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浅释0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唯识论浅释09》.doc(18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成唯识论卷第九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己二、后二颂释三无自性不成难 分三 庚一、问起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此明解释违教难:有人问:(假)若(真如你们唯识家所说),有(遍计等)三性(是不离于识的),如何(为什么)世尊(在般若经中又)说一切法皆(是)无(有)自性(的)? 在道理上讲:既说诸法无有自性,就不应说唯是有识;既说无境而唯有识,就不应说诸法无性。 庚二、举颂答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
2、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第一颂总明诸法无自性,并且说明它的所以。第二颂是把三无性的各别说明。第三颂是明唯识的实性。“初能变唯三”起,直到现在所说的三性,在境、行、果的三者来说,全是讲的唯识境。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意思是显示般若经中所说诸法无性,主要不出三无自性,而这三无自性,实是依于三自性建立的,所以三无自性,其体并不离三自性。说三自性是在表门,说三无性是在遮门。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意思是说虽立彼三无性,事实亲不是真的全无自性,佛之所以说一切法无性,当知那是依于密意说的。初即相无性是解释相无自性。次无自然性是解释生无自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是解释胜
3、义无自性。此诸法胜义是说此圆成实性,即是诸法的胜义性,而且是胜义胜义谛,如是此胜义胜义谛,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解释前句所说圆成实,是真实不虚的。即唯识实性是结说诸法实性的圆成实就是唯识性。庚三、长行释 分二 辛一、别解三无性 分二 壬一、正解三无性 分二 癸一、解颂答意 分二 子一、释前后说论曰: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论曰:(谈到三无性,不是依于别的什么法),即(就是)依此前(面)所说(的遍计、依他、圆成的)三(自)性,(建)立彼后(来所)说(的)三种无(自)性(性)。 有人问:那三种无自性?答:(所)谓即(就是)相(
4、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有人问:为什么?答:(因为是这样的缘)故,(所以)佛(就以)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其实并)非性(是完)全无(有的)。 换句话说,依他、圆成的二性是有的,真正说为无性的只是遍计所执。 子二、释密意说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论主说:(此中所)说密意(之)言,(是)显(示并)非(是究竟)了义(之谈,而是一种方便权巧之说。假使站在究竟了义的立场,要双明三性三无性,方是不有不无的中道)。论主又说:(方便说的意思是:所)谓后(面的依他、圆成)
5、二性,虽(然说它们的自)体(并)非(是)无(有的,然)而(由于)有(的)愚夫(众生,对依他、圆成的二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于彼(依他、圆成的二性上生起)增益(的执着),妄执实有(个)我法自性,(如是有上加有的妄执,当知)此即(就)名为遍计所执。为(了)除(去众生)此(遍计的增益)执故,(所以我)佛世尊(才)于(三自性的)有(体)及无(体上),总(括的)说(为三种)无性。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说:“胜义生!非有情界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 癸二、解三无性
