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哲学论文-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辩证法哲学论文-精品文档.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唯物辩证法哲学论文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下文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唯物辩证法哲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浏览参考!唯物辩证法哲学论文篇1浅谈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逻辑我们不应该用实践活动淹没现实事物,而应该把实践活动合理地看成是物质世界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在自然与社会矛盾运动中人类所面对的现实世界、现实事物自己发展经过中的一个切近的重要环节;而不是相反,即把实践视为整个物质世界的所谓基础。下面是文学网我J.L为大家共享的关于事物发展逻辑的唯物辩证。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都是一种关于发展的学讲。然而,二者却有根本不同
2、。黑格尔的辩证法以绝对精神为本体,在理论本质上是关于作为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绝对精神自己分裂、自己回复的学讲。而马克思的辩证法以现实事物为本体,因此它在理论本质上是关于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现实事物的自己扬弃、自己发展的学讲。概括地讲,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现实事物)发展的学讲,是对事物发展的逻辑的理论表达。一、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与本体的虚幻性从理论;上看,人们普遍成认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着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种能动性的思想主要体如今他的实体即主体命题中。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
3、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者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1(P10)实体就是指一个真实的东西,主体就是指这个东西的能动性。实体即主体命题,意在强调作为真实的东西或者真理的实体不是僵死的实体,而是活的实体,而且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本身的运动时,或者讲,只当它是本身转化与其本人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讲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1(P11)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具有永久的不安息性,实体就意味着实体这种本人变成他物、或变成它本人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1(P23)实体的运动就是这样一个本人否认本人,本人将本人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本身,重建本身的同一性的
4、经过。由于实体的这种自己否认能否定掉低级环节而保留了其中的合理的因素,因而,这种否认具有肯定的意义,它不是在原地打转儿,而是意味着螺旋型的上升,意味着发展。实体的自己否认、自己回复也就是实体的自己完善、自己发展。可见,实体即主体命题集中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种能动的辩证法思想的灵魂就是自己否认性。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命题及其所体现的能动的辩证法思想非常重视。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经过,了解为绝对的人格。这种了解方式就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2(P75)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
5、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认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己产生看作一个经过,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然而,由于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并不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而是超感性的绝对精神(或称绝对理念),因而,黑格尔的实体概念具有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在黑格尔那里,实体的自己运动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己异化、自己展开、自己扬弃。绝对精神的这种自己运动固然实现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在一元论基础上的统一,但却使人与世界的关系颠倒化、神秘化了。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著作中屡次提出批评。总之,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奠基于超感性的绝对精神之上,因而,尽管
6、这种辩证法体现了伟大的能动性思想,但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3(P112)而要想拯救黑格尔辩证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彻底废黜这种辩证法赖以产生的本体绝对精神,使它能够奠基于一个坚实的而非虚幻的本体之上。二、现实事物唯物辩证法的本体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本体问题不是辩证法的一个问题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事关根本的本质问题。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的本体是绝对精神,他的辩证法与绝对精神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开而谈的,他的辩证法就体如今绝对精神的本人二元化本人、本人回复本人的自己展开的经过中。因而,颠倒这种颠倒了的辩证法的根本办法就在
7、于颠倒这一辩证法的本体。唯物辩证法之所以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唯物辩证法将感性的现实事物作为辩证运动的本体,进而做到了将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经过扬弃为现实事物的辩证运动经过。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讲,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经过,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经过,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经过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罢了。3(P111-112)因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物质的东西即现实事物为本体的唯物辩证法,而且唯物辩证法与现实事物是
8、一体的,唯物辩证法就体如今现实事物自己否认、自己扬弃的经过中,离开了作为辩证运动本体的现实事物,就既没有唯物辩证法,也没有唯物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这就是讲,以现实事物为辩证法的本体,首先必须确认物质的先在性,确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然而,当以劳动为基础、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大领域时,科学讲明社会的物质性,就成为阐释辩证法的物质本体的关键问题了。此是其一。其二,社会是人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形式。因此在确定的本体论视域内,现实事物作为一种物质的东西无疑是包括人和人类社会的。也正由于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以为,现实的人具有感性、对象性、活动性、社会性和历
