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操作规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操作规范.ppt(1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自主、合作、探究 三种学习方式的操作 赵元龙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 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 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践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抓手,努力构建“基于问题主动学习”问题导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整体格局,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从“知识传授”走向“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方式充分参与和体验学习过
2、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完善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使学校办学从“知识为本”走向“成长为本”,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师生的生命状态。 实现学生地位的根本转变。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的学业负担,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体验者和实践者,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把“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主要原则。体现在课堂上, 就是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和反思。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在
3、课改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为学校教育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坚持师生共进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艺术、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指导、点评、点拨和评价反馈的能力等等,都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所以,各学校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课前备课、课中指导、点拨点评、课后的检测反馈等环节的设计能力,同时不断增加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和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2. 坚持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生展示研讨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
4、段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现代化教育手段与学生的展示研讨的完美结合。课堂改革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研讨和展示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现代化手段、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现代化,广泛地涉猎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各校要创造条件,努力建立校园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并逐步走向网络环境下的“组组通”“人人通”。 3. 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与因地(课)制宜之间的关系。不同学校的学情、师资有所不同,应结合校情创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也应结合实际设计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模式;不同教师,要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切忌出现
5、千校一面、百人(课)一模的弊端。 4.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改革中,要对传统教学中适用的、科学的方法继承、发扬和改进,对借鉴来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实际进行改革、完善、创新,不可盲目照搬。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展示、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5. 坚持“问题导学”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案设计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知识内容问题化”,就是要把文本知识转变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把“文本知识”变为学生重复训练的练习题,把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演变
6、成“学案设计习题化”,形成一份“学案”学到底的错误做法。要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钻研教材,合作互动研究文本,广泛阅读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料,探究知识的深度和涉猎知识的广度。 6. 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全面开设课程,开足课时,并逐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团队活动、班会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在狠抓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延伸课外活动和强化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
7、的综合素质。 依托教科书,从对知识内容及其形成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多种渠道,包括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求教于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以及查阅资料、调查、测量、观察、实验等方式达到找到规律、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不仅可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学案设计习题化,没有可探究的空间; 学习目标过于抽象; 脱离文本阅读; 课堂缺少检测,效果成未知数; 教师的点评与点拨技巧有待提高; 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效果不佳。 一、教师的备课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三、自主课的思考 四、展示课的思考 五、文本解读与教材研读 六、知识问题化 七
8、、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八、课堂效果当堂检测 九、课堂模式学科化 十、教师的点评与点拨 教师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没有教师的高效备课,就不可能取得课堂教学的较高效果。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线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如何“学”。 任何时候,教师的“导”都是不能少的。“导学案”就是“教师的化身。 “导学案”是在学科课程规划的基础上,由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任务编写的“导学案”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 “教与学”,就是“以导说法,以法领学、以学促学,以学活学”的过程。 李希贵 备课主要在第一次和第二次
9、。 一、二次备课如果完成得好,那么,接下来的备课就水到渠成了。 第一次备课应该是备课组集中所有代课教师完成,同年级应该在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主要学习活动方面要求统一。 第二次备课是教师个人行为,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也允许各班有自选动作。 教材的简要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学习的要求 学习目标的确立 学习重、难点分析 知识链接(有关知识的补充和说明) 学习内容的分类: 1.基础知识 2.知识运用 3.问题探究 4.拓展延伸(各类知识至少要有6至8个题) 本课学习所需课时和主要学习活动安排 对A、B、C三类问题: A B C 分类整理,分节解决; 问题呈现,逐层递进。 主要是教学
10、流程和学法指导,包括组织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指导策略、学习效果检测和评价 文本研读指导(自主课重点) 任务分配、小组长培训(展示课前进行) 指导学生交流研讨的方法 指导学生课堂展示的方法 指导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 指导学生知识梳理、反馈总结、课堂评价的方法 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重点落实(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共性问题、知识运用、拓展延伸) 设计每节课的当堂检测试题 北京市十一中学的“导学案”: 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了学习目标、自学导引、精题演练和理解质疑四个部分,学习目标和自学导引是关键。学习目标分为四级,而自学是在老师设计的向题为导引,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学习目标的准确度 自
11、学指导的明晰度 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展示提升的精彩度 拓展延伸的合适度 当堂反馈的检效度 纲领性 课程标准、目标、与考教材的联系。 知识性 知识点、内容之间的联系。 技能性 知识运用,技能与方法;思维等。 综合性 知识、方法、内容的综合。 学习目标是学案的灵魂。它具备指向性、操作性、标准性,特别是可操作性等特点。学习目标确立的质量决定了学案的质量。 作为课时学习目标,采取整合呈现的形式比较适合。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就像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概念,是不能彼此立体呈现的。 学习目标应该是分两部分: 1. 学习方法或设计的课堂活动,如:通过(阅读、讨论、计算、测量、识图) 2.
