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舞蹈教学中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舞蹈教学中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的培养.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谈舞蹈教学中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的培养【摘要】舞蹈风格是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将风格予以全面而深入的展示,也是舞蹈二度创作的重要目的。然而遭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对舞蹈审美风格的把握一直存在缺乏,成为提升表演质量的瓶颈。基于此,本文以多种舞蹈和多部作品为例,就学生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关键词】舞蹈教学;审美风格;把握能力;培养途径一、学生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缺乏的表现和成因舞蹈审美风格,是某一种舞蹈或某一部舞蹈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呈现出的风貌、精神和气质,既蕴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情思,也遭到历史、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既是区分不同舞种、不同作
2、品的重要标志,也是舞蹈的灵魂所在。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得益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多数学生都把握了较为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可以以熟练地表演。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固然动作娴熟,服饰得体,道具齐备,但是表演过后,很难给人留下深入的印象,并总感觉少些什么。这种“缺少,正是由于审美风格的呈现缺乏,其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未能树立起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审美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属性。早在新世纪初,在基础音乐和舞蹈教育中就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但是遭到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舞蹈教学中,始终将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客观上
3、导致学生仅能从知识和技能角度体验和表演舞蹈作品,审美风格缺失也缺乏为奇。其次是没有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多数学生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都是通过对视频资料的观看进行模拟,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动作要领,能够熟练表演舞蹈。殊不知这种状态下的表演,仅仅是单纯的动作展示,没有丝毫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可言,也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入的印象。最后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限。舞蹈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和音乐、戏剧、历史、民俗等都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表演者文化修养越深厚,生活经历越丰富,审视和体验作品的角度就越多元化,也有利于以个性化的方式诠释和表演作品。反之,假如综合素质有限,则整个表演势必会以模
4、拟为主,风格把握和呈现也无从谈起。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审美风格的把握,已经成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瓶颈,应该也必须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充分重视,通过对多种方式的合理运用,突破这个瓶颈,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学生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的培养途径一回归舞蹈母体每一种舞蹈、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无论是东北秧歌、傣族孔雀舞,还是蒙古族的安代舞和摔跤舞,无一不与本民族的地域、历史、民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络。所以在舞蹈表演之前,需要将作品复原到这个母体中去,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把握住其基本的特点,方能避免走弯路。假如没有树立起这种复原意识,则
5、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和背道而驰的情况。以东北秧歌为例,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样式,其起源于农民在稻田里插秧的田歌,后来不断吸收民间戏曲、武术、杂技等,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形式,并广泛应用于祭祀祈福、节庆活动中,到清代时期,东北秧歌已经在东北乃至全国各地流传开来。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东北秧歌的整体风格是愉快、泼辣、豪放的,并在动作上有着直接的体现。其表演讲究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哏,哏中有俏,刚柔结合。又如傣族的孔雀舞。在众多动物中,傣族人民为什么偏偏对孔雀情有独钟?难道是由于孔雀有着美丽的姿态和高贵的气质?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根本原因在于傣族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遭到东
