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成果评估论文(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科学成果评估论文(精品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科学成果评估论文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种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核心期刊发表、评奖、课题来源能否作为论文的衡量标准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包括:将论文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将论文写成了工作经历总结或理论宣传文章、论文中缺乏基本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论文的理论前提不可靠或是错误的、把新华字典、当代汉语词典作为理论根据、不会写绪章、忽视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非必需地引证和阐述本人导师和可能评议论文的教师的论著、对论文的难度作出评估、对论文的难度作出评估、对论文的研究成份进行评估、有的学校硬性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够作为毕业、晋升的条件等,
2、详细请详见。摘要本文归纳了近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类问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一系列评估标准。作者以为,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需要借鉴这一评估标准,以提高论文质量。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院系要求论文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获奖、来自较高的课题级别等等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实论文的价值。关键词学术论文评估标准近年中国大陆招收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数量急遽增长,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与本科生相当;而研究生导师,即便破格提携,增长也是有限的。初带研究生的生手导师较多,怎样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十分是毕业论文的水平,已经成
3、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里谈谈常见的论文写作中问题,以及评估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准,沟通一下,供同行们讨论。1、新闻传播学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存在的九种问题我近年评阅硕士和博士论文近百篇,存在的问题能够归纳为下面九种:一,将论文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固然处于学习阶段,但硕士、博士论文无论怎样属于学术论文一类。而如今一些论文,有的很像教材,将某一论证对象从定义、重要意义开场讲起,方方面面都讲到,讲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读物,对某一别人的研究成果十分是外国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绍,介绍完全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有一篇关于探险报道的硕士论文初稿,从什么是探险、什么叫探险报道、探险和探险报道的历史开场写起,然
4、后是详尽的关于探险报道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直至采访时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写到了,相当全面。写完了,文章结束。另一篇关于世界性通讯社的博士论文,叙述了各大通讯社的历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数百字的段落“论证几句,论文就算写完了。没有提出本人的新观点、新发现,也没有研究的新视角。这样的论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二,将论文写成了工作经历总结或理论宣传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读研前是做宣传工作的,或者担任领导干部的文字秘书,这种工作经历使得作者写的论文,文字流畅,话语是成套路的,诸如:在形势下,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以为指针,做到打实几个重点、突出几个、落实几个等等。读了文章,好象在喝白
5、开水,除了有些词句漂亮外,实际上并没有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新视角。例如有一篇关于舆论监督的论文,作者为了在第一章显示论证的理论性,三个小标题分别是:舆论监督是生命、舆论监督是旗帜、舆论监督是保证。但是舆论监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没有讲出来。由于作者真心诚意地以为,这就是“理论论证,报纸上理论版确实尽是这类“理论文章,有些还是级别较高的党政领导人的文章。有一篇阐述某报纸论文,本来是能够写成学术论文的,但是作者陷到这个媒体里太深,进去出不来了,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用学术目光来观察问题,当谈到这家媒体存在的意义时,小标题是“的理论意义,内容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分别为该单位的题词。作者误以为,高级领导人题
6、词,就是“理论。这种情况与中国大陆的新闻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传、商业公关与新闻报道混淆有关,每年在论文中这种类型的所占比例也较大。除了学生的问题外,这与部分导师本身就在详细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对于学术研究不够熟悉也有关。因而,需要强调区分学术研究论文与政治宣传、企业公关文章,有时它们都叫“理论,但所指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三,论文中缺乏基本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一些论文,分析太缺乏本学科和其别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仍然在使用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学时代学的群众哲学常识,来“分析问题。不能讲他们讲的不对,但是实在没一点学术研究的味道。这种情况到了写论文的
