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产业经济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产业经济论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科产业经济论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与普及,更多的传统产业开场与之相融合,产业经济出现了新的活力。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一:西方经济学教学应用探索分析【摘要】深化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经济学教学研究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课堂实验与实验经济学的渊源出发,从课堂实验的设计、步骤、注意问题、应用价值等方面讨论了课堂实验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实验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法教学法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一门学科的方式方法,它不仅反映了一个老师的教学功力与水平,也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理解、把握与兴趣。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学术规范上
2、又侧重于用大量的数学语言来表现经济原理,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疼的课程之一;加之目前我国还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构造建构,导致学生容易生产疲惫感。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身介入经济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将会改变这种状况,使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一、经济学课堂实验与实验经济学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能像在自然科学那样通过严格控制的实验去解释经济现象和揭示经济规律。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这样写道:一种发现经济法则的可能的方法就是通过可控制的实验,但不幸的是,经济学家不容易控制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因而无法进行类似化学家或生物学
3、家所做的实验。这种思维惯性以及人的意识的复杂性,使经济学演变为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经过,直到20世纪中叶,经济学实验才逐步起步,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经济学家创始了实验经济学的新领域,将实验方法系统地引入经济学研究。十分是随着2003年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从事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两位学者,实验经济学得到了迅速普及。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理论或者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测决策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拟和完善经济理论并为政策决策提供根据。实验经济学的作用突出表如今四个方面:检验理论、发现新的理论、进行制度设计、提高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前三个方
4、面在理论研究与经济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则成为提高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和把握水平的有效的辅助工具。二、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应用价值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不仅仅是游戏)。该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模拟显示经济经过和经济主体的行为,通过这种模拟来检验经济学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引导学生本人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介入游戏让学生能够对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有比拟直观、深入的体会和了解;通过鼓励学生本人解释现象,总结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自信心,是一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观的教学方法。实验案例一:模拟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通过学生介入到
5、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来了解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自发作用是怎样促使市场上出现合理的价格水平的。首先选择18位同学分成买卖双方,各9人,分别坐在教室前面。另外选出3位同学担任市场工作人员,在实验中核对和登记交易的进行。每位同学都将获得一张扑克牌,上面的数字代表买卖双方的底价,当然上面的数值不能告诉别人。每位同学将在课堂上自由讨价还价达成交易,使他们利润最大化。实验案例二:模拟一个完全垄断市场,市场上有一个生产者和诸多消费者(均由学生扮演),厂商公开报价、消费者根据本人的意愿价格决定买与不买;厂商能够根据本人的收益随时调整价格,利用本人在市场上的地位制定一个最利于本人的价格,影响消费者购买。实
6、验结束后老师展示、公开相关的实验数据与结果,(最好是图形),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本人总结课堂实验中数据的特点,解释这些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种课堂实验教学方法将经济学原理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应用至少有三方面的价值。1、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为后续学科学习提供保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科建设的质量。经管类学生大多是文科生,人文知识比拟丰富,习惯于感性思维,对定性分析感兴趣;但数学知识相对薄弱,不习惯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定量分析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和拒绝。而目前我国
7、大多数高校所讲授的西方经济学内容主要涉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是以纯数理的假设与模型推导来构建学科体系,对于没有相关的实践经历的学生来讲,难免感到枯燥、难懂。这也是诸多经济学老师感到的引导学生入门难的原因之一。开展经济学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身介入其中,将干巴巴的黑板经济学理论转化成有血有肉的生动的事实,在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的同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保证了经济学教学质量。2、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感觉,提高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能力。经济学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向信息流的局面,而是构成师生互动,教师
