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白话佛经.doc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96442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分律》白话佛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分律》白话佛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分律》白话佛经.doc(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四分律白话文题解汉译律典中,若论历来持译诵最多、影响最为昭著者,当首推四分律。尤其自中国律宗不祧之祖的唐代道宣律师大开南山宗以来,四分律弘传独盛,不仅成为律宗所依据的根本典籍,也是中国所译各种律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戒律。在中国,所谓律宗,实在就是指四分律宗。四分律,又称昙无德律、四分律藏,原为印度优波崛多系统的昙无德部所传的戒律。据记载,释迦牟尼佛入来以后,由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结集律法,分八十次诵出根本律制,再传迦叶、阿难、商那和修、末田地、优波崛多等五大尊者。优波崛多的门下,又有五位大弟子,在八十诵律中,依各自性情所近的律法,采集起来,各成立一部,共为五部,这就是所谓五部律的原

2、始。五部为:昙无德部(即四分律)、萨婆多部(即十诵律)、大众部(即僧只律)、弥沙塞部(即五分律)、迦叶遗部(即解脱律)。昙无德(意译为法正或法藏)是优波崛多五大弟子之一,他在律藏中,将合於已意的律法,采集成文,随说所止,而为一分;四度完毕,分作四夹,所以称他采集的律法为四分律。可见,四分律是因全部由四分构成而得名的。全书初分为比丘戒;第二分为比丘尼戒和二十犍度中的前三个半犍度(高丽藏本依旧写本如此,南宋、元、明藏本改作前二犍度);第三分为中间十四个半犍度(高丽藏本如此,南宋、元、明藏本改作十六个犍度);第四分为最后二犍度等。这种四分之别,并不是依据义理而判立段章之名,而是依据当时四次的采集,分

3、为四夹,初分夹为二十卷,二为夹十五卷,三分夹十四卷,四分夹十一卷,共为六十卷。道宣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说:佛来百年,兴斯名教,相传云於上座搜括博要、契同已见者,集为一部,四度传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此据说所至,非义判也。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亦说:以法正(昙无德)尊者,於根本部中,随已所乐,采集成文,随说止处,即为一分。凡经四番,一部方就,故号四分,非同章疏,约义判文。这样的分段,道宣等都以为因结集时分四次诵出,但后来义净说是因梵本分为四夹故称四分。定宾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从义净说,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则以道宣之说。此外,本书历来所流传的卷数,除六十卷本外,另有四十卷、四十四卷、四十

4、五卷、七十卷等数种。现行本则为六十卷。四分律翻译四分律的译出,据梁高僧传卷二、出三藏记集卷十四载,为东晋时佛陀耶舍所译。佛陀耶舍,又称佛驮耶舍,意译为觉明、觉名、觉称。北印度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十九岁时,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禀性孤傲,所以不为当时诸僧所重。但佛陀耶舍风度儒雅,善於玄谈,身边也常有一些追随者。梁高僧传卷二说他:年及进戒,莫为临坛,所以向立之岁,犹为沙弥。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世间法术,多所综习。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他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后至沙勒国为国王延请。当时,太子达磨弗多,见佛陀耶舍容服端雅,酬对清辨,太子十分欢喜,即请宫内供养。鸠摩罗

5、什游学至此,曾师事耶舍,甚相尊敬。后来,罗什随便母返回龟兹,耶舍仍留止这里。后罗什入长安,曾劝请姚兴迎请耶舍,未果。其后姚兴命罗什译出藏经。罗什说:夫弘宣法教,宣今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诏征之。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梁高僧传卷二)这佛,佛陀耶舍便於姚秦弘始十得虚空藏经一卷,托商贾致之凉州诸僧,其后不知所终。他所出者共有四部,八十四卷。佛陀耶舍为赤髭,又善解毗婆沙,故时人称其为赤髭毗婆沙,又因曾为罗什之师,故被人尊称为大毗婆沙。佛陀耶舍初到长安时,因能诵昙无德律,司隶校尉姚爽就请他翻译。姚光怀疑他只凭记忆会有差错,但经过测试,

6、佛陀耶舍能在二、三天内记忆药方、户籍四十馀纸,几万言诵出一字不错,众人都钦服其记忆力。佛陀耶舍遂於弘始十年(公元四0八年)译出四分译。当时,凉州沙门竺佛念任传译,道含任笔受。法经录谓四分律题为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这可能是因高僧传佛陀耶舍曾与竺佛念共译长阿含经等,就认为译四分律也是二人共译了。现今通行本即依法经录之说,题为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竺佛念其实也是一代名僧,他幼小出家,志业坚精,於诵习众经外,并兼习外典。符坚建元年间,(公元三六五三八四年),有僧伽跋澄与云摩难提等来到长安,受赵政之请,翻译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等诸经,其时,竺佛念为众僧推举担任传语之职,质断疑义,音字方正。在姚秦弘始年间

