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视角下禁忌语探析.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71123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向性视角下禁忌语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意向性视角下禁忌语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向性视角下禁忌语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向性视角下禁忌语探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意向性视角下禁忌语探析禁忌语属于言语行为规范的范畴,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各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大体一致。其运作经过中,心智的意向性作为先导,话语主体出于“利己的动机,在详细言语活动中基于求得或求免原则进行价值判定和选择,决定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即什么不能讲,应该避讳,进而调整详细言语表征形式。此外,禁忌语也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关键词:禁忌语;意向性;求得;求免;动态性;相对性禁忌语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叫做避讳辞格。过往大多数研究主要涉及禁忌语的起源、定义、性质、分类、修辞特点、语用功能及翻译等,只要少数研究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来探究禁忌语,主要表现为借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礼貌原则、顺应理论等

2、以及其他如心理因素等对禁忌语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对禁忌语运用的心智因素和体现的深层语用原则等问题考虑不够充分。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视角出发,对禁忌语产生经过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审视,以进一步加深对禁忌语的理解。一、起源在中国,禁忌最早与神权和皇权有关。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于是以为其深不可测,以致于社会生产和生活迷信色彩浓厚,语言也被赋予一种超人的气力。人们往往迷信地将语言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络起来,以为语言既能通鬼神,可以能招祸致福,于是产生了禁忌语。这样,禁忌从一开场就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各地风俗也大多源自神话或传讲,具有

3、主观化和神秘化色彩。(礼记曲礼上)所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的“禁和“讳就是指不同地方的禁忌。究其本质,禁忌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所产生的一种群体行为规范。二、意向性问题心智哲学以心智活动为对象,将语言活动视为心智活动的反映,试图通过语言发现人类心智机制,进而解决哲学中的心身关系、意向性等问题。其中,意向性为现代心智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据维基百科,此概念最初出如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在十九世纪由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朗兹布伦塔诺在他的著作实证心理学(1874)中再次引入,并为胡塞尔所采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将意向性定义为心智对事物、属性和事态进行关指、表征或替代的能力。塞尔也有类似的

4、表述,他以为意向性是各种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即这些心理状态或事件通过它而指向,或关涉世界上的对象和事态。1徐盛桓进一步以为,意向性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是意识观照事物、事件、事态时所展现出的一种体现“利己的取舍倾向,表现为意识活动中对对象的注意、过滤、选择、表征时的心理状态,并呈现判定、评价、表征的功能;从意向性产生的心理经过来讲,它是意识活动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中和一定条件下在分配注意、行使选择和进行定位时的观念的反映;所谓“利己就是“人的一种关心自我、保护自我的意识的泛化,经常表现为在各种场景下,用各种方法来最佳地贴近自我,贴近“从即时即刻的心境到习得了的文化风俗习惯、从物

5、质利益到思想情怀。2174由此可见,意向性体现心智与客观外界的关联,这种关联通过不同的意向性状态来实现;这种关涉在行为上体现为对对象的注意、过滤、选择、表征时的心理状态,并表现出“利己的取舍倾向,关涉的目的是为了对对象进行判定、评价、表征,最后表现为语言表征。也就是讲,语言作为一种表征形式,其运用源于人的身心关系,且遭到意向性支配,即思维经过中,表征主体已经根据本人思想表达的需要对详细的表征行为进行“利己性的选择调整,以展示本人的意向内容与态度。而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是意向性的两个主要的次范畴;前者是指主体在意向域里要表达的内容,后者是指对所关指的内容所持态度,即对此事物、事态用何种态度来表述它

6、。本质上,任何话语表达,都是根据一定的意向态度对一定的意向内容做出的讲明,因而任何话语表达都能够体现为这样的意向性解释。2181因而,我们能够从意向性角度来阐释禁忌语现象。三、意向性视角下的禁忌语人们言语行为中不用禁忌语,即避讳。所谓“避讳,即讲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言讲该事物,改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3这种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行为,就体现讲话人的意向,反映讲话人的态度,是主体对事件进行价值判定和选择的结果。而一般地,在进行价值判定和选择时,为了“最佳地贴近自我,“贴近习得了的文化风俗习惯、从贴近物质利益到贴近思想情怀,人们在意向性作用下受“利己总原则制约的同时,分别遵循“求得