8、引导、学生介入其中的信息双向沟通经过。由于很多课堂实验是在讲授相关原理之前做的,学生通过亲身介入课堂实验,并在课堂讨论中本人发现所要学的经济学原理,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经过中的被动状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潜能,在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考虑和创新能力。这种智力上的冲击与享受是其他教学法所不能比较的。3、提高老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与自然科学实验准确的可控制性与可重复性不同,经济学实验的实验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人,是有限理性的,当学生非理性出牌时必然造成实验结果与经济理论的预测值有很大差异,进而导致实验失败。因而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自然科学实验相比,经济学实验对老师的
9、要求很高,首先要请教师根据实验科学的要求模拟实验环境、确定实验步骤,严格实验监控、防止学生行为异化;一旦学生行为异化导致实验数据与预测值有较大差异时,老师也能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开展经济学实验对老师来讲,是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大的挑战,能够加深老师本身对经济学理论本质的理解并接触到国外经济学科研的前沿,是个科研和教学双赢的策略。三、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施行步骤施行课堂实验之前,应该澄清两个认识误区。第一,不是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是能够做实验的。目前,实验经济学主要应用于市场实验、个人选择实验和博弈论实验三个领域。第二,实验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课堂
10、实验的主要职能是一种教学工具,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经济学的课堂实验步骤包括下面五点。1、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进行的实验。实验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每学期做23个重要实验。注意:限于课时,课堂实验不能过多,应简单明了,争取控制在1课时以内。2、设计实验步骤、规定实验条件、准备相关道具与材料。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设计实验步骤、规定实验条件,制定实验讲明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经过。经济学课堂实验不存在人力和物质技术方面的限制,材料和道具不很复杂,通常是卡片、信封、图表以及表格,可以以是扑克牌,作为参加实验者的收益与成本。条件成熟的话,可以以在配有多台计算机终端的经济学实验室进行。3、在课堂上
11、施行实验。首先,老师站在课堂上公布这节课将进行一个课堂实验,注意一般不告诉学生实验的主题,以保证学生的行为本能;其次,确定参加实验的同学;然后将课堂实验讲明发给同学,大声向全班同学朗读,回答同学提问、确保所有同学了解实验细节;最后,进行并密切关注实验。4、展示相关的实验数据,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努力去解释这些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到达结论。借此时机能够向同学传递怎样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和步骤,对同学的思维能力是很好的训练。最后,向学生公布每一个参加实验的同学的收益,随机抽取一位同学。支付其所获收益的一个百分比以示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整理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作好相关资料的保存工作
12、;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或设计课后作业,帮助消化相关内容;总结实验经历或新的设计和改良,推动教学的发展。四、经济学课堂实验应注意问题为了使课堂实验到达预期的效果,应注意下面三点。1、有明确的实验指导书或实验手册。经济学课堂实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决策环境做极大的简化和对实验条件加以控制,才能在课堂上再现一个可操作的环境,进而促使实验结果更好的与我们设定的预期效果一致。因而,在实验开场前,老师必须在参考国内外相应实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经济学经济学教学实际,制定出明确明晰的实验手册。内容包括实验环境、被试对象的选择与分组、实验流程、数据处理与收益计算等内容。在这里实验环境确实定、
13、实验步骤的设计、原始数据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制度保证。2、明晰的实验讲解和严格的实验监控。实验开场前,老师可将实验讲明书发给学生,告之每个介入者(学生)游戏的规则以及游戏的情景,确保每个介入者能够明白本身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作为主持人,老师应密切关注实验的进行,及时纠正部分学生的违规行为,必要时,聘请其它老师或学生充当实验助手,保证明验沿着正确的途径进行。3、必要的鼓励。课堂实验使用鼓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测试个体更努力的考虑和学习,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选择两种鼓励方式。一是计算参加实验的同学的收益,随机抽取一位同学,支付其所获收益的一个百分比以示奖励,这是经济
14、鼓励。二是能够给予其期末考试成绩加分奖励,即分数奖励。经历表明,奖励时分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刻,课堂气氛也空前活跃,毕竟挣教师钱的时机不是很多的。五、尚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近一年的经济学实验教学形式探索中,我们进行了五次三个经济学课堂实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持肯定与支持态度。但也有相当学生反映,由于实验介入人数较少,大多数人被排挤在实验外,仅作为观察者介入实验,影响其积极性。但假如实行全员实验,既增加实验的控制难度,又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学课堂实验中进行新的探索。【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等,高鸿业等译:
