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宣化上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宣化上人).doc(1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切換到繁體中文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释迦牟尼佛为了我们众生这个生死的问题,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他生在皇帝的家庭里头,把全国的财富都舍弃了,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后,他观察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和哪一位佛因缘最深?他一观察,知道我们娑婆世界,和两位佛因缘最深。这两位佛,就是东方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和西方阿弥陀如来。东方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能令我们增福延寿,消灾免难;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能令我们众生,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所以在二佛咒上说:“二佛演化在娑婆。”虽然阿閦佛和阿弥陀佛,一位是在琉璃世界,一位是在极乐世
2、界,可是他们这两位佛,教化众生的机缘,都是在娑婆世界。所以说:“二佛演化在娑婆,东阿閦,西弥陀。”东方就是阿閦佛,西方就是阿弥陀佛,这二位如来和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深深的因缘。所以,消灾延寿药师佛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那么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如来。你谁若能念消灾延寿药师佛,他就令你灾消病散,罪灭福生,能以遂心满愿,来帮助众生,这是延生的,是消灾延寿药师佛。那么阿弥陀佛呢?就是往生的,你谁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念阿弥陀佛的名字,就会生到极乐世界。你若愿意生在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那个世界也可以的,你就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在生的时候,你消灾延寿,报尽舍寿的时候,就能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他是
3、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在佛教里头,有延生的牌位,红的牌位,是消灾延寿药师佛,佛光注照你这个本命元辰。那么我们再生,不愿意生在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世界,愿意生在极乐世界,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两位佛对我们每一个众生的这个因缘都是分不开的。这两位佛,我们也不认识,也不知道,那么想念呢,连佛的名字也不知道,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就介绍给我们众生,知道这两位佛的名号和他的愿力和功德。所以这一部经就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是这一位佛的名号;“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本愿”,是在他没有成佛之前,所发的菩提愿,所发的菩提心。在没成佛之前发,所以叫本愿。“功
4、德”,功,就是外边所立的,叫功;德,是内边所积蓄的,这是德。立功,譬如你建造庙宇,修补桥梁、道路,为所有的人来谋幸福,令所有的人都得到利益了,这叫立功。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德就是自己没有亏心的事情,你做事情做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外不欺人,内不欺己。你所行所做,在外边立功,而内里头积聚着,就有德行,所以这叫功德。立功、立德,这个德行的事情是里边的,功是外边的。这个德行,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你做的善事,不一定要教人人都知道,也不需要各处去卖广告,说:“我又做了什么什么好事了。”或者“我又受了五戒了,受了八戒了,受了多少戒了,我是一个受菩萨戒的人!”这不需要表露自己的身分,不需要自夸
