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725947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拟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比拟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拟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拟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比拟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比拟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李伟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就对实证方法提出过质疑,以为每件艺术作品是件独特而个别的构造,是精神的表达,因而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拟。假设企图用事实联络来讲明影响,最多只能停留在作品的外缘,因而他倡导价值的判定,而不是让作品淹没在渊源和影响的简单历史综合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证方法更是遭到了以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韦勒克在那篇被称为比拟文学美国学派宣言书的(比拟文学的危机)的著名报告中,把法国学派运用的实证方法列为比拟文学出现持久危机的三大症状之一加以痛斥,以为有必要比照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重

2、新讨论。之后,韦勒克在(比拟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和(今日之比拟文学)两篇文章中强调指出,他的文章所针对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方法。那么,韦勒克何以对实证方法如此深恶痛绝呢?韦勒克以为,法国学者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比拟文学研究,并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这样,比拟文学只能研究渊源与影响、原因与结果,而无法从总体上研究单唯一部艺术作品11,这种方法除了可能讲明一个作家熟悉和浏览过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再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艺术作品不只是渊源和影响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别处衍生出来的原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与新的构

3、造融为一体了12,真正的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毫无生气的事实,而是标准和质量13。假如把比拟文学局限于研究两国文学之间的贸易交往,使比拟文学变得仅仅注意研究外部情况,那么比拟文学只能成为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罢了14。原来,韦勒克所以对实证方法深为不满,究其根本是由于它把文学研究引向了对文学外部的研究,而对文学外部的研究则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原则,进而造成无视或排挤文学价值判定与美学分析的结果。这位新批评派理论家为了将比拟文学研究导向文学性的内部研究,也为了打破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不惜把实证方法摆到了与审美批评截然对立的位置而加以批判。显然在这一点上,韦勒克的观点与克罗齐是一脉

4、相承的。但是,韦勒克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由于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交往与互相关系,并不能讲明审美批评的缺席,更不意味着对文学性的忽视。对文学性的考察,本来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韦勒克的新批评身份使他在很大程度上看轻、贬低了法国比拟文学研究的意义,暴露了不应有的狭隘与偏见。那么,以实证为圭臬的法国学派在比拟文学研究中真的只注重资料考据、事实联络和因果关系,而完全忽视或根本不讲审美批评吗?换言之,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与纯属精神现象的审美分析真的水火不容吗?历史地看,我们注意到,法国学者们从未反对或排挤过文学研究中的审美参与。被同时誉为法国比拟文学之父的维尔曼和安培,都特别关注

5、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安培就以为,文学科学是由文学哲学与文学历史两个部分构成,它既要把文学提高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范畴的水平,又要对作品的美发表意见15。在圣伯夫的身上,更是交织着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一方面是理论上倡导实证批评,追寻一种文学的科学,旨在为精神的自然史服务;另一方面,其详细的批评实践,则把注意力集中于作家的性格特征上,强调一种趣味批评和历史批评,他要去探寻天才的火花,诗人的精华16。瑞士比拟文学专家弗朗西斯约斯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十九世纪,比拟文学既成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批评的体系,这多半是由当代批评的奠基者之一的圣伯夫首先成认的17

6、。法国文艺批评泰斗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申明他从事实出发、不提出教训而寻求规律、证实规律的主张,并用文化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来匡定文学发展的动因,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表现出了鲜明的惟事实主义和惟科学主义的特征,但同时他又注重时代精神的探寻,辉映着黑格尔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星光18。文学史家朗松在其(科学精神与文学史方法)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要坚持客观的求知精神,服从事实的立场而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在批评原则上,不能把文学与科学混为一谈,否则就等于把文学分解为生理学、心理学或社会学来运用,这是缺乏取的。总之,上述学者学术思维的双重性,不仅是法国当代文学批评