7、原则和“求免原则这两个分原则,即基于对幸福安康的本能性求得与对灾害的本能性求免这两个定向性原则而决定不讲什么以及如何来进行回避或掩饰。事实上,“求得与“求免两个原则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对幸福安康的“求得就是对灾害不幸的“求免,对文雅高洁的追求就是为脱俗免粗所作的努力。一求得原则首先,历史上以制度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不容许人们违逆的禁忌大都是基于求得原则,是对神权、君权乃至父权的维护和保卫,是统治阶层对既得利益的保护。这些禁忌包括等级、称谓、服饰、礼仪等众多方面,而且有些禁忌沿袭至今。譬如,受封建文化的长期禁锢,人们思想意识被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所束缚,迷信色彩浓厚,有关神的言词不能随意提及,

8、否则就被视为是对神的不敬和亵渎。封建礼法同样也规约人们的言语行为。(礼记)记载周朝权贵阶层为强化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统治秩序,推行“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姪娣,士不名家相长妾的制度。违背这种制度就是违禁,会遭到惩罚。这样,随着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完善,避上讳的规范进一步扩大化,以致于出现了避官讳,避父讳,避亲讳等等。受其影响,即使在现代中国,晚辈在取名时不能使用长辈的名字,旁系亲属中长辈的名字也要躲避,而且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也不能随意提及,更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以为没教养、无礼。这一切外表上看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反映在话语权上的不平等,本质是既得利益阶层出于求得

9、的目的对其势力地位所采取的强迫性保护措施。其次,人们避俗求雅心理也产生了一些禁忌语。这里一般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涉及生理现象与性。出于本能,人们总是向往美妙的事物,于是在意向性作用下,一般都会对丑陋粗俗的东西采取讳避态度。譬如,但凡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的机能与行为都被以为是“不洁而不可告人的,因此应避免在公共场合直接提及。使用表示身体隐私部位的词语,会使人发生不必要的联想,被以为不得体甚至是下流的举动,因而属于禁忌。与性有关的词语在谈话中被以为是不得体的;提及生理现象,十分是和排泄、分泌有关的事,显得粗俗直露,会令人不悦,也要在交际中回避,代之以含糊、文雅的言词,这样才显得得体雅致。第二种是指对地

10、位、等级、行为表现等方面处于较低或不如人意的情形假如实话实讲,可能令人不悦,甚至犯忌,容易冒犯别人,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这种结果显然有违于人们的交际等待。因而,在意向性作用下,假如人们基于求得原则,选用拔高或掩饰性的讲法,会显得更有礼貌,这样能够保障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的运用就是求雅的表现。人际交往中讲礼貌就是善待别人,顾及本人和别人的面子,会产生双赢的效果,而且举止有礼、言行得体符合交际双方的心理等待。二求免原则禁忌语给人带来负面情感,人们基于求免原则,不想招灾惹祸,通常避免提及。这类禁忌又能够分为原生性禁忌和派生性禁忌两种

11、。原生性禁忌语涉及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其中“生属于血光之灾,民间有“愁生不愁养的讲法,就连生小孩之前的怀孕情形,人们也因而忌讳直言,转而采用委婉语。“年老在现代尤其是西方意味下落伍,丧失劳动力,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人们怕老,不愿意被别人称为老人。至于人们忌言“病、“死,更是一种自然的心态;“病与“死给人带来畏惧之感,于是人们往往换成委婉语,来回避之。此外,生理残疾、缺陷也被视为灾害和不幸,也属禁忌之列。派生性禁忌语则经常是由于语音引发人们的不利联想并产生排挤心理。汉语中同音异形异义字很多,由于语音一样,容易引发联想,导致一些谐音或同音的语词要避免使用,成为禁忌。例如,作为历史上涉及此类禁忌

12、语的“文字狱案例之一,清雍正年间翰林徐骏作的两句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由于含有“清、“明二字,被同僚告发,扣上“怀念亡明,诽谤大清的帽子,并因而被斩首示众。汉字发展史上出自求免或躲避心理而采用的婉音,即替代禁忌语的音,也是由于字音的缘故。譬如,动物义的“鸟为避diao,由d声母改读为n声母。4当今社会,出自避祸的心理,中国人送礼物时避免送“钟,因忌讳“送终;由于数字“4音同“死,人们在选用电话号码、车牌号甚至楼层序号等涉及数字时都尽量避免带“4;由于“分梨同“分离同音,亲人忌讳分梨吃。凡此种种,显示人们对灾害的畏惧如此之甚,而竭尽可能避免提及,即使是音近也不能忍耐。四、禁忌语的动态