5、。德行是没有人知道的,那都是德行;你教人知道了,那就差一点了,所以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你善欲人见,那就不是德行了;恶恐人知,那真是大的罪过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那么俗头巴脑的,俗里俗气的,还是各处争第一,说:“我又造了什么什么好事了!我又怎么样子啊,布施了什么什么!我又怎么样做护法了!”一有这一种的思想和自夸自满的行为,这都不够护法的资格了。所以你们各位啊!学佛法、听经,都是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不要虚张声势地,弄一些个虚伪的宣传。我注重的是真功实行,不注重那些个虚伪的宣传。我们学佛的人,再那么俗头巴脑的,再那么俗里俗气的,那你说世界还有不俗的人吗?所以这个很要紧
6、的,我们要给世人做一个榜样,真正地令人佩服我们佛教徒的一种品行,一种思想,那才能感化动人呢!这是功德。“经”,这个经是经常之法,经常不变的一种法门。经就是圣人被下之言,就是圣人所说出的言教。那么这种经是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它有很多的意思,简略地讲,不外贯、摄、常、法这四个字。“贯”,是把佛所说的道理、意义,由始至终贯穿起来。“摄”,是摄受所有众生的机宜。“常”,是什么时候也不改变,古今都不改变,都是这么一个经常之法。“法”,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过去众生,现在众生,未来众生,所有的众生,都遵从这个法。所以说“三世同遵名曰法”,这是法,大家都要遵守这个法则。这个经,又有绳墨义,好像
7、那个做木匠的用来画线的斗似的。又是涌泉义,就好像在这个地里头,泉水涌上来了,这叫涌泉义。若讲起来,这个经字也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不过你们可以把这个意思记一个大概。什么叫经呢?经,就是经常不变之法,不能改变的,它是永久都是这样子。这一位佛讲,是这样子;那么将来的佛讲,还是这样子;过去的佛讲,也都是这样子。所以古今不变叫常,三世同遵叫法。那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单地解释,就是这样子。“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单讲这个字义,“药”就是一种药品;“师”,就是个医生,言其这一位佛就是个大医王,可以治世人一切的疾病。无论你是什么治不好的绝症,如果这一位佛他来给你治这个病,一定会好的,什么病都会
8、好的,起死回生。没有什么病他治不好的,就是应该死的病,他都可以把你改变成活的。所以这一位大医王,就是“药师”。“琉璃”,琉璃的本体是透明的,是玲珑透体,里边可以看见外边,外边也可以看到里边,是琉璃体。琉璃也是他这个报土的名字,叫琉璃世界,他在这个琉璃世界做教主。这一位佛,他的身体也是琉璃体,内外莹彻,内外光洁。那么这一位佛,什么药品他都懂。在中国有一位神农皇帝,这个“神农尝百草”,也就是尝所有的药品。神农皇帝的身体就是琉璃体,他把药品吃到肚里头,他自己会看见这个药有什么作用,都走到哪一经(编者按:经是人体的脉络)去。所以他尝百草,把这个药性的酸甜苦辣咸,寒热温平,有毒没有毒,他都能确定出来。“
9、光”:这一位佛的身体,不单内外莹彻,而且还光洁,是个大光明藏。“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本来每一位佛有十万个名号,一位佛就有十万个名号,因为十万个名号人记不住了,所以就把它缩短了。以后又有一万;一万还是长,那么又缩到一千;一千还是长,又缩到一百;一百还是长,所以以后就缩到只有十个名号。这十个名号,是每一位佛都有的,不是单单某一位佛有,某一位佛就没有,这十个名号是佛的通称,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我听有的外道就说:“如来佛祖!”他不知道如来佛祖是哪一位佛?其实哪一位佛都叫如来佛。那么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他
10、乘着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这是“如来”两个字的解释。“本愿”,本愿就是他以前所发的愿,不是今生所发的愿。佛有本事、本愿、本生,本生就是今生,本愿就是以前的,本事也是佛以前的事。“功德”,这个“功德”和“经”,方才讲过了。那么这一位佛是东方的,又叫阿閦佛,又叫药师琉璃光如来。他这个药师佛部,东方是属于金刚部,金刚部是注重降伏法,能降伏天魔,制诸外道,一切的天魔外道,见到这些金刚部的护法金刚就降伏了。好像“楞严咒”,你谁若念“楞严咒”,就有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常常拥护你,常常保护着你;那么你要诚心念,不诚心念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大概的意思,这部经的名字,我简单地解释,就是这样子。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
