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一、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货币论范式在传统政治经济学要义中,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的货币分析范式基础是货币流通理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经历了简单或偶尔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这一演化历程之后,开场以正式身份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有着其围绕商品流通实际需求的流通规律。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而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之后,在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基础上,其发行量应限于它所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假如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据此,马
2、克思以为,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讲,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而,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1154。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绝大多数都从货币流通的视角来研究传统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通货膨胀,仅有少数学者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角度来审视通货膨胀,但仅是分散在一些论文中的部分段落之中,并未构成体系,更谈不上研究范式。在当代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作为一种“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显著地上涨,其本身是一个涵盖商品和货币的二维量:商品本身价格上涨和货币相对价格下降。单一地从货币本身价值视
3、域来审视通货膨胀这一范畴,不免导致一种一维化倾向,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注重整体性的逻辑,而且也难以深入地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因而,整理和归纳马克思价值理论中与通货膨胀具有密切理论脉络的部分,并最终构成一种范式的导向,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现代的新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二、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价值论范式关于价值的决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分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又进一步说明了商品的交换根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价值的构造是c+v+m(c为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v为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
4、价值,m为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这个构造中,c+v为成本价格,即企业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消耗,m表现为利润p。价值构造决定了价格构造,p=k+l+s,其中k、l、s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奉献者的收入,即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从政治经济学逻辑上看,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通货膨胀的价值论分析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价值到价格的抽象推导脉络,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价值构造到价格构造的详细分析经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首先明确最为重要的一点,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格分析与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价格能否对应的
5、问题。众所周知,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是单一产品或要素市场供求平衡所构成的平衡价格,与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应构成的全社会总体平衡价格水平并不对应。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价值作为由抽象劳动创造、由最具一般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构成的范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一般性,作为其表现形式的价格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一般性。宏观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即“一般价格水平的显著持续上涨,这个“一般价格水平是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加总的平均数性质的物价指数,具有高度的代表性、抽象性和一般性。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价值及其表现形式“价格这个最具一般意义的范畴去推断“一般物价水平这另一个具有一
6、般意义的范畴,较之单一市场价格推断总体市场价格而言,具有逻辑上的自洽性。而从市场价值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以为,“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的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2,即市场价值是由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这里,市场价值与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把各种生产条件下的产品生产量作为权数而考虑进去。英国经济学家鲍尔以为,在通货膨胀问题上,“我们应当将一般价格水平看作某种平均价格,并考虑它囊括了哪些价格,这些价格怎样加总一般价格水平需要反映多种价格的行为,而且我们还必须将这些价格进行某种形式
7、的加总。各种价格的重要程度并不一样,因而,通常有必要将一般价格水平表示成各种价格的加权平均值,这样每种价格的变动对整体的奉献就与其重要程度对应起来。3在概念界定上明确了之后,能够展开进一步的分析。1价值构造分析。(1)劳动力价值分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是劳动者活的劳动能力,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复原为生产知足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时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为,构成劳动力价值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庭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为使劳
8、动力获得一定的技能所需的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经过,以上是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基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导致劳动力价值变化的条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只要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变化了,劳动力价值才会变化;而要使这些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只要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当代产业部门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分工的专业化,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总体上保持着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意味着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越来越多,但所构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进而平均物化到单位生活资料消费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
9、生活资料消费品中的价值量就越小。因而,从以上分析来看,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和科技革命的深化,在技术创新、分工合理化、产业构造优化等因素作用下,决定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消费品的价值量是不断减少的。价格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假如根据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二者同向变化的论断,则价格应该越来越低,若按此规律则通货膨胀不会发生,而事实是“生活资料消费品的价格在不断地提高,这意味着,价格与价值固然是表现形式与内在本质之间的关系,但也会出现背离。这种“背离,绝不是一种割裂的关系,而是在外生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趋势的一种偏差。(2)转移价值分析。与劳动力价值不同,这部分价值主要是指消耗并转移到新的产品中的生产资料
10、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一起构成新产品的成本范畴,是新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所以涵盖的范围很广,详细包括土地、矿藏、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等。这种“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即马克思所阐述的第I部类,即中间产品的生产行业,在现实中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采矿业、能源行业及部分房地产行业,如前所述,劳动价值理论同样适用于对生产资料的价值分析。在经济分工全球化、资源配置国际化的背景下,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先进技术已不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技术流动速度与创新速度较之以往大为加快,世界范围内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单位生产资料
