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792699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论文摘要:“忠和“恕是两种直接相关但又互不一样的心理经过,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它们也代表着两类密切关联但又相互区别的道德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分析,我们能够揭示出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这就是:“人之道即仁与义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人自然本性的实践化;人的自然本性对于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情感而言,就是人的心理或情感居于一种最内在、最本然的状态即忠;只要当我们能够回归并持守这种最内在、最本然的心理情感状态时,才会在生活实践中自然流露出对事物的公正之心和同情之心即恕等确定性的道德情感;我们既能够依公正之心确立本人对待事物的基本准则,可以以把同情心运用于实践,进而通过“己欲达而达人

2、,己欲立而立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式实现道德关心对象的普遍化;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在“忠和“恕这两种德性情感之上得以建立和遵循的。关键词:孔子;道德哲学;内在理路;忠;恕。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明确表示,孔子的这种“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恕。(论语里仁篇)。下面所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就是讲,在孔子本人及其主要弟子看来,他关于“仁的伦理思想是自成一个体系的,由于它有一个贯穿本末始终的基本的东西“忠恕。所谓“自成一个体系,对于伦理思想而言,就是有一个逻辑的起点或先验的形上原则,有一个由这一起点衍生而出的基本的结论或实践法则,其他的一切原则或规范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的主线基础之上的。既

3、然孔子本人及其门人以为,这一基本的主线或理路就蕴含在“忠恕之中,所以,我们或许能够通过对“忠和“恕两个概念的分析,把孔子道德哲学的这种内在理路挖掘出来。一、“恕和“忠的概念分析对于“恕的伦理含义,一般人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由于(论语)有一句明明白白的话:“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就是讲,“恕,在伦理学的意义上,意味着这样一条道德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孔子为什么要把这种基本的道德法则归结为“恕?或者讲,孔子为什么会以为,这基本的道德法则应当在“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意味着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分析一下“恕字本来的含义。(周礼大司徒)讲:“如心曰恕。

4、从字的构成上讲,“恕是由“如和“心两个字组成的。“如,即“比方,“类似,“相比的意思;“心即心灵,指人的情感或思想。所以,所谓“如心,就是“心类似、“将心与心相比。(声类)讲:“以心度物曰恕。(贾子道术)讲:“以己量人谓之恕。王逸在注(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句时讲:“以心揆心为恕。这一些阐述都是在“将心比心这个意义上理解“恕的。因而,“恕,从其本来的含义看,就是“将心比心或“推己及人的意思。所谓“将心比心或“推己及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感能力同情心的表现。我是人,别人也是人;我不喜欢的,他也应当不喜欢,所以,我本人不喜欢的东西是不应当强加给别人的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人们在本人内在同情心的基础之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结果。既然能够从本人的本心出发,通过设身处地和角色置换得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结论,我们当然可以以从同一心理情感出发,得出另一与此相对的伦理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讲法,是同一思想情感基础上推演而出的,因此具有同样的本质,所以,本质上是同一个原则即“恕道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罢了。由此可见,被称为儒家道德金律的这两条道德原则以一个“恕字便能够涵括,或者讲,都是从“恕同情心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恕道是“恕心实践化的表现。那么,“忠又是一种如何的概念呢?它具有如何的伦理意蕴?(周礼)疏

6、曰:“中心曰忠。从字的构造看,“忠由“中和“心两个字构成,也是一个心理性的概念。“中表示位置居于“中间、“中正或“不偏不倚;“心则表示某种心理性的东西,如情感、思想等。所以,“忠在古汉语里的基本含义是双重的。作为名词性概念,它指人最内在的,某种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思想情感。(左传)载:前582年,范文子:“无私,忠也。前651年,荀息:“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这里,“忠就是“公正无私的意思。但是,人的这种公正无私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来的呢?这就牵涉到了“忠的另一层涵义,即其作为动词性概念的涵义。作为动词性概念,“忠主要是指人反观、体验本人心中最内在、最自然的东西(情感)的活动。(国语周语上)讲

7、:“考中度衷,忠也。“中既“中心,这里指最内在、最自然的内心思想、情感等;“衷是衣服之“中中衣,后来由外入内,成为内心的代词衷心。这就是讲,人反观、体验并反思本人心中最内在、最自然的东西(情感)的活动即是“忠。所以,在这里,“忠实际上被理解为,是去寻找一种没有有针对性的、没有详细发动的情感状态,即人的情感的本原状态,或者讲已经发动的情感的最初源头。人找到并居于了这种情感的本原状态,其情感就居于一种最本原的自然状态。我们知道,先秦哲学思维上的大背景是“天人合一的观点。在这种观念看来,人真正居于本人自然状态的时候,其本性是与天地的本性相通或一致的。儒家的思维当然也无出其例。先秦儒家在天人关系上的特