15、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高鸿桢: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梁静溪: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6).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讨论论文在稳健型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200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快速增长的目的,国内生产总值估计增长9.1%,投资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较明显的遏制,通货膨胀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调控、可承受的范围,消费增长稳中趋升,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总的看来,2004年宏观经济运行是有惊无险,经济避免了一次因投资过热及经济变量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增长而可能引起的大起大落。瞻望2005年,
16、在双稳健的政策作用下,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回落,到达8-8.5%,投资和出口双双将出现明显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水平,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一、2004年宏观经济回首 (一)2004年宏观经济面临两大不稳定、不健康问题一是重化工业继续加速增长且出现明显的过热现象,影响经济的平稳协调增长。2002年中期以来,工业增长明显提速,进入到一个新的加速增长轨道,其主要推动力是重化工业的加速增长,中国工业发展進入到内生性的重化工业化新阶段(这明显区别于改革前以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战略时的重工业增长)。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前期的10-13%上升到近期两年多来的18%左右的高水平(见图1)。一批
17、像汽车、电力、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进入高增长阶段,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气力。2004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长连创新高,重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在2-4月份连续3个月超过20%,1-6月累计增长达19.7%;且上半年重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奉献率达76.1%,比上年的75.3%又提高了0.6个百分点。重工业快速扩张导致相关的能源供应和运输均出现了高度紧张,讲明重工业开场出现过热现象,十分是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与房地产相关性强的重型工业投资增长过猛、产出增长过快。一些重化工业产能的过度扩张(其中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的能耗高、污染大),对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宏大的压力。二
18、是内需的两个方面即消费与投资增长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增长态势,而且投资构造和需求构造也存在相当大的扭曲问题。现阶段,过度依靠于投资的经济增长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投资高增长假如得不到最终需求的积极配合,将容易产生下阶段的产能过剩及投资的低效率;二是重化工业低水平投资扩张将带来严重的资源瓶颈问题,并对下游企业构成宏大的成本压力;三是投资的低效率扩张不仅将造成新的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加大金融风险,而且由于无法持续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降低经济增长的宏观效益。因而,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遏制经济增长中的这些不健康、不稳定性因素,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宏观调控也由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 (二)宏观经济运
19、行的主要特点回首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下面主要特点:1.投资增速逐季放慢,显现宏观调控的阶段成效。2004年1-11月份,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9274.32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18.9个和2.1个百分点。从近几个月的投资运行来看,投资增长的降温有所反复,但总体上逐步回落的趋势已经构成,根据月度增长趋势图分析,投资增长的调整至少将呈现两波调整,第一波调整出如今3-5月,5月投资增幅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随后经过两个月的反弹,8月份又进入第二波调整,9月份的再反弹,原因是前两年基数偏低的作用,剔除基数的影响实际也是回落的,10月份和11
20、月投资增长(分别为26.8%和24.6%)再次回落讲明第二波调整将会继续。初步估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0亿元左右,增长23%左右,低于去年26.7%的增长水平。2.工业增长前高后低,降温效果明显。在重化工业化经过显著提速的作用下,上半年工业增长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高,增长17.7%,其中有3个月增幅接近20%。下半年以后,随着以控制一些重化工业过热和房地产过热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长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走势。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911.08亿元,同比增长16.8%,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我们以为,目前工业增长调整
21、基本到位,从增加值增长来讲,主要是重工业降温明显,6月份以后,重工业已持续5个月回落到18%下面,降到16-17%的正常快速增长水平,相比而言,轻工业增长则一直保持15-16%的增幅,进而导致轻重工业增长差距缩小、构造趋于协调。而从工业行业的投资增长来讲,一些过热的重化工业投资增长逐季显著回落,初步实现了软着陆。初步估计,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比去年低0.3个百分点。3.消费需求稳中趋升。2004年消费品市场出现了稳步小幅回升趋势,111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387.60亿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2004年消费增长呈现下面
22、特点:一是实际消费增长比去年同期明显加快。1-11月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二是城乡消费差距有所缩小。下半年后农村消费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这主要是由于2004年以来受粮食丰收和粮价大幅上升的影响,农民收入大幅增长,进而明显刺激了农村市场的活跃。三是住房、汽车和电子通信三大消费热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估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3%左右,实际增长10%左右。4.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全年贸易略有盈余。2004年我国外贸增长呈现下面特点:一是超出年初的估计,贸易进出口出现连续第3年超高增长。即入世以来的贸易爆发性增长的格局继续保持,对宏观