7、时候再纠正,已经晚了。这反映出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理论教育较为薄弱。从入学就应加强学术理论思维的训练,将文科的基础知识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四,论文的理论前提不可靠或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即便行文、详细论证和构造不错,由于论文的立论不成立,全盘皆败。例如一篇阐述古代文论对现作启示的论文,将韩非谈到“文章怎样的一段文字作为“纲,展开来写。显然,作者误将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为如今的“文章先秦文献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这个理论前提一错,后面再如何写都没什么意义了。另一篇论文,阐述舆论学的发展历史,谈到18世纪西方第一部使用当代“舆论概念的著作,根据别人的介绍,将作者对舆论的划分“公意
8、与“众意,抄写中误为“众意与“民意,没有再看原著,就论证起这两个抄错的概念含义怎样不同。一开始就出现这种理解错误,后面的阐述自然跟着错。这与学术研究存在不同意见是两回事。不同学术争论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实,包括事实本身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公认的原因,总要正确。理论前提最少能够自圆其讲,也就是能够“成立,不然就没有共同的讨论基础了。五,把新华字典、当代汉语词典作为理论根据。不少作者在讨论论文的基本概念时,并没有理论根据,常把字典、词典作为论据,试图证实什么。我们写的是学术论文,不是小学生学习一个字词时查字词典那种情形。为了理解一个概念,阐述中能够涉及这个词汇的语法构成和意义解释,但这只是这个基
9、本学术概念的技术性解释,读者将等待着关于这个概念的真正学术性阐述。然而,经常查了字词典后,关于基本概念的解释就算完成了。如今新闻传播学文章中常出现“性的概念,创造和使用很随意,缺少科学内涵,这是造成论文学术价值评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六,不会写绪章。任何文章总要有一个开始,学位论文的开始通常要求有一篇绪章叫序、序言、前言、绪论、绪章等等均可,这篇绪章的任务是交代本人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经过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本人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构造,以及其他需要讲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但是如今不少论文的绪章,写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谢之类,或者
10、是发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论文。对绪章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就是逼着作者必须考虑本人能否做了文献检索,论文能否提出了新观点。七,忽视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往往有这种情况:论文的“参考文献没几篇,但是文章却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讲得头头是道。这是由于知道得太少,胆子越大的缘故。这样的论文中通常矛盾很多、别人但是作者不知道已经阐述过的东西较多但是往往有明显漏洞,可是作者本人感觉良好。 “参考文献不是论文的形式主义的部分,而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考察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看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能否本学科的代表作,可以以从侧面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能否严谨。假如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没有开列出几篇东西,已开列的
11、也不是代表作,而且编排没有规范,那么一定程度上能够判定,这篇论文的水平高不了。八,非必需地引证和阐述本人导师和可能评议论文的教师的论著。假如恰好论文涉及导师的研究领域,而且导师确实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观点,学生引证是正常的。但是如今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即不少论文的选题与导师或其他相关教师的研究没有直接联络,或者他们的论著并不是学界的代表作,学生却千方百计要引上几段,有些引证的内容就是大白话,谁都会讲,甚至连导师论著中的“俗话讲都引上了。关于非正常引证的动机是复杂的,F.索恩Thorne曾归纳了六种非正常引证的动机,情况如下:为阿谀某人引用;以自诩为目的引用;为互相吹捧而带有偏见的引用;为支持某一观点
12、牵强的引用;为维护某一学术研究派别利益的不正常引用;因迫于某种压力的引用。1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类非正常引用不可能反映与研究对象的真实联络,最终影响论文分析结果的客观性,玷污学术研究九,写作中缺少“假设论敌的意识。于是,写作时只考虑有利于本人观点的一面,有意无意地回避不利于本人观点的材料。这很容易被别人捉住作者论证中的缺口。假如每阐述一个问题,本人多想想,别人会就这个问题给我挑什么缺点,假如每一个问题在写作时都这样自我提问,文章就会论证得较“圆,逼着本人治学严谨些。2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采用“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2,
13、对学术论文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若了解了其构造要素,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就会有一种学术标准进行自我衡量,以保证论文至少像个论文,多少有些创造性。社会科学成果评估体系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首先考察论文的规范性。这里的规范性,不仅指引证的规范,而是指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学术引证规则这三方面的情况怎样。能否充分占有资料,这本身就是论文的最大规范问题。不充分占有资料,十分是不占有最新的资料,无法保证观点的创造性,有些结论可能是很多年前就已经有的了;或者造成论文低水平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当然仍然能够写上很多话,但这无论怎样算不上有水平的论文。这三方面的论文“规范,从一开场就将那些不占有研究资料
14、而拍拍脑子随意想出若干“性,或随意地从个别事例推出整体的文章,从学术论文中予以排除。资料的占有和分析,本质上是要求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或对现实有所了解,防止研究者因某些局限而忽略必要的事实,疏漏某些可能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些关于论文的规范性考察,并不等于论文就具有科学性了,但是它会影响到论文结论的科学性;而且,规范的论文也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较为明晰的学术发展脉路。第二,对论文的难度作出评估。假设第一关过了,能够认定算是学术论文了,那么马上就面临第二个问题,即这篇论文实际付出的精神有多大?一般地讲,付出精神大的研究,其成果的质量也较高。这里的指标有两项,一是论文的规模,一是论文的复杂程