11、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蒭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如是”:是指法之辞,说是:“如是的法是可信的,如是的法是可学的,如是的法是可行的;如是的法,你要发愿修行,依教修行。”“我闻”:是阿难自己称的,阿难说:“像这一部经所说的法,这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金口所说的,并不是传闻,我去听来的。”如是我闻,这个意思有四种的因缘。四种什么因缘?就是阿难以四事问佛。佛当初将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因为悲痛过度,把一切一切都忘了,就想什么呢?只知道哭!阿难本来是证初果,可是这种的感情还没有断,所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要入涅槃这
12、个消息,他不能忍受,于是乎就啼泪悲泣,只知道哭,其他什么事情都忘了。在这时候有一位尊者,就提醒他,说是:“你负责佛所说法的记录,那么现在佛就要入涅槃了,你应该想一想啊!你趁着佛还没有入涅槃的时候,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请问佛,请佛来指示怎么样办;你只知道哭,那将来怎么办呢?”阿难听这一位尊者一说,才豁然醒悟起来,说:“对啊!应该有重要的事情,现在来请问于佛。可是我现在哭得什么都不记得了,究竟我们应该问什么呢?我的心乱如麻了,所以也想不起来什么问题了。”这位尊者就说:“你请问佛,将来结集经藏的时候,这每一部经的前面,应该用什么文字来代表?这是第一个问题。”阿难说:对!对!对!这个应该问的,这很重要!v
13、ery important!(非常重要!)那么你说第二个问题呢?“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这也要请问于佛。”阿难说:“对!对!这也应该问的,这很重要!”那第三点呢?“第三点,你请问佛,佛住世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比丘都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依谁而住呢?”阿难说:“这个也重要,这个应该请问的!”第四条呢?“第四条,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入涅槃之后,这恶性的比丘,那又谁来调伏他呢?这第四条,也应该请问于佛。”阿难说:“对,这四条都非常重要,我就去请问于佛去。”于是乎阿难尊者就到佛的面前,长跪合掌,请问于佛,说:“佛、世尊您就要入
14、涅槃了,我现在有重要的事情想要请问于佛,请佛慈悲告诉我。”佛说:“你问什么事啊?问啦!”阿难就说:“佛住世的时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的经典,将来结集经藏,这每一部经的前面,应该用什么文字来代表呢?”佛说:“哦!这个问题呀!我告诉你,在将来结集经藏的时候,我们这个经典和外道的经典不同,外道的经典前边,不是说有,就是说无,所有一切外道的经典,在经的前边都不超出有、无这两个字。那么佛教的经典,在经的前边要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代表,就是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的,不是由传闻而听见的。”阿难说:“好!将来我就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那么第二条呢?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比丘都以佛为师,
15、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请佛指示。”佛就说:“我入涅槃之后啊!你们所有的比丘都要以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你谁能持戒,谁就和我住世是一样的,所以要以戒为师,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那么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三条,我又请问佛,佛现在住世,我们依佛而住,我们跟着佛,常随佛学。那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所有的比丘又依谁而住呢?”佛答覆,说:“我入涅槃之后,所有的比丘,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心念处、受念处、法念处,身、受、心、法这四念处。你们都依四念处而住。”第一要观身不净,观看你这个身体,是个不净的东西,种子不净,是四大和合而成的。这个身体是个假的,四大和合而成的,这是第一观身
16、不净。第二要观受是苦,第三就观心无常,第四就观法无我,这是四念处。“那么第四条呢?就是请问佛,这恶性比丘,佛住世的时候,佛能调伏他,佛入涅槃后,这恶性比丘我们要怎么办呢?请佛指示。”佛就说:“将来遇到恶性比丘,就默而摈之。”默,就是不和他讲话;摈,就是软迁单,你谁也不睬他,谁也不和他斗争,那么久而久之,他自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就好了。他恶性,你睬他,你和他斗,那他就觉得他有了办法了;你若不睬他,那么他就没有办法!这是恶性比丘。怎么叫恶性比丘呢?出家人不一定个个都是修道的,不一定个个都在那儿想修行。以前,在中国的出家人多,那个大的庙上,出家人什么样的都有。出家人里头,也有杀人的,也有放火的,
