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哲学中的常识概念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西方哲学中的常识概念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试论西方哲学中的常识概念论文摘要:“常识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普遍性、直接性、明晰性的品格,其内容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实践哲学的各个方面,因而成为西方哲学中被经常讨论的话题。通过对常识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对英国古典经历主义、苏格兰常识哲学和批判的常识主义等的分析,系统说明常识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加深对西方哲学中常识概念的理解,以弥补我国学界在相关方面研究的缺乏。关键词:常识;英国经历主义;苏格兰常识哲学;批判的常识主义“常识是西方哲学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它具有特定的理论含义和学术价值,但在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却很少论及。究其原因似乎很简单:常识是通俗和浅薄的,而
2、哲学是思辨和深奥的,因而常识不是哲学研究的恰当题目。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事实上,西方哲学不管在普遍的抽象概念上,还是在详细的理论问题上,都对常识进行了深化的讨论。本文将根据西方哲学的发展对“常识概念作出分析,说明它在西方哲学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注意和兴趣。一“常识概念及其哲学定位“常识一词的英文是commonsense(拉丁文sensuscommunis)。它在哲学上主要有两个用法(不排除还有其他用法):一是着重于该词组中sense一词的“感觉之意,指与肉体的视、听、嗅、味、触五种“外部感觉不同的“内在感觉。它是人心中普遍具有的能够将五官感觉区分开来,或对它们进行统合,以构成
3、对象的整体意识的能力或官能;“常识的另一用法着重于sense一词的“理智、“智慧之意,指人们行事时通常具有的理智能力、见识和判定等。前一用法往往与心理分析联络在一起,成为哲学讨论的心理内容。比方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普洛塔戈拉的感觉论时以为,固然每一种感觉都有其特定的对象(如视觉的对象是颜色,听觉的对象是声音),但也有一些原始的可感对象(如运动、静止、形状、大小、数目等)是与各感觉的“共同性质有关的。他将这些“共同性质称作“常识(这里用commonsense的直译“共同感觉更为适宜),它是人心中“统合各种感觉材料的能力。“常识的这一用法比拟局限,在哲学上的影响也较小。“常识的另一用法则有比拟广泛的哲
4、学意义,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一方面,常识能够作为一种有约束力的信念原则,在与政治、道德、法律等有关的实践哲学中起规范和准则作用;另一方面,常识与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有密切联络,即它表现为一种特定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形态。不管上述的哪一方面,常识都能够用判定或命题的形式表示出来。于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常识能够被定义为:“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能够用判定或命题来表示的知识或信念。在哲学上,常识有如下特性:(1)普遍性。由于常识是一切理智正常的人都有的,所以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或共同性。这种普遍性不是理论概括和抽象意义上的,而是人们的普遍“同意意义上的。因而,人们常将这种普遍性与“普通的(ordinary
5、)或“通俗的(vulgar)等同起来。正由于常识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相联络,所以它的普遍性又是相对的,即它依时代、地域、社会生活状况和相关人群一般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普遍程度。但最普遍的常识能为最大多数的人所具有。(2)直接性。常识不需要推理或证实,它是“直接被知道的。由于假如它需要通过推理或证实来到达,它就会因普通人不具备思辨推理的能力或来由此引起的争论和分歧而不能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由于常识的这种“直接性,它有时被看作是“直觉的或“本能的。(3)明晰性。常识必定是清楚明白的,没有任何疑义和含糊,否则它就不可能被人们直接而普遍地接受。因而,常识也往往被讲成是“自明的。在常识的
6、各特性中,普遍性是最主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常识的直接性和明晰性的根据,因而也更为哲学家们所关注。常识由一系列判定和命题组成。在内容上,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最普遍、最基本、最稳定、因此也最有哲学意义的常识是关于事物的存在和本质的常识,或者讲是常识中关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那些方面,它们构成了其他一切常识的基础。归结起来,这些最基本的常识主要有三类,一是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常识;二是关于具有思想和行为的“我(自己)存在的常识;三是关于与“我发生交往的、与“我有同样属性的“别人(他我)存在的常识。这些常识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信念被形而上学普遍化和抽象化的结果,它们具有哲学的意义和力度。
7、由这些最基本的常识出发,能够引出关于自然的根本法则、逻辑规则、社会行为和道德准则等各方面的普遍常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为人类的生存、交往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信念和准则。常识所涉及的内容特别重要,对此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会否认。艾耶尔讲:“哲学家没有权利轻视关于常识的信念。假如他轻视常识的信念,这只表明他对于他所进行的探究的真实目的毫无所知。他的这段话代表了哲学家们对常识的一个一般看法,即不管常识具有何种真理性,它作为人类普遍知识的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哲学的价值,它的内容以及它的知识形式本身都能够成为哲学研究的恰当对象。实际上,从哲学思想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看,常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最直
