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趋势研究-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业发展趋势研究-精品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畜牧业发展趋势研究随着山东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毁坏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山东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将来怎样发展生态畜牧业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山东省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14,非常适宜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其畜牧业发展也是历史悠久,牛、羊、猪、禽、兔以及特种动物门类齐全,品种诸多,拥有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里岔黑猪、莱芜猪、寿光鸡等一大批知名地方畜禽品种,为山东畜
2、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山东省立足丰富的品种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雄厚的农业基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畜牧业蓬勃发展,位居全国前列。1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山东省是全国畜牧大省,经过近几年发展,畜牧业获得了明显成效,详细表如今下面几个方面:1.1发展数量规模宏大2016年,全省出栏生猪4600余万头,家禽近19亿只,山羊绵羊近3300万只,肉牛445万头;肉蛋奶总产量1473万t,占全国10%,其中禽肉占全国15%、禽蛋占世界5.3%;实现总产值2541亿元,增加值1062亿元,畜牧业一二三产总产值超过7500亿元。畜牧产业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1.2产业体系比拟健全山东省现有各类种畜禽
3、场900多家,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户20余万家,饲料生产企业1800多家,兽药生产企业300多家,畜禽屠宰企业1250多家,畜牧机械设备企业1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70家以上,过百亿元企业5家;检验检测、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能力相对较高,构成了主体多元、链条完好、层次分明的产业体系。1.3产业构造水平高近年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71%,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猪肉占肉类比重低于50%,较全国低15个百分点;禽肉占上海市场的70%,出口占全国的50%以上,牛羊肉占京津市场的30%;逐步构成了胶东半岛肉禽、沿高速路奶牛、沿黄肉牛肉羊、鲁中南生猪等优势产业区。1.4畜禽安全保障强近几
4、年在胶东半岛建成我国第一个无疫区,省市县乡四级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基本建立;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到达8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基本建成;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维持在99%左右。1.5畜禽发展趋势走向明朗以畜禽粪便、病死畜禽、饲料作物处理利用为节点的农牧生态循环方兴未艾;畜牧一二三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信息网络支撑加强,三产融合逐步加深;企业、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涌现,以品牌化经营,拉动产业、拓展市场成为发展主流方向。2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经过中出现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山东省畜牧业发展迅速,效益显著,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畜牧业经济在实现持续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区域布局,资金投入,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尤
5、其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资源减少和畜牧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着山东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困素有下面几点:2.1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等,但主要是粪便、污水处理利用不当对大气、水源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多年来,山东省畜牧业走了一条追求数量为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路子,暴露出越来越大的弊端。一是粗放增长的方式仍然存在。全省仍有近30%的畜禽产品由散养户提供,奶牛单产只要发达国家的一半多,每饲养一头猪多耗料20%,秸杆利用率仅为50%。环境污染仍然存在,全省畜牧业造成的面源污染较重,治理任务艰巨。
6、2.2资金投入缺乏,疫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长期以来,畜牧业遭到资金投入缺乏的困扰,各项基础设施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地改变,畜禽良繁,动物防疫、畜牧科教等服务体系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服务手段、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较薄弱等问题,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2.3科技实力缺乏,科技推广滞后畜牧业的发展在科技研究与推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缺乏、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以及粪便处理技术不完善,传统畜牧业的精华与当代新科技结合不够等等。由于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技术没有全面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事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
7、低,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不同程度影响了自然资源的利用,使新技术难以顺利推广,阻碍了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2.4畜禽疫病形势严峻随着山东省畜禽养殖形式不断改良、生态环境不断改变,动物疾病流行态势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危害概括起来主要表如今下面四个方面:1造成经济损失。全省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畜禽由于感染疾病死亡,并消耗大量饲料、药物和人工成本,经济损失沉重。2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尤其是近年来,H7N9等新发人畜共患病和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传统人畜共患病交替发生,人感染病例数量和波及范围有增加趋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3影响产业发展。例如非洲
8、猪瘟传染率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旦发生,便“无药可医,死亡率高达100%,不仅对养猪业的毁坏率极大,对人也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加大对畜禽疫病的防控力度势在必行。2.5食品安全令人担忧除疫病外,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问题鸡蛋、问题饲料、问题牛奶以及瘦肉精等事件的相继发生以及畜牧业中仍然存在着兽药滥用、非法兽药、非法投入品使用等问题,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3山东省发展生态畜牧业采取的有效措施近几年,山东省在畜禽养殖与废弃物处理利用方面坚持一手抓规范整治,一手抓资源化利用,目前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到达75%以上,
9、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到达80%以上。3.1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深化开展标准化示范创立,提高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提升全省生态健康养殖水平。以规范场区布局、养殖场舍改造、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备为主,对多个畜禽养殖场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开展标准化养殖场和当代牧业示范区创立行动,逐步构成大中型高标准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并存互促的养殖格局。进一步抓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畜牧基地、沿黄畜牧产业帯、山东半岛高端禽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鲁中南生猪产业带等畜牧业重点区域发展布局,扶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确立当代养殖方式,促进生态畜牧业的
10、健康发展。3.2抓政策投入,促基础完善2013年以来,积极争取落实省以上资金16.43亿元,扶持5410个畜禽养殖场区开展了标准化改扩建;扶持7个县探索种养结合一体化农牧循环新机制;在5个县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22个县推广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技术;新建沼气工程614处,年处理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等7000多万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达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3.3抓科技支撑服务,促整体提升技术方面,愈加突出畜牧业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以专家组+产业大县+龙头企业为主体组建联合体,促进产学研推深度融合,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培育新
11、型经营主体、组建各种产业联盟、引导企业间加强联合与协作。2018年7月份组织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农牧循环产业联盟。人才方面,5年来,全省共组织开展各类培训594期,培训6.6万人次,极大促进提升了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3.4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全面加强近年来,山东省顺利建成了胶东半岛免疫无高致病性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双料无疫区,第一个免疫无高致病性区。针对人畜共患病,探索建立了以布鲁氏菌病为代表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净化形式,全面开启人畜共患病防治新格局;针对部分违法分子加工销售病死畜禽,建立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病死动物得到有效处理。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稳固胶东
12、半岛无疫区建设成果,重点抓好布病、H7N9流感等重大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以瘦肉精、抗菌药物、鸡蛋药残为重点,深化专项整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防备质量安全风险;重视产业经济研究,做好产销信息收集与,避免或减少生产动乱,化解市场风险。3.5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近年来,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经过了“风险较多、事故频发的高危阶段,目前处在“总体平缓、不断改善的稳定阶段,并逐步向“相对安全、持续向好的高端阶段迈进。1检测合格率总体水平较高。近三年来,畜产品检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十分是生鲜乳问题检出率几乎为零。2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3部分隐患得到明显改善。生鲜乳“三聚氰胺、生猪
13、“瘦肉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推进。4公众消费自信心逐年加强。通过科普宣传,消费认知误区逐步减少,消费者消费趋于理性,社会反映良好。山东省将围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启动施行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突出抓好布局优化、主体培育、设施建设、形式推广等重点,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同时将立足当前,着眼将来,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继续以重大动物疾病防控为核心,以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治为突破点,及时跟进、超前谋划,着力解决新常态下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一步提升全省动物疾病防控质量和水平,为当代畜牧业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