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精品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科建设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办学背景和目的定位,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构成了学科构造相对单一、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整体水平不高的现实特点。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构造,优化学科布局,把服务“三农融于办学
2、经过之中,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是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1以服务地方为基础,合理调整学科发展战略地方院校的角色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有了这种办学定位和宗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就必须以此作为基础,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理念,以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为己任,使学校的学科设置与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适应。从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整体实力、学科水平等方面,普遍不如“985和“211的高校,因而,作为地方农业大学,应该扬长避短,避实就虚,有意识地与其他高校同一
3、学科实力较强的研究方向避开,围绕其特有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学科布局,优先发展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竞争力的学科,进而带动学校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对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学科链只要与农业产业链相对接,才能不断地显现出学术优势,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出新成果、上高水平,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才能越来越高,进而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办学经费,不断加强地方农业院校的自我发展能力,构成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根据对接区域产业与资源的原则,吉林农业大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围绕吉林省地方经济
4、建设及长白山区域特产资源、黄金玉米带的优势和西部荒漠化治理的实际,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针对吉林省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的农业发展实际,对一些与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关系严密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加强这些学科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现有的78个硕士学位受权学科、21个博士学位受权学科和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种植业生产、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长白山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学科优势,也与吉林省农业产业构成了高度对应和充分对接。这些学科每年都承当着大量的科技攻关和研究生培养任务,对吉林省当代农业科技和农业高端人
5、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正是由于严密对接了地方农业产业链,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如源头活水,焕发出勃勃生机。2以特色建设为根本,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捉住了特色学科的建设,就捉住了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学科设置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学科链与地方产业链严重脱节。一所大学假如有几个一流的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与办学历史悠久的部属院校和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学科实力相对薄弱,不能去建设所有的学科方向,只能利用区域资源来建设特色学科,这
6、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对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要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特色学科,就应该充分挖掘区域资源,在“农字上狠下功夫,大做文章。固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大部分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已由原来的单科性农学院,发展为拥有不同学科门类、多个学科的农业大学,但较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而言,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科门类仍然相对较少,学科布局不尽合理,发展也不平衡,涉农学科还是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和品牌。因而,地方农业院校要根据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本身学科基础和地方特有的区域资源,与地方经济建设,十分是农业产业的发展相连接,选准本人的学科方向,使其不仅具有前沿性和先进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本身的独特之处,
7、举全校之力重点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不断突显本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吉林农业大学针对北方农区产业构造,十分是种植业构造调整的需要,以“作物学、“植物保护等学科为依托,开展了农区“米菇间作、林区发展林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高产立体菌类栽培形式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栽培形式,建成了吉林省食用菌高新技术园区等产业化示范基地,构成了汪清木耳、敦化林区菌类、磐石半山区滑菇等一批独具特色的菌类生产形式。同时,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药学两个学科为基础,强化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研究与开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构成了一批极具吉林农业大学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如“作物学学科的菌类作物、“植物保护
8、学科的菌物学、中药学学科的中药资源学等。3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面建立良性互动机制高校学科链对接地方产业链,能够使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根本和基础,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因而,开展学科建设的经过,无疑也是培养人才、孕育成果的经过。学科建设的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撑,又恰恰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仅有助于地方产业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更能够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为地方社会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归纳、分类的
9、知识系统。也就是讲,学科本身来源于实践,是伴随着人们的实际需求应运而生的。而在地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实践当中,有利于催生出新的学科,或者衍生出其他的学科分支,这无疑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向前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分析,学科之所以能够向前发展,一是学科本身内部矛盾的不断演变,二是社会需求等外在因素的牵引和拉动。毋庸置疑,事物本身的内部矛盾运动,促进了学科的新陈代谢,不断发展。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需求的拉动力显然更为主要。固然学科本身的这种推动力不容忽视,也很必要,但是其作用远远小于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应是学科建设的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工作原则。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不仅是地方
10、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地方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开展学科建设的经过中,要敏锐地把握农业产业链条发生的变化,以产业链发展的需要为导向,重点发展和培育当地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学科,优先发展与地方产业链相匹配的、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学科链。在吉林省建设牧业大省的实践中,吉林农业大学充分整合“畜牧学、“兽医学两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比拟动物营养学、畜牧规模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畜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地方优良禽种选育、东北特有冷水珍稀鱼类营养需求与饲料标准、经济动物饲养等方面获得显著成果。这些成果促进了吉林省乃至全国畜牧业及经济动物产业的健康、良性、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产生了宏大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有了如此良好的社会影响,在吉林省2014年开展的“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评审中,吉林农业大学的“兽医学、“畜牧学脱颖而出,双双入选,实现了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双赢的目的。综上所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与地方产业是一对共生共荣、相生相长的利益共同体。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经过中,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特色将进一步得以彰显,并保持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发展活力,而地方产业也会在高校提供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下,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