12、完成哪些任务? 学习目标: 1. 读图,查找欧洲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 2. 阅读全文,和本组成员分析欧洲西部地形特点及对气候影响;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讨论,欧洲西部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原因。 特点:明确、具体、可操作、能达成,具有 可检测性。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2)重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等; (3)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4)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 在导学案中, 一般用“行为目标”(基本性指导)、 “形成性目标”(发展性指导)、 “表现性目标”(个性化指导), 三者结合才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3、。 (一) 行为目标: 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观测的形式来陈述的目标。一般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种方式。所采用的动词具体、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用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的陈述。如: “背诵课文中的某某段落”、“比较这两首诗在描绘景色上的异同”、“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的要点” 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内心的感受、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般为体验性的、过程性的,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与大家交流你的读书心得。”“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能初步形成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案例:山行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14、朗读、背诵这首诗; 2. 朗读中注意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和同学们讨论学习中的体会和感悟,发挥想象,领悟诗歌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如:小学数学统计一节内容的目标: 1. 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统计知识; 2. 观察和想象,能从自己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 内容的例子; 3. 与同伴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 4. 结合统计图的学习,说明以“1”当“2”的含义 及其意义。 (二)形成性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或称“生长性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可以在课堂观察中随时记录下来。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能力和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依
15、靠老师的指令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培养。 课堂活动的规范是: 以导学案为抓手,自主学习是基础,小组学习是关键,课堂竞评是助推,课堂高效是目的。 落实“三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发展为主线; 倡导“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鼓励“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 实现“三会”,即学会、会学、会用; 发展“三维”,即认知、情感、技能。 自主课时间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材)将所有学习内容自学、自做、自查,学会“会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要在组内完成),找出“不会做”的上交老师; 展示课和巩固训练课重点解决知识运用、问题探究和拓展延伸的问题; 一. 出示自学提纲:(2分钟) 二.