6、分三 子一、问起云何依此,而立彼三?上释初颂总答 现在释第二颂,以别明三无性。 【三无性】系针对遍计所执等三性之有法所说三种无性之空义。又作三种无自性性、三无自性、三种无性。即就遍、依、圆三性而论各无自性之义,分别有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一)相无性:又称相无自性性,乃针对遍计所执性而立。盖遍计所执性为所谓“情有理无”,迷情之上虽有,唯不过是当情所现之假相,譬如空华,于理而言,体、相俱无,故称相无性。(二)生无性:又称生无自性性,乃针对依他起性而立。盖依他诸法乃托众缘而生,无定实之性,譬如幻事,故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又称胜义无自性性、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乃针对圆成实性而立
7、。真如为殊胜之真理,亦为根本无分别智之对境,故称胜义。谓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此即真如,亦即唯识实性。然此三无性被视为“密意说”,而非“了义”,因三自性中之后二自性,其性非无;今假说其无性者,是为否定世俗所执持之“实性”。有人问:云何(怎样)依此(三性)而立彼三(无性的)? 子二、解释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答:(所)谓依此(三性中的最)
8、初遍计所执(性,建)立(那三无性中的最初)相无性。相无性在解深密经卷二,具说叫做相无自性性。把无性说为无自性而更添一性字,是即指所依的遍计所执性。相是体相之义,意谓遍计所执性,唯在妄情上出现,由于其体相是无,所以说为相无性。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讲?答:由(于)此(遍计执的)体相,(不论怎么样观察),毕竟(是)非有(的,犹)如(眼中有病所见的)空华(一样)故。(空华在肯眼人看来确实是没有的,但在眼睛有了赤眚的病眼者看来说有,自然是靠不住的)。依(于其)次(第二)依他(起,建)立(第二)生无(自)性。 有人问:为什么是这样建立的?答:(因为)此(依他起犹)如(幻师所作的)幻事,(是假)托众缘(而)
9、生(起的),无(有)如(外道所)妄执(的诸法自然而生的)自然性故,(所以也就)假说(它)无(有自)性,(并)非(依他起)性(完)全无(有)。所谓生无性的生,假若以生为自然生的意思,依他起法是从因缘而生的,当然无有自然生起的性,名为生无性;假若以生为因缘生的意思,依他起法是从因缘而生的,没有外道所妄计的自然性,名为生无性。解深密经语体说:“什么叫做生无自性性呢这是在诸法依他起相上建立的。为什么说这是生无自性性呢?诸法的依他起相,是依其它因缘的力量有的,不是自然而然的自力有的,约非自然有的意思,所以说是生无自性性。依他缘力而有的法,如无明行的行,是依无明的缘力有的,所以行是依他起。唯识说因缘生法,
10、是依他种子现起的,既仗藉他缘的力量有,当就不是自然而独立有的了。自然生就是无因生,亦即四生中的自生。自生与自然生稍不同者:无因而忽然现起的。是自然生,有因而与果同,自己生起自己的,是自生。抉择分说:诸行是缘起性的,由因缘力生的。不是自己生起自己,所以是生无自性性。此中意说:因缘力生的依他起是有自性的,现在说它无自性,是无自性生的自然性,不是自相安立的因缘性也没有”。依(于最)后圆成实,(建)立(最后的)胜义无(自)性。 有人问:为什么是这样建立的?答:(所)谓(圆成实)即(就是)胜义,由(于它)远离前(之)遍计所执(的我法性,约它没有所执的)我法性故,(所以)假说(它)无(有自)性,(并)非(
11、是圆成实的自)性,(完)全无(有)。胜义胜是殊胜的意思,义是境界或是道理的意思,指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原是殊胜的根本无分别智所有的境界,所以叫做胜义。论主说:(如是胜义无性,犹)如太虚空(喻胜义)(一样),虽(然说)遍(于一切)众色(喻依他起),(然)而(实)是众色无性(之)所显(现的)(喻此胜义在依他起上无遍计所显),(所以名为胜义无自性性)。解深密经语体说:“为什么说诸法圆成实相是胜义无自性性呢?因一切诸法的法无我性,是诸法的胜义,这诸法的胜义,也可名为无自性性。法无我性,是一切法的清净智所缘,所以是一切法的胜义谛性;法无我性,是离去独立自在的我的自性之所显的,所以是无自性性之所显。由此因缘