15、度。这里的“规模,不是指介入人数的多少,而是指研究本身所要操作的概念、事实要素或实证研究中的变量等的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越多,规模越大;反之越小。这是考察作者研究能力的一种指标,并非文章越长规模越大。有时一篇论文并不长,但是需要很多论据,必须论证得当,它的规模就属于较大一类。例如关于北京“新疆村的研究论文,涉及人口、经营规模、材料来源、语言和文化生活、社会管理系统、雇佣关系、同胞关系、家庭、生育、宗教、民族政策、法治、饮食等等,必须处理这样多的因素。因而,能够认定该项研究的规模较大。这里的“复杂程度,不是指涉及面大有些选题涉及面较宽,但是逻辑关系简单,分析起来并不困难,而是指需要处理的因素之间
16、逻辑关系复杂。有些看起来不大的选题,假如其中要讲明的各种关系较难把握,那么应当讲其复杂程度较高。例如“我国的地下色情产业这个社会学选题,它似乎算不上重大选题,但是真正研究起来,要处理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关系越复杂,需要运用的知识量、知识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就越高。第三,对论文的研究成份进行评估。一篇论文,不一定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些成份属于是在普及某些知识,或者仅仅提供了一些资料。根据智力对材料加工程度的差异,研究性质成份是指论文中提供了新的认识的那部分。因而,需要先对论文的研究成份的多少下一个断定,这里提供了四种选择:25、50、75、100。看来还是简单了些,但重要的不是划分研究成
17、份占多少的讨论,而是要在观念上学会区分研究、普及、资料这三种不同的成份,努力使本人的论文增大研究成份。一般地讲,硕士论文假如有50属于研究成份,可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这里需要讲明:并非只要属于研究成份就好,同样属于研究成份的部分,水平高低差异很大,这里还要有其他的衡量标准。第四,考察论文的科学性,即可靠性。这需要根据对论文研究性、普及性和资料性成份所作的划分,分别评估。假如确定成果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类,就要首先对成果研究部分的科学性进行评估。这里有五项标准。1,基本理论根据或前提的可靠性。提出这一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在于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论文中详细概念没有发现不成立,论据也颇有力,论证不能讲不严
18、密,方法也有效,但是由于理论前提不可靠,实际上一切皆不能成立。例如若有人提出“太阳黑子活动决定经济发展的假设,这完全能够通过计量经济分析证实该假设成立,而且在统计学上确有明显性。但是这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可靠的理论前提。2,概念使用的科学性明确、严谨、有效。概念是任何论文的基本单元,将概念的“明确、严谨、有效要求联络在一起,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概念需要很好地反映特定事物的范围或本质,仅仅做到“明确是不够的。有的很明确的概念,不具备处理、解释其定义范围内事实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讲明结论。一些文章中常见的脱口而出的一连串“性,就属于这种情况。3,论据理论或事实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这
19、里的“可靠、充分是对论据讲服力的衡量标准。“权威人士的话,能够作为辅助的论据,但不宜单独作为论据,就在于它固然通常是可靠的这里是指真实,但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4,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和完备性。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标准,一是详细论证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是论证的整体充分,没有空缺。5,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里的两个标准,前者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例如考证某一事物为历史上的第一,方法上就要保证是对全部资料进行了检索和分析,而不是只根据部分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证调查的推论,则不能超越原抽样的总体范围,否则便不可信。所谓“有效,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正好能够讲明作者要证实的论点。显然,研究方法
20、的科学性,不在于它能否复杂和新鲜,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讲明论点。当然,并非每种研究成果都适用于这五项,前四项一般适用于理论型论文;实证型论文需要重点考察第五项,而前几项可能不全适用于对它的评估。第五,对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估。这里也包括五项标准。这是对该论文知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定,包括论文对学术发展的奉献程度-学术价值、论文对社会发展的奉献程度-社会价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行专家组能够对论文的学术价值提出若干评估的衡量标准,但是社会价值是难以详细分解的,由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不是“社会价值需要的“主体。因而,这里涉及学术价值的前四项较为详细,关于社会价值的后一项相对抽象。1,问题提出或选题对学科发展
21、的奉献。某个学科的学术发展,提出问题本身假如带有启示作用,经常有力地推动学科整体的发展。为什么讲论文的选题很重要,原因也于此。2,所提供的新事实、新知识对学科发展的奉献。这是针对某一类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的,它们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新事实或提供新知识,例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学的论文中,有一部分也需要用这个标准衡量。3,所获得的新认识新结论对学科发展的奉献。这是针对另一类论文的,它们主要在观念领域有所创新,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世人和学科有启迪作用,例如哲学、文论、政治学、法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论文。新闻传播的论文中,有一部分需要使用这个标准。4,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
