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的当代化传承形式讨论.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81452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作文化的当代化传承形式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稻作文化的当代化传承形式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稻作文化的当代化传承形式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作文化的当代化传承形式讨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稻作文化的当代化传承形式讨论摘要:稻作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稻作文化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稻作文化的起源、传播及演变形式,对稻作文化的现展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稻作文化的当代化传承形式,为稻作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瞻望。关键词:稻作文化;演变形式;当代化传承形式稻作物经过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到栽培稻的几千年发展历程,最终主要体现为稻作文化。稻作文化是指祖先在长期水稻耕作中累积的稻谷生产、农业技术经历以及衍生出的生活方式、民俗节日和民间文学。近年来稻作文化存在价值与日俱增,也越来越遭到人们的重视,稻作文化作为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民俗艺术,朴实自然,使人能够

2、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心的精神信仰,得到一片净土,怀旧释然。在当代化进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快速发展,人口聚集,与传统农业经济相适应的稻作文化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而逐显疲态,怎样实现其当代化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对稻作文化的发展形式深化研究,以为与当代文化融合实现传统稻作文化的当代转换,构成系统的当代化传承形式,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世代传承与可持续发展。1稻作文化的起源与传播水稻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土了大量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推前了5000年,万年县因而成为现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1,而“万年稻作

3、文化系统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2。丁颖3以为稻作起源起初推论为华南地区,详细起源地为云南省;柳子明等4“阿萨姆云南讲的提出以及日本佐佐木高明5的照叶树林文化带概念都加以证明。但随着长江中下游遗址稻作遗存的考古开掘,使得长江中下游讲得到人们广泛认同,并在1993年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6。长江中下游史前稻作发现地占全国的7377,也讲明长江中下游作为稻作起源中心并呈波浪式扩展8。稻作农业的传播图1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迁徙而引起稻种、栽培技术的直接传播,其文化、风俗也进行了间接沟通。稻作文化通过海路由长江中下游东传至日本和朝鲜半岛9;南传由云南西南部,经西藏传入印

4、度和缅甸10。稻作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使得壮族“那文化广泛分布于云南、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地,像菲律宾的“梯田文化就是中国稻作文化传播的产物。2稻作文化的演变形式稻作文化多种多样的形式演变主要分为文物遗址、民俗生活和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稻作文化的延续性、历史性、原创性、完好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稻作与人们的生活、文化、民俗宗教不断地互相浸透,成就了稻作特色的文化形态。如岭南壮族稻作农业的“那文化和吴越稻作文化11有民族历史、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展现。21文物遗址文物遗址作为稻作文化的载体,主要为稻谷遗存和稻作工具。如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江西万年县吊桶环遗址等均发现稻壳、碳化米及

5、稻植硅石等稻谷遗存;在浦江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草鞋山遗址、兴义市猫猫洞人古文化遗址等挖掘出了石磨盘、陶器、骨铲、犁和锄等文物。这不仅为稻作起源、分化和传播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实物根据,更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呈现。22民俗生活食是稻最实际的价值体现,米饭、米粉、米酒等美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食俗文化。人们在长期的稻田农作实践中总结了稻作技术和经历,如“清明前后,撒谷种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都值得后人学习借鉴。23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稻作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动态传承。歌舞礼仪、戏剧和神话如田峒队歌会、郁南禾楼舞、文山沙戏、狗偷稻种、谷魂奶奶等是稻作文化艺术的生动体现。各民族共同的稻作语言、农谚号子和民间长诗

6、等多反映稻作生活,蕴含着独特的稻作文化。谷粒纹、植物符号、水波纹和蛙鸟等图腾在服饰、陶器及青铜器上均折射了民族意识的稻作文化。3稻作文化的现展实例分析31主题园湖南省安仁县建立了首个稻田公园,集农业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和农耕体验为一体。安仁稻田公园是稻作文化与主题园融合的典型案例,该园以“传农耕文化、承神农佳话、忆世外桃园为理念,将稻作文化充分融入园区,旅客走进油菜花和稻田间,感受传统农业文化,真实体验农耕乐趣,寻求最原始的田园生活。园内连片的稻田与路旁的花、草、树等自然景观,体会稻田景观的幽静野趣。天然的生态庄园结合茶园、果园、荷花园,创造观光、采摘、休闲的农事体验区;农耕博物馆则向人们展示了