16、 自学交流(10分钟) 1.按提纲自学; 2.对学、群学,解决自学中的问题; 三、当堂练习(8分钟) 四、针对练习小组交流(5分钟) 对学、小组交流、组内小展示。 五、 双基测试(8分钟) 六、教师点评、点拨(6分钟); 七、归纳问题,分配展示任务。(1分钟) 自主课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不得随意干涉和干扰,要让学生自由地读,精心地想,开心地讨论。 自主课的对学和群学应由小组长组织。 只有在环节的更换时,教师方可插话、点评,但不可多讲,包办做,过多指责等。 教师在学生自学时,主要的任务是方法指导;待检测后方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有关问题进行适当地讲解。 “三学”:独学、对学、群学
17、; “三G”:高效阅读、高效记忆、高效表达; “三G” 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技术。 独学是学生预习的过程,根据导学案这张施工图,对教材圈、点、勾、画,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并找出自己的疑惑,用双色笔标注,为对学提供合作探究的资源。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善学、能体会到学习和发现问题的乐趣。 学生在自学时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验证。 “独学”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习题,筛选出、疑难的、有质疑的、有价值的问题供对学、群学讨论解决。 中等生、潜能生(差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在对
18、学、群学中通过合作加以解决; 优等生完成导学案后,可以对导学案中所学知识深入挖掘,生成新的问题或认识,需要通过对学、群学进一步补充完善、提炼升华。 独学是学生与文本、编者、作者直接对话的过程,教师要给与方法支撑,让他们有章可循,要防止“独学而无友”。 所有带入对学、群学中的问题是有价值、能引起共鸣的问题。 在自主学习中,独学的时间应予以保证,对学、群学的时间应占独学的三分之二或者再少一些。 案例:语文课的独学(自学提示应为任务型) 一是“直学”:凭借已有的自学能力,直接对照教科书中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思考,正确理解和掌握字、词、句的含义,解决一般的词汇理解和积累等问题, 二是“助学”:利用导
19、学案、工具书和课后题等, 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知识点、正确把握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思想感情、写作手法、文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育即交往”, “对学”是一种学习交往。 对学的基础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对学”即对子学习。同质对子可以互相探讨、研究,互通有无;异质对子,主要是实行兵教兵,互相帮助。 “对学”要求对子之间要有维护小组利益的意识,达到组员共同进步的目的。 1.“群学”是把对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组内、组间、直至班级范围去解决。 2.首先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然后是整理大家都不会的问题或对难点、重点问题集体研究 3.群学的流程应该是: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求证据 思维碰
20、撞抽取规律。 4.教师要发挥“激励、点拨、提升”的作用,通过巡查把握火候,调控流程,灵活掌握时间,避免前松后紧。 独学的任务学会 “能学会”的,找出“不会的”; 对学的任务学会“不会的”,解决独学存在的问题; 群学的任务解决“对学”中未解决的问题、整理疑难问题、归纳学习方法、总结评价的过程。群学也是学习成果生成的过程,如:一题多解、规律总结、变式练习等。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方法、提高新认识的过程。 “独学对学群学” 这一顺序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有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规律。 每一个环节都会面临两种结果: 一部分问题解决了,产生一些新问题。 新问题就是群学或者是展示课的学习目标。 独学阶段需要保持安
21、静,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顿悟和转变。学生能够对时间、进展速度合理把握,对学习结果自我检测、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对学包括:对议、对学、对问、互查等互动形式。 群学要求小组长收集、整理、归纳本组存在的共性问题,作好记录。对本组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由本组内的学优生讲解后解决。 群学需要质疑、互问、追问、反问等互动形式。 “三学”的流程并非单向线型的、不可逆转的,对学完全可以在整个课堂中多次呈现。经历群学后,也需要独学来消化吸收。 自主课上,教师的“四查”“三记”: “四查”: 学生自学时,教师“查进度”;“对学”“群学”时,教师“查状态”;自主检测时,教师“查效果”;整个过程中,还要“
22、查问题”。 “四记”: 记自学时出现的学习方法问题;记讨论时的发言、倾听、组织方面的问题及“亮点”;记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难点、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记学生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 “记”既是为了即时点评所有,也是为确定展示任务而谋划。 自主学习后,各小组长应向老师提交小组学习后的问题: 1.全组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2.三分之二以上学生不会的知识; 3.需要老师补充讲解的知识或方法。 展示课的任务是自主课后确定的。 展示课的任务来自于展示课前发现的问题:包括:自主课的遗留问题、判阅学生学案后发现的问题、重难点问题、易错易混、可拓展可变换的练习题等,经过整合后确定为展示课的任务。 任务分担
23、性原则 相互依赖性原则 相互促进性原则 交往互助性原则 评价调控性原则 自主学习时,经过自学、对学、小组群学后未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 当堂练习后,经过小组交流仍未解决的问题; 当堂检测后发现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老师要进行归纳总结,经过点拨,仍可作为展示内容。 下课时布置作业,(基本为展示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安排课时做,并将作业交老师判阅。 展示课开始,老师点评作业中的问题,小组交流后,解决组内可以解决的问题。 交流后,教师分配任务:用抽签的方式较好。 展示任务要聚焦目标; 任务确定要具体、可操作、可达成、可检测; 任务确定尽量涵盖较多的内容,但主要突出重点、难点,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 任务
