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当代视角教育哲学论文-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当代视角教育哲学论文-精品文档 (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后当代视角教育哲学论文一、通识教育理念与经过教育哲学思辨一通识教育理念的历史演变及施行现状首先,从概念的界定而言,通识教育是和专业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形式,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通识教育经历了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漫长的历史演变。固然不同的时期这一理念被赋予了独有的时代特色,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那就是注重以人为本,在非功利的导向中“培养具备远大目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人。通识教育理念源自西方,从古希腊雅典式的博雅教育到英国红衣主教亨利纽曼对自由教育的阐释,再到当今哈fo、耶鲁、芝加哥等国外名校对通识教育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探索,都为通识教育
2、注入了活力,为当代大学教育理念的革新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支撑。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在通识教育理念上的探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令人欣慰的是,通识教育改革理念在我国一流高校初步成效已经显现。然而,在以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全面兴盛的同时,通识教育理念的施行面临着不小的窘境和误区。在学者甘阳看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遍做法是:“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讲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通识教育
3、目的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因而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那么通识教育就搞得越好。假如继续根据这样的方式去发展通识教育,我国大学发展通识教育的努力实际将只能流产,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甘阳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一语道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施行的详细现状。总之,高等教育改革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批判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本质,由于批判出思想、批判出真知,高等教育研究对现存思想的批判意味着革新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是由于和谐的声音过多,批判的声音被湮没了。因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想走出独具中华特点的一条路子来,首先要抖掉“鞋中的沙子,了解现状,面对问
4、题,吸纳、融入并创新其他前沿教育理论,方可走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换言之,我们只要敢于揭露并批判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中华特点下的通识教育才会真正地得以实现。研究发现,怀特海的经过教育哲学不仅与通识教育理念有着共同的教育本质和目的,而且其教育哲学内容愈加丰富和深入,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识教育理念。二经过教育哲学是发展变化、整合创造的有机教育观经过教育哲学反对机械的、僵化的教育观念,以为一切都是发展变化和内在相连的有机整体。怀特海以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人类走向伟大和崇高的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对各种僵化观念的反动。教育要承当起服务人类、增进自
5、由的重任,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别人的思想,超越当代教育的僵化观念,加强首创精神。需要指出的是,通识教育理念一味地重视培养学生的身心和和谐博雅精神,各类选修课程外表上开展得热闹非凡,但课程没有设置严格的阅读要求和评价机制,学生接触到的往往只是概论性的、过时的知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随意一听,混个学分,最终“博而不精,难以到达通识教育的目的,这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难以克制的弊端。因而,通识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思想主导下是理想化的,而经过教育哲学让通识教育理念成为现实具有更大的可能性。怀特海的后当代教育观颠覆了传统中机械的、被动的教育形式。在怀特海看来,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不是仅仅向学生教授知识。“
6、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进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大学教授知识,但是它是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教授。因而,大学不是生产合格毕业生的工厂,而是一个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激发想象、自由考虑、进行历险和创造的地方。后当代教育背景下要求通识教育在坚持培养目的的同时,注重学生自由考虑、展现想象力和进行观念历险的教育经过。三经过教育哲学是倡导多元、尊重差异的后当代教育观后当代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是颠覆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以一种愈加包涵的心态和多元化的视角去认知事物,感悟世界。每一种教育理念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同时它们之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怀特海愈
7、加信奉的是教育经过中重视学生差异性的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确实,在当代的大学课堂,老师参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进行授课,授课规模宏大,教学手段机械,形式传统,内容陈旧,难以到达通识教育的目的。而经过教育哲学对尊重他者提出了要求和支持。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其中也体现了尊重他者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形式使得老师听到学生的心声,“看到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理解了他们的叙述,因此扩大了教育的视界,拓展了通达真理的道路。总之,经过教育哲学是“一种后当代的有机教育,这是一种有根的、整合的、和谐的、容他
8、的、感恩的、创新的和审美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和通识教育理念都是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的教育,两种教育理念的兼容并蓄、和谐并存将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顺应社会变革潮流,培育高质量人才,最终造福人类社会。二、通识教育理念的有效实践途径无论谈多么高深的理论,做多么复杂的顶层设计,后当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的革新与转型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形式、课程构建、老师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上来。只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打造一流老师队伍和营造校园人文气氛,通识教育的实践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一创新当代教学形式,构建核心课程体系众所周知,教育的基本形式一直沿用至今的是面对面的老师讲授、
9、学生听记的教学形式。近年来,国内外一流高校纷纷推出网络公开视频课,尤其是年发端于美国的“慕课理念的来袭,“对我国高校老师、课程与教学等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甚至其运作形式已经开场从根本上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根基。因而,高校必须顺应教育科技化潮流,革新教学形式,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慕课这一新兴的教学平台,结合各自高校的专业特色,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和网络视频课程。通识课程不仅要向本校学生开放,同时要积极推向国家精品课程分享服务信息平台,使得优秀资源得以分享的同时,打造出本校的特色名片,提升其国内外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识教