12、,所以说他是胜义无自性性,不是胜义本身没有自性,而是约离遍计执后,显了通达说的”。论主又说:胜义无性,虽说是依圆成所立,但又不得不说由于依他而立。有人问:为什么?答:因为从遮诠说,无性的无是非义,非胜义性名为胜义无性。根据此而言,依他虽为有体法,但并不是胜义,所以亦得名为胜义无性。 子三、释依他胜义无性不说由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而滥第二,故此不说。论主又说:(从表诠说),虽(然)依他起,(并)非(是)胜义故,(但它确是无漏后得清净胜智所缘的境,所以)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论主说:从遮诠、表诠两方面,虽都把依他说名胜义无性,但此中论文唯就遮诠方面,就依他为胜义无性,没有触及表诠的方面
13、。有人问:现在本论说胜义无性唯在圆成不在依他,究竟是什么意思?论主回答说:(当知若说依他亦为胜义无性,那圆成实就成第二胜义无性,然)而(今恐怕依他胜义无性,混)滥(彼)第二(圆成胜义无性),故(所以)此(成唯识论中只说圆成胜义无性),不说(依他为胜义无性)。乙二、第廿五颂 明唯识性 分二丙一、别叙前科 分二 丁一、释第一句颂文 分二戊一、圆成实是诸法胜义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 世间世俗谛瓶衣军林我有情等 道理世俗谛蕴等三科世间胜义谛 世俗 证得世俗谛四谛因果道理胜义谛 四胜义本论 瑜伽 胜义世俗谛依诠显实证得胜义谛 一真非安立一真法界废诠谈旨胜义胜义谛 【四种世俗谛】法相宗就世俗
14、谛分为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四种。又作四世俗谛。与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等四种胜义谛,合称为“四真四俗”;此系就真俗二谛各分四种,而成四重二谛。 据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之末所载:(一)世间世俗谛:即安立宅舍、瓶等,及我、有情等心外之法;此等诸法皆无实体,能隐覆真理,而凡夫迷执,以之为实有。(二)道理世俗谛:即安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此等诸法皆为心所变之事相。(三)证得世俗谛:安立预流果等及彼所依处等;此等诸法皆为心所变之理,由染净因果之差别而施设,以令修者趣入而得证。(四)胜义世俗谛:即安立二空真如等之胜义谛;此等诸法亦为心所变之理,然以超
15、越一切有为法而为圣智之所知,故谓之为胜义;又以依于言诠而立二空之名,故谓之为世俗。此(圆成实胜义无)性,即(就)是(一切)诸法(的)胜义。 有人问:你们怎么知道圆成实胜义无性,就是一切诸法的胜义?答:(因为这)是一切(诸)法(的)胜义谛故。 戊二、胜义有四 分二 己一、总列名然胜义谛,略有四种:然(而讲到)胜义谛,(随其深浅的不同,大)略(约)有四种: 己二、别解释 分四 庚一、世间胜义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一、世间胜义:(就是所)谓蕴、处、界等(的事相。其事相不但极为粗显,而且是可破坏的,所以名为世间。但为圣者的后得智所知,胜于前说的第一世俗,所以说为世间胜义)。 庚二、道理胜义二、
16、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二、道理胜义:(就是所)谓苦等四谛(因果的体事。有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因果差别,所以名为道理,如是道理,是殊胜的无漏智所缘的境界,超胜过前二种世俗,所以名为胜义)。 庚三、证得胜义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三、证得胜义:(就是所)谓(我法)二空(所显的)真如。(依着二空的诠门而证得此理,所以名为证得,不是凡愚所能测知的圣智之境,超胜过前三种世俗,所以名为胜义)。 庚四、胜义胜义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四、胜义胜义:(就是所)谓一真法界。(其体性微妙,远离言诠,迥超众法,所以名为胜义,如是胜义,唯是圣者的根本智之所内证,超胜过前四种世俗,所以名为胜义)。 世间世俗瓶衣军林实
17、我实法 道理世俗五蕴四谛等十善巧世间胜义 四俗 证得世俗三性三无唯识妙理道理胜义 四真 胜义世俗二空真如证得胜义废诠谈旨胜义胜义 唯俗非真第一世俗 唯真非俗第四胜义 四句 后三世俗 亦俗亦真 前三胜义 非俗非真除前相)龟毛兔角等 (四俗) (四真) 无体世间世俗诸法 事道理世俗世间胜义事 有体 浅证得世俗道理胜义浅 理 有体 深证得胜义证得胜义诠 理 深 胜义胜义旨 世间世世谛瓶衣我等心外妄境假名安立 有 无 对 道理世俗谛世间胜义谛蕴等三科心所变事 事真 理俗 对 有相安立相 证得世俗谛道理胜义谛四谛因果形 浅 深 心所变理 对 胜义世俗谛证得胜义谛二空真如 诠 旨 对 胜义胜义谛一真法界本