24、确定要考虑到探究易难度、操作过程、检测的内容、时间和方法。 展示顺序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任务确定要适当,紧扣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 学生展示的主要任务及形式: 展示的任务是: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展示的主要内容是:所学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生发点、拓展点、拔高点等。 展示者(每组最少三人)要站在白板前,手拿导棒,半脱稿,面向全体。 展示是暴露,展示即发表。黑板是媒体,发表是情感活动。展示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平台。 展示是课改的精髓,新课堂要重视学生的展示。 1. 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运用普通话,有礼貌; 2. 无需举
25、手,主动开口,开口慢者主动退让; 3. 展示者快速站在聚焦处,团体展示,面向全体, 落落大方;肢体语言得体而不矫揉造作; 4. 脱稿表达,情感饱满,形式多样,充满活力; 5. 动作迅速,交替有序;书写认真、整洁、规范; 6. 板演用双色笔,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留有空 白,便于查缺补漏和别人点评; 7. 对同一知识点展示,力求角度不同、方式灵活; 8. 组内展示要全员参与,人人发表;鼓励质疑。 语言表达: 肢体语言: 表情: 导棒: 板书: 读、说、唱、演: 动手操作: 指导展示: BC展示,其他人补充,A质疑对抗,D负责板书,C补充提问,A完善。 其他组同学随时质疑,或在该组展示完后质疑。其他
26、组的同学可抢夺展示权或质疑评价,都可以回答该组未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的问题。 学生手拿学案或作业、课堂记录,随时记录和纠正自己的错题。回答问题不必举手,可抢答。 教师适时点评,不得随意干扰。点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解答和对该组展示的表现,以及其他组同学的好的质疑和回答。 在整个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注意观察、倾听,思考。要有全员参与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放大声音讲,鼓励多种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 全班展示前,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和关键点,整合全面知识,确定展示的先后和详略; 适时掌控,鼓励
27、质疑,捕捉问题,巧妙追问; 教师站在学生中间或后边,发现错误、难点、需强调的问题,待学生把话说完,走上前去或在原地进行讲解。讲解要精练不繁,方法应多样化,一般应采取启发式,不可直接告诉答案。 要聚焦问题、聚焦展示的学生, 创新安排聚焦环境,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听清,看清,记全。 。 第一环节:作业点评: 第二环节:解读目标、强调要求 ; 第三环节:课前热身,小组交流: 第四环节:班内展示 :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 第六环节:当堂检测与训练 ; 第六环节:总结评价 。 “文本阅读”是学案的特色,也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思考,与文本、作者、编者在第一时间展开对话。阅读
28、思考为学生独立阅读提供了时间的保障,对后边的探究打好了基础。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教师有必要对阅读提出一些要求和阅读思路,即阅读提示:将阅读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和自主探究。问题不可太粗劣也不能够太具体,要具有可探究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还需要给学生以适当地提示,即,设计“资料链接”或“情境连接”: “资料链接”:有关资料、事件、数据、文章背景的引述;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推介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包括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史、著名专家的科研业绩、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 “情境连接”:为帮助学生自读课文,独立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设计的能够引发学生
29、思考的问题情境。 “六动”学习法: 读、思、记、问、查、议。 (圈、点、勾、画) “读”的要求: 琅琅上口,富有表情,读有所思,读中感悟 初读、粗读、精读、跳读、研读 “写”的规范”: 书写工整,行文规范 “做”得训练: 做中学,学中做;动手动脑,手脑并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4042页,画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案预习自学内容并记熟基础知识,用红色笔作出疑难标记。 2.在课堂上联系课本知识和学过的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内容;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3.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规范完成学案当堂巩固练习,改正完善并落实好学案所学内容。
30、4.把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典型题本上,多复习记忆。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探究问题再解决问题 问题化原则: a.知识问题化 b.问题层次化 c.问题探究化 d.问题具体化 “问题探究与解决”是新课程课堂模式的关键,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平台。 “问题探究”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问题探究”要根据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设计为可探究的问题。问题要由易到难,按问题类型设计或内容项目设计。可设计为“探究一”“探究二”或“问题
