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类工程教育的研讨(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类工程教育的研讨(精品).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电气类工程教育的研讨一、施行措施一设置电气信息类课程群,实行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教育在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建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程序设计与数据构造、“信号与系统、“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和“通信原理等课程群。前两年不分专业,按课程群教学,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需求,分专业教学,动态调整专业构造及学生专业方向。鼓励学生在选择中发现本人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本人的智力和潜能,为学生提供加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二依托“科技拓展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出发,经太多年探索,构建了新的工程实践教育
2、教学体系,从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三个方面,实现科研教学资源分享,第一、第二课堂贯穿,校内校外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在“做中学,介入导师的科研实践活动,参加项目的讨论,启发思路,亲身感受导师怎样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早期介入科研实践、接受引导性研究训练的时机,使学生体验完好的科研经过,把握科研基本技能,培养科研兴趣。如在本科生中施行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每年均有20%以上的本科生参加到学校支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中。三教学与科研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和冶金行业背景,紧扣冶金电气信息实践需求,将冶金行业中的
3、典型工程课题作为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只要融入自动化学科才更具冶金特色,自动化专业只要融入电子信息学科才会有新的增长点。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龙头,以科研带动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科研、师资等资源,创造一切条件,办出专业特色。为本科生开设课外科学前沿课程“控制中的信息处理和“通信中的控制策略,并进行现场研讨。提供给用理论知识去研究问题的科研训练时机,使学生获得完好的科研体验和经过,把握科研基本技能,培养科研兴趣。“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实验室,徉根据各自情况和特点,规定开放的时间、形式和范围,最大限度向
4、本科生开放,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制订具体的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和科研平台“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使校内实训真正具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同时,为了引导学生介入校外企业的工程项目和技术革新,学院与20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建了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武汉钢铁公司、武汉烽火集团等定向实习教学基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电气信息类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经过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五通过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兴趣通过“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特色课外科
5、技拓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完好的工程训练,检测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在各项学科竞赛中,教练团队的老师应将课内理论知识和课内实践经历应用到平常的训练中,让学生直接感受理论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工程实践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宽广的知识要求以及工程实践的训练如图1所示。可见,电子设计大赛用到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非常广泛,覆盖了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这种知识的融会贯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二、课程安排的问题与建议当前,国内大学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一般安排数学、英语、政治思想类的课程,大量接触
6、专业课一般要到第三学期以后。满怀理想和憧憬的大一新生固然经过一年的学习,但一直都不清楚本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课程、毕业后能从事什么工作。对本专业的理解比拟模糊,没有整体的印象,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专业的热爱,对前途感到迷茫。完善课程安排体制,让学生在第一年就接触大量专业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学生尽快找到本人的定位。因而,建议除数学外,将人文社科、体育类的课程安排到整个四年大学时期,或者安排大学第三、四年级,由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更需要政治思想、形势教育和社会学科等课程的熏陶。三、关于创新精神的理解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国内存在某种偏差的理解,把创新精神理解为灵机一动、脑子转得快、想法多和主意多。其实创新来源于做事的精益求精和做事的责任心。试想一想,一个根本没有责任心,根本不想花力气把事做好的人,怎么可能在这件事上有创新。德国人能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工业产品,源于他们做事的踏实和精益求精;日本人的高技术产品之所以遍布世界,源于日本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因而,我们要反思现行的教育体制,创新不要流于形式、不要趋于浮夸,更不要喊口号,而是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有强烈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