11、新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而降低了单位生产资料新产品的价值量。与劳动力价值类似的是,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生产资料新产品价格,未能随价值的降低而同步趋于降低,反而呈现外生因素作用下不断升高的趋势。因而,从整体趋势下的生产资料总体价值量来看,其随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则在生产生活资料经过中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亦随之减少,产品中属生产资料转移而来的价值量亦呈不断减少的趋势。2价格构造分析。劳动力价格理论是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起点。马克思对待工资与他对待价值、价格、剩余价值、利润等范畴一样,均采用“质与“量的双重分析。“质的分析是为了讲明工资现象的本质,“量的分析是为了讲明工资形式
12、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章中系统地分析了工资的“质,以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并在形式和现象上错误地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马克思指出,工资的这种歪曲的表现形式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掩盖了真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西方经济学的辩护措辞。马克思阐述的“工资不是个体工资水平,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劳动力价格范畴,符合通货膨胀的界定要求。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工资亦受生活资料价格的影响,根据(资本论)所指出的构成劳动力价值的三项内容,其价格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价格工资的变化。无论是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价格,还是维持劳动者家庭所需的
13、生活资料价格,以及劳动力获得技能的教育培训费用,均发生了较大幅度上涨。这种上涨体现了资源稀缺性引发的生活资料消费品供求关系变化,能够视为一个外生的冲击。从现实来看,技术创新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固然降低了生活资料中日用消费品的价值量,但人力资本投资层面的行为引致了教育培训等费用的大幅提高,进而直接大幅提高了劳动力价格。因而,对于创造“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范畴而言,外生供求冲击下的日用消费品价格上涨和内生人力资本投资驱动下的教育培训费用上涨,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预期,加之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构成了劳动力价格工资的上涨机制。价格是价值的表现,但价值规律并不要求价格在任何个别场合都必须与价值相符或
14、一致。价格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或上下偏离是常态,而供求机制是决定价格围绕价值中心波动的调节因素。马克思以此对价格波动的阐述亦道出了劳动力价格工资随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基本逻辑。在这方面,马克思在其关于资本积累理论中有过重要阐述。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的价值构成,并反映着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主义积累经过中,价值规律作用下,资本家为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和应付剧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以扩大机器设备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与之对应,劳动力投入比例则相对减少,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减少,这一资本经过中既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又出现了劳
15、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加的趋势,其结果必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出现大量的、相对于资本需求而言的相对过剩人口。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现役劳动大军之外的“产业后备军,马克思以为这是一个“雇佣工人工资水平大幅降低,处于社会的较低工资水平甚至贫困线下面,阶级中的贫困阶层,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增长导致的社会贫富阶级分化。这是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中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分析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尤其是劳动力价格工资波动的部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资率下降的趋势。单纯意义上的工资水平下降绝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工资率还包括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宏观层面上经济周期的变化
16、,以及工人本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经历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的周期循环,产业后备军的规模也相应地收缩和膨胀。在繁荣时期,产业后备军的规模相对收缩,工资水平上升;而在传统意义上的危机时期,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产业后备军相对膨胀,工资水平下降。在整个经济周期长度内,工资水平则与劳动力价值相适应,并围绕劳动力价值波动。这就是服从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的资本主义工资运动规律。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波动中增长的总体态势,主要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黄金增长期和低迷趋缓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期,失业率下降,工资水平上升,产业后备军规模和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而在经济萧条期,由于工
17、资黏性的作用,固然产业后备军的规模仍在扩大,但工资不随有效需求的减少而下降,甚至出现了高工资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这讲明了资本积累经过中存在高工资率不随产业后备军规模变化而趋于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的内在逻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当代经济增长经过中,劳动力已不再是简单的成本要素,而是提升为复杂的劳动投资,知识积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其主要作用在于:一般知识能够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专业化知识会给个别厂商带来超额利润,这体如今生产中的一般知识上,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培训能够构成专业化的、特殊的、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区别于原始劳动的人力成本。这
18、一经过区别于以往劳动力价值构成经过中的技术操作学习的简单劳动,是一种对于专业化知识的投资积累的复杂劳动。这种以复杂劳动为本质内涵的投资在本质上类似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不仅因更为复杂的抽象劳动增加而直接提升了劳动力价值,也因复杂劳动投资于劳动力各项费用支出增加而直接提高了劳动力价格,这亦是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价格水平提高的经过。众所周知,“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个黄金增长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调节学派以为,在“黄金年代中构成了一种“增长的良性循环,即以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为基础的生产率增长,与生产率增长相联络的工资收入增长,以及由工资增长带来的大规模需求的增长,用于
19、改良大批量设备的投资以及生产率的进一步增长等等。这种与生产率相伴生的工资增长正是得益于复杂劳动投资引致的劳动力价格提高。这种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是造成通货膨胀的重要诱因。综合来看,由价值构造到价格构造的分析是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价值论范式的基本脉络,价值构造的变化未必会和价格构造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文的前述分析中就体现出二者的相反的变化趋势。但从一种理论范式构成的角度来看,价值构造价格构造的分析主线和逻辑脉络无疑将会丰富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的关于通货膨胀相关理论,进而推动现代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三、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价值论范式的实践维度以上的分析其实讲明了
20、这样一个问题: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审视,在价格随价值变化而同向变动的规律之外,产品所内含的价值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在实践中“生活资料消费品的价格在不断地提高,二者出现了背离的状况,但并未脱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这种背离突出了市场因素,恰恰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导致通货膨胀问题的外生因素,因而,从治理通货膨胀的实践维度能够提出如下途径:一般而言,价格作为市场经济下配置资源的基本杠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其本身的市场化,应以推动基础性要素价格改革为重点4,通过深化微观主体改革、培育竞争性要素市场,以及完善监管机制等途径,基本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一个竞争充分、具有足够广度和深度的要素市场是各类要素价格市场化定价的基础。推动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目前来看,多数定价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领域,也是市场准入限制较多的行业,从公用事业、能源资源、电信服务到金融市场,都是如此。这表明,价格管制和市场垄断的互相伴生性,也要求深化价格改革必须打破行业垄断,鼓励竞争,充分释放市场主体对各类生产要素的供应和需求,进而为要素价格市场化奠定基础,为实现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提供有效途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