7、(公元三九九四一六年)又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被誉为符、姚时期无出其右的译经宗师。关於四分律的译者,还有其他说法,如宋高僧传昙一传说此律为佛陀耶舍共鸠摩罗什译,示详所据。此外另据四分律序说:支法领曾在于阗遇到佛陀耶舍,知道他通四分律等,就在那里写出梵本,於弘始十年(公元四八年)偕回中国,姚兴即於是年请佛陀耶舍译出此书。当时有持律沙门三百馀人於长安中寺参加,而以支法领的弟子慧辩任校定之事。这样,四分律又有校改的一本,唐定宾作饰宗记时,还是已校改本和未校改本并行的。四分律的内容及结构四分律主要说明僧尼五众别解脱戒的内容和受持的方法。但关於本书的主旨,古来众律

8、师异解纷纭,说法不一。依唐怀素撰四分律开宗记卷一及日僧凝然述律宋纲要卷上载,略有十家之多:一、有说此律以止(二部戒)作(犍度等)为宗;二、道晖说以受(受戒时总发戒体)随(受戒后随事别修)为宗;三、有说以止恶宗;四、法愿、智首说以教行(专精不犯,犯已能悔)为宗;五、有说以因(戒本及犍度所明止作)果(大小持戒犍度)为宗;六、道云以为戒在多处,别说不可论宗旨;七、法砺说以止善为宗;八、道宣说以净戒为宗;九、怀素说以戒行为宗;十、定宾说以善说毗奈耶为宗。本律内容,依法砺四分律疏卷二称,可分为序、正宗、流通三分。序分包括劝信序和发起序。初五言颂为劝信序,次长行如来自知时以上叙述舍利弗请佛结戒因缘为发起序

9、。正宗分包括二部戒及二十犍度。二部戒中,首先是比丘戒(卷一至二十一),比丘共有二百五十戒,按罪的轻重,可分为八类:一、四波罗夷法:称为四重戒或四根本戒。比丘戒法中,此过最重,为其馀戒法所依,故名根本戒。波罗夷,初译为断头或被他所胜。比丘若犯此罪,戒体即失,失掉了比丘的资可知,不得与僧共住,要被教团逐出。这是相当於世间法律的死刑,所以说犯波罗夷者如人断头。又因做比丘者,本应降伏烦恼魔军,今反而被烦恼魔军所胜,失其所尊,故称为被他所胜。此罪共有淫欲、资窈、杀人和妄语四类。淫欲,又称不净行,出家人要绝对禁止淫欲的秽行,不但不能同人类(包括同性和异性)行淫,就是同动物行淫,亦是犯波罗夷罪的。盗戒,又称

10、不与取,若偷五分钱以上,就成立波罗夷罪。这个五分钱,是印度当时的货币,而非现在的五分钱。以偷五分钱以上为波罗夷罪,是因为摩竭陀国当时的法律将五分钱以上的盗定为死罪的缘故。杀戒,又称断人命,不仅包括自己亲手杀人,就是唆使他人杀人或劝说别人自杀,皆犯波罗夷罪。妄语戒,又称妄说自得上人法。这并不是指普遍所说的妄言虚语,这里说的妄语,是指自己的佛道修行尚未获得超越世人的殊胜功德和神通力,却对信者说,我已获得殊胜功德和神神通力,从而受大众的供养布施。这四条佛教戒律中最重要的戒条。其实在各大宗教中,这四条均被列入禁戒之中,不过佛教的出家戒,是禁一切淫行,以代禁邪淫,又把妄语戒特别限定於得圣道的妄语,这两点

11、是应该别注意的。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是因为佛教的根本思想是以解脱离贪爱、系缚为目的。爱欲是人间最大的系缚。所以要禁欲。从另一方面说,出家人乃是宗教的精神所在,是以修道、护持和宣讲佛法为其终生使命的,而在实行这一使命中,爱欲生活和家庭生活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应提倡禁欲的生活。加上当时印度思想认为出家人(沙门)应该禁欲,所以佛教也采取了这一立场。在早期佛教中,性欲问题,是形成佛教戒律的中心。二、十三僧残法:指僧团中的残伤者,这是仅次於波罗夷的重罪。此丘犯十三僧残中的任何的一戒,若能接受僧团的救护,便不会失去比丘的资格,尚留存有宗教上的生命,但有关服罪与免罪等事项,应由僧团议决。属於此类的罪名,

