家。此举深得人心,很多人都愿归降武帝。 C.檀道济威名显赫,被权臣刘湛、义康视为心腹之患。义康假托文帝之命召檀道济入朝参加祭祀活动,并借机将其杀害。 D.檀道济被收监后,非常气愤,一会就喝掉一斛酒,将头巾扔在地上,

22、并预言:魏人一定会先攻破万里长城,然后长驱直入。檀道济阅读答案附译文檀道济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在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支。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遭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县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

23、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

24、似鹤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抹杀檀江州。”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解。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

25、,爵号。到彦之:南朝时宋的将领。禳鬼:驱除鬼神。寻阳:地名,即江州。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吊:捆绑,捉拿 B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略:夺取,攻占 C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巡行示众 D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全:保全,使完整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 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若道济在,岂至此 A B C D1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26、,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当年檀道济和他的两个哥哥曾经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定京城,都参与武帝的军事活动,檀道济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封赏。 B武帝攻占洛阳后,檀道济反对屠杀战俘,建议释放俘虏并遣送他们回家。此举深得人心,很多人都愿归降武帝。 C檀道济威名显赫,被权臣刘湛、义康视为心腹之患。义康假托文帝之命召檀道济入朝参加祭祀活动,并借机将其杀害。 D檀道济被收监后,非常气愤,一会就喝掉一斛酒,将头巾扔在地上,并预言:魏人一定会先攻破万里长城,然后长驱直入。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3分)(2)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国

27、。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4分)(3)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3分) 耶稣之死的经济原因 耶稣受难是很复杂的一件事,甚至是一桩公案 大多数人都以为耶稣是被犹大出卖了的。耶稣之死完全是因为当事人执意要为身患原罪的凡人代过受罚。最近看了一部关于基督教的片子,才知道,耶稣受难原来是很复杂的一件事,甚至是一桩公案。 在这部宏大的历史叙事片中,欧洲的历史学家们旁征博引,道出了耶稣当年走向十字架的综合因素,廊清了普通读者的心头迷雾。 虽然欧洲制片人极力为当时的罗马专制政权开脱,甚至闪烁其词地说那是一件带有戏剧性的偶然,但到底还有学者说出了导致耶稣之死的主因。 那就是,罗马统治者用强权占

28、据了地中海南岸那片美丽的地方,然后增加赋税,盘剥人民,造成了大量不得温饱的贫民,就连家道本来不很差的彼得(耶稣的大弟子)也无法维持捕鱼的老本行,而加入到当时的流民队伍当中去了。 于是耶稣批评罗马统治者,说他们的政权是个贼窝。这激起了罗马将军和执政官的愤恨和敌视。如果单单这一点,耶稣还不致于被出卖,耶稣的谴责同时还指向当地族群的富人,他说那些人是罗马的帮凶。这必然得罪了贵族和商人。 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宗教首领们为了牟利,利用教徒朝拜圣殿这一有利可图的机会,光是在耶路撒冷就修建了让民众净身的水池达150多座,还规定“凡是参拜神殿的人都要多次净身”。其中一条戒律是:凡不是出于延续后代而和妻子发生的性

29、关系,都是不洁行为,要洗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才能让自己有一副可以面对上帝的净身。于是,浴池成为当地贵族和商人发财的手段。 此类打着宗教旗号的行为让教会的祭司们发了大财。这些人操纵了与此有关的商业,除了池塘,还有肉铺和杂货店。仅仅一个逾越节(犹太历新年),耶路撒冷就要消耗20多万斤牛羊肉。与祭祀有关的物品,比如蜡烛和袍子,也几乎都被祭司们控制了。 据圣经记载,当时该城神殿的大祭司盖亚控制着相当大的商业,财源滚滚。耶稣将盖亚和神商勾结的一伙人称为盗贼,说神殿是个剥削平民的贼窝。 耶稣的批评启发了人们的觉醒,百姓对祭司们怨声载道,大大小小的反抗如干柴烈火,深刻危及到盖亚等上层神职人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