6、南亚诸国文化的影响,普遍信仰小乘fo教。而孔雀是小乘fo教中的圣物,也是傣族的图腾,所以傣族人民喜欢和敬仰孔雀,自然也就出现了以模拟孔雀为主的舞蹈。能够看出,通过对舞蹈母体的回归,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舞蹈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主要特点是什么,进而构成对该舞蹈整体的认识,继而为风格的全面呈现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捉住典型动作身体律动是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也是风格展示的窗口。在一些特色较为鲜明的民族民间舞中,很多时候表演者仅需几个标志性动作,就能够将风格予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舞蹈动作进行分析,并分析动作的来历,牵住这个牛鼻子,整个表演的风格呈现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以东北秧歌为例,东北秧
7、歌俗称“扭秧歌,一个“扭字表现出其最典型的风格,“扭的动作和姿态,最能体现出东北人的热情、乐观、豪放和诙谐。把握了这一特点后,则要重点在怎样做好“扭的动作和姿态上做文章。很多学生之所以做不到位,关键点在于节拍没有把握好。要伴随着音乐,把握东北秧歌快踢慢收的特点,同时注意动作力度、幅度、强弱的变化,才能真正通过扭动表现出哏、俏、浪的风格。又比方在藏族舞蹈中,经常出现微微弓背的体态,而且小腿部分的动作最多。这显然不是一个偶合。通过分析后能够发现,青藏高原因海拔较高,早晚温差大,所以人们必须身着厚重的皮袍才能御寒。这件皮袍穿上后,不仅压弯了腰,而且活动特别不便,仅有小腿处较为灵敏,所以小腿部分的动作
8、十分多。假如学生在表演藏族舞蹈时,身体站得笔直,手臂大开大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解典型体态和动作的来历,并作为表演的重点来把握,方能在风格呈现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时候或许在其他表演环节存在欠缺,但是在典型动作的把握上特别到位,同样可以以使作品的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三深化分析作品相较于舞蹈编导来讲,舞蹈表演是一项二度创作活动,而且是以作品这个一度创作为基础的。现实中,很多学生在面对一部新作品时,往往是从动作角度切入,试图通过模拟尽快记住动作,多数时候甚至连作品的基本内容都不知晓,审美风格的呈现也就成了空谈,整个表演也没有感染力可言。所以
9、表演经过中的第一步应该是深化分析作品,先明确作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人要塑造出如何的形象,然后再从动作角度切入。以闽南风情舞蹈(沉沉的厝里情)为例,“厝在闽南语中是房屋的意思,带有家的意象,所以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的故事。少年阿月单纯善良,且情窦初开,在与阿明的交往中,阿明用一个小木偶俘获了她的芳心,她也对将来的美妙生活充满了向往。在与阿明结婚后,阿月成为一个勤劳能干的持家女人,同时也要与其别人一样,面临着与丈夫的分别。丈夫阿明必需要跟同村的男人一起出海,却未曾想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阿月天天都会在码头上等待丈夫归来,直到脸上起了皱纹,头上有了白发,仍然没有等来,并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一声“回家
10、吧。通过作品分析能够看出,整个作品是真诚而感人的,表演者要分别塑造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的阿月形象,并分别表现出幸福美妙、勤劳善良、心生绝望三种情感状态。对此,表演者需要将本人想象为阿月,在灯光、舞美和道具的配合下,将不同阶段和状态的阿月形象真实呈如今观众面前,这样作品的审美风格也就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四提升综合素质前文中提到,舞蹈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而绝非单纯的动作展示。要想充分表现出舞蹈作品的风格,对于表演者的综合素质也是有着较高要求的,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综合知识。表演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还要对历史、音乐、民俗、戏剧等各类知识有所涉猎,便
11、于本身从愈加全面的角度来审视和体验作品。现实中,多数舞蹈专业的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时期,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神学习舞蹈,所以这方面是较为欠缺的。对此要有意识地进行完善。十分是在作品分析阶段,要主动进行拓展,但凡和作品相关的内容都要进行了解,这个了解的经过也正是个人文化知识积累和提升的经过。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会让表演者进入一种自信的状态中。其次是生活阅历。生活是舞蹈作品的源泉,每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都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要求表演者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擅长观察和体验生活。比方在表演藏族舞蹈(母亲)之前,能够先对本人的母亲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与作品中的母亲进行
12、比拟,这样一定能够获得愈加深入的认识与感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舞蹈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表演者只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为舞蹈风格的把握与呈现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舞蹈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舞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此基础上,则需要对整个教学经过进行愈加细致的审视,发现并解决问题。本文所提出的审美风格把握能力,便长期存在缺乏,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学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应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应通太多种方式并举,引导学生认识到风格把握的重要性,教会他们表现风格的方法,提升舞蹈表演质量,也为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