12、有以下十三条:(一)故意出精。触妇人身。对妇人说淫秽猥狎之语。向妇人索供养淫欲法 。敞嫁娶之媒人。自作超规定的大草房。有施主时,造规定以上的大精舍。以无事实的波罗夷罪,而诽谤别的比丘。取别的事实附会於波罗夷罪,以诽谤别的比丘。(十)欲破僧团的和合,受别的比丘的谏告也不中止。(十一)随顺破坏和合僧团的比丘,而不服从教团的谏告。(十二)行恶行污他家,损害清净的信仰,而不服从教团的谏告。(十三)对自己所犯之罪,不但不听其他比丘的谏告,反骂詈其他比丘,不服从教团的谏告。三、二不定法:不定罪就是须视证人的证词如何而定罪的意思。此罪只限於比丘,比丘尼则没有。内容有二条:(一)於隐蔽之处,与妇人单独对坐。於

13、不隐蔽处,与妇人单独二人对坐。以上二项,被有信用的信徒目击时,由其信徒所告,而决定所犯为波罗夷或僧残或单堕等罪,要看具体情形而判决。四、三十舍堕法:此罪共有三十条,是有关衣、食、金钱、药品的戒条。以保持少欲知足为根本精神。如个人所持有的衣鉢等物超过规定数目,或携带不应带的物品时,其物品及超出之衣鉢要被僧团没收。反之,如携带的衣鉢不满法定的数量,也要受到呵责。犯此戒法的比丘,要在四人以上的僧前交出其超过的物品来进行忏悔。舍堕的舍是舍物品的意思,堕是堕地狱的意思。五、九十单堕法:单堕与前面的舍堕同为波逸提罪。舍堕是有关财物之罪,而单堕是有关妄语、两舌、杀畜生或饮酒等罪,内容为九十条。犯此罪的比丘,

14、必须於三人以上的僧前忏悔。六、四悔过法:这是应向他人告白或忏悔之罪,内容由有关食事的四条律而成。犯此戒条,则必须向人悔过。此罪较单堕罪轻,故於一人前忏悔,即可得清净。七、百众学法:这是有关生活的细则。例如:服饰、饮食、姿势、行仪、进退、大小便等注意事项,均属此范围,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种种威仪作法 。内容有一百条,故云百众学 。违此行为者,成立突吉罗罪。故意犯此罪时,应对上座比丘忏悔(对首忏),若非故意触犯此罪时,则於自己心中忏悔(责心悔)即可。八、七灭诤法:此并非罪名 ,而是规定僧团中所起纷争的镇灭法 ,内容有七种方法,故云七灭诤。主要是为了解决僧团内部纠纷冲突的规定。以上是关於比丘戒的

15、内容,共有二百五十戒。四分律中,在每一条戒下又各各说明制戒缘起(为何事结戒) 、缘起之人(因谁结戒) 、立戒(佛结戒的经过和所结戒的条文) 、分别所立戒(条文的解释) 、判决是非(是犯非犯和所犯轻重的判断) 。每结一戒必说十句义,也称制戒十益,即:一、摄取於僧,二、令僧欢喜,三 、令僧安乐,四、令末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制戒十句义,是佛制戒的根本意趣,也是出家受戒、持戒必有的利益。由於遵行戒法的缘故,可以断除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烦恼,可以保障有惭有愧的人安住身心,精进修道,可以制罚或灭搂难调伏的人。僧团因此而清

16、净和合,自然可以使不信仰佛法者起信,已经信仰佛法者令其信心更加增长坚固。僧团的清净,信众的增多,佛陀教法便可以周流普遍,而达成令正法久住的目的。由此看来,戒律的重要,关系著个人的修持、僧团的和合、世人的软化和正法的与衰。在二部戒中,其次是比丘尼戒(卷二十二至三十) ,共有三百四十八戒,可分为七类:一、八波罗夷法:除前四戒同比丘戒外,增加有摩触戒、八事成重戒、覆他重罪戒、随举三谏不舍戒。二、十七僧残法:其中七法同僧戒,其余十戒别为尼制。三、三十舍堕法:数同比丘,戒相不同。四、一百七十八单堕法:僧有九十种,其中尼戒同比丘戒者七十,僧异尼戒者二十,尼异僧戒者一百0八。五、八悔过法:僧有四法,尼有八法