18、智证理无相非安立 世间胜义 道理胜义 四真 世间世俗(遣)(悟) 证得胜义 胜义胜义 世间胜义 道理胜义 四真 道理世俗(断)(知) 证得胜义 胜义胜义 四俗 世间胜义 道理胜义 四真 证得世俗(解)(修) 证得胜义 胜义胜义 世间胜义 道理胜义 四真 胜义世俗(觉)(证) 证得胜义 胜义胜义 丁二、释第二三句颂文 分二戊一、简前三胜义明真如义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此(成唯识论)中(所说的诸法)胜义,(是)依最后(胜义胜义)说。 有
19、人问:你们怎么知道此成唯识论中所说的诸法胜义,就是依最后胜义胜义说的?答:(因为这)是最胜道(品)所行(的境)义故,为(了)简(别)前三(种的胜义),故(所以特别)作(如)是说。论主又说:(当知)此(成唯识论颂文中所说的)诸法胜义,亦即(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真如。 有人问:所谓真如是什么意思?答:真:(就是所)谓真实(的意思,是)显(示并)非(是)虚妄。这个是简别有漏诸法的。 有漏是把虚妄分别的不是我不是法,谬执为是我是法而成,像这样的谬执的法,当然是可断的法,如此亦即简掉了遍计所执,遍计是属于妄执而非真实的。如:(就是所)谓如常(的意思,是)表(示)无(有一点)变易。这个是简别有为的无漏法
20、。 有为无漏虽说是真实的,但还是生灭变易的,并不是常住不生不灭的。如此亦即简掉了依他起法,因为依他起是有生有灭的。圆成实性,因为不上虚妄而是真实不谬的,又是永恒常住而没有生来灭变易的,所以说为真如。既然是真实常住的,当然不是前三胜义谛所可比拟。(所)谓此(圆成实性,既然是)真实(不虚的,在)于一切位(当中),常(常时、恒恒时,都是)如其性,(是真是实,不变不易),故(所以)曰真如。(换句话说):即(就)是(显示真如)湛然不虚妄(的意)义。 亦可作这样说;真如虽在一切虚妄变易法中,从未尝动着一丝毫的,是为真如湛然不动义。 戊二、别释亦言“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
21、释。(颂文当中所说的)亦言,(是)显(示)此(真如)复(又)有多名。(所)谓(如)名法界(以)及实际等。【十二真如】亦称十二无为或十二空。即真如之十二种异名。(一)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诸法之体性真实如常。(二)法界:界者所依之义。真如为诸法之所依。(三)法性:是为诸法之体性。(四)不虚妄性:法性真实而离虚妄。(五)不变异性:法体不变不改。(六)平等性:离诸法之差别相,平等不二。(七)离生性:离生灭。(八)法定:法性常住。(九)法住:住于真如之法位。(十)实际:极真如之实理,至于穷极之际。(十一)虚空界:理体周遍。(十二)不思议界:理体绝思虑言议,不可思议【七真如】出瑜伽师地论一、流转真如
22、:流转,即运动之义。真如者,真名不伪,如名不异也。谓诸众生造作一切行业,流转生死,而真如之体,本无动摇,然亦不妨随缘转变。论云:一切行无先后性。是也。(无先后性者,谓于一切行业,不离真如之理性故也。)二、实相真如: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无人、法二执也。人执者,于诸法中计着假名,执以为我。法执者,于五阴身执为实法,计我所有。若能了此二执皆空,即是实相真如之理也。论云: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是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梵语补特伽罗,华言人,又云数取趣。)三、唯识真如:识,即心也。谓一切行业皆由识心而起,而此识心,全由真如之理变现,是名唯识真如。论云:了别一
23、切行,唯是识性。是也。四、安立真如:安立,即建立之义。谓如来所说一切众生色身业行有为之法,迷真逐妄,受生死苦,皆依真如之体建立,是名安立真如。论云:我所说诸苦圣谛。是也。(苦圣谛者,圣,正也。谛,即审实不虚之义。谓谛了生死实是苦也。)五、邪行真如:谓如来所说一切烦恼妄惑邪行之法,虽是邪妄,不离真如之体,是名邪行真如。论云:我所说诸集圣谛。是也。(集圣谛者,集,即招集之义。谓惑业招集生死之苦也。)六、清净真如:清净者,不垢不染之义。谓如来所说涅槃清净寂灭之理,本无染污,是名清净真如。论云:我所说诸灭圣谛。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灭圣谛者,谓灭生死之苦,而证涅槃寂灭之乐也。)七、正行真如:谓如