7、,同时也是比拟文学研究兴起与构成时期理论与实践样态上突出的标识19。当然,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派理论集大成者梵第根的理论表述,似乎让人们感觉到了他对文学审美的排挤。他指出:比拟这两个宇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获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这反映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和立场。这也正是美国学派指责、抨击法国学派实证主义的最确凿的罪状。但是,梵第根又接着讲:比拟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20请注意,梵第根在这里同样讲得很清楚,比拟文学研究并不止于把尽可能多的;不同的事实采纳在

8、一起,也不仅仅是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是在这一经过中还要充分地将采纳在一起的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既然研究者在尽可能多地采集、考证、鉴别、归纳和梳理事实的经过中还要解释,就必然会有所取舍,必然带有不容怀疑的判定和价值取向,必然关注作为终端的接受者在接受、消化、过滤经过中表现出来的新生点、创造性叛逆及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可能会摆脱全部美学涵义呢?也许,梵第根摆脱全部美学涵义的表述过于极端,却也正讲明了他担忧比拟文学陷入混乱的无边界的状态及其比照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公正性的维护的初衷。稍后的伽列固然也强调比拟文学主要不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每个民族、每个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

9、变21,但是他在用语上显然非常慎重,主要和侧重所强调的都只是研究重点,而并不能讲明是对审美参与的排挤和否认,由于对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的揭示,例如对影响作家人格、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的渊源研究,不可能不涉及审美分析与价值判定。对此,美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雷马克已敏锐地洞见到很多法国学者的比拟研究中处处可见微妙的、有见地的精巧篇章,显示了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直觉的洞察力,而且这种明晰的、吸引人的风格具有一种艺术的魅力,正是美国同行们有时似乎缺少的东西22。勃洛克也以为,阿扎尔的鸿篇巨著(十八世纪欧洲思潮)、(从孟德斯鸠到莱辛)等至今还是比拟文学的经典著作,由于它们对于文学价值

10、,表现了同样的敏感性,为我们指出了比拟文学的一种可能形式23。这些都证实了审美因素在法国比拟文学研究中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学者更注意强调了实证研究中的文学批评和美学鉴赏。这一发展趋势既是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相互对话、互相补充的结果,同时也是其本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艾金伯勒的名著(比拟不是理由)1963,被美国学者以为是在一场学术论争的暴风雨过去后象征着学术界和平的彩虹。他明确地提出比拟文学要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檀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进而最终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24。这三个结合特别突出地揭示了比拟文学研究

11、中实证与审美批评缺一不可的关系。布吕奈尔等著的(什么是比拟文学)1983也以为:比拟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的描绘,条理性和区别性的比照和综合性的讲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25这部学术专著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它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新成果,反映了世界比拟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可见,法国比拟文学并非一味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不讲批评;它所倡导的实证方法是几代学者理性探索后所达成的共鸣,于比拟文学研究有其内在的学理价值,绝不会随时代的前进、学科的发展而时过境迁。以审美批评为特色的比拟文学美

12、国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的事实,也反证了法国学派与审美批评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美国学派是在法国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法国学派研究领域的拓展。它以为,比拟文学既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拟,同时又能够将文学同人类其他表现领域进行比拟。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拟中,既包括了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拟研究,又含有影响关系的比拟研究。平行比拟研究要求确立平行比拟对象之间的类似性,即可比性,而这个可比性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找不到可比性,平行审美比拟便失去了根据和理由,必然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因而要找寻可比性事实的存在,实证精神和方法就无法缺席,这种实证的精神和方法突出体如

13、今比照较双方差异背后的共性事实的令人信服的发现和挖掘上。在文学与诸如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中,仍然离不开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关系这个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找寻文学与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络事实,这种跨学科研究将何以展开?审美批评的基础将何以建立?可见,在平行比拟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中,同样要求事实讲话,强调对研究对象共有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事实上,一切文学研究乃至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正如艾金伯勒所讲,美学的一切都要从确凿的研究那儿获得26。因而,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也必然是包

14、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度强调了法国学派的实证和美国学派的审美的差异,所以不大注意并重视法国学派比拟研究中的审美因素与美国学派比拟研究中的实证因素的实际存在。这种情况的产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讲,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理解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一向被划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三个不同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其中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性质与任务,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种划分在详细实践中所产生的弊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实际上造成了不少人对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互不关涉的误解。这种误解