17、,皆为别制别学。尼八法系就无病乞酥食,乞油、蜜、黑石蜜、乳、酪、鱼、肉食之八事而制。六、百众学法:尼部亦有百法,与僧部相同。七、七灭诤法:僧尼同制。比丘八类,比丘尼无不定法 ,故成七类。与比丘同戒者,其制戒缘起等已见於比丘戒中,故在文中仅有结戒条文。其余与比丘下共的各条,每条下均有缘起段,行文如同比丘戒。再次是二十键度。键度,意指篇章?分类编辑,即把同一类戒法聚集一处。四分律将此仪式作法及日常规定条文分为二十类:一、受戒键度(卷三十一至三十五):又作大犍度、受具足戒法。指有关度人出家受戒,立受戒法的经过和所立的受戒法,如规定和尚法、弟子法、阿阁梨法等。二、说戒犍度(卷三十五至三十六):又作布萨

18、犍度。内容规定布萨说戒日时间的算定、说戒堂的施设、说戒的类别、能诵者的资格、於说戒日的犯罪与说戒,乃至於规定在戒场中客比丘与旧比丘的关系等。三、安居键度(卷三十七):说安居缘起和安居法。内容是有关安居的诸种制戒,如参加者的资格、房舍卧具等的分配、前安居与後安居的区别、安居场所、中途外出等规定。四、自恣键度(卷三十七至三十八):内容规定自态的缘起、自恣的作法、非法的自态、自恣的时间及场所,以及旧比丘与新比丘的主从关系等。五、皮革键度(卷三十八至三十九):说用皮革的缘起,内容是有关革履、卧具 、床及其他皮革制的用具能否使用、能否蓄积的规定。主要针对僧人身著皮革之事,说明其如法或不如法。六、衣键度(

19、卷三十九至四十一:即关於僧众著衣之法。内容有粪扫衣、十种衣、冢间衣、愿衣、檀越施衣、三衣的受持、割截衣的制法、衣的分配、病比丘的衣法等。七、药犍度(卷四十二至四十三):又称医药法。内容指有关比丘的饮食、生病比丘的医药规定等。即规定比丘饮食的种类、生病比丘服用医药的种类及其处方,具体还有关於风邪、眼病、呕吐、热病、蛇毒、头痛等诸病的治疗药剂。八、迦缔那衣犍度(卷四十三):说安居後五个月间,僧众接受居七赠送迦缔那衣(功德衣)的规定。具体是关於迦缔那衣的制法、受法和舍法。九、俱赕弥犍度(卷四十三):又作拘睒弥键度。关於俱睒弥比丘僧破复合的经过和羯磨法。指佛成道以後,第九次安居在俱睒弥国举行,一比丘因

20、犯不犯之事起诤,於大众中诽谤、骂詈、恼乱不止,佛不喜此事,还舍卫国。其後为俱睒弥比丘说十八事止诤。十、瞻波犍度(卷四十四):说作法之不正,即说作羯磨如法、非法的区别。十一、呵责键度(卷四十四至四十五):又作羯磨键度。即说比丘的治罚法,内容共有七项,其中规定受呵责羯磨者的治罪法。例如三十五种不应作主(三十五事) ,呵责键度的如法与非法,及其解羯磨、殡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罪羯磨、不舍见羯磨等各种羯磨,以及各项不应作和解羯磨之法。十二、人键度(卷四十五):又作僧残悔法,指犯僧伽婆尸沙(僧残罪)的治罪法,亦即行忏悔的方法。十三、覆藏犍度(卷四十六):说治犯罪而隐瞒者的方

21、法。十四、遮键度(卷四十六):又称遮布萨法,说比丘说戒时,不如法(犯罪)比丘不可同列僧数参加布萨的方法。十五、破僧键度(卷四十六):又称调达事,即记破僧之事,乃记敍提婆达多立五事非法,与佛陀的*轮对立,破坏众僧的和合,并於伽耶山更立僧团之事。十六、灭诤犍度(卷四十七至四十八):又作诤事法,指镇制纷诤方法的七灭诤说。十七、比丘尼键度(卷四十八至四十九):内容说比丘尼受持戒律的种种规定,即比丘尼须持守八敬法才准许出家受戒之法、比丘尼受具足戒的作法,以及比丘尼日常行法的规定等。十八、法键度(卷四十九):又作威仪法,说客比丘与旧比丘共住法和乞食等杂行法。十九、房舍犍度(卷五十至五十一):又作卧具法,内