30、益。 这引起盖亚等一群人的极大恐慌。为了巩固他们的地位,便借助罗马专制政权,千方百计地迫害耶稣,希望耶稣闭嘴,或者把耶稣赶出去。耶稣并没有被吓倒,他一如既往地大声疾呼,甚至组织小规模地起义反抗罗马的剥削和压迫,这在当时已是公开的事实。 当比拉多将军(罗马政权的代理人)来到耶路撒冷时,有人告发了耶稣。当耶稣和十二门徒在花园开会时,罗马军人前来逮捕了他,带路的就是犹大。犹大据说因此拿了30个第纳尔的奖金。这个数额差不多等于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 史料记载,犹大是在被恐吓要么交出耶稣要么把他们全部逮捕的情况下,将“罪责”归于耶稣一人的。 而且,犹大当时分管他们那个组织的财务,因为玛利亚没有必要地给耶稣

31、的脚上涂抹香油一事,犹大和耶稣发生了意见纷争。 后来有人将整个事件的责任放在犹大头上,犹大恼火地把30个第纳尔摔在地上,声称他并不是罪魁祸首,只是一个对耶稣被捕在情节上犯有大错的人。 很显然,加害耶稣的,是盖亚那些人。 耶稣的伟大在于,他知道自己组织反抗罗马统治者的行为是犯了王法,且必死无疑,但是没有丝毫的退缩。他以坚定不移、一往无前、以卵击石的悲壮行为,执着地守候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他的死最终戏剧化地成就了一个伟大宗教的诞生,影响极为深远。 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端看,耶稣之死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绝不是一次没有根基的精神游行。历史上所有创造宗教的先哲圣贤,其发轫之举几乎都是如此。 屈原之死

32、踏勘在谋杀的现场屈原之死:踏勘在谋杀的现场 诗人之死,早已成为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而最早的一次中国诗人殉难,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屈原。先秦人视死如归,确实是一个罕见的文化景象。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春秋战国时代那样,对死亡(自杀)保持着极度的轻蔑,仿佛只是一次短暂而炫目的反生命旅行。 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直到今日,所有的人都坚信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江自沉的动人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描述说,屈原在最后的日子里写下了遗嘱怀沙在发出“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的叹息之后,就怀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而死。 其中的一个证据,是收录在九章组诗里的渔父一文。这是中国最早

33、的纪实文学之一,其中载有屈原对渔父(隐士的化身)的动人对白。屈原披头散发地来到江边,在荒野草泽上边走边悲愤长吟,神色憔悴,形体瘦弱。他对陌生的渔夫说,我宁可跳进湘水,葬身渔腹,又怎么能让自身的皓然清白,去蒙上世俗的尘土呢?这一表白,似乎可以再度证明屈原怀有强大的自杀情结。但这篇渔父是典型的“他者叙事”:它只是一份旁观者的记录,而不是屈原的自我陈述,所以还是不够充分有力。 被用以证明屈原自杀的主要证据,其实就是他被放逐后所写的怀沙。诗人在诗中这样宣称:自杀的信念已然确定(“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的柔软泥沙(“沙”)。但怀沙也像是

34、根据其自杀传说而炮制的伪作。九章的格局除了橘颂是四字诗经体外,都是工整的六字体(不包括语气词“兮”),唯有怀沙四、五、六字句相混,犹如一个民间艺人在对屈原展开精神仿写,却又完全不顾屈原本人的书写习惯,而且语词风格也与其它相异,所以有人怀疑它和远游、卜居和渔父之类,都不是屈原的手笔,却又被人精心编入楚辞,以此作为屈原自杀的明证。这种蹊跷的情形,反而引发了我们的注意。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的楚辞注本,其“严谨性”曾受到“疑古派”史学家顾颉刚的严重质疑,指责这对父子是历史造伪的大师。但他们蓄意篡改楚辞,费劲地伪造屈原自杀的史实,似乎缺乏强烈的动机。在我看来,伪造屈原“遗嘱”和“旁证”的人只能是屈

