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例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例 1.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例 1.精品文档.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2培养同学们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3使同学们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21世纪教育网 http:/21世纪教育网/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确定目标。(一) 交流单元目标导学,教师把握学生的学情。课堂
2、预设:课前已经让学生结合单元目标导学材料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预习。课的开始直接让学生全班交流,通过本单元的预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大约5分钟的时间)(二)创设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课件上先后显示中国地图和精密零件的放大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祖国有多大吗?(960万平方千米)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清楚地表示出来呢?还有这个精密零件,(教师出示零件实物)你们能看清楚吗?(看不清楚)我们把它放大就能看清楚了这样把图片或实物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都要用到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教师:为了更好地研究什么叫比例,我们先回想一下我们已经
3、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21世纪教育网 http:/21世纪教育网/(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等)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观看大屏幕。2.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A:第一天每次运多少吨?B:第二天每次运多少吨?C:两天一共运多少吨?D: 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口答)这节课咱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板书)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你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然后同桌相互交流。生汇报:第一天运输量
4、和次数的比。第二天的运输量和次数的比板书:162=8 324=8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8,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8。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162= 32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之一:“比例的意义”3.看到这个比例,你想知道什么呢?问题预设:A什么叫比例?B比例的各部分名称?C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多媒体出示以上三个思考题)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A必须是两个比。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C必须是一个式子。)21世纪教育网 http:/21世纪教育网
5、/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4.巩固反馈。(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A 13和39( ) B、 6030和16080()C、 0.20.4和1.64( )(2)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活动二:探究比例的性质1.请每位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四个或者六个比例,然后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比例都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怎么办?生:验证(小组
6、内再举例验证)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这个规律成立的前提是必须是在比例里,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2.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独立探索、举例、全班交流;即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1)请每个人写出两个比例,同桌交换用比例性质验证他所写的比例是否正确?(2)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3)填适当的数。318=5() 4.80.6=( )2(4)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80,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的积也一定是几?为什么?(5)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的积也应是几?为什么?(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四、回顾整理,总结评价。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