10、育课程“不是没有任何教学要求,没有任何训练设计的通识教育大杂烩。通识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各高校要花大力气构建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为本、以中西方经典著作阅读和讨论为重心的“共同核心课程体系。无论各高校选定哪些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共同核心课程一定是构成该知识领域最基本的、最不可或缺的、具有综合性、穿插性的主干课程。而且课程的本质目的一定是统一的,即培养学生具有“有效的考虑能力、沟通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定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二打造一流的创新型老师团队,优化通识课程教学设计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要想走向深化、走进核心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老师队伍。在我国高校,教授离本科课堂越
11、来越远,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日益严重。怀特海很早就指出了高校陷入一种错误泥沼的趋势“根据署名发表的作品来衡量一位老师的价值。目前我国高校以和主持课题的数量来评价老师价值的评职标准日益被强化,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笔者以为,高校一流的学者和教授需要回归课堂、回归教学,用智慧和博学去感染学生、激发其想象力,“他们需要和学生面对面,以讲座或是个别沟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思想。同样,在理查德罗蒂看来,“一个后当代的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应该经常能够提出一些原创的、能够选择的、超越了旧的传统形式的新观念,应该鼓励学生不要盲目地接受书本知识,并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当前各高校面临的核心
12、任务是怎样打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老师团队,激发老师智慧和才能,这是通识教育有效施行和深化实践的重要保障。一线的教授和学者需要以一种愈加务实的态度去践行通识教育理念。能否培养出符合通识教育目的的博雅人才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共同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施行的成败关键在于通识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劣。优秀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立足于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根基之上,同时要以中西人文经典著作阅读、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根本所在。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通识教育在一流的高校开展得颇有气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一直走在中国通识教育改革的前沿,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与它们培育的丰富
13、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而对大部分高校而言,通识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向深化,究其原因在于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关乎学校的本质和灵魂,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精神、教风、学风和传统。“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气力,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同化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能够讲,通识教育的高质量不仅来自严格的教学设计和要求的课堂,还来自高校开展的有思想深度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而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培养学生构成品性或品格的教育。各高校通过开展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主题的论坛和讲座等文化活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
14、讲论道,这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激发学生去寻求一种有文学气质和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协助年轻学子塑造性格、养成品性。另外,高校要严格把关,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突出文化特色和专业特色,着重让学生介入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实践创造力,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本科通识教育理念是相辅相成的。“本科教育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把握科技知识,而且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畛域,强调文理交融,大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和人生的探索在真正意义上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追求。因而,无论是通识教育课堂,还是校园文化活动,老师和管理者都要发挥各自作用,唤起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对智慧
15、和美的追求。总之,我国施行通识教育理念要走向深化、突出本质核心,必需要顺应潮流,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慕课教学平台,紧抓“共同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通识课程教学设计两条主线。核心课程既要体现人文社科核心内容,又要突出高校专业特色。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高校需要打造高素质老师团队、优化课程设计和深化教学内容。同时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逐步构成通识教育人文传统,立足文化传承,彰显大学的责任和精神,这也是我国施行通识教育的终极目的。三、构建和谐多元、尊重差异的后当代教育观在一个注重多元、强调颠覆和建构新论的后当代社会里,通识教育难以单独芬芳。“任何国家的
16、高等教育,从来都不是一种理念在支配,而是由严密关联的子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有根的后当代教育观,并非对当代教育全盘的否认,而是在扬弃中继承,在颠覆中建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通识教育理念。因而,需要建构一种有根的、和谐的、包涵的后当代教育观,以助于我国高校走出当前改革的窘境。首先,大学有着自由、宽松的教育土壤,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理想家园。在怀特海看来,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因而,从宏观上讲,高等教育必须实现由专业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将人才培养重心从物转向人,体现个体价值的创造与社会生存相统一。从微观上看,教学形式上实现
17、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颠覆传统中老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自由发展,这与通识教育理念和经过教育哲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其次,后当代教育观注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在学习经过中学生的介入意识和问题意识,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而后当代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尊重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和观点。同时,从学生的独立见解中教师同样会获得启发。最后,后当代教育观是注重以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有机教育和生态教育理念。美国著名建设性后当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博士提出学校的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研究,更应该为“生活做准备,以生态文明为目的,为社会、人、自然的共同福祉服务,“要使学校成为学习集体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的地方,应该教授学生与别人、自然界和谐相处。四、结语总之,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转变的根本责任,在于融合并发展各种核心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担当国家发展责任,服务人类社会;在于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张扬,品格得到塑造,使其成为“自然意义上的健康生存、社会意义上的充分发展、精神意义上的独具个性的人。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始终应该是注重学生内在操行的全人教育和品格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