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窘境及出路-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窘境及出路-精品文档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窘境及出路摘要在法治农村建设和新时期农科院校本身发展需要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发展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显得越来越迫切。但是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又面临着众多问题和窘境:培养目的定位不清,缺乏特色;外部环境面临被边缘化;教学方法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应当明确培养目的、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涉农法学研究、改善法学办学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有农科特色的法学人才,为法治农村建设输送可靠合格的法律人才。关键词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全面依法治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标志着我国的依法治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的新阶
2、段。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法学教育成果事关国家法律人才的质量。笔者将在这篇文章中就农科院校开设法学学科的必要性、农科院校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碰到的窘境以及怎样克制困难做好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工作等问题进行分析。一、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必要性(一)法治农村建设的需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农村法治的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这些都需要广大农村地区的行政机关、法律工作者、农民等一切主体介入到其中。因而能够讲,没有农村法治的实现,法治中国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详细而言,一方面这是规范农村基层公权利运行的需要。长
3、期以来,受地方宗族文化和熟人文化的影响,农村基层地方政府在管理基层事务的经过中人治现象非常普遍,法治较为落后。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农村基层社会公安然平静正义的实现。据国家司法部统计,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考取公务员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大多数又在基层政府组织服务。农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既对农村情况较为熟悉,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又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能够成为推进农村基层法治进程的重要气力。另一方面,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个真正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社会,往往也是司法专业化和法律职业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法律与法律人才的保驾护航
4、。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建设和改造,也包括农村民风和社会关系的改造。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农村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熟人社会固然还发挥着规范农村社区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也已经逐步走向式微,各种法规制度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在征地拆迁问题上,利益纠纷问题往往采用诉讼程序或者是行政调解来解决。面对农村基层诸如此类日益复杂的事务,需要政府用既懂农村实际情况,又具备扎实法律理论的农科院校法学毕业生来不断充实基层法律人才队伍,改变农村地区法治精英空白的局面。(二)农科院校发展的需要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历史悠久的学科,长期以来,以其强规范性和强程序性
5、规范着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着人际关系的和和谐社会的稳定。法学教育同时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法学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校内和校外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应用能力和法律技能,在注重培育学生法学理论素养的同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详细而言,一方面法学学科的强规范性特征有助于规范农科院校的教学以及管理。农科院校中的法学专业以其对程序的重视和对事务的规范性要求,促进了学校相关的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事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法学学科设置还能够丰富农科院校服务“三农的内容和方式。长期以来,农科院校主要都是以技术下乡、种子下乡等方式服务“三农。法学学科的设置使农科院
6、校支持“三农的方式多元化,除了技术下乡,还能够以“送法下乡形式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意识,促使农村法治现状和社会关系构造改善。二、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窘境农科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大多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设置的,与名牌政法大学相比,农科院校法学专业设置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与其他名牌综合性大学相比,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也有较大差距。当前农科院校本科教育面临很多窘境。(一)目的之困:培养目的同质化培养目的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指南针,科学合理的培养目的既能够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又能够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知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农科院校中的法学专业与老牌政法大学和实力强的综合性
7、大学不同,在农科院校中法学处在一个以农林牧专业为主,以法学等学科为特色的环境中。在这种弱势学科地位以及学科建设起步晚、底子薄的背景下,农科院校法学学科的设置应当与其他类型院校法学专业设置有所区别,应当结合强势学科合理确定培养目的,以此来保障本身法学学科建设的特色,以使其在强势老牌政法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重重包围之下获得发展。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多数农科院校法学专业在培养目的设置上往往与老牌政法大学雷同,甚至是直接照搬照抄,如“培养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把握法学基本理论与法务基本技能,宽口径、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与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通用型法律人才。即便部分农科院校有提及“能够熟练把握和运用
8、农业法律法规,为广大农村提供法律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并未体现这一培养目的。(二)环境之困:边缘化的尴尬农科院校法学专业所处的边缘地位体如今两个方面,既有农科院校所面临的院校整体边缘化问题,也有法学专业在农科院校内部的边缘化问题。长期以来,农科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如财经类、师范类等学校相比拟,农科院校在竞争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地位体如今农科院校所获得的各级财政支持和投入缺乏、生源缺乏、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等问题上。而这些问题将进一步限制农科院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严重的恶性循环问题。为了保持农科专业的发展和优势地位,农科院校往往会将优势资源投入到农科专
9、业的教学和教育中,这样必然造成农科院校法学学科所得到的资源和资金减少,法学学科的教育和教学条件越来越差,法学学科在农科院校中地位也在不断弱化。(三)方法之困:重理论,轻实践法学本科教育包括三方面内容:法学基本理论教育、法律思维和技能培育、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学修养。一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学功底,熟知并熟练运用法学基本理论,还要有过硬的法律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维护法律维护公平正义之心,严守法律工作者的从业道德底线。但是在当前的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当中存在重法学理论教育,轻法律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培育等问题。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理论教学课程为主,实践教学课程和课时都很少,所修