17、也有去做土匪的。也有以前去做土匪的,来出家改邪归正的;也有做土匪的,就藉着出家人这个身份,来掩护他自己的这种行为,都有的。所以这叫龙蛇混杂,份子不齐。我们中国是这样子,将来我相信,天下乌鸦一样黑,到处都是这样。在中国讲有“马遛子”。这马遛子,又另外有个名字,就叫“千手观音”,因为他手多多的,看见人家什么好,他欢喜了就偷。偷去就把它卖了;卖了,或者喝酒,或者打吗啡,都不一定的。所以你不要那么幼稚,以为出家人都是好的。我老实告诉你,包括我在内,不一定是好的。不过我愿意往好的做,我以前呢,我也不知道我都做过什么坏事,所以现在就想往好的修行。这是这个恶性。恶性,就是很恶很恶的,横不讲理,这叫恶性比丘。
18、那么恶性比丘你若和他斗,啊!你越斗,他越觉得他越有生意做了,越有了事情干了,他就想这样子。那么佛教我们默摈他,默摈就不和他讲话,这是恶性比丘。至于这个四念处,第一观身不净。说:“我这个身体,我天天把它收拾得很干净的,我也给它加上很多的庄严品,令它很美丽的。”不错!你给它加上很多庄严品,戴上个金手表,戴上最名贵的金笔,又戴上最名贵的帽子,又穿上最名贵的衣服,给这个身体修饰得很好的。可是这都是好像什么呢?就好像用最美丽的、最值钱的七宝来庄严厕所一样的。那个厕所你给它用珠宝镶上它,用钻石镶上它,再好,都是臭的,都是臊的,都是不干净的!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个眼睛有眼屎,耳朵有耳垢,鼻子有鼻涕,
19、口里头有黏痰唾沫,这是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这叫九孔常流不净。你这个身体,若隔几天不沐浴,它就臭不可闻了。你吃洋葱就有洋葱的味道,喝牛奶就有一股牛奶的味道,吃牛肉就有牛肉味,吃羊肉有羊肉味,吃猪肉就有猪肉味,吃狗肉就有狗肉味,你吃什么就有一股什么味。你吃蒜啊!就有一股那个蒜的味道。说是:“我那个味道,是口里有那个味道,我漱漱口、刷刷牙就没有那个味道了。”不是的!你吃什么东西,不是单单在口里有那一个味道,你全身都有那个味道。你若不信,你试验一下,你喝牛奶喝多了,出汗,那个汗就是个牛奶的味道。这九孔常流不净,有什么好的?这是观身不净。第二观受是苦。受,就是享受、领受、接受。你无论受人家什么东西,领
20、受什么东西,享受什么东西,都是苦!这个乐是苦的因。第三观心无常,我们这个心,是念念不停,念念迁流,它是无常的。第四观法无我,这一切法既没有我,也没有一个我所。这是四念处。你观身不净,那个受、心、法也都不净。观受是苦,那个身、心和那个法也都是苦。观心无常,其余那三个也都是无常。观法无我,其余那三个也都是无我。这四念处,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也就是四个,四个也就是一个,这是四念处。佛住世的时候,比丘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就依这个四念处而住,这是佛的遗命,佛的遗嘱,是佛嘱咐的,教我们比丘是这样子的。佛入涅槃,以戒为师。这个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也就是止恶防非止住一切恶,而修一切善;奉行一
21、切是,而停止一切非,这叫止恶防非。这个戒律,本来没有什么戒律可说的,就因为佛住世的时候,比丘很多很多的,人多了就有很复杂的事情发生了。这一个就守戒律、守规矩,另外的人就有不守规矩,所以佛遇着每一种因缘,就说每一条戒律。那么积聚而成的,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沙弥就是十戒,在家居士就有八戒,有五戒。这种种的戒律,无非教人守规矩,所以能守规矩,就做一个社会上良好的份子,优秀的份子,善良的份子,能以令社会安定秩序,能以令人群没有一切的麻烦。所以这个戒律,是安定世界的一个基础。因为这个,所以比丘就要以戒为师。“如是我闻”,在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初登法座,初
22、登佛说法的这个法座,那么就有种种的瑞相现前。因为有种种的瑞相现出来,当时在法会的大众,就顿起三疑,就起了三种的怀疑心。这三种的怀疑,第一种就是大家以为阿难不是阿难,是大师重起,是释迦牟尼佛又活过来了,广东话叫“翻身了”,那么国语叫“复活了”,又活过来了。这是因为大众看阿难,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起第一疑,疑大师重起。第二个怀疑,就疑他方佛来,就怀疑:啊!这是不是其他世界的佛,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说法了?要不然怎么这样子呢?这第二疑就是怀疑是他方佛到这娑婆世界来说法了。第三疑就是以为阿难证得佛果了,以为阿难成佛了,于是乎就大家都很惊奇的,在那儿不知怎么样好了。等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四
23、个字一说出来,大家三疑顿息,大众这三种的怀疑就都没有了。说:“哦!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这三疑顿息。那么当时,这一些阿罗汉,听见阿难结集经藏,都起三疑,所以我们现在听这个经,一听下来,不只三疑,恐怕千疑万疑都有了,说:“这经是不是真的啊?是不是佛说的啊?有什么证明啊?”喔!在肚子里头那个算盘子啊,就打起来了,砰啪!在那儿响。自己肚子里头那个不叫电脑,那个叫人脑,人脑在这个人的身体里边,就算起来了,这千疑、万疑都生出来了。由这个看来,学佛法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学佛的人,所以不能与道相应的,就因为疑心太多了。所以才说:“修道之人心莫疑”,你心里不要有诸多怀疑,这也不信,那也