24、来所说一切道品正行之法,皆依真如理体而立,是名正行真如。论云:我所说诸道圣谛。是也。(道品者,即三十七道品。总而言之,不出戒、定、慧也。道圣谛者,道即能通之义,谓修道品而能通至涅槃也。) 对论论第二卷说:“何故真如说名真如?由彼自性无变易故,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易。当知此则是无我性离二我故。何故复说此名空性?一切杂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缘此故,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空寂。虽复有时说有杂染,当知但是客尘烦恼之所染污。何等名为客尘染污?谓由未拔所取能取种子故,令依他性心二行相转,非法性心,以诸法法性自性清净故。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
25、相寂灭故名无相。何故复说此名实际?无倒所缘故。实者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为实际,过无我性,更无所求故。何故复说此名胜义?最胜圣智所行处故。何故复说此名法界?一切声闻、缘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关于这些名称的意义),如(其)余(的诸)论中,随(其意)义广(为解)释,(此地不再一一说明)。 丁二、释第四句颂文 分二戊一、唯识实性简虚妄 此性,即是唯识实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此(诸法实)性(的圆成实),即(就)是(唯识学上所说的)唯识实性。(所)谓唯识性,(大)略有二种:一、真妄相对二、真俗相对一者(是)虚妄(唯识性:就是所)谓
26、遍计所执(性所遣清净)。二者(是)真实(唯识性:就是所)谓圆成实性(所证清净)。 有人问:为什么遍计所执说为唯识实性?答:(因为现在所说的唯识性,就是第二的真实唯识性,不是第一的虚妄唯识性),为(了)简(别)虚妄(遍计,所以)说实性言。 论主说:此一对是显示遍计、圆成二性不离依他起性;现在是说依依他起而起的,简去遍计所执。因欲依着依他显示其为实体为圆成,故加上实字,而说为唯识实性。戊二、唯识实性简世俗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真俗相对中)复有二性:一者(是)世俗(唯识性:就是所)谓依他起(性)。亦就是指依他起的所断清净。二者(是)胜义(唯识性:
27、就是所)谓圆成实(性)。亦就是指圆成实的所得清净。 有人问:为什么依他起说为唯识实性?答:(因为现在所说的唯识性,就是第二的胜义唯识性,不是第一的世俗唯识性),为(了)简(别)世俗(依他),故(所以)说(为)实性。 丙二、总释颂意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以上)三颂(所)总显(示的,就是)诸契经中(所)说(的)无性(之)言,(但并)非(是)极了义(之谈,所以)诸(具)有智(慧的人)者,不应依(于)之(这个不了义的无性言教),总拨诸法都(是)无自性(的,应当了知其中只有初遍计所执是无性的,其余的依他、圆成二性并不是完全无自性的)。 当知此中所说的
28、三性三无性,实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流转还灭的关键所在,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它。假使于依他上生起妄执,必然会在生死中流转不息;假使了达依他是无性的,不再在上面起执,就可得到涅槃还灭。乙三、后五颂明唯识位 分二 丙一、结上显后所明 分三 丁一、结上示三问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如是(像上所说的二十五颂,初二十四颂)所成(的是)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所成的是)唯识性。 论主说:说明这些意义的用意,最大的目的,在使有情明了依他如幻,证到圆成的真如妙理,因之得到三身万德的佛果,终于悟入唯识实性。论主假设问难说:(谈到唯识相、唯识性,能入的行者,依照唯识学所说,有五种种姓的不同,究竟是)谁(
