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孟子梁惠王说“深耕易耨”;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荀子王制说“修堤渠,通沟浍使民有所耘艾”。这反映出当时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B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形成D国君重视农业生产2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赋的实行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
2、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宋代农民的兼业现象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4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455%,以北则占到 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 591%,以北则为 409%,这一变化A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5秦、汉、唐都有过大规模迁徙富豪,使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的事情。宋代一改此法,“
3、不抑兼并”、“不立田制”。据此可知,宋代A土地私有权的完整性得到承认B土地租佃关系不断衰退C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抑制第 2 页D人身依附关系更加强化6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宋代农民的兼业现象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7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但明清时期却出现了“自发性移民”,即移民现象的出现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自己决定到异
4、乡去寻找生存空间。这一移民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人口的自由流动B政府的赋税改革使人身依附关系消失C人口的逐渐增加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D土地兼并的严重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8康熙四十五年(1705 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 1040 亩者占户数的 515%,而 100 亩以上者占 177%。雍正二年(1724 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 054 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 74%。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这一时期A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B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C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D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9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
5、: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10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 1126 市斤,有“粳稻之乡”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表明A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第 3 页B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C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D价值规律支配着农业产业调整11 (2019 年北京卷)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南方
6、地区小麦价格暴涨, “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BCD12(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13(2019 年新课标全国
7、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 338 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第 4 页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 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 稀),无积聚而多贫。
8、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 (2
9、019 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
10、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 “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学#科网第 5 页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
11、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参考答案1【答案】B2【答案】B3【答案】B4【答案】A5【答案】A6【答案】B7【答案】C8【答案】A9【答案】D10【答案】D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D14【答案】示例一 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12、,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示例二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齐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15 【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第 6 页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