10、学分大多为理论课程的学分。实践课程的实现方式主要以旁听法院庭审、创办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和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专业实习等形式开展。应当讲这些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到法律实务的经过,使学生对法律职业从业资格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应当注意的是,这些实践方式详细的适用环境,如旁听法院庭审和创办模拟法庭,通过旁听形式和模拟法庭审讯角色所培养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审讯技能,是在教育学生怎样做法官,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更多的从事普通法律事务的法律人。此外,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对于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还显得比拟薄弱,在本科法学教育当中,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只是内含在一些相关的课程中
11、,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还尚未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三、农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出路(一)明确培养目的在学科建设中,培养目的非常重要,处于核心地位,它指导着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计划确实定。传统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类型呈现多元化,既培育能够从事立法、行政、司法、法律服务等的法律实务人才,又培育能够从事法学教育等研究的研究型人才。对于较为弱势的农科院校法学学科而言,应当另辟蹊径,通过结合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培育特色法学人才,构成比拟优势,以求在趋于饱和的传统法学教育中寻找到突破口。详细而言,农科院校法学专业应当利用院校传统优势学科,培育面向“三农的法律人才。正如前文所言,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
12、所依靠传统熟人关系调节农村社会关系的形式已经弱化,而契约关系在农村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农村社区的发展急需法律来保驾护航,需要大量的法律工作者投身农村,服务农村,以本身所把握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促进法治农村的早日实现。同时,应当注意,基于城市利差的吸引,多数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在城市发展,不愿意到相对落后和贫困的农村地区。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科院校法学能够利用这一真空地带,利用院校内强势学科的资源,培育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的既懂农业又通法学的专业人才,这样既能够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法律人才匮乏问题,又能够为农林院校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条渠道。(二
13、)改革教学内容法学是一门既注重理论性又重视实践性的学科。但是当前农科高校的法学教育往往都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这就导致多数法学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够适应法律事务需要,才能独立从事司法事务。因而,农科院校法学教育在学科设置上应当进行改革。其一,强化理论教学。继续推行“厚基础策略,强化法学的14门核心理论课和农业法学的教学工作,打牢学生法学理论基础;同时鉴于法律工作的强实践性,应当增设有关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通识性教育课程,扩大理论教学的范围。其二,切实做好法学实践教学工作。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并且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介入率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法律技能
14、和法学理论。一方面,利用好传统实践教学形式,如模拟法庭形式,应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介入率;参观教学形式(参观监狱和律师事务所)可探索让学生详细介入或者观摩事务处理;专业实习形式应当通过加强协调,让学生在实习中能够介入到详细法律事务处理中,避免学生实习期间只能从事简单的日常性事务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及时总结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碰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用好诊所式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技能做好案情分析。(三)加强涉农法学研究农科专业既是农科院校的立校之本,对外宣传的名片,同时也是农科院校法学专业办出特色的突破口。为此,农科院校法学在深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当加强
15、有关“三农法律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力求成为“三农法律问题的领军者。详细而言,农科院校法学学科建设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成立“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与农科专业以及院校内其他学科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如有关农村行政执法、行政调解等的行政法律问题研究,有关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农民权利的农村政治法律问题研究,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农村金融等的农村经济法律问题研究。其二,成立农村法律援助中心,提供农村法律援助服务。如我校在法学专业的基础上整合法学专业、师资和学生以及社会资源设立了农村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中心面向农村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咨询服务,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维权意识。同时学生通过介入法律援助服
16、务的详细案例,加强其对法律实务的感性认识和对法学理论的理性认知,提升实践能力。其三,融入法学共同体,参加学术沟通,并以“三农问题为重点。积极参加或参加各种类型的法学学术论坛和会议,以法学基础理论为起点,以涉农法律问题为中心,以其他相关学科为辅助,提高农科院校法学专业知名度,加强农科法学在传统法学界的话语权。(四)改善办学条件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1989年对86所大学研究后以为,与高校质量、水安然平静成功程度联络最严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2。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气力配备和完善的设备设施建设。与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相比拟,农科院校在经费投入上
17、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地位。农科院校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省市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来保障,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非常少。同时由于农科院校大多将本就已经非常有限的经费和资源投入到优势学科中,由此造成农科院校法学学科发展资源愈加匮乏。为此,要发展好农科院校法学学科,必须优化法学学科办学条件。其一,加强与院校内其他学科的横向合作。近些年,农科院校学科设置日益多元化,专业设置日益多样化,法学学科能够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以此既能够完善法学学生的知识构造,培养具有多种知识构造的复合型人才,又能够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和老师资源,补齐法学师资气力薄弱的短板。其二,加大农科院校法学学科建设投入,增加各种教
18、学资源的配置。优化师资队伍,充实师资气力。同时加强法学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完善的产地和设施设备。参考文献1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J法学研究,2003(4):80892聂志平,徐媛构建以“农为特色的农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的若干考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91623聂志平,何爱华关于农科院校法学研究的定位的考虑J高等农业教育,2006(6):54564聂志平农科院校法学本科建设的几点考虑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49515董红,王有强农业院校法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58606陈运雄我国农业院校法学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当代大学教育,2007(3):93977江晓华我国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窘境及解决方略J中国农业教育,2008(5):16188聂婴智农业院校法学教育诊所式形式的引入与创新J高教论坛,2009(1):43469邓春景,刘万才,王晓敏,等河北省高等农业院校法学教育目的定位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4):41942110刘尊梅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14915211江虹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特色办学的考虑J高等农业教育,2012(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