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考虑(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考虑(精品).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考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包含着严密的科学论证部分,也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关心部分,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大多侧重于研究和阐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部分,而较少关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部分。本文运用文化哲学方法重构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个重要理论观点,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流淌着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面简称“原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性地位,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法的实际运用,又是
2、共产主义理论得以确立的科学根据,因而,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则来讲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蕴藏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一、商品经济的基本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人有属于人本身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与物质世界不同,它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整体;当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内核被外在的商品生产交换系统不断地分割、衡量时,生活世界同商品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就不断积累、不断激化。从劳动和生活世界的关系上看,劳动创造了生活世界,源初的劳动创造了源初的生活世界。原始劳动是社会分工尚未出现时的源初的劳动,源初的劳动具有整体性,由它创造出来的原始社会也是整体性的社会。从存在论上看,人类社会恰恰
3、是在“源初劳动所创立的“源初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进而来的,而这个“源初社会就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源初生活世界,因而,源初生活世界同源初劳动互相发明、同时出现,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的存在论内核。作为商品经济出现条件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以源始劳动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消解为代价产生出来的。源始劳动和分工劳动分别同源始生活世界和私有制相适应,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源始时代的人的劳动和生活都是整体性的,它存在的社会前提是源始劳动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物化时代的人的劳动和生活都是碎片化的,它存在的社会前提是分工劳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经济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代
4、便成为了统治性的经济形式,而主宰这一经济形式的阶层就是资产者阶层。资产者阶层通过商品经济形式促进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发展,以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不断资本化又再生产了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即再生产出了愈加细化的社会分工和更大规模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而使“物化时代的基础愈加稳固。质言之,私有制商品经济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地再生产出本身的存在条件,稳固着“物化时代存在基础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削弱着“源始时代的存在基础,即整体性劳动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商品经济的两个存在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们的发展进一步遮蔽了源始劳动和源始生活世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导致了整体性的“源始劳动愈
5、发被遮蔽,这表现为劳动不断的商品化和碎片化上;同时,生产资料私有制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了统一的“源初生活世界愈发被遮蔽,这表现为生活世界的物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与劳动的商品化和碎片化的物化方式相类似,人类生活也在不断物化,一个由资产者所主宰的人类世界必然是一个丧失了整体性源始生活世界的纯粹物质化的世界,它的物质性的一个集中表现是以可计算、可交换的物化特征为主要标志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系统来支配整个人类生活。二、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人的当代性窘境能够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学讲中被直观到。根据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学讲,商品本身矛盾的解决是人的劳动的矛盾得以解决的先决条件,私人劳
6、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只要靠商品交换的方式才能够解决。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全部生活都置于“商品生产交换系统之中,商品生产者的心情好坏、生活如何、幸福与否都与商品能否交换息息相关。商品交换出去,则私人劳动遭到社会成认成为了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得到解决,于是心情喜悦、生活幸福;商品没有交换出去,则私人劳动没有得到社会的成认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心情沮丧、生活得不到改善。正由于作为物的运动的商品交换对人的生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人们才像敬畏神明一样敬畏商品。“商品拜物教的社会意识所折射出的社会存在的状况是生活在物的运动中的人已经丧失了主体
7、性地位,完全处于商品的支配之下。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物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商品拜物教的更高形式“资本拜物教出现了,资本代替人的抽象劳动成为了商品价值创造的来源。在“资本拜物教中,马克思指出了那些彻底“物化的资产者阶层已经无法看到的“人的劳动的特殊作用,他们完全抹杀了“人的价值创造者的地位而将实物和货币形式的物化劳动,即资本当做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这种颠倒表现为资产者刻意地混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界线,“劳动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界线上。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资产者的阶级利益决定了能够创造商品价值的是“物资本而不是“人抽象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立场,由此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人的主体地位完全被遮蔽,而且