8、殊之处在于,他们以为,天地的自然本性,最根本的就是其道德本性,所谓人与天地自然本性的一致,实际上是其道德本性的一致。所以,在他们看来,人“回归并执守本人最内在最本原的思想情感的自然状态,就是回归并执守本人与天地的道德本性一致的德性心理状态。天地的道德本性是“厚德载物、“公正无私,所以,人从“忠的情感状态出发,自然会得出公正无私的道德行为。由此看来,以上所讲的“忠的两方面的涵义实际上是一致的:只要我们真正地回归并执守着本人最本原最自然的情感状态,我们自然同时居于一种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心理状态之中,或者讲,只要我们真正从本人最内在最真实的自然情感或本性出发,我们就自然会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另外,

9、在先秦的道德文化中,“忠还有“诚实的意思。(周礼)疏“忠时讲:“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这就是讲,“忠的情感要求于人的是诚实或真诚,即完全地把握并遵循这种自然的情感。为什么人们会赋予“忠以“诚实的含义呢?我们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于其心理学意义上的密切相关,即“忠和“诚实际上是两种密不可分的心理状态。如上所讲,“忠,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是这样一种心理经过:人反观、体验并反思本人心中最内在、最自然的东西(情感)的活动。人要返观并持守本人的最自然最内在的本性或情感,即做到“忠,是要克制困难、排除世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各种“杂念的,或者讲,“忠首先要求人在情感上做到顺乎自然,真诚无欺,向内寻

10、求。所谓“顺乎自然,真诚无欺,向内寻求就是“诚。只要当真正做到了“诚,我们才能到达“忠的情感状态。“诚是为了到达“忠,能“忠者,必然“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忠与“诚本原地联络在一起了。固然,公正与诚实这两个词的含义有着细微的差异,但是,“忠之所以具有“诚实的含义,是由于它与“诚的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从其最本原的意义上讲,“忠作为伦理原则的最基本的含义主要是“无私而公正不偏。总之,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忠最本原的含义只要一个,即“公正无私。孔子对“忠的理解与上面对“忠的含义的阐述实际上是基本一致的。在(论语)中,“忠字共出现18次,其中单独成词使用10次,与别的字合用成词8次。但不管忠如何出现

11、或与什么词连用,其基本的伦理含义只要两种。其一是“公正无私或尽心尽力,如“行之以忠((颜渊)),“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等。其二是“真诚或“诚实,如“忠焉,能勿诲乎((宪问)),“与人忠((子路)),“臣事君以忠((八佾))等。另外,“忠还与其他词合用构成新词,如“忠信(共6见)、“忠告(1见),其中“忠也是“诚实的意思。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忠,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心理学上的意义,它指回归并执守本人本原性的德性心理天赋的“道德本心;其二,伦理学的意义,它主要指人们行为的“公正无私的原则。在(论语)中,孔子主要是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使用“忠这一概念的。二、“忠恕之道中“忠和“恕的关

12、系在对“忠和“恕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全面而深化的分析以后,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分析被孔子称为“一以贯之之道的“忠恕中“忠和“恕的关系问题。对于孔子“忠恕之道中“忠和“恕的关系及其伦理含义,理论界向来有多种看法,而且一直不能统一。有的人以为,在这里,“忠仅仅是“恕的一个陪衬,本身并无本质意义;有的人以为,“忠在意义上只是“恕的重复;也有的人以为,“忠是与“恕密切相关但却具有本身特有伦理意蕴的概念。那么到底哪一种观点是真正符合孔子本意的合理的观点呢?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尝试着从心理学和伦理学两个意义层面分析一下“忠和“恕所可能具有的关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不管“忠还是“恕,都具有两个层面的含

13、义:一是作为某种内在的道德心理,一是作为指导实践的道德原则。所以,要搞清连用中的“忠和“恕到底是一种如何的关系,我们可以以从两个层面去分析。首先,从心理层面看。我们知道,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或经过,“忠是指“回归并执守本人最内在最自然的情感或本性。所以,就“忠本身而言,它并不指某种确定的、详细的情感,而主要是指种心理或情感的纯粹自然状态。当人处于这种内在最自然的心理状态时,它是与天地的道德本性相一致的,所以,在这一基础上萌生出来的情感就是德性的情感。所以,“忠的心理状态能够被以为是德性情感萌发的源泉,只要我们能使心灵居于这种状态,遇事就有相应的德性情感产生,进而就能在这种德性情感的推动下作出符合道

14、德要求的行为。而“恕作为一种心理概念,则是一种确定的德性情感同情心。针对值得同情的人和事,人并不是必然会产生同情心的,“同情心的产生必然有一个心理的前提。从心理情感产生的因果关联看,这个心理前提只能是“忠。也就是讲,只要当我们把本人的心境置于一种最内在、最自然的,符合人的道德本性的状态即忠时,我们才会对别人产生一种推己及人的同情之心。所以,“忠与“恕,作为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或经过,具有一种产生和被产生的因果关联。由此可知,“忠和“恕从心理到行为的发生顺序是这样的:当我们排除各种影响,回归本人最本原、最内在的心灵深处即做到“忠时,就能够发现本人那天然的同情心,进而,在对待别人的方式上就应当实行“恕的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可见,作为心理性概念,“忠和“恕指两种不同层面的心理状态或经过,有一种源与流、情感之未发和情感之发动的关系。其次,再从伦理层面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