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空观论的美学意蕴-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宗空观论的美学意蕴-精品文档.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禅宗空观论的美学意蕴 “空为何物?所谓“空,梵文原文是sunya,意思是“空虚,若以“空为空虚,空空如也作解释,那么,世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虚无,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现象(“自然)就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空?还谈什么“般若玄鉴之妙趣呢?这显然不是大乘空宗的意思。“空作为“有物之终极者,必与物相关涉,它是物的“空或物上之“空,即与“有相联络的“空。“空观仅仅把万物万象视作纯粹现象罢了。但这种“现象之有并不是诸法的本性之有,诸法的“有是由因缘所生的,所以它在本性上、自性上乃是“无;诸法在本性上虽是“无,但这种“无又不是不存在或零,它是有之为“有的本性,所以它又是“空。(坛经)中是这样来叙述“空的:“心
2、量广大,如同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无嗔无喜,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恶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这里所讲的“空,根本上乃是讲“性空,可纳万物,可生万法,故以“空为本,万物、万法为末;此空又与人之性空为同一体,是人本然不变之性体,也即是讲,作为人之本体的自然之性也为空。由此可见,禅宗的思想基础是大乘空宗。很多大乘的重要经典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等,其主要思想都是建立在“般若性空的基础之上的。所谓“般若,梵文为Prajna,意译“智慧,fo教用来指如实了解和透彻参悟万物之本质、本性或真理的智慧。慧
3、能有本人的解释讲:“何谓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般若是人的智慧的心性,也就是fo所具有的觉性,即自性,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在慧能看来,不仅是心能生万物,自性空也生万物,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在(坛经)中记载着著名的“风吹幡动的公案。讲慧能在广州法性寺看到两个小和尚争论,一个讲风动,一个讲幡动,慧能却讲“仁者心动。这本来是一个物理问题,只是一个视觉上的直观,然而在禅宗这里则是境随心转,禅者从这个直观上来了知人的精神上的变动,最终产生了“悟。同样的这一类的直观变化被赋予了宗教“领悟
4、的意义。但是我们所应重视的是,宗教的意义是在借助感性的直观的方法而来的,它所牵涉到的“心与“物即是美学上的“心与“境的关系。“心即是纯粹的直观,“境是纯粹的现象。此一直观的心相,保留了传统经历所有的感性细节,却又不是自然的简单模写,它是心对物象的“观,是两者刹那的统一。这样一种直观的发明,固然后起于传统经历,但本质上却是真正的原初经历,具有美学上的重要意义。而这也正是禅宗的特殊性,它一改庄子和孔孟那自然而然的亲和关系,自然被心境化了。诸法境界只是心性的表现,那再看上述的公案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都仅仅是表象罢了,从本质上看,是仁心在动。从仁者心动的意义来看,人心是基于它的因缘和合观,它是变动
5、不居,是没有自性的,根本上来讲就是“本来无一物的心性空无观。禅宗强调不仅万事万物本体为空,而且一切名实概念为“空性,由于假名是因缘生法,所以讲“我讲即是空。空和假名是同一缘起法的两个方面,是密切地互相联络的。由于是空,才有假设;由于假设,所以才空。都是当体即空,自然现象被空观孤立以后,它在时空中的详细规定性已被打破,因而主观的心能够将自然现象任意组合,构成境。那么,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境有三种含义:一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相状,即人们当下所见的万物现象,它存在于详细时空中;二是“诸法实相之性,是真如,为最高实在,是超越时空而存在;三是“诸法空相之境,是诸法所具有的空性,即诸法无自之性。(坛经)指
6、出:“无相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所谓相或境,是人们的知觉与心理活动所构成的对象,是现象的世界。人在这一现象世界中存在,却往往把现象看得过于重要,而为其纠缠不休,生起很多计较与执著。所谓无相或离相,却并非要求人们离开现象界,而是于现象界中又不为其所迷,把自然一切之色仅仅看作纯粹的表相,也即fo教经常讲的把自然和人生看空。由于“色是基于因缘的和合观,所以“无相为体是专为破相和境而设。例如,某一片雪花的飘落没有其必然性,是偶尔的,因而,它没有本质或自性。不过,若是某一位禅者对这一片偶尔飘落的雪花作直观,雪花成为了顿悟的一个契机,刹那间获得了对空的觉解,那么,在
7、此一刹那之后转换成为一个绝对之物。于是,这一片雪花在禅者的精神生命历程中占据了一个固定的位置,它不但标志着禅者的觉悟,而且还在觉悟的刹那与禅者的精神生命化而为一,成为一个“境。并以此为基础向着宇宙万物真如本性的超越,也即是通过对现象无明的无尽烦恼的超越,而体证“于相而离相、“无相为体的不为物累的自由忘缘之境,最终使得习禅者主体获得更大的自由。因而,“从境悟空之“境应该理解为直观中霎时生成的现象,正由于它刹那发生、不可重复,所以它才“一切现成、一切圆满。由此能够看出,在禅宗这里,所谓的“本性自空的思想不仅回复了心灵的智慧特性,而且恢复了现象世界的本来样子。它既否认了单纯肯定中对外境的执著,又否认
8、了单纯否认中对心灵的执著,最终到达了对外境和内心的双重肯定。这种双重肯定的境界中见到的事物本身,就是事物在心灵上刹那掀起的样子,也称之为刹那真实。目的在于破除一切与普遍联络(“缘起论)原则相违犯的思想。讲明事物的自性存在的一种特殊情况,人与物、事与理、无限的时间与无穷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永久这一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而禅悟所领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以空为美的生命哲理。禅宗美学也孕育而生,它思想的高妙之处在于用“心提升了传统fo教意义上的“空。既否认了单纯肯定中对外境的执著,又否认了单纯否认中对心灵的执著,最终到达了对外境和内心的双重肯定。这种在双重肯定的境界中见到的事物本身,就是放下分别执著,使万物保持原初的“如如状态,就是人无限趋近于最为根本的原初存在,事物在心灵上刹那回归到本质与现象未分之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也就是所谓“梵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所以,禅宗空观论就使得禅宗超越一般的宗教而成为一种人生美学、生命美学。这种以纯粹现象而悟空的色,实际上就是对审美体验活动的自由性、纯真性与圆满性的高度概括,它既是一种浸透着禅学哲思的审美感性,也为后世意境理论的萌生开拓了道路。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