22、容关於僧团房舍卧具的造作以及设备等方面的规定。二十、杂键度(卷五十一至五十三):广说各种杂事的开遮。杂犍度後半部分有大小持戒犍度,为其余诸律所无。其内容从生信出家、沙弥十戒、防过十七事、守护根门等五种行,成化身等五胜法,最後得三种智明,为大小乘所共学。最後为流通分,包含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昆尼和昆尼增一。五百结集(卷五十四) ,是说释迦牟尼佛涅槃後不久,僧众教团中就有不遵循佛法和戒律的事产生。於是以大弟子迦叶为首的五百比丘在王舍城的七叶窟结集,对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说教,各诵出所闻。这次结集,历时七个月,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诸经,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诵出戒律。据说,律的基本结构,包括戒律的

23、性质、条款、制律的缘起等,在这次结集後都已成型。七百结集(卷五十四) ,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一百年後,当时东方以昆舍离城为中心的跋耆族僧团,对於戒律的解释,提出了十事异说的见解,引起了西部波利族僧众的不满。当时有一名叫耶舍的比丘游化至昆舍离城,认为昆舍离僧团的比丘乞受金银,不合戒律,於是提出异议,但遭到昆舍离比丘的摈斥,於是耶舍邀请西部一些上座比丘到昆舍离集会,裁决昆舍离僧团的作法,最後判定包括比丘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事非法。这次集会,参加比丘有七百人,所以被称为七百结集。但昆舍离僧众不服判决,另外召开了一个万人大会,以示反对。由此,佛教史上第一次产生公开分裂。因参加七百结集的均是上座比丘,所以被称为

24、上座部,而参加万人集会的这一派因人数众多而被称为大众部。调部昆尼(卷五十五至五十七) ,主要说优婆离问佛诸戒是犯、非犯的分别。昆尼增一(卷五十七至六十) ,为律学的法数。本律整体的结构,依律中昆尼增一分为五大段:一、序,指如来自知时以前:二、制,指比丘戒本:三、重制,指比丘尼戒本:四、修多罗,受戒键度以下;五 、随顺修多罗,调部昆尼以下。又依五百结集说,也可分为五段:一、比丘律,二、比丘尼律,三、犍度,四、调部昆尼,五、昆尼增一。法砺、怀素、定宾等则开为三十七法,则比丘尼八法(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悔过法、众学法、灭诤) 、比丘尼戒六法(其中少不定法和灭诤法,灭诤法智首以下都说应有,

25、当是律文省略) 、二十犍度为二十法、二结集合为一法、调部及增一各为一法,共为三十七法。此外,由於戒律具有止恶生善两重意义,所以後世律宗又将佛陀所制的一切诸戒归纳为止持、作持二门。止持门是指对於身口等的过非,制止而不作,就是守持戒法,如比丘、比丘尼二众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戒,则为止持戒。作持门是指对於社会人群乃至一切有情有益之事,能积极去作,就是守持了戒法,如戒律中安居、说戒、悔过等行持轨则为作持戒。四分律中,前半部解释僧尼二众的别解脱戒:比丘戒中有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百众学法、七灭诤:比丘尼戒中有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百七十八单堕、八悔过法、百

26、众学法、七灭诤,这些即为止持门。後半部解释受戒、说戒、安居、自态、皮革、衣、药、迦缔那衣、俱睒弥、瞻波、呵责、人、覆藏、遮、破僧、灭诤、比丘尼、法、房舍、杂二十种键度,这些都是作持门。止持、作持是对佛制戒法的根本概括,即使是被称为四分律南山宗的五大部,内容也不出此二类。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旨在说明止持,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明作持。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上、下二卷说明作持,中卷说明止持。四分律拾昆尼义钞多说明止持,四分比丘尼钞说明比丘尼止、作二持。四分律弘通独盛的内在契机四分律原属声闻乘,但在中国流传弘扬过程中,律师们即将此律会通大乘敦义。早在北魏时,慧光律师即判此律为大乘,至唐代,道宣律师更明确

27、地主张四分律通於大乘。在行事钞卷上之三说:四分宗义当大乘。同书卷中四说:四分律一宗是大乘。更在羯磨疏中,从律文中搜寻出五种理由来证明其说:其一为沓婆回心,这在解释僧残的律文中,说到无根谤戒,沓婆比丘得了罗汉果之後,生起厌弃此身无常之心,欲修利他行,求牢固法。此可为回心向大的很好说明。其二施生成佛,在戒本回向文中有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两句,即是大乘的圆顿了义,和华严经、法华经之义相通。其三相召佛子,在律序中一再说如是诸佛子 、佛子亦如是 ,佛子的称呼和大乘梵网戒中所称佛子意义相同。其四舍财用轻 ,四分律中解释舍堕戒中,舍堕求悔,先须舍财,如僧用不还,只犯突吉罗轻罪,和大乘戒以意业分判轻重相通。