13、性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言语行为的语境在变化,意向性也随之进行调整,在新的语境下发挥调节作用,产生新的禁忌。首先,人们禁忌的内容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譬如“小姐这个称呼就经历不同的变迁。在旧社会,“小姐一般用来称呼大户人家的姑娘,被称呼的人有身份、地位,是一种礼称或敬称。在新中国建立后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小姐称呼绝迹,由于被以为是体现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称谓,几近禁忌语。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施行与进一步深化,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机接触西方文化,具有西方情调的“小姐称呼又再次流行开来,在中国文化里原有的禁忌语义脱落,不再有贬义。然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称呼失足女

14、为“小姐,这一称呼再次降格为禁忌语。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文化沟通的日益增加,旧的禁忌不断消亡,新的禁忌不断出现。例如,西方文化重视人权,个人隐私遭到保护,是语言禁忌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在当今中国,涉及年龄、个人收入、身体健康和婚姻状况等话题,正逐步变成个人隐私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避免在公开场合谈及。另外,在数字、颜色、饮食、节日、宗教、动植物、外交等方面也有很多禁忌性词语,也不断地被新词语或新的表达方式代替。5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尽管总的趋势是人们敬畏的东西在减少,但是,人们忌讳的东西在内容上越来越新奇,种类数量上在增加。譬如,炒股的人怕跌,忌讳与“跌音一样或相近的言词。

15、又如给商家送花时不能送茉莉“没利的谐音,忌讳给病人送剑兰与“见难谐音,要送苹果、桔子等,表示平安吉祥,逃离病灾,如是等等。第三,在日常交际中,详细语境下某个话题可能临时性成为当下的禁忌,变身为详细语境化的禁忌语。这也是禁忌语动态性的一个侧面反映。简言之,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发生变化。为了避免犯忌触讳,人们在意向性的作用下会随时代的不同而应详细的语境在言语行为经过中作出适切的价值判定,并采取相应的语用态度和策略。五、禁忌的相对性既然在意向性作用下,处于不同语境的人对一样的对象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判定,那么,语用禁忌就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其详细表如今:一方面,禁忌表现出行业性、地域

16、性等特征。譬如,渔民驾船捕鱼最怕翻船,但凡与“翻同音的字一律避讳,于是把“帆船和“船帆分别讲成“风船和“船蓬。浙江台州石料场里的石工,吃饭不洗碗,只能用布擦净,吃完饭后碗不能倒扣,由于在当地方言中,“洗音同“死,“洗碗音同“死完,“倒意味“倒塌。6由于“舌谐音“折本、“折财的“折,湖北人称“猪舌头为“猪赚头,四川人则称之为“猪招财。即使是同一种称呼,在一地是敬称,在另一地则可能为禁忌语。例如,“大哥是北方地区对陌生成年男性的一种尊敬的称呼,但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却忌讳称呼别人“大哥,据讲这是由于(水浒)中的武大郎是个窝囊废,又戴过绿帽子的缘故。7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人成心使用禁忌语,这也

17、体现禁忌相对有效的一面。譬如,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受叛逆心理驱使,聚在一起时也喜欢使用禁忌语,以体现互相间毫无禁忌,不拘礼节。以上各种现象反映出禁忌的行业性、地域性或有限约束性,也体现人们在意向性作用下对一样的事物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采取不同的态度并进行不同的语言表征。六、结语禁忌语的产生受制于心智的意向性作用,在其语言表达经过中语词怎样变换、换成何种讲法、用什么委婉语来替代,都是寓有一定的价值判定和选择。禁忌语的各种详细形式都是话语主体出于“利己的动机,在详细言语活动中基于求得或求免原则而调整详细言语表征形式的结果。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扎根于特定的群体文化土壤,是群体文化在语言上的表征,并受语用心理、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和社会礼仪规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了解禁忌语的语用机理、语用原则以及详细语言表征形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禁忌语,顺畅交际,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