15、和模糊认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不少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的写作形式,致使这些著作和教材大都成了单向度的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批评精神的缺失。这大概是目前国内文学史著述固然多如牛毛却少有个性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为被划入文学史的分支的法国比拟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以为是缺乏审美批评的学派。这种认识是有害的。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文学史著述都不只是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介绍,同样贯注着鲜明的审美批评的原则。夏志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颇具比拟文学视野的(中国当代小讲史),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他的小讲史写作尽管在某些方面我们不能苟同,但其中因

16、包孕着鲜明深入的审美批评成分而显得生机勃勃,别具一格。他将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视作文学史写作实践的一大要务,进而突破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之间人为的樊篱,难怪有学者称他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文体上的创新27。其实,韦勒克在(比拟文学的危机)中就曾对文学史与审美批评两者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给予过充分肯定,甚至以为文学史和艺术批评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界限,即便是文学史中最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判定的行为,不确定挑选的原则、不在典型化和评价方面作出努力,就不可能写成文学史28。他还指出,在文学研究中,理论、批评和历史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它的描绘、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29。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就是这位如此通明的学

17、者,却对作为文学史分支的法国比拟文学的实证方法作出了那样绝对的苛刻的责难,这不能不讲是他本身观点的矛盾性显现。这也是他的文章在当时遭到诸多欧美学者赞誉时又同样遭到不少学者批评的原因之一吧。笔者以为,就法国比拟文学影响研究而言,我们无须斤斤计较或纠缠于它的文学史分支或文学研究的性质和身份,只要它的结论有益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有益于拓展对文学作品本身主动影响或接受影响的事实及其特点的认识,就是有价值的研究。当下,我们重提比拟文学研究中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的话题,就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审美批评的过度侧重造成了对实证的某种轻视。结果,实证的空疏造成了不少研究言而无据、信口开河的混乱事实,也是造成当下

18、被称为X+Y式的或阿狗与阿猫式的瞎比乱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由此败坏了比拟文学的声誉。陈思和先生曾举一本目前通行的比拟文学教材里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实证空疏所带来的弊病。他以为其中关于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被接受的阐述几乎每一句话都需要仔细商榷,由于既然创造社成员是以感伤情绪来取舍外国文学,为何不喜欢感伤小讲(新爱洛绮丝)而喜欢愤世嫉俗的(忏悔录)?创造社成员何时何地讲过对(浮士德)时代的歌德不感兴趣?假如真是这样,郭沫若为何后来翻译这部文学名著?他们选择介绍雪莱能否就意味着拒绝拜伦?他们什么时候表示过对雨果不感兴趣?假如不感兴趣为什么王独清要自称是雨果第二呢?30他以为,假如没有第一手资料来证明

19、,以不经过考核的结论为前提,然后推断出不负责任的证据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可见,缺乏实证的文学史和审美批评势必偏离事实并使批评导向主观臆断性,进而使话语和结论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我们强调、提倡实证,并非是要把文学等同于科学,而是由于它体现出了一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这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是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这种精神与学风在今天不是过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在后当代主义思潮颠覆、解构科学和理性的语境下更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总之,包括比拟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研究,固然重点各异,方法有别,但都存在着实证与批评交融的研究格局:实证中有批评,批评中含实证。过分强调一端而

20、忽视另一端存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注释转引自罗等:(法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161819曹顺庆等:(比拟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43-144、130、125、13l页。111213142324262829转引自干永昌等编选:(比拟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2-33、55、42-43、79、191、164、122-123、125、131、124、190、102103、108、131、132页。20梵第根:(比拟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02、17页。转引自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0页。15罗杰法约尔:(法国文学评论史),怀宇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171页。17弗朗西斯约斯特:(比拟文学导论),廖鸿钧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2122转引自(比拟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68页。25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拟文学),葛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笫229页。27刘锋杰:(想像张爱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30陈思和:(谈虎谈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