9、史性等特征。这里,我们可先来分析前三个特征。第一,现实的人首先是感性的人,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第二,现实的人是对象性的人。现实的人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也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由于在马克思看来,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像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讲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就是讲,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进而在本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本人的感性的对象。因而,在马克思那里感性的存在物必然也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反之亦然。同样,正像感性的存在物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样,现实的人作为感性
10、的人也必然是对象性的人,也就是讲,现实的人必然有本人的感性的对象而且,现实的人的感性的对象,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性本质气力的表现,是与现实的人处于密不可分的状态中(正如不能将农民与其所耕种的土地人为地割裂开来一样),二者构成了一个严密联络的有机整体。第三,现实的人是活动的人。然而,这种活动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想像的主体的想像活动,也不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感性客体而存在的活动,而是对象性的活动。4(P73、54)马克思以为,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作为人的活动的实践在本质上又是物质实践,所以,尽管现实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着的人,但它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层次、一种客观存在。换言之,
11、在本体论的视域中,无论人作为感性的人、对象性的人乃至活动的人的规定性,都被客观物质化了,都是物质世界的构成部分。只不过,人及人所构成的社会是物质世界能动的运动发展的高级阶段罢了。进一步讲,由于现实的人作为对象性的人只能通过改变本人的感性的对象的方式去改变本人,因此在逻辑上感性的对象的改变优先于现实的人的改变,现实的人的能动性和本质气力只要转化为感性的对象得以自己改变的能动性和气力时才能展现出来,这样,感性的对象的能动性反而成为现实的人的能动性的根据。总之,自然、社会包括现实的人在内的历史的详细的统一,进而构成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客观世界,就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本体的现实事物。三、事物自生的发展与人的目
12、的性追求的统一由于唯物辩证法以现实事物(下面事物指现实事物)为本体,因而,作为一种发展学讲的唯物辩证法,详细而言,就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讲。对于事物的发展,我们能够从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外在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事物本人运动本人、本人生成本人、本人扬弃本人的自生的发展。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对发展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哲学史讲演录)中他指出:为了理解发展的意义,我们必须分别开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潜能、能力或我所谓的潜在。发展的第二个意义,就是自为自在,亦即真在或实在。5(P25)潜在变成存在,是一个变化的经过,在这个变化的经过里,它仍保持为同一物。它的潜在
13、性支配着全部经过。5(P27)在黑格尔看来,发展是指同一个东西本人否认本人的潜在的状态而把本人实现为自为自在的经过,亦即一开场就已存在了的东西渐渐成长、壮大,直至最后显现出来。因而,黑格尔的发展观念实际上隐含着一种胚胎发育的隐喻。尽管如此,黑格尔的发展观中所包含的如下原则,即发展是以内在必然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同一个东西的本人运动、自己生成、自己更新的原则,却是非常深入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非常重视这种一切本人运动的原则。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指出:运动和本人运动(这一点要注意!自生的(独立的)、天然的、内在必然的运动),变化,运动和生命力,一切本人运动的原则,运动和活动的冲动(Tr
14、ieb)僵死存在的对立面,谁会相信这就是黑格尔主义的本质、抽象的和abstrusen(费解的、荒唐的?)黑格尔主义的本质呢?必须揭示、理解、拯救、解脱、澄清这种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做到了这一点。6(P117-118)与黑格尔的发展观一样,在唯物辩证法那里,发展也是同一个东西即现实事物的本人运动、自己生成、自己更新的经过。详细地讲,作为发展本体的现实事物在发展经过中并没有失去本人,并不是现实事物本身变成了一个与本人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新东西,而是现实事物在发展经过中仍保持为同一物。因而,从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这样的一种矛盾:事物的发展作为往事物转变为新事物既是一个连续的经过,同时又表现为连
15、续经过的中断,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常讲,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往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与往事物必然有质的不同,否则就谈不上发展;但另一方面,新事物从往事物中转化而来,它们之间同时又具有同一序列关系,否则,当然也就无所谓发展。总之,从外在的表现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事物的存在状态的自己改变,即事物的自己生成、自己更新、自己扬弃、自己超越,亦即事物自生的发展。从内在本质上看,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发展的学讲,是与人的目的性追求严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唯物辩证法那里,发展不是一个中性词,发展与进步一样均具有价值的内涵。当我们讲事物发展的时候,意味着它趋向一个更好的目的或趋向更高的形式。换言之,事物的发
16、展不是一个没有方向的运动变化经过,而是如列宁所讲的是一种上升运动、前进运动,这种客观运动经过与人类的进步事业,与先进的人们、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实践活动及其追求是一致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自觉的目的性。马克思曾指出人的劳动的特点就在于,在劳动中原因(目的)和结果(实现了的目的)是同一个东西。他讲: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类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很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场就比最乖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本人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经过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经过开场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
17、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本人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7(P202)恩格斯也曾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人都是追求某种目的的人。8(P247)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有理想、有目的追求的人总是不知足于本人的现实,总是要通过本人的实践活动把既有的现实变成本人所要求的理想性现实。质言之,事物的发展就是事物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生成。而事物的合目的性生成作为人的目的的实现,也就是人的自己实现、自己发展。例如,当人们通过植树、种草等实践活动使本人周围的环境朝着人们预期的目的改变的时候,人们能够讲环境改善了、发展了;而环境的改善、发展,同时也就意味着生活