24、不信,讲真的你也不信;讲假的,喔!你信了!所以就颠倒。“疑心若起便途迷”,你疑心一生出来了,就会走错路了。所以学佛的人要“朝于斯,夕于斯”,要天天学,时时刻刻都要学佛,念玆在玆的,不能好像马马虎虎的那么样子。现在我们万佛圣城的居士们和出家人,无论出家、在家,想学佛的人,快一点把楞严经读得能背得出,熟读默记,融会贯通。一部楞严经若读得能背得出,那我们这个佛教徒就没有白做。因为楞严经是佛教讲得最真的、最彻底的!那把一切旁门外道那个毛病、那个本相,都指明了!所以你若明白楞严经了,那个天魔外道他都恐怖毛竖的,他都害怕。所以你们各位,要想真正护持三宝,弘扬佛法,就快一点来研究楞严经,读诵楞严经,讲解楞严
25、经,这是最低限度的。学楞严经,以及听经、念经,我们都要有一种忍耐心,不要生疲厌的心。你们要知道,你看那个树是一天一天长大的,那个花是天天你去用水给它浇的,它才能开花,才能那么样地美好。我们小孩子也是一天一天教导成的、长大的,读书也是一天一天读的,所以我们学佛法,也要拿出一点时间来,天天研究佛法,来学习佛法。你研究佛法,比你把金钱放到银行里去更有价值!对你这个法身慧命是更重要,所以不要以为世间的财那是真的。学佛法,这是出世的法财,你就在世间也可以用,出世间更少不了的;所以这个是功德法财,不可以把它看轻了!不可以马马虎虎的!天天最好在百忙之中,都能找时间来听一听经,研究研究佛法,这是最好最好的。不
26、要说:“啊!那天天讲经都是讲那个,我听得都也没有什么意思了!”那你吃饭,天天怎么样子忙,你也要吃饭;你穿衣服,怎么样忙也要穿衣服;你睡觉,怎么样忙也要睡觉,那么这个听经也应该看得和那个穿衣服、吃饭、睡觉一样地重要,那就好了。“如是”是指法之辞,就是说明白了如是之法,是可信的;如是之法,是可修的;如是之法,是可成佛的;如是的法,就应该修行;如是的法,我们就应该信;如是的法,我们应该躬行实践去得到的,这叫指法之辞。所以如是就叫信成就。每一部经典,前边都有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第一就是“信成就”。你能信,就有所成就,你不能信,就无所成就;你能信,就得到利益,你不能信,就得不到利益。就好像我们所吃的饭
27、,你相信这个饭是能治你的肚子饿,那么你必须要吃了它,肚子才不会饿;你若单单信它可以治肚子饿,你若不吃它,那不会饱的;甚至于你根本就不信这个饭是能治肚子饿的,那更没有办法教你肚子怎么样饱了!这就是说的什么呢?就是说这个法,虽然是能成佛的法,可是我们若不信,若不修,他就没有法子能成佛。你单单说,说的是法,行的才是道,你要躬行实践去修行,依照法修行,这才能得到受用,所以这叫信成就。你有所信,就有所成就,你不信,就不能成就。那么你信了,还要有种种的因缘,才能帮助这个信的成就。所以第二就是“闻成就”。这闻成就,就是“我闻”。我,是阿难自己称自己,也说我。这个我,是个无我之我;这个我,是一个没有执著的我;
28、这一个我,是圆融无碍的我;这个我,是把一切万事万物都看破了,把一切万事万物都放下了,所以这个我,才是一个真正自性的我。不是对外而言我,是对内而言我,对自己里边这个心所说的这个我。这个我,是一个有智慧的我;这一个我,是不颠倒的我;这一个我,是有择法眼的我。因为他有择法眼,所以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怎么样才能有择法眼?就要有信成就。怎么样能有择法眼?就要有这个闻成就。我也信了,也想要听,是可以听,但是要有一个时候。这个时就是听这一部药师本愿功德经的时候,说这个经的时候,然后阿难结集经藏这个时候“一时”:这个时就是时成就。你若也想要信,也想要闻,若没有一个相当时间,你若不到金轮圣寺来听,来到这法会,
29、参加这个讲经说法的法会;你在家里,你单有信成就也没有用,单有这个闻成就,你根本也就不能闻!那么时,也不方便了,所以这个“一时”,就是时成就。“薄伽梵”:这个薄伽梵,有六种的意思,你若愿意知道,可以查一查佛学辞典,那里边讲这个薄伽梵讲得很详细。薄伽梵是佛的一个别名,也就是佛的另外一个名字,你若不懂得什么叫薄伽梵,你就想:“喔!这也是佛的另外一个名字,它是梵语。”那么这个薄伽梵,这是个“主成就”。你也有信心了,也想要闻,想要听经,也有听经的时候,但是没人讲经,我看你听什么、信什么、闻什么?没有所听,没有所信,没有所闻了,没有一个时候了!你若没有一个人讲,你就有前边那几个信、闻、时,也都没有用了!所
30、以又要有一个说法的主。这说法主,就是在那儿讲经说法,这叫主成就。上人:薄伽梵的六个意思,你记得不记得?弟子:记得四个。上人:讲出来给大家听听,那两个教旁人讲。弟子:有自在,就是佛陀在每一个地方是很舒服,没有烦恼。上人:像不像你?弟子:完全是相反。上人:啊!怎么搞的?那你怎么不自在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常常向外驰求。上人:Okay。(好了。)第二个什么?弟子:还有名称,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佛陀的名字,他的功德,他的清净行愿,他的慈悲,大家都知道。第三是端严,就是端正,就是一点都不邪,没有妄想,都很庄严,很正的。最后第四种就是炽盛,就是他的功德很庄严的、很圆满的,好像火那么样放光,很美丽的,很好