35、原的同代人。为什么当时有人要伪造他的自杀遗书?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企图掩盖死亡的真相。这迫使我们发出下列追问: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屈原死亡的真相? 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谋杀!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杀他的动机和嫌疑,司马迁在史记里例举的就有对他厌烦的两位国王、奸臣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此外还有秦国大臣张仪等等。这些都是大权在握的人物,由他们组成了打击屈原的政治同盟。屈原虽然文华四射,才情孤高,却对官场潜规则一无所知,一味的恃才傲物,结果遭到政敌谗言,先是被楚怀王所嫌恶而罢官,既而又因满腹牢骚而开罪新王楚顷襄王,被流放到今湖南汨罗江一带,成为一文不名的流浪者。但由于屈原已遭贬窜,除非有极其特殊

36、的原因,他们没有必要再派刺客去追杀这个在仕途上已毫无希望的人。因此,在我看来,这个人的死,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结果而已。屈原在爱情方面的浪漫特性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诗篇都涉及了爱情,但他的性取向却遭到了后人的质疑。屈原喜爱穿奇装异服,成天弄顶高帽子(峨冠)戴在头上,衣袍上缠着长长的佩带(博带),还摘了许多鲜花和香草戴在身上,甚至屋里也到处装饰着气息芬芳的花草,这种沾花惹草的习性,实在与常人大相径庭;他还多愁善感,经常为自己的厄运而失声哭泣。所有这些“娘娘腔”都成为猜疑的理由,他因而被指陈为同性恋者,甚至有人称他与年轻诗人宋玉关系暧昧,如此等等。 但仅仅从行为方式上就断言屈原是一位高

37、风亮节的“同志”,其学术理由似乎并不充分。要真正弄清这个历史疑团,还需对屈原的诗歌文本九歌加以解析。楚辞界坚持把九歌当作国家祭祀仪典的解说词,这虽然不无道理,但像屈原这样的隐喻大师,喜欢在所有的诗赋里都注入大量象征,若不利用这种祭祀传统来寄托他的私密情感,反而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不妨把九歌里的九神,视为屈原的九个情感对象,他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用女神作为代号,如“少司命”、“云中君”、“山鬼”和“湘夫人”,另一类则以男神“东皇太一”、“大司命”、“河伯”和“湘君”为代码。对这些神祗的颂扬,除了是在履行祭祀的使命,似乎还在暗示作者拥有对异性和同性的双重情感。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所谓双性恋的

38、某种证据。但无论如何,从其对“湘夫人”一往情深的赞美来看,屈原保持了对异性的深切关注。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湘君和湘夫人的原型,也许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舜帝的宠妃)娥皇和女英,她们在战国时代转型成了一对神祗夫妇,主管着楚国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水。民间祭祀仪式的核心,就是由坊间民众扮演这对夫妻,人神之间互相表达深切的爱慕,由此寄托民间男女的私密情爱。屈原遵循了传统祭典的语法,利用这一公共平台,公开唱出自己的爱情心声。 代号“湘夫人”的女子,在屈原的众多情人中拥有最显赫的地位,因为屈原托身于她的对偶神“湘君”,大胆狂热地表达了自己的无限眷爱。湘夫人一诗,写得感天动地,犹如一个苦苦单恋的少年,成为整个九