18、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现实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也就是讲,环境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以环境为对象、与环境处于一体化状态中的人本身的发展。总之,在唯物辩证法那里,事物的发展作为事物的一种自己否认、自己生成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而事物的这种前进运动的前进方向正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追求。四、事物的发展与对事物的认识的统一现实事物的自生发展就是现实的人的目的的实现。然而,现实的人在根据本人的目的去改变世界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必须面对客观世界,以客观世界为转移。换言之,现实的人的目的性要求必须积淀着关于现实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发展与对事物的认识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19、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P61)马克思与一切旧哲学家的根本差异在于,旧哲学家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上,而马克思以为改变世界才是他的哲学的根本任务。然而,这并不是讲旧哲学家不想改变世界。众所周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们都是非常革命的。而且恩格斯甚至指出,把本人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以到达改造整个世界的目的,这是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8(P225)那么,为什么旧哲学家们实际上又不能真正到达改变世界即推动世界发展的目的呢?其原因亦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即由于他们以为发现了适用于一切世代的超历史的永久的真理、永久的正义,以为只要这些代表着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改变世界的目的、理想
20、被运用于现实,那么,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都会随之消失。可见,旧哲学家们之所以不能真实地推动世界向前发展,他们激情澎湃地改变世界的要求或主张之所以最后不自觉地沦为对现存世界的解释与辩护,并不在于他们不想改变世界,而在于他们总想从一个永久不变的终极真理出发来规范现存的秩序,这种做法必然导致他们的目的、理想是脱离实际的。这表明,不是任何形式的目的、理想都是合理的。实际上,那种能够真正推动事物发展的合理的目的、理想的构成,需要认真的调查研究,需要积淀着关于对象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以共-义理想为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人们关于将来的理想社会曾经提出了?ahref=/xuexila/aihao/zho
21、ngzhi/target=_blank种植煌?ahref=/xuexila/lunwen/politics/socialism/target=_blank社-义和共-义学讲,但这些理论大都具有空想性质。所以如此,主要是这些理论把共-义误解为从某种永久真理和永久正义、人性本质、道德规定中推演出来的抽象物。与之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4(P87)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那种从某种假定的先验原则推论将来社会应当怎样、共-义应当是什么样的做法,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与那些将共-义当成一种教条的抽象观念不同,马克思讲:我不主
22、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将来和公布一些合适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我们不想教条式地意料将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9(P416)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分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矛盾中寻找、发现通向将来共-义新世界的道路。这种不从抽象原则出发,不竖立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而是对现状持批判的分析态度,强调在认真分析现实的基础上面向将来、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一脉相承的东西。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永远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假如失去了目的性,实践便会成为没有意义的活动。但是,现实的人要想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本人的目的,真实地推动现实事物
23、的发展,那么其目的性要求就不能是一种脱离现实事物的特点与规定性的主观设定、主观空想,而必须积淀着关于现实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即人的合目的性要求,要以事物的合规律性形式表现出来,合目的性的实现有赖于合规律性。当然,随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相应地,目的性的要求也在变。因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历史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先验公设。五、事物的发展与人的改造活动的统一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有目的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能动的改造活动。对于这种改造活动的本质,人们经常简洁地将其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统一。在这两者的统一中,人实现了改造世界与改造本身的统一。因而,
24、人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4(P77)没有实践活动的这种能动的改造作用,就没有我们全部生活和整个历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感性世界的存在依存于实践。那种把现实世界淹没在实践之中的实践一元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误解。我们应当在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的前提下,正确看待这种能动的改造活动的性质、方式与界线。实际上,人的这种能动的改造活动并不是没有制约的。在唯物辩证法那里,实践活动作为感性的人的对象性活动,既不能与其载体即现实的人分离开来,也不能与其所指向的对象即现实事物(亦即现实的人的对象)割裂开来。首先,从对象方面看,现实的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只能将本身的对象性的本质气力表现和确证为作为本人本质
25、的即本人生命表现的对象。因而,现实的人的改造活动在现实中的展开,首先取决于本人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其次,从载体方面看,现实的人不但是感性、对象性、活动性的存在,而且也是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现实的人的改造活动受制于与之处于互相作用之中的其别人的活动;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现实的人的改造活动受制于前人的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作为前提而存在的结果。可见,一方面,现实的人的改造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在本人选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恰恰相反,首先是在给予的、给定的、别无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另一方面,现实的人的改造活动也不是无限的,它在现实中所可能展开的程度是客观的、历史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终
