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创新计划引导与建议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科技创新计划引导与建议 (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科技创新计划引导与建议一、施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获得的成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社会经历尚且缺乏,所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研究领域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基于这一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施行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与效果。一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新鲜事物,从施行之初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枯燥的课堂教学来讲,科技创新计划的施行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调查工作,这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技创新计划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申报相关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逐年高涨。能够讲,人文社科类
2、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施行激发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吸引学生把注意力从书本知识转向社会知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二学生科研立项的质量逐年提高,研究方法不断改良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施行之初,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项目感到非常迷茫和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施行,通过几届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完成经过中不断积累经历并进行互相的教授与沟通,如今的学生在相关项目的选题、研究经过和成果总结等方面都越来越成熟,相关项目的完成质量逐年提高。三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展,社会责任心逐步加强通过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施行,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展。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
3、类专业为例,学生的研究方向囊括了林业发展、农村发展、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研究课题包括了天然林立法、湿地立法、生态公益林补偿、动物福利制度、外来物种入侵、二手房买卖、小广告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学生在课题研究经过中对社会热门问题开场有了本人的考虑和判定,并努力通过本人的调查来探究事实真相,学会使用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对社会有了一种人文关心,开场意识到本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四学生提交的课题材料逐步成熟与规范,培养了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施行,学生所提交的课题申报材料和项目结题材料越来越成熟,学术规范遭到重视,培养了学生严谨、
4、认真、踏实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这将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身。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施行中存在的问题固然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施行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施行经过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在选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的较多“硬伤,有待认真反思并加以改良。一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选题过大,研究难以深化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设立的项目普遍存在选题过大的问题。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有些学生申请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研究“湿地保护研究“保护地立法问题研究等课题,都是以一项系统工程作为研究对象,范围过于广泛。学生往往
5、以为立项题目大则容易搜集资料,研究即有章可循、相对轻松。殊不知庞大的论题难以把握,在研究时缺乏重点,只能浅尝辄止,难以到达一定的深度,无法成为研究中的精品。片面追求专业化,脱离日常生活实际学生在选择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立项题目时,往往注重考虑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能否相吻合,以图在立项申请时占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申请的课题大多与林业、环境有关,而学生平常很难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对实务问题也了解不多,如此专业化的选题有可能超出学生的把握能力,在其研究经过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反而会对学生自自信心的培养以及研究能力的锻炼产生不利的影响。专业跨度过大,不同专业的联合研
6、究难以实现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一些选题专业跨度过大。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申请的有关外来生物入侵、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题目,都需要对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知识有所了解,而法学专业学生通常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进行课题研究时会面临过多的困难和障碍,甚至于无法完成研究。固然如今鼓励多种学科背景的学生联合起来开展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但是由于大学生受本身能力的局限,很难实现知识上的综合运用与融会贯穿。再加受骗前的相关管理制度只注重扶持项目主持人,对项目参加人没有给予过多的利益,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合作意识,难以组成团队进行联合研究。选题重复较多,所关注的问题较为狭窄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
7、技创新计划研究项目的创新性不够。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的选题重复性较严重,外来生物入侵、生态公益林补偿、城市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选题在每年的科技创新计划研究项目申请中都会出现,而且在研究上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新意。这讲明学生的研究视野仍然不够开阔,遭到一定局限。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忽视文献研究,缺乏对现有理论的总结与梳理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提交的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申请材料和最终研究报告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固然在形式上学生会列出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但是本质上并未仔细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献内容,更谈不上深化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共性与差异。这讲明学生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严