39、歌中耗费笔墨最多,情感最炽烈的诗篇。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三个方面的强烈印象:第一,此女美貌惊人,犹如天仙;第二,她拥有比屈原更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尽管屈原假扮大神湘君,却总是无意识地流露出自己被“帝子”召见的卑微地位);第三,她因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在荒郊野地与之秘密幽会,全诗经历了期待、焦虑、悔恨和无限失望的情绪曲线。在当时的楚国,符合这三项条件的女人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这可以从湘夫人的标题中赫然读出:“湘”就是楚国,“夫人”就是楚王之妻妾。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秦国使臣张仪因为欺骗了楚怀王而将被杀,他以重金贿赂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和爱妃郑袖,得以逃生。郭沫若以此

40、为由,在其历史剧屈原中大肆渲染,把郑袖变成了政治小丑和屈原的死敌,这种胡乱敷衍的故事,竟成为现代人判断屈郑关系的依据,实在是严重的混淆视听之举。 我们现在还无法断定:这场狂热的爱情究竟是真实的偷情,抑或只是屈原自己一厢情愿的单恋,但有一点可以推断,屈原对其宠妃的暗恋,可能被政敌在添油加醋之后报告了楚怀王,导致他在政治异见者的名义下遭到放逐。尽管屈原拥有强大的帝王血统(他在离骚冢说自己是上古大帝高阳氏的后代),仍然不能避免这一祸端。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其子倾襄王即位,楚国政治格局再次发生激烈改组。为防止有帝王血统的屈原因与郑袖的暧昧关系而卷土重来,其政敌派出了武功高强的杀手,以期彻底消灭这个流

41、亡者的肉体,从而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喋血悲剧。 不妨让我们来约略设想一下谋杀屈原的激烈场景吧。刺客在汨罗江上乘舟追杀,而屈原则乘坐另一小舟夺路而逃,其场面惊心动魄,令人难忘。但这场水上生死角逐,最终以屈原的不幸落网而告终。御用冷血杀手把他装进麻袋,在捆紧了之后投入江心。随后,政客们伪造了屈原自杀的遗书怀沙,并且利用史官四处散布屈原与郑袖不和的谣言。一代文人英豪就此离奇地香销玉殒。 人民目击了这场卑鄙的谋杀。他们渴望说出真相,但却畏惧权势。他们最终选择了一场象征的戏剧。这就是现下流行民俗的起源:在屈原被谋杀的那个日子和那个现场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他们机智地用赛龙舟来隐喻当时激烈的追杀场面,用包粽子来

42、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变。其中,米饭象征他的肉体,粽叶(竹叶)象征装他的麻袋,粽丝象征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中,则象征着屈原遭人溺毙的真相。而由于时间的流失,这些出现在屈原纪念大会上的隐喻,最终成为费解的谜语。至此,历史被收藏和掩蔽在了壮丽的风俗的背后。 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在屈原被杀现场附近的汨罗山上,仅仅方圆两公里范围内,竟然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十二座坟冢,大多高为五米,底部直径为八米,四周环植苍松扁柏,墓前都树立刻有“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字样的石碑,但究竟哪一座是真的,世人实在无法辨别,这就是所谓屈原十二疑冢。有人认为其中必有一座是真的,而其它则都是克隆之物。民间传说称,此举是为了

43、防人偷盗墓中珍宝,又说为了阻止秦军掘墓复仇,其理由听起来都相当牵强。在我看来,只有一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那就是要防止谋杀屈原的政敌前来掘坟毁尸。在发明了粽子龙舟仪式以传播真相的同时,民众还要精心制造伪墓来保存从水里打捞起的诗人遗骸。这是何等诡异和富于戏剧性的事件,它再度向我们证实了楚国政治的险恶以及人民的抗争智慧。 数百年之后,汉朝的著名文学家贾谊被汉文帝从京城贬到长沙为官,在渡过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托古寄怀,籍此发出悲愤的叹息:“曾听说屈原是自沉汨罗江而永逝,如今我来到湘江之畔,哀悼先生的英灵。只因遭遇乱世,才逼得您自杀而丧失生命。这一切是多么的令人悲伤!”贾谊的盲目抒情,