28、其五识了尘境,如四分律小妄戒,解释见闻觉知,说眼识能见、耳识能闻等,以识为了义,也和大乘义理相通。由此五义,即以四分律会通大乘。四分律作为律典中最为详备的法典,义通大乘,被机最广。由於佛陀耶舍译、出此律之後不久即返宾,承继无人,以至使四分律久不行世。又当时僧尼南方多依十诵律,北方颇盛行僧只律,故四分律译出六十余年间,几乎无人研习,即使有之,也是只供旁涉而已。律学初传中国之时,只有昙摩迦罗译出僧只戒本,後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在洛阳白马寺译出昙无德羯磨,此即中国比丘羯磨受戒所禀之法。以後,律部次第译出,诸律杂弘,受戒习律趋於混乱,正如绩高僧传智首传云: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

29、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昙无德)之文。至於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去取,轻重互而裁断。智首慨叹五律互相混杂,受戒轻重不一。道宣在续高僧传中也对以前南方律师受(受戒)遵四分,随(行持)依十诵的状况表示遗憾,并说:穷其受戒之源宗归四分。可见中国僧众自来受戒都是依著四分律的。就戒而言,所受的与所持的应当求得一致,所以後来四分律的通行乃是必然的趋势。及至北魏孝文帝时,北台法聪律师本学僧只,开通精研,因穷受体,既部依云无德律,於是辍讲僧只,而弘传四分,使受随相契,事归一揆,自是以後,弘传渐盛,疏释者众。其弟子道覆律师即撰四分律疏六卷,使四分律在北方逐渐流行。慧光律师博听律部,

30、师承道覆研究四分,大力弘扬,奠定了四分律开宗立派的基础。慧光门下弟子众多,律匠辈出,殆至洪遵律师入关一呼,四分大唱,乃一跃而代十诵律大行天下。至唐代道宣律师承智首律师之统,专依四分以明受体而谈随行,使四分律弘通独盛,蔚成一宗。道宣续高僧传中云:今混一唐统,普行四分之宗。从唐时推行四分律,并发展为律宗,直至现在,汉地佛教僧尼受戒持戒一直奉行四分律不改。中国佛教典籍中属於昙无德部的律典多和四分律有关,现存别译或集录而成的,就有: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怀素校定比丘戒本一卷,比丘尼戒本一卷,道宣删定僧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比丘尼戒本一卷,明弘赞辑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曹魏康僧铠译杂羯磨一卷,昙谛译

31、羯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比丘尼羯磨一卷,道宣集删补随机羯磨二卷,怀素集僧羯磨三卷,尼羯磨三卷。戒律精神本具止恶生善的双重意义,本书节选内容,即是本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从六十卷四分律,洋洋七十余万言中,选出原典近三万字,在内容上,止持、作持二门均予兼顾,涉及比丘戒的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以及九十单堕中的一目。比丘尼戒中八波罗夷中与比丘戒不同的另四波罗夷。犍度律中选有受戒键度、说戒键度、安居键度、自恣键度、衣键度、比丘尼键度、杂键度的基本规则。此外还有昆尼增一中的一部分。对所选原文除加以分段、标点和注释外,还进行了必要的文字校勘。本书原文以日本大正藏为底本,以金陵刻经处刻本及日本正

32、藏经为参校本。发起序译文那时,尊者舍利弗在闲静处寻思:什么样的正等正觉修净行,佛法能久住?什么样的正等正觉修净行,佛法不久住?此时,舍利弗从静处起来,整理一下衣服,来到世尊的住处。向世尊恭敬礼後,退坐一边,对世尊说:前时我在静处打坐,曾作这样的思量:什么样的正等正觉修净行,佛法能久住?什么样的正等正觉修净行,佛法不久住?愿世尊为我开示。佛告诉舍利弗:昆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诸佛修净行,佛法能久住。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修净行,佛法不能久住。舍利弗问佛说:因何缘故,昆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修净行,佛法能久住?因何缘故,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修净行,佛法不能久住?佛告诉舍利弗:拘那含牟

33、尼佛、随叶佛,不为众多的弟子们广说佛法,如契经 、只夜经、授记经、偈经、句经、因缘经、本生经、善道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波提舍经。不向众人广泛宣讲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既不制定戒法,也不讲解戒律,这样使众多弟子产生疲厌之心,致使佛法不能久住於世。那时,诸世尊知道众多弟子已生疲厌之心,就制定这样的教法:这事可以记念,这事不可以记念;这些应该思惟,这些不应思惟:这些应断绝,这些应常住不断。舍利弗,在往昔时,随叶佛与一千多名大比丘住在恐畏林中。舍利弗,如果有人未能断绝世俗情欲,进入这个林子就会毛发皆竖,心生恐怖,所以称此林为恐畏林。再说,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如来正等正觉,看到这些比