7、农作产品和文化教育;民间戏曲和歌舞表演则生动展示了稻作文化的民俗艺术,构成人们介入互动、亲身体验的生态观光农业园。32文化旅游节江西省万年县自2004年开场举办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万年稻作文化旅游节是传统稻作文化“节事活动带动的当代形式,体现其当代适应的可持续利用。每届的文化节通过丰富多样的大型民间表演、产品项目推介会、美食展览会、文艺篝火晚会和赏灯游艺等来充分展示万年稻作文化。此外,万年县还承办了第四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神农的足迹景区合作组织座谈会等活动,举办“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考察活动,并独创(稻香万年)歌曲广为传唱,不仅稳固了万年稻作原始起源的地位,同时

8、还提高了万年县的知名度。3.3稻作文化的当代传承形式稻作文化的当代传承形式主要有下面几种:展现“稻景观。图腾和纹理是直接的“稻符号,从细节上门柱、小品、铺装和服饰等凸显,和原始的稻田与周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构成原真性田园景观,使人们体会到最古朴的民俗风情。亲身“稻体验。农事实践果蔬采摘、稻田耕作、特色美食品尝和节日祭祀活动有助于介入者积极互动,稻香和歌谣号子使人们从感官上对稻作文化有了新的感悟。传承“稻教育。文艺表演、宣传栏的故事传讲倾诉着稻作文化,博物馆、展会科普稻作历史演变及稻谷资源。稻作文化以生动的方式让民众深化了解,进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稻作文化。开展“稻旅游。人们除了通过旅游感受大自然美景

9、之外,更重要的是寻找稻作文化的民族情感和精神信仰。观赏原始的景观、独特的生态环境,介入特色的民俗活动,发现“稻情趣,有利于稻作文化的宣传弘扬。构成“稻品牌。将稻作文化融入地域文化中,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构成独特的地方品牌。文化节使更多人游玩参观、研讨投资,不仅提高当地知名度,更带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开发“稻产品。稻的种质资源研究培育、新产品开发,加之传统农业技术传承和稻田的维护,不仅可使稻谷资源得到保护,而且使稻作文化详细呈现并永续利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建议与瞻望通过对稻作文化演变形式和当代化形式的系统探究,提出下面建议与瞻望,为稻作文化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41与自然

10、生态相结合的景观稻田也是生态湿地和美景,稻作文化景观塑造要体现其真实性、原创性和完好性,保护其原始生态乡土环境,稻田与自然成为整体,提高稻作文化景观的吸引力。42“稻元素的细节体现“稻所呈现的独特符号,如稻谷纹、水纹及鱼骨纹等元素,不仅出如今服饰、乐器和工具上,可以以运用于建筑门柱、雕塑、小品和铺装等,从生活细节中展示稻作文化。43积极开展介入互动体验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等能够加强互动体验感,稻植的清香、米饭的香甜和农事歌谣等带动了人们的感官,当地的民俗节日、祭祀活动等能够让人们体验到其独特的农家生活,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能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稻作文化产生新的认知。44科普教育传承生活风俗、歌舞戏

11、曲、农谚诗作和语言文字都是最朴实的稻作文化基础,能够通过艺术展会、农耕博物馆及印刻的展示牌、宣传页等方式使人们有深层次的体验,有助于稻作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45构成地方品牌稻作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构成独具特色的品牌。稻谷是稻作文化的最直接载体,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使稻作为地方产品重新注入活力。地方品牌不仅是对稻作文化的重视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投资合作,实现稻作文化的永续发展。46开展稻作文化旅游稻作文化的内涵是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情、质朴的民族情感,与旅游的结合是稻作文化当代化的最适宜体现。稻作文化旅游和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相结合,同时加强项目的知识性;能够结合其他旅游主题,向多元化发展;也鼓励与旅游团体的联合开发,以保证较稳定的客源。稻作文化旅游是为了感受原始的景观、独特的建筑和特色民俗,发现其中的情趣,对稻作文化的宣传弘扬极具意义。47多样化协调发展新的稻作文化开发中应注意提供多种不同的产品和游憩活动,避免过于单一,突出新、奇、特;要注意游客的介入性,增加游客的兴趣。同时要积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保护、监控、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管理。稻作文化的发展应保持并加强乡土、自然景观特征,避免参加工业化、机械化的元素;稻作文化开发中应综合人文要素,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要素融入其中,构成整体统一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