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大旨.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96283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法大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百法大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法大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法大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百法大旨 所謂百法者。略分為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第一心法者。復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眼識者。依於眼根了別色塵名為眼識。 耳識者。依於耳根了別聲塵名為耳識。鼻識者。依於鼻根了別香臭名為鼻識。 舌識者。依於舌根了別滋味名為舌識。 身識者。依於身根了別痛癢寒熱等觸名為身識。 意識者。依於意根徧了諸法名為意識。前五識所依五根皆是色法。此第六識所依意根則是心法。末那識者。依阿賴耶。緣賴耶見分。思量為義。阿賴耶識者。依於末那緣種子有根身器界梵語阿賴耶此翻為藏。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故名阿賴耶也。

2、第二心所有法。復有五十一種。又分為六位。一徧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徧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一作意者。警覺心種令起現行為性。引現起心趣所緣境為業。此之一法有二功能。心未起時警心令起。心既起已引令趣境。故名作意。問。何唯引心。答。雖則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說引心。 二觸者。於根境識三和之時令心心所觸境為性。受想思等所依為業。 三受者。領納順違非順非違境相為性。起於欲合欲離欲不合不離之愛為業。 四想者。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五思者。令心造作為性。於善惡無記之事役心為業。 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

3、五慧。 一欲者。於所樂境希求冀望為性。精勤依此而生為業。 二勝解者。於決定非猶豫境印可任持為性。不可以他緣引誘改轉為業。 三念者。於過去曾習之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此生為業。 四三摩地者。此翻為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此生為業。 五慧者。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 三善十一者。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 一信者。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求善法為業。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其為實有而隨順忍可。復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而生喜樂。又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而起希望之欲。由斯對治不信之心。

4、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二精進者。於斷惡修善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成滿善事為業。 三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自法力者。自謂自身。法謂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諸惡耶。 四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世人譏訶名世間力。輕有惡者而不親。拒惡法業而不作也。 五無貪者。於有有具無所染著為性。對治貪著能作眾善為業。 六無瞋者。於苦苦具無所憎恚為性。對治瞋恚能作眾善為業。 七無癡者。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癡能作眾善為業。 八輕安者。遠離麤重調暢身心於善法中堪任修持為性。對治昏沈轉捨染濁身心轉得清淨身心為業。 九不放逸者。即精進及無貪無瞋無癡三種善根於所斷惡防

5、令不生於所修善修令增長為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謂即四法於斷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別有體。無異相故。 十行捨者。亦即精進及三善根能令其心始而平等繼而正直後而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能使餘心心所靜住為業。此之一法亦無別體。蓋能令靜即是四法。所令靜即心平等等也。 十一不害者。於諸有情不為損惱為性。能對治害悲愍有情為業。謂即無瞋於有情所不為損惱假名不害。無瞋名慈。不害名悲。與樂拔苦。度生勝用。故體雖一。約用分二。 四煩惱六者。擾亂有情恆處生死。故名煩惱。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一貪者。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善根為業。 二瞋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惡行所

6、依為業。 三慢者。恃己所長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四無明者。亦名為癡。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雜染所依者。由無明故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五疑者。於諸理事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障善品者。以猶豫故善不生也。 六不正見者。亦名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度染慧為性。能障善見生苦為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此一惡見。又可開為五種。一薩迦耶見。亦名身見。謂於五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二邊執見。謂即於身見隨執斷常障出離行為業。三見取。謂於諸見之中隨執一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保清淨一切鬬諍所依為業。四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

7、苦所依為業。五邪見。謂謗無因果謗無作用謗無實事及非前四所攝諸餘邪執皆此邪見所攝。 五隨煩惱二十者。此等二十何曰隨耶。謂是煩惱等流性故。此非前後等流之義。同類所引謂之等流。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一忿者。依對現前不饒益境。現在之境也。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執仗者。仗謂器仗。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業表故。此即瞋之一分為體。 二恨者。由忿為先懷惡過去之惡也。不捨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熱惱者。謂先結恨後生惱也。此亦瞋之一分為體。 三惱者忿恨為先或追忿恨之往

8、惡或觸現在之逆境狠戾為性。能障不惱多發凶鄙麤言轉施諫者為業。此亦瞋之一分為體。 四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言悔惱為業者。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此以貪癡一分為體。恐失利譽是貪。不懼當來苦果是癡也。 五誑者。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謂矯誑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此亦貪癡一分為體。 六諂者。為罔他故矯設異儀諂曲為性。能障不諂不任師友教誨為業。謂諂曲者為罔冒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以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此亦貪癡一分為體。 七憍者。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言染依者。憍醉則生長一切雜染法故。此以貪之一分為體。 八害者。於諸有

9、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言逼惱者。謂有害者逼惱他故。此以瞋之一分為體。 九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慼為業。言憂慼者。嫉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慼不安隱故。此以瞋之一分為體。 十慳者。耽著財法不能惠施祕悕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此亦貪之一分為體。 十一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於慚生長惡行為業。 十二無愧者。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於愧生長惡行為業。 十三不信者。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懈怠所依為業。 十四懈怠者。於斷惡修善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言增染者。以懈怠者滋長染故。設於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十五放逸者。於染不防於淨不修縱蕩為