31、一”“问题二”“基础性问题”“应用性问题”“拓展性问题” 。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5日彩 虹绘就梦想课堂介绍上海市虹口区打造 高效课堂的纪实一文中说,有效课堂的核 心是求实、求真。 有四条标准(本人有改动): 一看教学目标、探究内容与过程、当堂练习与检测三者的一致性程度如何,是否聚焦学生发现和探究的问题; 二看课堂教学活动在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看课堂教学是否做到目中有人,是否将学生的“学、思”放在课堂的核心地位; 四看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动手动脑开展学习。 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 问题要有梯度 问
32、题难度适中 问题要有针对性 问题要思路清晰 问题要少而精(1)问题按内容类型可分为四个层次:A、B、C、D四个层次A 识记级(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B 理解级、C 应用级、D 拓展级(开放性、延伸性),或三个等级; 对难度大的问题也可以层次分解,降低难度。(2)问题按生成情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个人问题独学后形成的问题,个别问题,同伴间一起解决; 同伴问题对学后形成的问题(门当户对,不是对子交流的),在小组内解决; 群学问题小组问题。班级解决。 班级问题群学问题的集中。班级大展示,合作探究,质疑对抗、互动生成,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唤醒、激励、评价、追问、点拨、启发) 问题设计
33、要围绕主题:围绕学习目标设计。 问题设计要具有目标性: 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问题解决是,学生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每个方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激活学生的球衣是为何创新思维。即不用填空式、判断式、匹配式、选择式。) (可用列举题、演示题、实验题、分析题、讨论题、探究题、写作题等) 问题设计要有适合于合作学习的价值,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问题设计要有宽度、有一定深度,且要有梯度。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一起讨论探究。 合作是探究的组织形式,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检测反馈”,没有探究的深度,就没有生成的高度。 探究要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教师设计并“发布”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自主
34、学习,学会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借助工具书和导学提纲,发现并解决问题; 筛选整合,凸显问题。陈述性问题,读课文就地解决;开放性问题,作为探究的主要内容; 相机而导,化解问题。适度帮扶,掌握火候,根据生成,启发引导。 探究要目的明确,注重材料的选择,去伪存真,筛选能启发学生思维,能多角度探究、多方法解决问题的材料。 选取学生无法获取却很重要的材料; 选取能启发思维的典型材料; 选取能启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材料; 选取能多角度反映事物的材料。 探究是发现、提出新问题,是拓宽新思维、将知识迁移,是质疑、思辨,是明理,是为了超越,不能照搬,不是当知识的“搬运工”。指导探究要
35、讲究方法: 探究要因学情而异; 刚学习探究的学生,教师要领着学生探究;初步学会探究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究;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探究。 探究要因教学内容而异。 自主课,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训练课,要从巩固新知、灵活运用入手,引发质疑,进行探究;反思课,要从回顾旧知、构建知识体系入手,进行探究。 探究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为精彩展示、质疑对抗、分享成果提供前提。 探究是学生积极学习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展示是进行探究效果汇报、合作交流甚至是暴露问题的一种形式。有价值的探究活动和展示活
36、动是相辅相成的。 探究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的问题要紧密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据可依; 探究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重点关注的,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探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合作学习小组组员的职责: 每组第1号学生为本组组长(全权负责) 书记员(日常活动记录) 联络员(与活动组教师、班主任的联系)。 其他学生或作为某一学科在本组的代言人(课代表),或某项活动的负责人(组内事务分别负责)
37、。 制定组长标准和素养要求。 组长需要的素质首先应该是责任感和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而不一定成绩最优秀。 (1)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2)突出抓好高效学习小组建设。 (3)培训小组长 (4)小组成员培训 (5)搞好分层达标。 善于发现人才,定期进行培训; 适时肯定表扬,自我心理满足; 及时了解信息、学习“助餐”指导; 倾听独立见解,鼓励畅所欲言; 促进相互交流,激励互相启发; 共同完成任务,突出鲜明个性; 强化合作意识,凝聚小组向心; 学会部署工作,学会组织讨论; 学会分工合作,学会评价总结; 学会上传下达,鼓励竞争取胜。 重视小组文化建设和凝聚力、向心力的打造 利用小组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发展