22、方法对学科建设的奉献。这是针对所有论文的。我们很难要求每篇论文都能提出新观点、新事实、新知识。但不少论文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或者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给人以启示,那么这类论文也应该肯定它对学术发展的奉献。5,论文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这里的含义是:对论文所获得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作用的可能性作出综合判定。这只适用于纯应用性的论文。一篇学术论文,假如在以上五项中有一项能够作出一些奉献,应该是很成功的了。因而,在衡量本人成果的价值时,要有自知之明,感觉在某一项可能作出些奉献,就努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争取有所收获。全面追求“奉献或追求很大的“奉献,很可能结果是完全没有“奉献。十分在自我感觉非常好
23、时,更需要正视这五项衡量的标准。第六,关于论文中普及性成份和资料类成份的评估条件。普及性知识和资料类成份,并非没有价值,但不应在学术论文中占主导,不然,就很难讲是论文了。假如本人的论文中有普及性和资料类内容,也要尽可能使之可靠和严谨。下面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评估标准: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对原成果概括和转述的准确性。2,介绍阐释的明晰性。对论文普及性成份的价值评估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奉献。2,对解决某一详细学术问题的奉献。3,论文普及性成份的社会价值。对论文资料类成份科学性的评估条件:1,所提供资料的可靠性。2,资料选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资料处理的科学性。对论文资料类成份
24、价值评估的条件:1,对开拓学术视野的奉献。2,对知足学术研究需要的奉献。3,论文资料类成份的社会价值。3“核心期刊发表、评奖、课题来源能否作为论文的衡量标准如今中国大陆有新闻传播院系的大学,对老师的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的衡量标准中,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或者评委成员大多以为到达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水平,或者发表的东西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或者研究本身是某一级别的课题的一部分,会在论文的评价上给予十分看待。有的学校硬性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够作为毕业、晋升的条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往往也会加重对论文评价。这些衡量标准,在如今中国的国情下,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根据。由于现有的国
25、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新闻报道或评价,以及课题来源等不一定来自科学共同体指本学科最具权威的专家组的判定和决定;目前中国大陆的学术刊物能否“核心期刊,并不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它们的认定遭到较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制约;学术评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非学术因素,某些有价值的论文,恰恰可能存在争议,而评奖通常给予了争议较小的;课题来源和级别只反映政府管理机构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和导向,难以证实论文的学术价值;媒介的报道或评价不能反映论文的价值,由于记者的评价是非专业的。所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一评估体系,暂时不采用这些间接指标。学术同行引用频率本应当成为评价论文的重要标准,但鉴于目前中国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界尚无社
26、会科学引证系统例如美国有(社会科学引证索引),并且研究者尚未普遍遵循研究规范,如今暂时也没有将同行引证作为评估标准。既然如今不少大学要求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要求获奖、要求较高的课题级别和媒介报道等等评价要素,论文的作者很难不去追求。但在舆论上,我们需要做一些工作,至少在认识上要清楚,这些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证实论文的价值。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估体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解决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评估,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这要以社会环境整体宽松、人们的心态较为正常为前提。假如只允许一种意见存在并且人们都一致赞同这样的做法,或者人们普遍地处于某种激昂和偏执
27、的状态,再完美的评估方案也会评出特别荒唐的结果,由于可能会出现密尔J.S.Mill所讲的“多数的暴虐现象3。另外,为了保证这一评估体系的公正,需要评委的数量相对多些。假如委员人员太少,每个评委的权重就会过大,自然影响评估的公正性。其他参考书目: (1)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林学谛著(环境、交往与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 (4)M.尼尔.布朗(走出思维的误区),张晓辉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5)金观涛、刘青峰(论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方法/发展的哲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6)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李银河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柯惠新等(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李茂政(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论的相容性及内在联络性),(第二届两岸传播媒体迈向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169-180,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编印。 (9)陈力丹(硕士论文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