23、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起着特别重要的支撑作用。1-11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383.78亿美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出口5296.06亿美元,进口5087.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7%和37.3%。二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外贸进口在下半年明显回落,由此使上半年贸易逆差的形势得以扭转。1-11月累计贸易顺差208.35亿美元。三是外资企业主导出口的局面进一步强化,1-11月份,外资企业实现出口额3021.32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7.05%,比2003年全年提高2.4个百分点。四是粮食类、原油及成品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进口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对国际的依存度继
24、续明显提高。我们估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到达1.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为5830亿美元和560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36%,贸易顺差230亿美元。5.收入增长中城镇有所放慢,农村明显加快。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相对于前几年有所放慢,前3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72元,同比增长11.4%,扣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0%。而一季度实际增长9.8%,上半年实际增长8.7%,呈逐季下降的态势。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放慢相反,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大幅增长,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好水平,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前
25、3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10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得益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1-9月份,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958元,增长24.9%。二是得益于税费负担的明显下降,前3季度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22.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元,下降33%。6.物价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承受、可调控的范围内。在我们看来,2004年以来的CPI明显上升,并不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大,主要的问题是投资品的大幅上升(局部行业过度的非平衡扩张所致)对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显著压力。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于
26、两方面,一是粮食价格上涨,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消费品价格继续下降,只是降幅有所缩小。1-11月份累计CPI同比增长4%中,食品类的奉献率超过了80%,扣除粮食合理上涨因素的CPI增长不到1%。粮食价格以及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社会能够承受的。合理性在于,前期粮食下跌太多,前几年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价格的过度下跌以及调整农产品生产构造而主动地减少播种面积,并不是粮食短期或中长期生产能力缺乏。粮食的上涨不仅符合预期,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日益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讲粮食上涨及食品价格上涨是社会可承受的,主要理由是:(1)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比上世纪90年
27、代初期和中期明显下降,进而使得城乡居民对粮食价格上升可承受力加强。(2)多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和工资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与粮食价格的持续下降构成宏大反差,显示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并不会恶化居民的支出预期。7.企业效益继续快速增长,但库存增长有明显加快。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还有一个特征是,企业效益保持快速增长,即便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后的半年中,企业效益仍然增长较快。这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此轮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和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有一些垄断因素或短期暴利因素在起作用,如石油行业利润增长具有投机和垄断两方面的原因,钢铁行业是房地产暴利的延伸,这些因素具有不可持续性。与
28、之相对应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库存正逐步加快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10061.7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比上午同期和1季度分别上升10.7个和4.4个百分点,同期应收账款净额为21968.9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年同期和1季度分别上升4.4个和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产成品增长最多的是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石油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都是重化工业部门,1-10月份这几大行业的产成品分别为654.29亿元、286.40亿元、273.28亿元和803.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52%、32.88%、67.07%和29.43%。这些行业在将来一段时间