31、,人人都要看,看火的光明。上人:你们有没有人知道他是讲得对啊?是讲得错了?这四个名称,在这个薄伽梵六义里边,有没有这么四个名称?有人知道他讲错了?就快点说;讲对了,也快点说!那么剩那两个,我不需要叫你们名字,你们谁知道,谁就赶快讲一讲。如果没有人讲,那就是你们都忘了,不记得了。他讲的那四个对不对?果惠知不知道?(果惠:吉祥。)还有什么?果雅知不知道?(果雅:尊贵。)他前面讲的那四个对不对?(果雅:庄严,他说端正。)吉祥,中国人都欢喜吉祥,尤其广东人,一到过年了就说:“如意吉祥!如意吉祥!”怎么样啊?他要如意吉祥,他不念佛,去打麻将去!再不就跳舞去!那么要这个如意吉祥,你要念佛,你要规规矩矩地守
32、规矩才可以。打麻将!你看那怎么会吉祥?一定会输!就输!输!输!输得把裤子都输光了!你看怎么吉祥了?尊贵,这个尊贵,佛是最尊最贵的。所以我们要想尊贵,先要找一个榜样,来学佛这个榜样,最尊最贵最完整的,没有一切的习气毛病,没有一切的妄想杂念,这超过阿罗汉的境界了。那个阿罗汉,在法华经上,一开始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这都是阿罗汉,怎么样阿罗汉呢?阿罗汉是“诸漏已尽”,在证得阿罗汉的境界,就什么毛病也没有了,什么习气也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妄想了,他的生死已经了了。“所作已办”,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了!得一万事毕,他得到一了,所以他不向外驰求了;不向
33、外驰求,所以就诸漏已尽了,什么漏都没有了。这个漏,你好说话也是漏,好看东西也是漏,好听声音也是漏,说:“那这完啰!我不听?我眼睛不看也不行!耳朵不听也不行!那我学佛学得也不可以看东西,也不可以听东西,我怎么受得了啊?”所以你就到现在还没有成佛嘛!就因为你受不了,所以总往外跑,不回来,不回光返照。这个诸漏已尽,任何的毛病都没有了,就不贪、不争、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了。你若贪,也是有毛病;你争,也是有毛病;你有所求,还是有毛病;你若自私,那更是有毛病;你若自利,那是大毛病。情爱,这都是毛病,最大的毛病就是那个欲念。这个诸漏已尽,就是没有欲念,一切淫欲的念、狂心妄想,什么念头也都没有了,所以叫诸漏已
34、尽。“无复烦恼”,他没有什么烦恼,什么烦恼都了了。“逮得己利”,他们才是真正地得到自己固有的智慧,真正地得到智慧,真正得到佛教的好处了。所以我对你们讲,你们各位要知道,什么叫佛?佛就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你谁有真正的智慧了,不颠倒了,谁就可以成佛。你还是在那儿颠倒,贪而无厌,总也不满足,又和任何人都争,也自私,也自利,那就谈不到得到利益了。他这个得到真正利益,绝对不贪外物,什么叫金银珠宝啊?什么叫色、声、香、味、触啊?什么也都触不动了,不被这一些个境界所转,这叫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他们把这一切的余习,这一些个解不开的,这一些个缠缚不脱的东西都没有了,这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心得自在”,这个样子的
35、时候,这个心才能得自在。那么佛呢?佛更超过这个,所以他是最尊最贵的。那么我们要是想学佛,先要学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这不是说就这么讲一讲,啊!我明明想要去打劫去,还说:“我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嘿!那真是骗人骗己啊!你真若不争了,一切事情都听其自然地发展;不贪,也是听其自然地发展;无所求,“到无求处便无忧”,你有所求,才有忧愁;你若无所求了,什么也不忧愁了。你再不自私,这个世界的麻烦为什么生出来的?就因为人人都自私。那个自私从什么地方开始?就从人的欲念那儿开始。所以不自私不是说:“我就是那么普普通通不自私。”这个不自私就包括这个无所求,就不执著这个情爱了。不自利,也不
36、想我得到什么好,这个环境对我有什么好的感觉,或者如何如何的。就是这一种的毛病,都没有了!都没有了,所以这才成佛呢!那么这是薄伽梵的六义,很重要的!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记得薄伽梵这六种的意义。你这六种的意义都不记得,那你是连佛都不认识了!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我们认识一个人,这一个人,他头长得什么样子?他手长得什么样子?他身上长得什么样子?他身体是高是矮?长得什么样子?我们若清楚了,甚至于这个人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我们就真认识了!不要说看见这个人,就听见这个人一讲话这个声音,就知道了:“哦!这是某某人来!”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佛,连佛的薄伽梵六义都不知道,那你学什么佛啊?学糊涂佛!所以这个薄伽梵的六