26、极指向是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的关键在于世界的现实改变,由于世界的现实改变(发展)也就意味着我们本人的现实改变(发展)。对于世界的现实改变而言,感性的现实存在物与意识、观念以及人的活动相比具有真正的确定性。因而,在唯物辩证法那里不是观念与活动优先于现实、感性,而是感性、现实优先于观念和人的活动。由此出发,我们只要把意识、观念以及人的活动纳入到感性世界与现实事物的改变(发展)经过中(而不是相反),才能对意识、观念以及人的活动作出合理的理解与解释。在观念的层面,由于人总是首先从本人的目的出发并根据本人的目的性要求去改变世界,因而,人们在世界观上会产生一种错觉,即以为世界的存在依存于实践,世界的变化、
27、发展不过是一个实践世界的改变实践,即一个单纯高扬实践的经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就是这种错觉的代表之一)。然而,在现实存在的层面,事情却发生着一系列复杂的颠倒:首先,在观念中存在的实践活动的先在性,颠倒为感性世界、外部自然界在现实上的优先地位其次,那种看似单纯由己出发的目的性要求,假如不知足并停留在空想状态而要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的话,那么,其构成就必须积淀着关于对象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再次,那种在观念层面看似仅仅作为既定前提而存在的人,则展现为现实与历史层面中的经过性的矛盾统一体人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并使之处于二者的互相转化之中;最后,事物的改变(发展),从观念层面看似乎是
28、自主的、自觉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本质是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气力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经过一样地进行,而且本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8(P697)简单地讲,从观念层面看,好似是人在发挥本人的能动性去改变世界和事物,但在现实层面,实际上却是世界、事物把人的能动性转化为本身的能动性并在改变本人的同时改变了人。因而,我们应正确看待人的改造活动在事物发展经过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的改造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入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人的改造活动只是提供了使感性世界和现实事物得以改变形态的条件,而并不能取代感性世界和现实事物本身及其自己发展
29、。换言之,我们不应该用实践活动淹没现实事物,而应该把实践活动合理地看成是物质世界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在自然与社会矛盾运动中人类所面对的现实世界、现实事物自己发展经过中的一个切近的重要环节;而不是相反,即把实践视为整个物质世界的所谓基础。总之,一旦人们不停留于解释世界而要改变世界,那么,就必然会由观念领域跨入到现实存在领域。而在现实存在领域,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事物发展逻辑,就要首先确证物质的先在性原则,在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实现事物自生的发展与人的目的性追求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与对事物的认识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与人的改造活动的统一。唯物辩证法哲学论文篇2重新诠释唯物主义辩证法内容摘要:传统马克思主
30、义哲学教科书习惯于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表述为三大规律和若干对范畴。作者以为,这种表述远远不能反映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仅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比传统形而上学更高一个层次的哲学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西方近当代哲学的主要标志。其实,在我国哲学界把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作同义的理解,早已是一种共鸣。问题在于对唯物辩证法怎样作出恰当的诠释,本文提出了本人的主张,以期引起学术争鸣。关键词: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形态;本体论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习惯于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表述为三大规律和若干对范畴(
31、下面简称传统表述)。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在将唯物主义辩证法表述为三大规律时,不能很好地与黑格尔辩证法划清界线;将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解为方法时,又无法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推论划清界线。笔者以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表述仅仅是捉住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个方面,而且仅仅是一个次要的方面假如从哲学形态的高度来审视,唯物主义辩证法远远不是三大规律和若干对范畴所能表述的,它是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哲学形态,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而不仅仅是它的一个部分。一、传统表述的哲学形态定位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是解读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关键,也是划分两大哲学基本形态、区分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哲学的可靠标
32、准。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出发,迄今为止的一切哲学,都能够划归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真正的马克思哲学)这两大哲学基本形态。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的角度看,传统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大基本哲学形态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其一,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来看,传统形而上学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片面追求认识世界,搞纯粹概念的推演,而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是从实际出发,认识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追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其二,从哲学的社会功能来看,传统形而上学的服务对象是抽象的个人,在它那里,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抽象的概念、纯粹的思想,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服
33、务对象则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它那里,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看它们能否坚持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唯物主义辩证法坚持理论为现实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而传统形而上学则坚持从概念和思想出发,进而导致理论与现实相脱离、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脱离。也就是讲,这两大基本形态,围绕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构成了明显的差异。在认识和解释世界上,传统形而上学从由详细直接抽象而来的