8、谨性。严谨是学术研究必备的条件,也是学术精神传承的要求,所以严谨性对大学生的研究工作来讲是不可或缺的要求。实证研究流于表象,难以深化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经过中,与单纯的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相比拟,学生对实证研究更感兴趣。由于有实证资料,就能够做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方法容易把握,分析途径也容易切入。在实证研究方面,学生采取的主要是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通常,学生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比拟用心,但是在调查问卷的对象选择和发放方面往往比拟盲目。例如,有的学生仅仅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这使调查对象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调查结果也有失偏颇。而学生在访谈对象的联络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难度,这使访谈对
9、象的选择遭到限制,往往仅仅局限于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其他利益各方的诉求则被忽视,进而导致访谈的最终结论难以客观准确。不注重方法论,忽视研究方法的使用与贯彻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为例,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经过中,学生更侧重于传统的法学研究,而对方法论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样,在相关的法学教育中也缺乏相应的内容。这都导致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课题研究经过中往往忽略研究方法的使用与贯彻。缺乏方法论的指导,研究方法不能以一贯之,则研究经过就不具有连贯性,研究成果也难以严谨、客观。三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注重立法研究,研究内容避重就轻以北京林业大学法
10、学类专业为例,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课题研究在最后的结论上大多定格于提出立法建议,动辄要求修改现有法律,或是干脆出台一部新的法律,而对现有法律制度的施行经过和施行效果缺乏深化的调查与评价。立法建议的重要性当然不可否认,但是遭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迅速施行。所以这样的研究结论最后往往流于空谈,效果无法检验,对问题的解决也是于事无补。研究结论以点带面、挂一漏万由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选题往往过大,所以学生在课题研究经过中通常会自行将论题加以限缩,但是为了使最终的研究结论与题目相符,学生又会将一时一地的分析推而广之,设定为普适性的经历,进而得出一个大而无当的结论。有的学生的课题研究
11、往往仅关注影响因子中的某一要素,而忽视了其他要素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课题研究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一味追求批判的新意,缺乏科学的基础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经过中,学生惯常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对现实问题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进行审视。例如,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往往只是从一些学术资料出发,对现实制度进行大肆批判,并不讲究制度背后的支撑因素究竟是什么、现行制度在现实中能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是将怀疑等同于批判,将合理怀疑变异为一概批判。批判的精神对研究者来讲是必要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品质,但是批判应当是经过调查分析之后完成的。假如没有本人的调查分析,没有把握第一手材料,而
12、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固然秉承了批判的精神,但是忽略了科学的内核,也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三、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施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历缺乏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神缺乏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从学生本身的角度来讲,受专业知识积累不够、生活阅历浅的限制,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化、对社会问题不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研究对象的认知。同时,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整天繁忙于上课、考试以及考研、找工作等常规性事务,而投入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研究中的时间和精神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质量。二指导老师未充分
13、发挥指导效能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指导老师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指导往往集中于“一头一尾,即对学生的课题申请和成果总结阶段进行指导,而对研究经过这一中间阶段缺乏必要的指导。同时,老师的指导内容大多局限于提供一定的思路、审查相关的材料,而对学生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进行研究的基础文献总结等缺乏必要的指导。三传统的教育形式桎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从根本上讲,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科研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科研能力缺乏,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施行的应试教育造成的。从小学到大学,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以灌输式为主,考核方式都是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
14、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严重缺乏,所以不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进行拓展性考虑。四对科研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是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当前,从学生、老师到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这阻碍了大学科研教育的整体发展。大学生往往以为,国家或是学校提供资金的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唯一表现形式,只要那些成功申请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学生才有资格从事科研活动,其别人只能在门外旁观;同时以为学校对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要求不过是在考试之外设置的一种辅助的考察形式。因而,大学生固然对申请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热情高涨,但是假如未能申请成功,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放弃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当然,导致这种
15、情况的客观原因可能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科研教育缺乏经费支持,使除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之外的科研活动难以开展,但对大学教育的误解、对科研教育的忽视也是不可否认的主观原因之一。老师对科研教育存在同样的认识误区,以为科研教育是课堂之外的事情,仅仅将其等同于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指导,而忽视了在平常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科研指导与训练。其实,对老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不仅仅意味着老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同等重要,还意味着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都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同样,高校对科研教育的认识也仅仅是将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定位为课外活动。固然高校在修订教学大纲时,逐步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和增加