37、义,你们各位都记一记,或者我要是下次来不糊涂,我还要问你们各位的,不是就这么样,说:“这一次过关了!”考试考完了,再就忘了。或者我下个月再来,教你们所有的人都给我讲一讲这个六义是什么意思?说:“哎呀!不得了了,我这一回去怎么办呢?”赶快记得嘛!怎么办?就是这样子,无论出家人、在家人,我给你们讲,你看!我这很费气力的,给你们讲完了,你们都忘了,像耳边风似的,你说那多可惜啊!所以我现在给你们讲多少,我来一定要问一问,好像这个阿难以四事问佛,我今天问了一个。以后我要把你们每一个来听经的人,我都要记一记,我把你们的名字都写下,等到时候,我不知道叫哪一个名字,就来给我讲一讲。你讲不明白,那就证明你在这儿
38、尽睡觉呢!你说:“我不会睡觉。”在这儿我现在叫一叫你,你就这么呼噜呼噜这就是打呼了,就睡着了。你旁边那个人听经,也听不入耳了,就听见你在打沉雷了!学会了吗?我也学不好,因为我也不会打呼。“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这是说佛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是在一个国家教化众生,是到所有有因缘的国家,去教化众生,和哪一个国家的众生有缘,就到哪一个国家去教化,所以叫游化诸国。那么在这个游化诸国的期间,就到了一个大城市。这个大城市,叫广严城。到那个地方,就在那个乐音树下,结跏趺坐,来为众说法。这个广严城、乐音树下,这是一个“处成就”;前边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那么主成就也有,也有人讲经了,但是
39、你若没有一个地方,怎么样讲啊?好像我们这儿要讲药师经,若没有一个讲堂,怎么样讲法呢?所以要有一个地方,这叫处成就。下边等到那个比丘和菩萨合起来,这叫“众成就”。那么也有人讲经了,地方也有了,又要有人去听。佛说法如果没有人听,他自己给自己讲,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必须要对众生而说法。那么在每一个法会都有他的众生,都有和他有缘的众生,好像你们各位,现在到这个法会来听经,这都是有缘的。若没有缘,想来也来不到的,因为没有这个法缘。你看这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可是这是在多生多劫种的善根,才能天天有机会来听经,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不过你自己还不认识自己,有的时候,就躲躲懒,偷偷安。说是:“师父也没有来,我这回
40、溜溜号啦!”于是乎就去看看戏、看看电影、跳跳舞、喝喝酒,开一个party(宴会)!这是把自己的精神,都浪费到那没有用的地方。所以来到这儿听经的人,第一,你到这儿听经,听着这个法音,把世俗的那些个尘劳妄想都减轻一点,也就是学智慧,经典上所说的都是智慧,都是般若法,那么你就能懂得多一点。说:“我已经懂得很多了!”那你懂得更多一点不更好吗?你怎么嫌多了?你往银行里存钱,没有看见你什么时候嫌说:“我钱存在银行太多了,我这个钱,不得了了,太多太多了!”有多少你都不嫌多,多多益善!那你学智慧,学真正的佛法,怎么你又怕多了?这岂不是颠倒呢?没有算过这个账,所以就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不真正研究佛法,而尽把时间
41、都浪费了!所以这个乐音树,是说这一部药师经的一个处所。“与大苾蒭众,八千人俱”:这个大苾蒭就是出家人,怎么叫大呢?他都是长老,出家都超过二、三十年了,所以叫大比丘。为什么不说老比丘呢?因为这一老啊,就没有什么用了。人一老了,离着那一头就很近了,所以不说老,说大,是很大的比丘。这很大的比丘,就是德行也具足,智慧也圆满,品性也高超,所以叫大比丘。比丘是梵语,翻译过来有三个意思,你们听过经的人都听过很多了!这三个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是“怖魔”,第三个就是“破恶”。怎么叫乞士呢?乞士就是个要饭的,比丘另外一个名字就是要饭的。要饭的那个化子不叫乞士,他叫化子,也各处去要饭,但是他不择手段,不平等
42、。人家给他多了,他就高兴了;给他少了,他就烦恼。那么比丘这个乞士呢?乞士是你给他好吃的东西和不好吃的东西,他都不注意,也不管。你给他多,给他少,他也不管,他就是为着给众生种福,你能放多少种子,就种多少福,什么时候也不起烦恼,没有无明。他是走路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出家的比丘,什么时候走路也不会东张西望的,都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貌他不看,不合乎礼仪他也不听,他在乞食的期间就是合乎礼、不合乎礼,他都不看不听;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他也不去做去;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事情,他也不说。比丘乞食,根本就不讲话的,不像那个化子要饭
43、的时候,到人家门口就:“哎!大爷爷、大奶奶,发福生财呀!指日高升呀!”尽给念这个好听的话。比丘乞食,什么也不讲的,到那儿,你若布施,给这个饮食,他就拿着;不布施,他就走了,心里没有一种烦恼。这乞士和要饭的是不同的。怖魔,这个比丘,因为他端然有正气,天魔外道一看见他,就都害怕了,邪魔鬼怪一看见他,也都远远就跑了。所以,他为什么能怖魔?就因为他有正气,以正降邪。那么破恶,一般人不容易破除他的恶习气,修道的比丘呢,就专门把自己这个坏的习气能破了它,这个恶劣的性质也改了它,改过自新,改恶向善。因为能改恶向善,所以叫破恶,这比丘有这么三种的意思。有多少这样的大比丘呢?有八千人俱,有八千人那么多。“菩萨摩