38、学生 发挥组长的带头、领导、组织和检查督促作用 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把评价主体让给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每当遇到一道难题,我都不会放弃,因为我知道,在我的冥思苦想之后,还有一个团队帮助我”。 某某同学感言 学生独学是前提,没有独学就没有群学。 同质分层:在对学中,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 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 AA 、 BB 、 CC 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对分层讨论中不 会的问题和小组讨论不出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异质分层:要坚持“ A 教 B , B 教 C ,C教D, A 拓展” 的分层次学习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
39、学习成功的快乐。 独学、对学和群学,都由个学习小组长主持和组织。 (1)阅读教材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试分析、试解释 (2)画出本课知识网络、归纳本文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可拓展延伸的问题、重点、难点等; (3)自学基础知识:(需识记的知识) (4)问题探究:按照文本结构,选择一些知识理解、运用的问题,让学生试着做一做。不会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 讨论,互相请教等方法予以解决; (5)自学检测:分为A、B、C、D四级试题,按学生等次分别完成; (6)小组互相检查; (7)反馈评价 (评价小组和教师评价) 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自主预习,做到精力集中、高效投入、思维活跃、大胆质疑;针对学
40、习任务,借助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导学案,通过查阅资料,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做好预习笔记。明确学习目标、知识重难点、疑难点、困惑点,对典型题目做出分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记录学习收获和反思。 自主预习贵在自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后,需积极投入到预习交流之中,预习交流时必须站立,小组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各自预习成果,做到交流热烈、质疑问难、紧扣疑难、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依据导学案编制原则,提前编制导学案,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习目标描述清晰、学习任务具体、学习时间分配合理。 导学案的编制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保证学生能依据路线图自主完成预习任务。
41、教师要巡视学生预习进程,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记结合,记录预习笔记的习惯。 依据学习进程,对自学时间及时调控,保证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自学结束,组织小组合作交流,保证交流热烈。 教师要参与到学习小组中,了解疑难,确定展示重点。教师贵在激活思维、引发质疑。 小组讨论规范 小组展示规范 班内展示规范 检测反馈是课堂高效的重要策略。学生通过自我检查、小组检测、组员互检、班内检测等多种形式,达到知识学习“堂堂清”的目的。 检测反馈也是反思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的高效之一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检测既可以反思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又可以使不断生成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当堂学习检测的题目不可太多,要根
42、据时间设计习题,并且能够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因而设计的题目一般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配伍题为主。 知识运用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知识运用练习的设计应该是综合性的,既有基础性知识,也有基本技能训练,还要有拓展性等训练题。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 知识运用练习的内容可以作为当堂知识练习的内容,也可作为训练课的内容。 知识运用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
43、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知识运用练习的设计应该是综合性的,既有基础性知识,也有基本技能训练,还要有拓展性等训练题。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 知识运用练习的内容可以作为当堂知识练习的内容,也可作为训练课的内容。 自主课的练习与检测 展示课的练习与检测 检测课的练习与检测 模式是什么? 模式就是课堂学习的流程。 导学案是“导案”和“学案”的联合体,单一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导”是片面的。 研制和编制导学案,最有发言权的是教师而不是校长。 要搞好新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领导或
44、专家设计成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模式,让老师硬性去套,不足于调动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校情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中内容不同,用一种模式不可能都管用。 要提倡教师在新理念的原则下,结合自己的特点、所任教学科、所教学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高效的模式(即流程)。 数学的法则、定理课流程是: 一是课前测3分钟;引入本节学习内容; 二是让生看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三是小组交流讨论、交流自学导引的部分,交流后教师归纳提升,视内容多次交流与归纳; 四是精题演练,通过完成习题,开展小组间的交流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小组间交流,教师则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思路方法引导提问,小组回答相互补充; 五是