29、内效益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这在2004年的汽车工业中已有明显表现。二、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瞻望2005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继续趋好,但仍面临一些长期构造性矛盾和一些短期问题的约束。面临的主要短期问题有:农民收入增长难免会再次出现回落,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消费增长小幅放慢,出口增长明显回落等。因而,我们估计2005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降温,GDP增长回落到8-8.5%,主要是由于投资增长将会继续放慢以及出口增长将显著降温。估计全社会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
30、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出口增长15%左右,CPI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左右。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趋势如下:1.投资增长:继续向下调整但仍然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在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投资增长有望实现软着陆,初步估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加强投资需求调控还是2005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投资增长趋势怎样,关键在于宏观调控力度的准确把握。首先,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给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决策权,使2005年投资增长的总体环境趋于宽松。其次,2005年投资调控总体上仍将继续根据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这将保证投资增长在继续降温经过中实现平稳着陆。
31、一是针对当前投资调控任务仍然特别艰巨的情况,2005年政府仍将会继续把紧土地和信贷两大闸门,从源头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二是过热行业投资将继续大幅回落。受信贷紧缩政策、施行和完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及自发性需求增长将放慢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将会继续明显放慢,并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相关行业投资继续回落。在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逐步施行及需求显著降温的作用下,汽车投资将会明显降温。三是由于国家在加强对过热行业投资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对农业、煤电油运等薄弱和瓶颈部门则采取了各种保的措施,因而,这些部门2005年投资将会继续快速增长。总之,2005年投资增长率有望回归到适度增长区间,但同时也要注意,近
32、几个月货币信贷投放急剧减少,其对投资增长的滞后影响有可能在2005年上半年显现。2.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其增幅估计会比2004年略有回落。估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名义增长率在12%左右)。在各项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作用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及消费构造升级的拉动,我国整体消费稳定增长的局面正在构成,这将使2005年消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深层次问题对消费增长的制约还没有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可能对2005年消费需求进一步回升产生不利影响。一是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自信心呈明显下降趋势。受经济景气回落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居民
33、消费预期和消费自信心遭到明显影响,消费者预期指数和自信心指数一路下滑,从2003年12月份到2004年7月份两指数已分别下降了4.8个和4.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预期和自信心是影响将来消费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这两项指数持续下降预示着2005年消费持续回升的难度较大。二是就业形势尽管有所好转,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这对消费需求增长仍有较大压力。四是2004年农民增收特别明显,但2005年要保持这一态势将特别困难,这将制约农村消费增长。3.外贸出口增幅将会明显放慢,但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初步估计2005年外贸出口增长15%左右。在我们看来,9月份开场的外贸出口和进口增长的显著回落可能预示着连续3年的外
34、贸超高增长将结束,进入到平稳增长期。其理由有三:一是连续3年外贸的超高增长已经构成了很高的增长基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高增长有相当大的难度。二是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比2004年将有较大幅度的放慢,进而对中国产品的出口增长构成较强的压力。根据IMF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将由2004年的5%回落到4.3%,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将由2004年的4.3%降到2005年的3.5%,日本则由2004年的4.4%回落到2005年的2.3%,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油价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显现。与此同时,世界贸易增长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放慢,估计发达国家进口贸易2004年的增长率为7.6%,2005年将降到5.6
35、%,回落高达2个百分点,这对我国出口需求增长将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出口大幅放慢在所难免。三是入世效应将明显递减。出口增长的降温符合预期,但要防止其降幅过快过猛,我们以为仍然有较多对2005年出口起积极影响的因素存在:(1)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继续处于新一轮上升期,2005年经济增长的回落幅度不会太大,对我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仍然较大。(2)高油价尽管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构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估计2005年这一影响会有所减弱,一是全球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有明显提高,二是估计伊拉克政治局面逐步会有所缓解,俄罗斯石油供给也会有所好转,再加上沙特原油仍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这可能引起2004年终至2005年
