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化哲学论文(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文化哲学论文(精品).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马克思文化哲学论文一、文化本质:人的“实践化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最大的不同之处。人们普遍以为,实践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能动的物质交换经过,这当然没错,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具有更为丰富而深入的意蕴。首先,实践具有主体性。马克思所言的“实践不仅是指practice改变客体的活动,还指praxis原来词义是指对某一学科的实际运用或练习,也指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的实践人类自我完善的创造性活动。两种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经过。Practice是最基本的实践,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最普遍的联络,是外在的实践。Praxis是在Pr
2、actice的基础上发展了的实践,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区别,是人内在的实践。这种实践是主动的,是“真正的生产,人以表现本身的气力、完善本身发展为目的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其次,实践具有双重性:肯定性与否认性。肯定性是指人通过实践来表现和确证本人的本质气力。否认性是指人的自我否认,分为积极的否认性和消极的否认性,积极的否认性是指能够通过再实践到达完善,使人得到发展。消极的否认性是实践的异化,是指人对本人的实践结果失去控制,发展停滞了,人仅仅处于生存状态。实践的肯定性是历史的、相对的。否认性是绝对的、始终存在的,而人类历史的发展源于人类实践的积极的否认性。最后,作为一种否认性的人类主体性活动,实践
3、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倾向。实践的批判性不仅体如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还体如今内在的自我批判上,要求人们对实践本身采取行动,使实践向积极、肯定人的方向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由天生确实定的本能规定的,而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在文化的创造中生成的,详细体现为人的自我创造性、历史生成性和整体性。二、从实践的批判性到文化的批判性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与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批判不是从理性出发,最终目的也并非要通过理性上的超越来到达对绝对精神的印证,而是从实践出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实践上的超越。所以,马克思提出了他著名的实践批判宣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4、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历史唯物辩证法。假如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人的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实践中得出的批判体系,那么他的文化哲学思想则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一个更广阔的实践视野中建立的批判体系。文化作为人的实践结果,其本质也在于它应该具有的否认性与批判精神。首先,文化的否认性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文化对于人而言,既是自我,又是对象。前者讲明了文化是人的自我证实,后者讲明了文化作为对象,是一个处于人之外的静态存在,对于当下的我而言,已经不完全同一了。前者是文化的肯定性,是历史的、相对存在的。后者是文化之否认性,是绝对存在的。而文化的这种否认性也分为消极的否认性与积极的否认性。消极的否认性是
5、指马克思所称之为的异化,是指文化无法体现人的本质气力,反而作为一种异己的气力控制了人,文化的发展遭遇停滞。积极的否认性虽达不到马克思所定义的“异化程度,但同一时期的文化状态与自我意识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异,这种“相异化能够提醒人们进行再次实践,使文化走向完善。其次,文化的否认性使之具有对自我的批判性。文化的创造不仅知足了人们当下的需要,同时也拓宽了人类的视界,进而产生更多更新更高的自我需要。一次活动的完成也孕育着另一种新需要的产生。面对文化,除了对于文化的自我认同感,人们也意识到了自我不完善的现实性,又意识到能够完善的可能性。但是文化一经产生就已凝固、已被规定化,具有惰性,与人追求完善的理想是不
6、相适应的。人要获得发展,就要把一切既定文化作为批判与改造的对象,使之实现其能够完善的可能性。文化的批判性也体如今文化的继承方面。每一代人必须以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文化作为构成独立自我的前提,我们对待文化要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着眼于该文化有待完善的空间,采取批判的手段创造新文化来实现文化的更新换代,以此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有学者将文化分为“自为的文化与“自在的文化。“自在的文化是指“以传统、风俗、经历、常识、天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构成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自为的文化则是“指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自为的文化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人自觉的批判
7、意识。三、重新寻找文化的批判精神从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已全面进入后当代时期,文化生产领域发生了深入变化,群众文化逐步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的时空观念有了不同的定义,多媒体和虚拟技术打破真实和虚幻的界线,人工智能的设想挑战人类的中心地位。在信息网络中,各种信息都有平等对话的时机,当代意义上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严峻的挑战。这些因素均导致了后当代主义文化的产生。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费雷德里克詹姆逊归纳了后当代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被以为基本全面地概括了后当代文化的特点并被广泛引用,主要有:文化作品深度感消失,重视当下体验;历史意识的
8、消失;精神分裂式语言与情感的强度;距离感消失;在文化形式上,拼凑是较为突出的风格等。然而,这些特征在外表上看似乎是反叛社会的文化,在深层上却实现了对现状的维护。深度感消失与情感的强度使人沉浸于浅薄的感官刺激中,而不去追寻其深层次的意义;历史感的消失不仅使人对过去产生失忆,也对将来失去渴望;距离感的消失使人无法保持批评距离,而深溺于如今;而拼凑则“采取中立的态度,在仿效原作时绝不多作价值的增删。以上这些对现状的沉溺与非批判性归根结底体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而主体性的丧失则意味着人的文化不再是体现人的本质气力的结果,而是体现了某些外在气力的支配与操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而是人本人创造的。人的实践活动既能够把人创造成为主体,可以以否认人的主体性。批判作为一种认识形式,它构成了人类认识的载体;作为一种认识手段,批判推动着人的认识;作为一种实践工具,它不断实现着人对本身的超越。如前所述,作为人的实践结果,文化的本质也在于它应该具有的否认性与批判精神。文化的批判性表如今文化作品的原创性上,原创性是消除文化异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消除文化异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经过,亦即实现人向本身的复原或复归。重新寻找文化的批判精神,使文化真正成为人之为主体的内在体验与外在印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