45、概栝总结所学法则和思想方法; 六是课堂检测,反馈再练习。 数学、物理、化学的概念课、习题课都探索出不同特点的课堂流程。 英语设计了探究反馈课、活动展示课及巩固拓展课的不同流程。 语文按照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写作课、试卷讲评课等设计不同课堂流程。 一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三者的一致性程度如何; 二看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看课堂教学是否做到目中有人,是否将学生的“学”放在课堂的核心地位; 四看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三个特色: “目标、研讨、检测”三统一 “学习内容、互动形式”大容量 “流程安排、操作环节”快节奏 一、设计
46、要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原则,训练、检测 的时间要占到整节课的50%以上; 二、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设计的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点评和 点拨不得随意打乱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包办 代替,不 搞无目的的灌输讲解; 四、不搞简单的重复性练习,不布置过多的无效益的课外 作业,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学习活动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 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小组讨论规范、分配任务规范 小组展示规范、班内展示规范 点评点拨规范、作业点评规范 作业布置规范、作业检查规范 学生阅读规范、学生展示规范 作业练习规范、动手操作规范 小组长工作规范、记录员工作
47、规范 书写规范、 演讲规范 课堂离座规范、小组交流规范 作业批改规范、 备课规范、课外辅导规范 多媒体的使用 实验器材 挂图的使用 语音座 基地的利用 点拨与点评的“点”都有启发、指明的意思。 点拨的“拨”是“拨云见日”“拨乱反正”,进行指点和启发;点评是“指点评论”,对别人的行为和言论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意见等。 点拨是在学生学习中,教师隐性主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点评是显性主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作为课堂评价者,教师在问题解决后或课堂小结时必须点评,点评的内容比点拨的内容要更丰富更全面。 点评、点拨的时机 点评、点拨的“适度” 点评、点拨的方法 点评、点拨的语气、情态 点评、点拨
48、的对象 点拨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伙伴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的充分发挥。点拨侧重于学习内容的指点和启发。 新课堂追求现场决策的智慧挑战。好的点拨应该是“点燃”。巧用点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常用的点拨策略是: 一、鼓励学生“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 二、多加几个追问: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你还有更精确的理解吗?你还有更新颖的结论吗?如果变换问法,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做?谁还有其他解法?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是这样,你们说对不对?为什么? 三、适时进行 反问质疑强调补充、讲解; 你那
49、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 点评是教师主导课堂的手段,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是调控课堂节奏的方式,是把我课堂进度的常规手段。 好的点评应该是激励。 一、要什么就评什么,如对“板书”“语言表达”“展示形式”等,分阶段提出不同要求; 二、引导学生深入学科知识的细节,具体到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进行评价; 三、期望性评价。提出如何更好的建议。 点评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充分展示。 点评之点,是点到即止。语言要精益求精,亦是画龙点睛。 提炼知识式点评 挽救失误式点评 导引学法式点评 总结反馈式点评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线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教师的“导”体现在: 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
50、引导 二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是对学生自学后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 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权威主义应该让位于师生对真理和知识的自由探索,教师的单项传授应该让位于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师的“一言堂”应该让位于师生多元对话。 中国教师报2012年4月18日文 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学习中的首席”。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角色不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专业服务和帮助,作为教师,知识经验和学识应该远远高于学生(初中、小学),其职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引导、帮助学生。当前,课改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专业素质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时间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