44、诃萨三万六千”:菩萨是梵语,可是在中国这个名词很流行的,人人都是拜菩萨,也都会说“菩萨”这两个字,究竟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包括佛教徒,你问他,他也不知道,他说:“菩萨就是菩萨!”怎么样解释法?“不知道!”那么我们一谈到“菩萨”这两个字,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大乘里边一个圣人。菩萨也是半梵语,具足就叫菩提萨埵,英文又叫Bodhisattva,翻译到中文,它就叫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之一,菩萨是九法界众生之一,也是四圣法界里边一个圣人。怎么叫觉有情呢?就是说他用这个觉悟的智慧,来度脱一切的有情众生。有情,有血有气的,都叫有情;没有血没有气的,那叫无情。好像一切的植物,这叫无情,可是无情它们都有性,它们都
45、在佛的大光明藏里边来生长,所以虽然是无情,可是有性。那么菩萨是觉有情的,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这是说菩萨和我们人是一样的,和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不过他觉悟了。觉悟什么呢?觉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觉悟了,能去一切的习气毛病,而修这个无上的智慧,所以又叫有情觉,是有情里边的一个觉悟者。这觉悟是对迷而言觉,就是有情里边的一个众生,他不迷了;不迷,就是不用无明去做事了。我们现在这些众生都是在用无明来处理一切事,为什么用无明呢?就因为没有真正的智慧,遇到事了,也不知道怎么样做好?进不知进,退不知退,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叫一个不觉。我们众生是不自觉,二乘就是自觉了,自己明白了,不那么糊涂了;可是他
46、只是自觉了,而没有用自觉这种的法门,去告诉其他的人,令其他的人也觉悟。菩萨呢?是既能自觉,自己也觉悟了,又能用这种觉悟的智慧来告诉所有的众生,令所有的众生,如果愿意觉悟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觉悟。所以菩萨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可是他没能觉满,觉悟是觉了,可是还不圆满。佛呢?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又能觉满,所以三觉都圆满了,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那么自觉、觉他,都圆满了,所以这叫“三觉圆,万德具”,万德具备了。所以故名为佛。那么现在讲这个菩萨,菩萨再往前求进步,就可以证得佛果了,和佛还差一个阶级,他是等觉菩萨,等觉了。这个菩萨也不是都一样的,有初地菩萨、有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菩
47、萨、六地菩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到十地菩萨,这是等觉,等于佛的觉悟了,可是还差一点。那么现在在这个药师法会,有这样的菩萨中的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大,他的愿力也大,他的智慧也大,他的修行也大,功夫、修行的道业也大。这样的菩萨有多少呢?有三万六千那么多;这是药师海会的菩萨。“及国王大臣”:又有一些个国王,就是一国之主,来为老百姓谋幸福。大臣,大臣是帮助这国王,来替老百姓谋幸福的。“婆罗门”:这婆罗门,是印度的贵族之一。印度有四个阶级,就有两种尊贵的,两种低贱的,这婆罗门就是贵族之一,也就是一种修苦行的外道。他们也吃斋,但是求着生天,那个贪心也没有降伏,嗔心也没有降伏,痴
48、心妄想也没有降伏,只是一种修清净苦行的,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在中国这个道士是一样的,形象是不同,可是修行的宗旨差不多的,这叫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的一种外道,也有很多里头有一点功夫的修道者。“居士”:这居士也是一个称呼,这个称呼是要旁人称自己的,不是我自己称我自己为居士。我看见有一些在家人,既然不是出家了,他觉得他是个居士,居然也就印卡片印上,某某居士;对人讲话,也说我是什么什么居士。这种人,这是学问的问题,没有什么学识。称呼,这是旁人称呼你,可以的,你自己不能称自己是个什么。我们中国最普通的就称先生,讲居士,你们或者还不懂,就讲先生吧!这个先生也是旁人称自己叫什么什么先生,没有自己称我自己。问你是谁啊?“啊!我是赵先生!”“我是李先生!”“我是钱先生!”“我是孙先生!”问你是谁啊?“我是周先生!”“我是吴先生!”“我是郑先生!”“我是王先生!”这不是自己称的,这是旁人来恭敬你,称你为先生,这可以的;你自己不能自己这样不要脸,就说我是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