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学科基础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学科基础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政学学科基础建设摘要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合理内核为财政学研究所用是财政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体现多学科基础,从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的设置。关键词财政学;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一、财政学的学科基础纵观财政学科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领域浸透,即移植其他学科原理和方法研究财政问题和解释财政现象,为当代财政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为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以及社会学于一体的穿插学科。1、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
2、研究财政问题,是现代财政学的主流。首先,从西方财政学科的发展演变历史考察不难发现,财政学与经济学具有无法割裂的天然联络。从亚当?斯密将财政学发展为一门学科以来一直到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br.C.F.出版(公共财政学)期间,财政思想和财政理论均是在经济学著作中予以阐述。在经历单独冠以“公共财政学之名的阶段后,以1959年马斯格雷夫Musgrave.R.A(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财政学再次与经济学融合发展为公共经济学,进一步突显财政学研究的经济学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演变,促成了财政学科研究在随后20多年中的壮大与繁荣1.其次,从财政学的研究任务看,财政学与经济学的研究
3、主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西方理论对财政产生原因的解释,政府主要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存在,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作为分析市场资源配置问题的逻辑与范式同样能够在财政领域运用,构成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以及费用分摊的理论基础。因而,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成为联络和沟通财政学与经济学的主要桥梁。将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于财政学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出色的经济学家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财政学科的独立与成熟,如李嘉图Ricardo,1817的公债效应分析;古诺Cournot,1838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收归宿分析;埃奇沃斯Edgeworth,1925的关于税收对生产企业的效应
4、分析;拉姆齐Ramsey,1927的最优商品课税理论;莫里斯Mirrlees,1971的最优所得课税理论等等。22、财政学的政治学基础当代财政学在具有经济学基础的同时还具有政治学基础。首先,财政学与政治学研究的行为主体具有一致性。政治学以国家或政府机构为中心进行研究,而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而政治学的理论与观点,尤其是政治学上的国家理论或政府理论会直接浸透到财政学研究中来。在财政学著作中,有些直接冠以(政府经济学)来体现财政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方财政学中,一直存在着将财政学与政治学相联络的倾向,西方经济学家道尔顿在其(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财政学是
5、界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3其次,财政决策经过需要通过政治决策机制来完成。财政所研究的公共资源配置依靠于政治经过,政治决策机制与方法的差异对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而财政收支活动与经过同时又是政治活动与经过。随着1960年布坎南Buchanan.J.M(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的出版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为政治学建立了与经济学一样的分析基础,使得经济学分析范式成功地拓展到政治领域,以经济学为纽带将财政学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打通。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党理论、官僚理论、投票理论在财政学中的运用,开拓了从完善政治决策机制的角度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新领域,使经济学、财政学和政治学更为有机的结合起来
6、,便于我们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共同研究财政问题。3、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财政从来都是同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连在一起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讲,财政能够界定为政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财政,主要侧重于财政运行规律的分析和揭示;从管理学角度考察财政,则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当今世界,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已经或正在为“新公共管理所取代。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本质上是一个特殊产业部门。因而,财政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和政治学问题,同样是管理学问题。4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吸
7、收管理学的合理内核是构建合理的财政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财政管理归结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构筑利害相关主体的约束与制衡机制、规范财政经济运行经过中的各种权利配置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吸收企业治理理论来谋求财政的科学控制。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根据管理学的范式,将管理学中的制度、行为、组织和决策理论引入财政学来研究财政,必然会使财政学的学术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4、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财政制度运行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制度会通过财政行为主体对财政运行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自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韦伯命题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一国社会文化环境在经济发展中
8、的地位与作用,透过经济现象去探究隐藏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日益成为人们洞察经济问题的新视角。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取向与方式,进而发挥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进而使制定出的政策带有较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另一方面,根源于社会文化传统的非正式规则对约束、规制与调整人们行为起重要作用,其对正式规则的作用发挥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事实上,就是在同种经济运行机制如市场机制下,由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非正式规则的差异,会在经济运行机制层面上得到反映,呈现不同特点,最终体现出制度效率的差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种制度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
9、运行状况和运行结果,为什么一项制度在详细运行中会出现偏差,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的某些做法。因而,我们研究财政现象与问题时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的客观影响,否则,会使现实财政制度流于形式抑或趋于无效。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之后,人们已经开场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甚至出现了学科综合的趋势。4财政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对财政学科中一些重大或重要问题必须结合有关学科进行穿插研究,将财政学建立在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并体现于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到达“厚基础、宽口径的财政人才培养目的。二、财政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1、目前课程设置难以完全体现财政学的
10、多学科基础为了知足我国财政学科发展与财政人才培养的需要,很多院校对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但仍然存在缺陷。首先,财政专业主要学习的经济基础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初级),很少开设中级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而其中的经济理论或分析方法正是很多财政问题分析所必备的,如税收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最优税制设计等。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其次,随着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日益成为财政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基本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对于财政专业学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目前的财政课程体系中,很多学校将(
11、计量经济学)仅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数理经济学)更是一个空白,导致学生对数学公式与推理只知数学含义而不知经济含义,碰到财政专业课程中的数学分析内容,则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死记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基础以及社会学基础未能有效的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来,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视角过于单一,对财政现象与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化,就财政论财政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变。56尤其是社会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国财政制度的本土化要求,死搬硬套西方理论分析财政现实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2、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构造、专业课程内部构造不够合理撇开公共基础课不管,在财政学科基础课程和
12、专业课程的构造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即学科基础课程偏少而专业课程偏多,其直接反映出财政专业的口径较窄而专业性过强,导致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偏低;在专业课程内部构造方面,由于课程门数太多,过分强调单项课程构造完好,导致各门课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课程名义下讲授相近的内容,内容穿插重复,知识容量狭小。78如(税收与实务)、(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稽察)和(税务会计)等课程互相之间都存在着比拟严重的直接重复,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3、财政实验课程相对贫乏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财政学教学经过中,无论是税收和税收管理
13、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全部依靠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老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事倍功半,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构造财政学课程体系构造的优化应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本科层次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
14、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第二,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如取消(税务会计课程),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与实务)(比拟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第三,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穿插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7如(税务管理)与(税务)能够合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国家
15、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络严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新晨3、加强相关课程内容讲授的协调与分工在财政专业教材的编写中,为了保证内容体系的完好性,内容的重复与穿插在所难免,因而需要我们就相关内容在讲授经过中予以协调与分工。这样做的优点除了能够尽可能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之外,还能够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连贯性,同时使各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在这方面,能够根据理论与制度两大模块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9在理论部分,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的教授和分析思
16、维与分析方法的训练;在制度部分,则应该将重点置于分析方法的运用和详细问题的解决。如对于(财政学)中的“国家预算部分,只着重讲述预算的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对于预算的详细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能够不加介绍,留待(国家预算管理)中进行讲述,遵循从一般到详细的认知规律。参考文献1张馨美英财政学内容体系之演变特点J财政研究,1996,3:20-25.2加雷斯?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张馨现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高培勇“一体两翼:新形势下的财政学科建设方向兼论财政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的融合J财贸经济,2002,1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