34、抽象概念出发,利用逻辑去推演出一个体系,而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把由详细得来的抽象概念再放到现实社会环境当中去,考察它与现实社会的各种因素的互相联络和互相作用,使它成为一个详细的、具有丰富内容的概念。并且,在研究工作的自始至终,都要把现实社会作为对象和前提。正如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讲:黑格尔陷入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己综合、自己深化和自己运动的思维的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详细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把握详细、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详细再现出来的方式。但绝不是详细本身的产生经过。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把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把握的。实在主体仍然
35、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而,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如今表象面前。只要在这个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经过。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当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因此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经常只是个别的侧面;因而,这个一定社会在科学上也绝不是在把它当作这样一个社会来议论的时候才开场存在的。在考察社会的时候,形而上学的方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区别就在于:
36、前者把抽象概念(从详细直接抽象而来的)作为开端,仅仅依靠逻辑去建立绝对体系,进而导致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绝对体系的构成,进而产生出远离现实的理论;而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时刻要求把每一个概念都要放到社会现实当中去考察,作为社会的一个侧面去对待,进而使理论的每一部分以致整体,都能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改造世界上,传统形而上学具有两个缺陷:一是在指导实践的理论上,根据的是从纯粹概念推演而来的理论,往往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甚至是背道而驰;二是在实践上,往往是从抽象的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时刻从社会现实详细情况出发,根据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去改造世界。马克
37、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也体现了彻底的辩证法,但同时又蕴含着普通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能涵盖的更高层次的内容这就是理论与实际怎样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在实践上相统一的问题。传统表述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表述为三大规律和若干对范畴,显然是把唯物主义辩证法仅仅局限于认识世界的层次,因此基本上是在用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来表述唯物主义辩证法。二、传统表述的哲学评价标准与两大哲学形态的划分相对应,哲学的评价标准也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与传统形而上学相对应的哲学划分标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在传统形而上学中,所有的哲学都能够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38、心主义两大对立的阵营,以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简称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长期以来,国内哲学界在成认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上两大阵营的划分标准的同时,一直习惯于用哲学上的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来评价一切哲学,即便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时,也是如此。固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十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当代西方哲学了解的逐步深化,人们发现现现代西方哲学在反传统形而上学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一致性,继续用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对当代西方哲学进行对号入座式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是很不合理的。但是由于在摒弃两个对子
39、的划分标准作用的同时,并没有一个新的、公认的划分标准产生,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以致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很难构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思想中地位的认识上,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人们或是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用实践本体论、人本体论等本体论哲学来解释马克思;或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用实践性、批判性、总体性、辩证方法、人道主义等来解释马克思;或是从当代西方哲学的角度用语言学转向、存在论转向、生存论转向来解释马克思。与此相对应,在对马克思哲学现代价值的认识上,也就有仍合适于现时代、需要发展和已经过时三种不同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保卫马克思、回到马
40、克思、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超越马克思、告别马克思等对待马克思哲学的不同态度。十分是近几年来,由于所谓学院派的兴起,本体论哲学重新抬头,使问题的争论更为剧烈。一些人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同属当代哲学;一些人则像海德格尔等一些当代西方哲学家那样,以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的西方哲学流派如尼采哲学并无本质区别,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学的形式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但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也有的人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方法论革命,而不是本体论哲学。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尺度,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往往陷于追求新名词和新表述的怪圈之中。一些人甚至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多样的,以
41、为每一种哲学都有本人的哲学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否认了寻求统一的哲学评价标准的可能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一个与传统形而上学截然不同的全新的哲学形态诞生了。因而,在现时代,继续使用与传统形而上学相对应的哲学划分标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通过划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来进行哲学评价的方法,不仅无法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这两大哲学基本形态之间的差异,也无法区别近代以前的西方哲学与现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很难符合世界哲学发展的需要。而我们此前对哲学基本问题理解上的局限性恰恰就是:把它仅仅作为划分两大阵营或两个对子的标准即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而