34、丘心生疲厌,就为说法,这事应记念,这事不应记念;这些可以思惟,这些不可以思惟;这些应断绝,这些应常住不断。舍利弗你应知道,此时这些佛及众多弟子在世,佛法能广为传布。但若这些佛及众多弟子灭度後,世间各种种姓,各种家族的人出家,就会使佛法疾灭,不能久住世间。为什么呢?因为不以经法统摄教化僧团的缘故。舍利弗,这好比各色各样的花散放在桌案上,一有风吹就会散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用线贯穿的缘故。舍利弗,这些佛及其众多弟子在世,佛法能够流布。如果这些佛及其众多弟子灭後,世间各种种姓,各种家族的出家者,就会使佛法疾灭,不能久住世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以经法统摄教化僧团的缘故。这时,世尊告诉舍利弗说

35、:昆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为众多弟子广说佛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既制定戒法,也讲解戒律。弟子们心生疲厌,此时诸佛知道後,即为说教:此应记念,此不应记念;此可以思惟,此不可以思惟;此应断绝,此应常住不断。这样,舍利弗,诸佛及众多弟子们在世,佛法能够流布。如果诸佛及众多弟子灭度後,世间各种种姓、各种家族的出家者,也不会使佛法疾灭。为什么呢?因为善於以经法统摄教化僧众的缘故。舍利弗,这好比将种种花用线贯穿,放置桌案上,虽被风吹而不分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用线贯穿的缘故。就是这样,舍利弗,诸佛及众多弟子在世,广泛宣讲佛法如上。舍利弗,因为这个缘故,昆婆尸佛乃至迦叶佛,能使佛法得以久住世间

36、;也因为这个缘故,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使佛法不能久住世间。这时,舍利弗从座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地向佛行礼说:世尊,如今正是最好的时机。唯愿世尊为众多比丘制戒说戒,使他们勤修净行,令佛法得以久住世间。 佛告舍利弗:且慢!佛自知合适的时机。舍利弗,如来现在没有为众多比丘制定戒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丘中没有因世俗烦恼而犯过失的。如果有犯过失者,然後世尊才会为众多比丘制定戒法,断绝他们的世俗烦恼。舍利弗,比丘在未得利益供养之前,也就不会产生世俗烦恼。如果得享利益供养,便会生出种种世俗烦恼。若有世俗烦恼产生,世尊便会为众比丘制定戒法,以断除他们的世俗烦恼。舍利弗,比丘之所以未生烦恼业

37、障,是因为他们尚未出名,还不被众多的人所知道,以及还未多闻佛法,未多拥有财产。如果比丘名闻遐迩乃至拥有众多的财产,便会生出世俗烦恼,有了世俗烦恼,然後世尊便会制定戒法,使他们断绝世俗烦恼业障。舍利弗,你且等一等,如来自然知道适宜的时机。时,尊者舍利弗,於闲静处作是念言: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尔时,舍利弗从静处起,整衣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言:向者我於静处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示。佛告舍利弗:儿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久住。舍

38、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缘,昆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修梵行,法得久住?以何因缘故,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梵行,法不得久住耶?佛告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诺弟子说法。契经、只夜经、授记经、偈经、句经、因缘经、本生经、盖口道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波提舍经。不为人广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诺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尔时,彼世尊知诺弟子疲厌心故,但作如是教:是事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舍利弗,乃往昔时,随叶佛依恐畏林中住,与大比丘千人俱。舍利弗,若有人未离欲,入彼林中,身毛皆竖,故名恐畏林。又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如来

39、至真等正觉,观千比丘心中疲厌,为说法。是事应念,是不应念;是事应思惟,是事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舍利弗当知,尔时彼佛及诺声闻在世,佛法广流布。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後,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摄故。舍利弗,譬如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散。何以故?以无线贯穿故。如是,舍利弗,彼佛及声闻众在世者,佛法流布。若彼佛及诸声闻众灭後,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者,令法疾灭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摄取故。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尸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为诺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弟子众心疲厌,时佛知彼心疲厌,作如是教