29、个种姓,经)于(那)几(个)位(次,又是)如何(的得以)悟入(唯识相、唯识性)? 丁二、略答谓具大乘二种性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答:(在此五种种姓中,所)谓(要)具(有)大乘二种(种)姓(的人)者,(方得悟入唯识性)。答:(大)略(来说)于五位,(可以逐)渐(逐渐)次(第的)悟入,(不是立刻可以悟入唯识性的)。 丁三、别问别答广前略答 分三 戊一、广能入人 分二 己一、问何谓大乘二种种性?有人问:(能证得那佛果的,既然唯是具足二种大乘种姓的人,不是什么二乘种姓等所能证得的,那么,大乘种姓既有二种差别),何谓(什么是)大乘二种种姓?己二、答 分三庚一、别释本性住种姓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
30、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答:一、本性住种姓:(就是所)谓(从)无始(时)来,(就有这本有无漏种子),依附(于)本识(当中,这无漏种子),法尔(是自然而然)所得,(是)无漏法(之)因。 论主又说: 这种本有的无漏种子,未闻正法而无始自成的,亦即没有经过熏习令其种子增长,所以名为本性住种姓。(一)菩萨定姓顿悟 (二)独觉定姓 定姓 定姓二乘 (三)声闻定姓 有性出世间 独、声 成佛五姓 菩、声 各别(四)不定种姓菩、独渐悟不定姓 菩、独、声 不成佛 (五)无性有情无性世间第一、菩萨定姓能法尔照见生法二空,发得四智,具有开觉佛果的无漏种子。第二、独觉定姓只具有独觉果的一分生空无漏智种子,决定可证
31、独觉,而终取灰身灭智,故得此名。第三、声闻定姓只具有声闻果的一分生空无漏种子,决定悟证声闻果,而终取灰身灭智,故得此名。第四、不定种姓这应具说三乘不定种姓。这是指具有菩萨、独觉、声闻各种种子,而经声闻、独觉果后,得转入菩萨乘,开觉佛果的人。如果详细地说,应有四类,即(1)具三乘种子者,(2)具菩萨、独觉二种子者,(3)具菩萨、声闻二种子者,(4)具独觉、声闻二种子者。就中,前三为不定姓,最后则属第二或第三的定姓。关于第二的独觉定姓和第三的声闻定姓的差别,在法华玄赞中举有三同七异。即三同者所断、所证及假择灭同义也。七异者利钝、依佛自出、藉教观理、四谛缘起、四果一果、练根时节、说法神通也。依前三同
32、,化城为一,依七异故,羊鹿是别也。至于第五的无性有情,依入楞伽和庄严经论,亦有三类。即断善、大悲和无性的三阐提。就中,第一和第二,通一阐底迦和阿阐底迦;第三即正为阿颠底迦无性有情。此三种人的分别,在枢要说由此三人(断善、大悲、无性)及前四性,四句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性阐提、二乘定性。 (四)因果俱成:谓大智增上,不断善根而成佛者。庚二、别释习所成种姓二、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二、习所成种姓:(所)谓(这类种姓,是在发心以后,如果是不定种姓,是回心向大以后,由于听)闻(了)法界等流(正)法已,(由)闻
33、所成等熏习所成,(一方面熏习有漏善种,另方面增长本有无漏种)。 等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庚三、简定性及无种姓要具大乘此二种性,方能渐次悟入唯识。(当知必须)要具(有)大乘(的)此二种(种)姓,方能(逐)渐(逐渐)次(第的)悟入唯识(相、唯识性)。 顿悟菩萨位 预流果八万劫后入菩萨位 一来果六万劫后入菩萨位 机 声闻 渐悟 不还果四万劫后入菩萨位 罗汉果二万劫后入菩萨位 独觉一万劫后入菩萨位 戊二、广所入位 分二 己一、问何谓悟入唯识五位? 有人问:何谓(要怎样的方能)悟入唯识五位? 己二、答 分五 午一、资粮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一、资粮位:(所)谓(在此位中,主要是)修(学)大乘(
34、的)顺解脱分,(筹备趣向佛道的资粮)。 【资粮位】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又作资粮地、资粮道、集大聚位。即为趋往无上菩提,于地前初阿僧祇劫修集施戒等种种诸善以为福智之资粮,此一阶位即称资粮位。然于此一阶位未修真如观,未能伏除能取、所取等二取之种子,而有烦恼、所知等二障,故所求之菩提、所修之行等皆广大难修,于修行时,易生三种退屈。(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故须以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省己意乐能修施等、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等三事练磨自心,勇猛不退来对治之。于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合并资粮