8、也在理论上阻断了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产生的可能性。一句话,“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观念成为“物化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它既反映出了“物化时代的一般特点,也反映出了人的当代性窘境的政治经济学根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处于“物的依靠关系阶段的基本特点,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商品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一方面要求消除一切等级特权、非经济的血缘、地缘上的依附关系,构成人人平等的法律关系,“人的依靠纽带、血统差异、教育差异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另一方面要求每个人都自觉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力,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在客观上推动
9、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商品经济的运行是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系统的运行来完成的,因而以该系统为中介而展开的人的主体性必然是物化的主体性,一方面,人的劳动只要通过这个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系统才能够得到评价,进而导致非商品性劳动无法得到评价,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的错位关系,导致了“外表劳动的泛化。在“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中,马克思以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只要依靠“商品交换商品本身矛盾的解决才能得到解决。这一规律讲明了人的劳动必须始终围绕着商品的最终交换来展开,或者讲“私人劳动被社会成认的难题必须通过商品交换的完成来解决。商品交换在劳动矛
10、盾关系的解决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得商品对人产生了异化的关系,人与商品的异化关系随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愈加明显。这一点,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表现的尤为明显。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人的活劳动是人的本质气力的体现,也是物化劳动的根源,因而活劳动的性质决定着物化劳动世界的性质;全面的活劳动产生全面的物化劳动世界,片面的活劳动产生片面的物化劳动世界。从历时态的角度看,人的活劳动先后经历了从源始统一到分裂对立再到回归统一的正反合的辩证经过。在原始社会早期,不存在分工和交换,劳动是整体和全面的劳动,由此产生的物化劳动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已经出现,活
11、劳动变成了分工之后片面的活劳动,劳动产品由不同的所有者所有,即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构成了商品经济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商品交换在基础上确立起来,于是商品经济形式在自然经济的土壤中不断发展壮大,从奴隶社会开场经过封建社会直到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形式终于成为了统治性的经济形式,追求剩余价值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商品经济的两个基本条件,即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都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最高阶段,与此相适应,活劳动的分化和物化程度也都到达了最高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成和确立的经过实际上也是推动商品经济向前发展的经过,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12、。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初期,商品经济系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资产者追求剩余价值的绝对目的客观上推动着商品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但当商品经济系统已经不断完善,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后,发达的商品经济系统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之间的互相背反的矛盾愈发明显,这表如今下述悖论上:商品经济系统维护本身正常运行就要求“生产消费系统必需要知足某些基本运行条件的要求,而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绝对规律必然要毁坏这些基本的运行条件。这表现为由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造成的生产的相对过剩和人口的相对过剩、周期性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规模和社会危害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而不断
13、加深,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瓦解。根据对立统一原理,人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维度的世界中,一个是琐碎的物质性世界,一个是整体的本真性世界,它们并不是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包含着的两个矛盾方面,这两个矛盾方面互相作用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两个世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表现,例如,从劳动的角度可表现为私人劳动的世界和社会劳动的世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从商品的角度可表现为使用价值世界和价值世界商品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和商品经济之间也存在矛盾,即资本的宰制性气力与商品生产交换系统的属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能够表述为高度物化的社会生活与高度隐蔽的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
14、“本真生活之间的矛盾资产者阶级和无产者阶级之间的矛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物化生活与本真生活之间的矛盾怎样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演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生产剩余价值,于是随着剩余价值资本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资产者阶层实力不断扩大,他们对商品世界的实际控制权也越来越大;这样,庞大商品世界的运行就不得不遵照着资产者的意志运行,即朝着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向运行。同时,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系统与人的各方面的生活需求已经高度融合、无法分离;这样,本来处于人的整体生活领域之外的商品经济系统便开场根据本人的意志重新塑造人的生活领域,这种控制是通过塑造一种片面地追求物质生活的“资本人格来完成的。换言
15、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系统,而商品的生产交换系统又是按照资本增值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因而,商品的生产交换系统也就不可能根据人的整体发展的方向运动,最终资本的强权不仅决定了商品经济系统的资本导向,而且也塑造了人的资本人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真要求并没有随着物化生活和资本人格的出现而泯灭,它通过两大矛盾的运动重新孕育出来。这两大矛盾,一个是物化世界本身的矛盾,即物质财富不断丰富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矛盾,一个是从物化世界与本真世界的矛盾,即物化生活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真性之间的矛盾。上述两大矛盾运动使得社会阶级矛盾不断积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真性不断被遮蔽,于是这个由资产者所统治和主宰的商品生产交换系统出现重大危机,不断加深的经济危机又导致了资产者阶级政治统治的危机,最终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真性将通过由阶级矛盾导致的全面的社会革命而得以重新开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