8、接、最原始的思想材料,人最初的哲学研究和兴趣正是从考察朴素的常识信念(包括在原始神话中表现出的信念)开场的;不管怎样抽象的哲学命题或思辨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复原到常识信念的范围内,或者是以常识为基础的。杜威在将常识与科学相比拟时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他以为,科学知识与常识的差异就好像科学家所研究的H2O的水与人们日常所讲的饮用水、洗涤水的差异一样,它们是同一种东西,只是被置于不同的位置和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由于科学研究是从已获得的知识成果上起步的,所以它显得特别深奥和抽象,好象远离了它原始关注的东西,这一现象掩盖了科学与常识所处理的是同一材料的事实。常识是科学的基础,假如科学处理的材料不能追溯到常
9、识,科学就无所事事,哲学也只能是无聊的思辨。总之,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讲,哲学就是对常识信念的辨析、追问、考虑和理论化。固然哲学家们一般不否认常识所涉及的问题是重要的,但在怎样对待常识的问题上,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这些态度主要有三种:一种以为,由于常识与人类生活的基本信念相关,而且具有直接性、明晰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以在哲学中能够将它们看作可靠而必要的理论“预设,赋予它们以哲学基本原则的地位,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而这样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怀疑主义。英国古典经历主义、以黎德为首的苏格兰常识哲学以及当代的某些科学哲学和素朴实在论派别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是这种态度的代表。另一种态度则
10、相反,它以为常识信念虽然是重要的,但只是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而不是在哲学思辨的意义上,由于常识不能知足哲学理论化的要求。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它的本性在于对一切事物的“刨根问底的研究,在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logos。一切哲学理论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它必须对它所提供的知识或信念作出恰当的证实和解释,诚如西方哲学关于知识的传统定义所言:“知识是被证实为恰当的真信念。而所有这些都是常识做不到的,它的本性决定了它排挤一切证据和证实,它不具备哲学理论所必不可少的严密性、深入性和系统性。因而,将常识作为理论“预设是浅薄的、靠不住的,它只能将哲学引入歧途。哲学家能够把常识当作一种特定的精神现象进行研究,但无权
11、将其作为哲学的根本根据,更不能停留在常识上止步不前。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不在少数,布罗德C.D.Broad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以为常识的作用是渺小的,哲学的出发点是科学而不是常识,当科学与常识冲突时,常识必须让路。对常识的第三种态度居于前两种态度之间。持这种态度的哲学家以为,常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信念,它的恰当性能够从它对人类生活的普适性和共同性中得到某种程度确实证,因而它具有作为真知识的基本特征。固然常识的通俗化、非哲理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能成为完全抛弃常识的理由。哲学应当在对常识进行修正、批判和思辨论证的基础上接受常识,将它作为哲学的原则。这种态度我们能够称之为“批判的常识主义。在以上三种
12、态度中,第一种和第三种有比拟密切的联络,由于它们在肯定常识的有效性方面是一致的,或者讲,它们的区别只在于对常识诉诸的不同程度、范围和方式。出于本文的目的,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态度在西方哲学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它们的理论意义,其中第一种态度将主要以英国古典经历主义和黎德哲学为例。二经历主义与常识在古代,当哲学从对常识和神话的思辨中诞生出来,就一直在抽象思维的道路上前行,没有回首它的常识源头,或为它带来理论的荣誉。于是,在古代哲学百家争鸣的历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常识哲学的影子。固然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话著作中经常出现近乎于常识的“通俗看法,但也只是作为“辨证思维的对立面和反衬。亚里士多德关于常识
13、的阐述主要出如今两个场合,一是如前面所讲将它看作肉体感觉的“统合,另一是将它看作伦理学中人们的“共同意见。不管在哪个场合,他的阐述都是很局限的。在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常识也不能逃脱同样的命运。唯一的不同在于,常识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宗教的“神迹证实提供了条件,由于所谓的“神迹恰恰是对日常生活经历的“违背或“超越,只要常识的“普通和“卑俗才能证实“神迹的超然和神圣。在西方哲学史上,真正把常识当作哲学的基本原则,使之具有了哲学基础地位的,是英国近代的古典经历主义。经历主义是英国近代哲学的主流,固然它的开端能够从F培根算起,但它的真正创始人是洛克,由于正是他提出了系统的经历主义认识论纲领
14、。洛克的经历主义有一个本体论的“预设,即坚信外部世界、自己和自然因果性等的存在,这是他的常识信念。不管他如何从经历出发讨论知识的本性,他的观点都没有超出这一“预设的界线。在他那里,这个“预设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抵御自笛卡尔以来流行的怀疑主义。当洛克深化研究经历,有可能推出怀疑主义结论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到常识一边,反对怀疑主义。比方,根据经历主义的原则,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历,而经历是表象的,它不是外部世界的真正实在,这就意味着我们并没有外部世界确实切知识,因而也不能断言外部世界的存在。假如根据这一逻辑推理,洛克就应当同他的后继者巴克莱一样拒绝成认外部世界存在的命题,或像休谟一样对这一信念的证据提出质疑。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当理论的逻辑引导他与常识对立的时候,他放弃了理论,坚持了常识:他坚信作为感觉的原因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坚信它至少与感觉有某种程度的相像,他从不深究这一信念有何恰当的根据。正因而,罗素批评洛克讲,一当进一步的推理有可能得出与常识相悖的“怪结论的时候,他就会婉转避开而诉诸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