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 人教版第三册.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047574 上传时间:2022-05-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 人教版第三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 人教版第三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 人教版第三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课件 人教版第三册.ppt(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苏轼苏轼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学习目标:1.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2.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类活用现象。3.3.背诵全文。体会文章语言之美背诵全文。体会文章语言之美。苏轼苏轼(10371101)l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

2、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蠡( ) 郦( ) 桴( )铿( ) 莫( ) 栖鹘

3、( ) 磔磔( ) 噌吰( ) 罅( ) 窾坎( )镗鞳( )识( ) 无射( ) lL fknmqhzhzhchnhnxikunkntntzhwy正音: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余自齐安舟行适适临汝 2 2、空中空中而多窍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词类活用词类活用l微风鼓浪:l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l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l虽大风浪不能鸣也:l(5)而此独以钟名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自自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焉焉 崆崆焉 微波入焉(自己。代词)(自己。代词)(

4、从。介词)(从。介词)(相当于相当于“然然”。 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兼词,(兼词,“于是于是” 即即“到那里到那里”)(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余余韵徐息余固笑而不信云云水经云云霄间(剩余的。形(剩余的。形容词)容词)(我。代词)(我。代词)(说。动词)(说。动词)(名词)(名词)搏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莫 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得 得双石于潭上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鼓 如钟鼓不绝 微风鼓浪(击,打。动词)(击,打。动词)(抓,扑。动词)(抓,扑。动词)(通(通“暮暮”,名词),名词)(不。否定性副词)(不。否定性副词)(发现,找到。动词)发现,找到。动词)(能够。助动词)(能够。助动词)(一种

5、乐器。名词)(一种乐器。名词)(拍。名词作动词)(拍。名词作动词)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始舍于其址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 (才。副词)才。副词) (当初。副词)(当初。副词) (这。代词)(这。代词) (这样。代词)(这样。代词)(遗留。动词)(遗留。动词)(送给。动词)(送给。动词) l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l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l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通假字通假字l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l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

6、敲击 l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l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归纳写作思路归纳写作思路 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表示怀疑。质疑,提出问题,属议论部分;第二段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缘由。的真正缘由。解疑,属记叙部分;第三段质疑解释的基础上得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属议论部分。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自读、研讨 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自以为得其实 1.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7、2.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 考击以求(叹) (笑) 所以不传 (惜)研习、思考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课文结构品味、探讨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石钟山,在现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

8、有钟形,又有钟“声”。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向何义。A.不知其浅深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D.毫无动静A浅深深B异同C园圃 D动静课后练习解释加黄词的含义。 1.是说说也,人常疑之之2.今以以钟磬置置水中,虽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自以为得之之矣4.所在皆是是也5.而此独以以钟名名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丁丑1.说法 它,指说法 2.把 放置 即使 3.这个,指石钟山命名原因 4.这样 5.用 命名 6.表示“日”的次序 7.又有若若老人咳且且笑于谷中者 8.空中空中而多窍9.与风水相相吞吐10.而而渔工水师虽虽知而而不能言11.此世所以所以不传

9、也12.自以为得其实实13.舟行适适临汝7.像 边边8.中间是空的9.指代风水10.并列连词,不译 虽然 却11.的原因12.真相,真正原因13.往 翻译下列句子,总结出这类句子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1.古之人不余欺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陋之有 4.唯奕秋之为听 5.子何恃而往 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7.唯利是图 共同点和不同点 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2.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3.有什么简陋呢4.只听弈秋(讲的) 5.你凭着什么去(南海)呢 6.当时的人不承认这说法7.只追求利共同点:都是宾语前置句共同点:都是宾语前置句不同点:不同点:1 1、6 6句是

10、否定句,在否定句句是否定句,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中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2 2、5 5句是疑句是疑问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问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时要前置;3 3、4 4、7 7句是为了强调宾句是为了强调宾语,常用语,常用“之之”、“之为之为”、“是是”等词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等词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或不译)。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而聆之2.余固笑而而不信也3.余心方动欲还,而而大声发于水上4.涵淡澎湃而而为此也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而不能言 1. 承接关系。不译。2. 并列关系。不译。3. 转折关系。可是。4. 因果关系。因而。5. 前“而”,并列关系,不译。后“而”,转折关系,却。 6.盖叹郦元之简而而笑李渤之陋也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而白章8.吾恂恂而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9.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而各恐慑10.秦以城求璧而而赵不许,曲在赵6并列关系。并且。7. 并列关系。不译。8. 前、后“而”,修饰关系,地。中间“而”,并列关系,不译。9. 因果关系。因而。10. 假设关系。如果。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 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