44、无疑直接影响了司马迁的历史判断,以致他对屈原自杀说坚信不疑,而后者的自杀叙事,也就成了中国史上最权威的阐释文本。 五月初五的端午日,除了与屈原之死有关,也是遭受迫害的另一楚国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由此成为民众在这天必须追思的第一冤魂。 东汉年间,十四岁的曹娥小姐因父亲溺江而亡,沿江哭寻,因不见尸首而投江自尽,父女俩的尸体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为避风化嫌疑,曹娥的两手竟从背后抱住父尸,其感人事迹也随之被乡民所怀念。 明朝以后,端午日又跟白蛇传说扯到了一起,因为就在端午当日,白素贞小姐饮用雄黄酒,险些露出蛇妖的本相

45、,因此民众起而仿效,指望能起到除妖去邪的功用。 一个节日同时有具备纪念诗人、忠臣、孝女和辟邪驱魔的多重语义,实在是十分罕见的事情。为了弄清什么是端午的最高母题,我们不得不对这个节日的起源作简明的阐释。端午日就是五月初五,它意谓着夏季(午月)的开端,由于隐含两个“五”字,所以一些地方又称为“重午(五)”,多出现于夏至前后。那天,炎热的夏季已经逼近,各种鬼魂、蛇虫和瘟疫开始欢乐总动员,古人形容它“五毒尽出”,眼见得不是个吉祥的日子。 端午就是最古老的亡灵纪念日,世人要在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们离去。但这一“鬼日”却因佛教传入而发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替代。端午的原始功能,在岁月的侵蚀

46、中变得暧昧不清,只有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风俗,还约略暗示着它与鬼魂的关联。菖蒲叶片状如宝剑,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又引伸为“蒲剑”,据说可斩各种妖魔鬼怪。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劝慰冤死的亡灵,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驱除恶鬼,这种软硬兼施的两面手法,构成了端午习俗的真正母题。 在我看来,一月一日(春节)、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和十一月十一日(冬节),这六大节日,正是夏历所设定的主要节日谱系,其共同特点是日与月的序数重合,显示夏人在历法游戏上的幽默品格。除了十一月十一日的节日含义已经散失,其它至今仍在或轻或重地发挥功能。夏历首次由夏朝启用

47、,第二次在春秋战国被部分国家应用,第三次由汉武帝重启,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夏历的三度兴起。端午节的习俗,无疑始于夏朝,又在战国时代被楚人所用,其源头远在屈原和伍子胥之先。这两位楚国忠臣的死期,若不是碰巧刚好撞上端午日,就是被当地百姓蓄意改造,以期与鬼节融为一体,成为祭祀追穰的对象。至此,端午节的起源之谜已经昭然若揭。要么身死要么脑死檀香刑读后要么脑死 要么身死檀香刑读后檀香刑是莫言的作品。这部作品得名于作品描述的一种中国古代刑罚。该刑罚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用木槌将特制的檀木橛子从尾椎骨沿脊柱内侧平行于脊柱方向逐步钉入人体,并从口腔穿出致死的一种刑罚(书中从肩部穿出是施刑者为保留受刑者发音功能做的“变通”)。这种刑罚的“好处”在于施行之后,受刑者不会立死,在医生的配合之下可以延长受刑者真正死亡时间35日之后。小说背景发生在清末。故事讲述一位猫腔(中国戏曲的一个分支)艺人,在封建社会官府、帝国侵略者甚至愚昧的农民起义团体一步步“逼迫”下,从猫腔学术传人沦落到饭馆经营者,最终造反被抓并处以“檀香刑”的故事。主线以外还有几条暗线,一条是刽子手赵甲一生的历程,一条是县令钱丁的感情事业历程。有个有趣的地方是女主角孙媚娘与几位主要角色错综复杂的关系:被行刑者孙丙是其生父,施刑者父子赵甲和赵小甲是其公公和丈夫,发布死刑命令的知县钱丁是其情人。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