10、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即以懈怠及貪瞋癡四法為體。 十六惛沈者。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及毗鉢舍那為業。或曰。惛沈與癡何別。曰。癡於境迷暗為相正障無癡而非瞢重。惛沈於境瞢重為相。正障輕安而非迷暗。故二不同。 十七掉舉者。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及奢摩他為業。 十八失念者。於所緣境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言散亂所依者。失念則心散亂故。以念及癡一分為體。 十九不正知者。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毀犯為業者。不正知者多毀犯故。以慧及癡一分為體。 二十散亂者。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言惡慧所依者。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以上二十分為三類。謂忿等十各別

11、起故名小隨煩惱。無慚等二徧不善故名中隨煩惱。掉舉等八徧染心故名大隨煩惱。小十大三定是假有。無慚無愧掉舉昏沈散亂不信懈怠此之七種定是實有。 六不定四者。不定是善。不定是煩惱。不定徧一切心。不定徧一切地。故名不定。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一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又令心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二惡作者。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悔先不作。亦惡作攝。 三尋者令心悤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 四伺者。令心悤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此二均是或以身心安住分位所依為業。或以身心不安住分位所依為業。意言境者。謂意所取境多依名言故曰意言境也。或曰。尋伺二法為假為實。曰。並各用思用慧為體。若令心安即是思多慧少。令心不安即是

12、慧多思少。蓋思者徐而細故。慧則急而麤故。是知令心安則多思少慧不安則多慧少思也。 第三色法有十一種。心王心所所變相分。皆名為色。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眼耳鼻舌身謂之五根。此五根者。乃眼等五識所依之清淨色也。 色者。此復有三。謂顯形表。又釋此三開為三十一。謂開顯為十三。青黃赤白影光明闇煙塵雲霧空一顯色。開形為十。長短方圓麤細高下正與不正。開表為八。取捨屈申行住坐臥是也。 七曰聲。此復有三。一內聲即有情語聲是也。二外聲即風林等聲是也。三內外等即以手擊鼓等聲是也。又有三類。一可意聲即順心可愛之聲也二不可意聲即違心不可愛之聲也。三俱相違聲即離於順違

13、中容之聲也。 八曰香。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如沈檀等與質俱起。和合香眾香和合成一香。變異香未熟時無香熟時有香等。是也。 九曰味。此復有六。謂苦酢甘辛鹹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俱生。或和合。或變異。 十曰觸。謂能造大種及所造假觸。能造大種有四謂堅濕煖動。所造假觸乃有多種謂滑澁輕重輭緩急冷飽力劣悶癢粘病老死疲息勇是也。 法處所攝色者。即意識所緣之法塵是也。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

14、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一得者。依諸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亦通非情。無法無有。 二命根者。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三眾同分者。依諸人法相似分位假立此名。 四異生性者。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假立此名。 五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徧淨貪。伏徧淨貪者。謂第三禪天中徧淨天以下之貪惑已伏也。未伏上染。未伏上染者。謂第四禪天之惑未伏也。由出離想作意為先。出離想者。謂外道誤認無想天報即是涅槃。欣求彼果。欲得出離。如此之想即名出離想也。令不恆行心心所滅。不恆行之心心所者。即第六識聚中之心心所也。想滅為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六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有無學者。蓋無學之中有能得滅盡定者。亦有不能

15、者。故曰有也。意謂有一種如此之無學耳。或有學聖。有學聖者。有學中之聖人也。此指第三果而言。己伏或離無所有處之貪。以上之貪伏否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暫欲息心名止息想。令不恆行恆行染汙心心所滅。恆行染汙心心所者。第七識聚中之染汙心心所也。立滅盡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七無想報者。外道修無想定既得成就生彼天中。前六識心及彼心所長時不行。想滅為首。名無想天。 八名身者。名詮諸法自性。如眼耳等種種名字。 九句身者。句詮諸法差別。如眼無常耳無常等。 十文身者。文即是字。為名句之所依。 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者。於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為生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異假立為老於眾同分諸行相續不變壞假立

16、為住於眾同分諸行相續變壞假立無常。 十五流轉者。謂於因果相續不斷假立流轉。 十六定異者。謂於因果種種差別假立定異。 十七相應者。謂於因果相稱假立相應。 十八勢速者。謂於因果迅疾流轉假立勢速。 十九次第者。謂於因果一一流轉假立次第。 二十方者。謂於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為方。 二十一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 二十二數者。謂於諸行一一差別假立為數。 二十三和合者。謂於因果眾緣集會假立和合。 二十四不和合者。假立不和合。翻對和合。其義可知。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言無為者。即有為法之體也。為者作也。以前九十四種乃生滅之法。皆有造作。乃體上之用。故屬有為。此則無所造作。乃是其體。故曰無為。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虛空無為者。謂此真如離諸障礙猶如虛空。從喻得名。故名虛空。 擇滅無為者。由無漏智簡擇力故滅諸雜染。即此真如名為擇滅。 非擇滅無為者。此之本性不由慧能而性清淨名非擇滅。 不動無為者。若離第三靜慮欲時得於一切苦樂受滅。即此真如說名不動。 想受滅無為者。若離無所有處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滅。 真如無為者。理非妄倒故名真如前五無為。皆依此真如而假立者。真如亦是假施設名。其實則非言詮之所能及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佛教素材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