42、不是作为划分哲学基本形态的标准。同时,又混淆了一般意义上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这也是国内外哲学界一些哲学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是传统西方哲学相混淆的根本原因所在。另一个标准,即更高层次的、能够与两大哲学形态的划分相适应的新的哲学划分标准,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表现形式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认识的科学性,更强调改造世界、强调人民的利益,强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只要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才能从哲学形态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与现现代西方哲
43、学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传统表述坚持与传统形而上学相对应的哲学划分标准,把唯物主义辩证法仅仅局限于认识世界的层次,进而导致了在唯物主义辩证法表述上无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区别。三、传统表述的本体论视角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诞生,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革命,是哲学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理论脱离实际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哲学,马克思主义之外的西方哲学家,早从休谟和康德开场,就进行了批判。以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为代表的20世纪的西方哲学,更是构成了拒斥形而上学的运动。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从法国开场,出现了对这种追求永久真理的哲学传统的真正反叛。以德
44、里达、福柯、德勒泽、利奥塔为代表的后当代主义哲学,把对人类文化现象的构造分析方法用于人文科学,公布了作为西方文明特征的理性探索的最后终结。哲学终结的呼声日益高涨,哲学不再是作为人类文化的基础、追求永久真理的学科,对于其他学科不再具有优越性。但在马克思主义之外的西方哲学家那里,往往是在用本体论的方法,即用超出了经历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的方法,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进行批判。或是用语言分析、意义理论和解释学等与传统形式逻辑相近的方法对其进行批判。因此,并不能捉住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理论脱离实际这一根本特征,从根本上终结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甚至是以新的本体论(如海德格
45、尔的本体论)代替旧的本体论。研究形式仍然是(这)是什么。这当然不能逃脱本体论哲学只是知识,不是智能,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只能认识世界,不能改造世界的老套路,仍然属于形而上学哲学形态。事实证实,用本体论的方法建造起来的哲学体系,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是不可能到达目的的。只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建立起与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哲学全面对立的崭新的哲学形态。为了终结理论脱离实际的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马克思坚持以哲学改造世界为己任,利用从现实出发、理论联络实际、理论服务于现实这样一种与本体论完全相反的哲学方法,创立了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哲学新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为了知而追求知
46、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的本体论哲学。研究形式由(这)是什么改变为(这)应是什么。使哲学的目的由追求知识转向改造世界。使哲学真正成为现实的哲学,成为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就是讲,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是一种被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的哲学形态。在中外哲学史上,除了与传统形而上学有较大差异的当代西方哲学,在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和知识论之外,还有一个全新的哲学形态,这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与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有着根本区别的、全新的哲学形态。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从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就难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传统表
47、述受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影响,仅仅知足于对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的认识和把握,看不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哲学形态革命的伟大意义,进而导致了对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上的片面性。四、从哲学形态的高度重新诠释唯物主义辩证法如前所述,作为两大基本的哲学形态之一,唯物主义辩证法不同于一般的方法论,它具有本人的目的、对象、特征、功能、内容、范畴和作用,具备哲学形态的全部基本要素。唯物主义辩证法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且是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更是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全新的哲学形态。对于这个哲学形态,我们也许还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等名称来称呼它,但不
48、管怎么来称呼它,它的理论特征、基本要求、主要原则、主要内容以致表述方式,都应该是基本一致的,都必须与传统形而上学明显区别开来。1.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征唯物主义辩证法有着本人显著的理论特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认识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追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坚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将来;既坚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关注人类的命运,又为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因而,作为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哲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片面追求认识世界,搞纯粹概念的推演,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详细的、历史的统一,具有多样性的统一,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坚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它是从现实出发、为现实服务的哲学,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的哲学,是在实践中生存和发展的哲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哲学。2.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原则根据这一特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原则能够概括为下面三个方面:在理论上,它要求正确认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