16、实践教学学时,同时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挑战杯科技大赛以及各种论文评奖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是作为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的,其重要地位仅仅体如今活动成果能够作为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补充上。因而,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思维形式,意识到科研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知识教授同等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各方对科研教育重要性的忽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导致了科研活动在大学教育的全经过中仅占据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也使科研活动的介入仅仅成为少数大学生的专利,而不是全体大学生积极介入的普及性行为。这最终导致高校缺乏开展科研活动的气氛,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施行质
17、量的提高。四、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施行的改良建议一对学生的建议选题宜小,研究方法宜简,研究结论不宜夸张大学生在初次进行科研尝试时,首先应当将选题限定在一定范围,切忌贪大贪多,由于小的选题更容易把握和完成。尤其是在施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经过中,大学生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从普通的社会问题入手确立选题。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本身的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选题,所以容易搜集到丰富的信息资料,研究起来会比拟得心应手。同时,相对其他研究方法而言,实证研究的方法比拟容易把握,同时对大学生的能力锻炼较为全面。例如,调查问卷的设计需要学生全面把握所研究的问题,这个
18、经过使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锻炼;而发放调查问卷的经过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总结与分析问卷结果、完成调查报告的经过则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因而,在没有把握其他研究方法之前,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是较为便捷和高效的。此外,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根据调查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恰当而严谨地做出评判并得出研究结论,要尽量避免夸张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不要过分地拔高结论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未知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属于被动学习。而在大学,固然传统的
19、灌输式教学形式仍处于重要位置,但其决定性作用正逐步消减,自主学习形式已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导形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强调。因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学习形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其科研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其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观念,进而有助于为大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创立良好的开端。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组织与协调能力如今的大学生往往个体意识比拟强,团队意识相对较弱,缺乏与别人合作的意愿与经历。但是,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20、。因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注重培养与别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这也是大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二对指导老师的建议相关调查显示,没有老师指导是导致学生不知怎样开展创新项目研究的主要原因,也是阻碍学生介入科技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老师的工作重点是育人,教书只是到达育人目的的手段。因而,老师在完成本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学生需求的互相融合。老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其中应当包括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当贯穿于教学的整个经过,要从点到面给予全面指导。这种指导包括个方面:一是在课堂
21、上对所有学生进行普遍的科研培训,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指导;二是专门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包括课题申请、研究经过的开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等方面的指导。三对学校的建议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以及学生从中小学教育阶段沿袭下来的被动式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应当通过从书本知识讲授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大学应当明确本身在学生学习阶段中的转折性地位。大学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既是学习的场所,也是一个职业训练场。在这里,学生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完成转变,而
22、大学则应对学生的这些转变发挥推动作用。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中融入科研需要高校应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中考虑学生的科研需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空间。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同时也需要解放时间和空间。太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容易使学生疲于上课、疲于考试。因而,高校应适当减少总学时和学分的要求,重点减少课内学时和学分,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改革考试制度,以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在考核方式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手段,以激发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笔者以为,利用平常成绩来调整学生考试总成绩是一个不错的手段,但是平常成绩不应以出勤率来认定,而应结
23、合学生的发言、讨论、提问情况以及课外论文的完成情况等予以评定。另外,笔者以为,应当提高结课论文写作在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效用。对文科学生而言,年的本科学习中总有几门课程是以撰写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假如每一次都能够充分利用结课论文的完成经过进行发现和总结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那么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有益的。可惜的是,当前老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老师往往将其单纯地作为评定成绩的根据,而学生也只是将其作为拿到学分的一种手段。这使结课论文仅仅成为学生通过课程考核获取学分以及老师评判学生课程成绩的一个工具,丧失了其真正的运用价值。改革老师的评价体制,以鼓励老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应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师评价机制以及采取配套的保障措施,如提高老师科研教学工作的评价权重,制定倾斜政策使老师为学生科研教育付出的努力得到回报,进而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不断开拓教学思路。总之,高校、老师和大学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不仅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赞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合同法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