36、油价出现阶段性回落,这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会起积极作用。(3)随着入世过渡期后对我国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会促进我国具有比拟优势的纺织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4.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固然2004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的目的有望实现,但2005年就业矛盾有可能愈加严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构成的宏大就业压力根本无法缓解的情况下,一些新的就业问题还将突显出来。一是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在2005年将会有所显现。据有关专家测算,经济增长放慢使2004年减少115万个潜在就业岗位,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估计为4
37、.5%。2005年随着投资大幅回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慢,就业矛盾将会愈加突出,尤其是农民工就业将会愈加困难。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继续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还有,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大。从这些方面来看,累积的就业矛盾仍在增大。5.通货膨胀压力将逐步缓解。我们估计,2005年通胀率将会比2004年有所回落,CPI增长3%左右,比2004年降低1个百分点。主要理由有:(1)投资和出口增长率均将明显回落,使GDP增长继续调整,将使价格上涨在需求方面的动力有所减弱。经济增长率的继续回落十分是投资的回落将减轻中间需求的压力,进而使2005年物价上涨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2)物价上涨将面临
38、供应方面的下调压力。这种下调压力两大方面,一方面,随着GDP增长的适度放慢和2004年国家加大了对瓶颈部门的投资,2005年煤电油运紧张的形势将会得到改善,十分是电力供给的改善将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产能将在明后年集中释放,这些大宗产品的市场可能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格局。这两方面都会使物价上涨的动力减弱。(3)从物价上涨因素的构成分析,物价上涨的空间将缩小。其中粮食对CPI的推动力将明显减弱,非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的奉献率将继续上升,估计2005年CPI涨幅在3%左右。非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有半年至一年的时滞),另一个
39、是服务类产品的新涨价。我们估计,只要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祸,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不会高于10%,对CPI的奉献将缺乏1%(粮食价格上涨与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关系大概是:粮价上涨1%,食品价格上涨0.3-0.4%),而根据1年多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CPI的传导效应,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导致2004年除食品价格外的CPI上涨缺乏1%,那么,2004年接近14%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2005年CPI的传导效应大致在1.5%左右(即所谓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将强于2004年,但上涨力度不会很强)。另外,服务类项目的上涨对CPI的奉献在0.5个百分点左右。三项合计,2005年CPI增长估计在3
40、%左右。 (二)两大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影响2005年经济增长率高低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房地产的增长,二是出口增长。这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忧。2005年的详细宏观经济政策操作要注意两防,即防止房地产继续向过热方向发展,防止出口增长下降过快过猛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房地产的问题对中长期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影响重大。假如近阶段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主要是对土地和地方政府的约束),房地产有可能继续向泡沫化方向发展。近期关于房地产能否存在泡沫再起剧烈争论,这种争论的结果将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及其效果,假如不存在泡沫论占上风,后果则意味着已经呈泡沫化倾向的房地产将会继续加速发展,使泡沫化升级,甚至有演化为泡沫经济的
41、危险。这是我们最担忧的,十分是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过度偏爱和保护假如与正在对人民币升值进行豪赌的大量国际游资结合,泡沫经济的风险将迅速增大。相反,假如泡沫论占上风,将有利于房地产软着陆,中国经济不仅2005年会较为平稳,将来较长时间也会保持平稳健康的快速增长态势,这将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幸事。因而,控制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另外,2005年要高度警觉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估计,出口增长的显著回落将对2005年中国经济产生如下不利影响:一是使高度依靠于出口增长的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2004年前3季度,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分别增长25.3%和47
42、.6%,且对出口的依存度极高。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相当大的压力。二是出口增长的显著放慢,将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的压力,市场竞争由此再次加剧,价格逐步走低,进而导致企业利润再次大幅缩水,假如这一形势与近期几年高投资构成的产能集中释放相结合,有可能使经济再次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三是影响就业增长和民工增收。对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大幅回落的不利影响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抵消。三、2005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调控方向为了稳固宏观调控成果,促进经濟平稳健康发展,及针对此轮经济过热的特殊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双稳健的取向,即由前期施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43、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详细的政策操作中重点体现构造调整导向,因而,又能够讲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是构造导向的宏观调控政策。近期,社会上对双稳健政策有些误读,不少专家以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比2004年更紧,近期央行提出货币供给量(M2)增长的调控目的为15%,比2004年17%低2个百分点,有人就以为这是货币政策更紧的信号,实际不然,2003年实际运行的货币供给量(M2)增长明显低于调控目的,11月末M2同比增长14%,很显然,2005年调控目的比其加快1个百分点,应该讲货币政策是有所放松的。我们以为,2004年我国采取的就是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久前中央经济