40、: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如是,舍利弗,彼诸佛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诺佛及声闻众灭度後,诺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舍利弗,譬如种种花置於案上,以线贯,虽为风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线善贯摄故。如是,舍利弗,彼佛及声闻众在世者,佛法广说如上。舍利弗,以此因缘,故昆婆尸佛乃至迦叶佛,佛法得久住。以此因缘,故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佛法不得久住。尔时,舍利弗从坐而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告舍利弗:且止。佛自知时。舍利弗,如来未为诺比丘结戒。

41、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後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断彼有漏法故。舍利弗,比丘乃至未得利养,故未生有漏法。若得利养,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世尊乃为诸比丘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舍利弗,比丘未生有漏法者,以未有名称为人所识,多闻多财业故。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当为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舍利弗,汝且止,如来自知时。舍利弗: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亦称舍利弗多罗、舍利弗罗、奢利佛等,意译骛露子 ,因母眼似骛鹭鸟而得名。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信奉佛教缘起法,与目犍连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至竹林精舍归依佛,侍佛右侧,为佛诸弟子中上首,以智慧

42、敏捷、善说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正觉:意指真正的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等,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的略称,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故成佛也称为成正觉 。梵行:即净行。指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世尊: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最尊者。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於佛教;若於佛教,则特为释迦牟尼佛的尊称。昆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指释迦佛出世前所住世之佛。与释迦佛共称七佛,或过去七佛。结戒:即制定戒法之意。说戒:指为受戒者讲解戒律。另外,佛制於每半月布萨之日,上座比丘诵读戒本时 ,诸比丘中若有犯戒

43、者,应於泉僧前忏悔,也称为说戒。比丘:又作芯刍、芯萄、蝠刍、备刍、比呼,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等。乃出家五众之一。指出家後受过具足戒的男子。声闻:意即弟子。指听闻佛之言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原指佛在世时的弟子,後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三乘之一。指能遵照佛的说教修行,并唯以达到自身解脱为目的的出家者。以修习苦、集、灭、道四圣谛为主,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最终达到灰身灭智的无余涅槃的境地。减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指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出家:指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道,到寺院做僧尼,与在家相对。原为古印度的一种遁世制度,後为佛教洽用。出家须剃落须发,弃去服饰,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在佛

44、教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偏露右臂:披袈裟时偏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印度表示尊敬的礼法,佛教洽用。僧众在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以偏袒为敬礼的标志。右膝著地:为印度敬礼法。即以右膝跪地,右趾尖触地,使右股在空,又竖左膝於上,使左足趾著於地。合掌:又作合十。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一心恭敬礼拜之意。原为印度自古所行礼法,佛教沿用。中国自古以拱手为恭,印度以合掌为敬。如来:佛的十号之一。如亦名如实,即真如。指乘真如之道而来,垂化众生,是名如来。释迦牟尼佛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为如来。又如来也是诸佛

45、的德号。如药师佛亦称药师如来,弥陀佛为弥陀如来。经律中单称如来而不加规定词者,一般指释迦如来。有漏法:为无漏的对称。漏,是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的异名。世人由於烦淄听产生的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焉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的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於迷妄的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的果与因,为无漏法。四小波罗夷法之一非梵行那时,世尊在昆舍离。迦兰陀村的须提那,在这个村中拥有众多财产,他对佛法持有坚定的信念,所以出家修道。当时,世上谷物昂贵,比丘们外出乞食难得。须提那想:如今世上粮食昂贵,众比丘不容易乞得食物,我何不让众比丘来迦兰陀村

46、乞食。众比丘因我的支持而能得到利益供养,得以修持净行,我的宗族也因行布施,能积福善功德。这样想罢,便请众比丘到迦兰陀村去。须提那的母亲得知儿子将众多比丘请到本村,便前往迎接。到其儿子住处後,便对其子说:现在你应该舍弃佛道,还俗归家。为什么呢?因为你父亲已死,我孤单一人,恐怕家中的财产被官府所收。你父亲的财产本来就有很多,况且从你祖父以来更有无数财产,实在应善加珍惜。所以你现在应该舍弃佛道而还俗。须提那回答母亲说:我不能舍弃佛道,做这种违背佛法的事。我愿意修持净行,求取佛道。须提那的母亲再三劝说,须提那均回答不能舍道还俗。其母只好离去,又到须提那在俗时的妻子那裏说:你月经来时,便来告我。须提那妻自知经期已到,就去告诉婆母:我的经期已到。婆母对须提那妻说:你把出嫁时的华丽衣裳取出,穿戴打扮起来。须提那妻依婆母所说,装饰打扮了一番,便与婆母一块来到须提那的住处。须提那的母亲说:现在正是你应该舍道还俗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不舍道还俗,我们家的财产就会被官府所收。须提那回答说:我不能舍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佛教素材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