35、、加行二阶位,称为信乐位。另于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二举出十三种资粮道:(一)自圆满:谓得人身而诸根无缺,已得净信,远离诸业障。(二)他圆满:谓遇诸佛出世,闻正法而证之,并能对他人教授一己之所证。(三)善法欲:谓闻正法而得净信,其后即出家学道。(四)戒律仪:谓安住于具足戒而守护别解脱律仪。(五)根律仪:谓住于正念,守护六根,尽量防遮各种过失之缘。(六)于食知量:谓思择段食之过患,仅为维持色身而进用适量之食物。(七)于初夜:后夜常勤悟寤,修习瑜伽,远离缠盖,于善法之中,其心恒常勇猛精进。(八)住于正知:谓于往还、屈伸、饮食、语默等一切时、一切行之中,均如量如理,住于正知中。(九)善友性:谓安住禁戒,具
36、足多闻,心无厌倦,并为他人宣说正法。(十)闻思正法:谓善能观察思惟佛或佛弟子所说之法。(十一)无障碍:谓远离一切障碍正法者。(十二)修惠舍:谓住于无贪之心,常行施舍一切物。(十三)沙门庄严:谓具足正信无谄、少欲聪慧、柔和贤善等沙门之功德。【顺分】顺为顺益之义,分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为顺分。此有三种:一顺福分: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顺解脱分:解脱为涅槃。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竖,悲泣堕泪,当知彼既植顺解脱分之善也,是为声闻乘之三贤位。三顺决择分:是煗,顶,忍,世第一法之有漏
37、善根也。决择者,见四谛之理之无漏胜慧,分者部分之义,此四善根之功德,能顺益其胜慧一分之见道决择智,使彼出生,名为顺决择分。故声闻乘中极速者,三生方得解脱也。即初生起顺解脱,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于见道,乃至得究竟之解脱也。俱舍论十八曰:言顺福分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巳,令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当知彼已植顺解脱分善,顺决择分者,谓近能感圣道果善,即煗等四。同二十三曰:此煗,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顺决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
38、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断。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从初发大菩提心,勤修六种殊胜妙行,乃至十回向的圆满,是为大乘的顺解脱分。对法论说:“暖等四善根以前所修的,皆可叫做顺解脱分”。 午二、加行位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二、加行位:(就是所)谓修(学)大乘(的)顺决择分。 【加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即制伏能取、所取之分别,引发对唯识之真见),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乃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如依修行的次序说,是在暖等四善根的过程中
39、,对前所修的加功用行,一步也不放松的勤修。像这样在见道前所修的暖等四善根,叫做顺抉择分。【四善根位】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以达无漏圣位之四种修行阶位。小乘俱舍、成实二宗谓于总相念住之后位,大乘唯识宗则谓于十回向之满位,生起四种善根。今举小乘有部与大乘唯识宗之说:小乘有部认为,初生无漏之慧,而明了四谛之理,称为见(现观)道;作准备以进入见道之位,则称为四善根位。由于该位所修之有漏善根,能生无漏圣道(即决择)之部分,顺益于彼,故称顺决择分。又此位亦称内凡位、四加行位,与三贤位(即外凡位)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合称为七加行、七方便位。以上皆为凡夫位。相对于此,见道以后则称圣者位。四善根位:(一)暖位:又作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