44、工作会议确定的双稳健政策是对2004年4月份以来施行的稳健型政策确实认,并不表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比2004年更紧。200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体现有保有压的原则,有紧有松,在方式上仍然是采取灵敏微调的方式,在手段上将愈加注重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 (一)投资政策取向2005年国家对投资的控制仍然较严格,主要是由于当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投资增长仍然偏快,投资增长的软着陆目的还未到达,这部分是由于时滞因素的作用未充分显现,另外,就是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增长仍然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严重的构造性投资失衡问题。因而,要继续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对投资增长的宏观调控。假如2005
45、年中期房地产及城建投资真正实现了软着陆的目的,那么投资增长可能会明显下降,此时,要防止投资下滑过度的问题,由于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投资奉献及其带动作用都非常大,它们的过度降温可能使投资增长下滑过度。因而,2005年的投资调控政策不仅要在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更要采取灵敏的措施。一方面要抑制和防止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继续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投资增长下滑太多,主要是为民营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推进投资的市场化。十分是后者,无论是投资继续过热,还是投资增长过度下滑,都要在进一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上采取愈加积极措施,使投资体制或构造尽快实现两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使投资增长真正由政府主导
46、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第二个转变是政府对投资的监管方式由硬干涉转变为软干涉。第一个转变主要体现企业在政策、法规约束下的投资自由化。政府需加快从私人物品供应上(投资和生产经营)退出,而公共物品供应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个转变是2004年公布施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下面简称(决定))的重点。所谓硬干涉就是主要采取行政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审批制和政府直接介入投资来实现对投资的管理,软干涉则指主要依靠采取法律法规、技术和环保标准、市场化的手段如利率和税率杠杆来调控投资的增长。从此轮宏观调控中显露的问题看,由硬干涉向软干涉转变迫在眉睫。2005年
47、以后,要细化(决定),制定更为周全、具体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重点是明确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权限及规范各自的投资行为,促进社会投资构造优化和效率改善。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减少至800亿元,比上年减小300亿元。政府投资将严格控制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上新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程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其中对农村公共方面的投资、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将会明显加大。 (二)金融和土地调控政策取向国家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土地调控和信贷调控的杠杆作用。继续从严控制非农业用地的供应,
48、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过度扩张,从源头上继续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继续冻结豪宅和高档娱乐设施、形象工程建设和钢铁等过热行业的土地供给;通过清理整顿、合理规划等调整存量的办法增加必须的土地供给量。今天中国房地产过热及整个经济的投资过热,明显与前期土地政策过松有直接关系,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原因,除了资本效率低、技术进步不快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的供应过松、土地市场发展的不完善,造成普遍性的土地粗放利用。我们以为,当前实行的严格的土地调控政策至少要坚持两三年,而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必须长期坚持,由于只要有了严格的土地供应约束,才能促使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盘活存量地产和房产,城市的住
49、房和道路优化才可能最终实现。信贷供应要体现构造优化导向,从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一是对过热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继续保持现有的紧缩措施,房地产过热假如继续发展,可采取构造性升息措施,即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利率,而对非过热行业十分是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要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二是对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要区别对待,也要体现有保有压,对过热行业中有利于内部构造优化的土地和信贷供应均要适当放松,如对中低档住房建设的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要尽可能知足。对于利率政策,社会有很多预期,多数人倾向以为,随着2004年10月央行8年多来第一次升息政策的出台,预示中国利率将进入上升周期,2004年底及2005年和2006年利息水平将缓慢、频繁上升。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我们以为将来几年的利率走势将是逐步上升的,但2004年的加息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已经到来,加息周期的到来估计要到2006年以后,2005年不一定会升息,我们倾向于以为2005年不必升息。理由如下:(1)此次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