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灾难性事件的互联网专题报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创新灾难性事件的互联网专题报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试论创新灾难性事件的互联网专题报道摘要:近几年,互联网专题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的优势。纵观海地和日本两次地震专题报道,仅在一年时间内,消息的容量、版面的设置以及微博的广泛运用都体现出了变革与创新。同时,信息的泛滥和虚假照旧是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值得反思的问题。关键词:地震互联网微博客21世纪的今天,地震、海啸、沙尘暴、洪水、飓风等自然灾祸事件在全球出现的次数日益增加。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官方网站(USGS)对2007年至2020年3月全球范围内地震次数的统计显示:近5年全球7.0级至8.0级的地震共70次,平均每年14次;8.0级至9.0级的地震共7次,平均每年1.4次。地震所带来的死
2、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不可胜数。对于我国而言,近几年也频繁遭受着地震的袭击,如2020年的汶川地震、2020年的玉树地震和2020年的云南地震。自2020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之后,人们对地震一词也变得愈加敏感和恐惧。地震是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同时也是媒体与媒体间的战斗。20世纪末,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纸媒或电视广播,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时效性、海量性以及互动性,颇为受众推崇。受众对信息渴求和完好程度的要求也日益加强,在新媒体时代,突发性事件、重大事件、议题性事件的报道地位突出。突发性新闻报道一直被视为媒体竞争的主战场,更能考验媒体的应变和快速反响能力
3、。通常,群众对突发性事件的要求有如下几个:第一时间陈述事件的发生并跟踪报道发展情况(网络的即时性,可随时更新);把握自始至终的整体性情况(可保存,可检索查阅,网络的长期性);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事件(网络的大容量);充分体现时间的现场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多媒体性)。而在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互联网的优势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放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频繁的地震侵袭,我国对灾难性事件互联网专题的报道也在磨炼中不断成长、完善。现以新浪网2020年海地7.3级地震专题和2020年日本9.0级强震专题进行比照和分析(时间跨度为两次地震发生的第1天至第10天,海地地震
4、即为2020年1月13日至1月22日;日本地震即为2020年3月11日至3月20日),试图研究新浪网在2020年至2020年间对灾难性事件专题报道做出的变革与创新。地震专题报道基本要素的比照众所周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指所预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而受众所关心的远不止这三要素,互联网专题还需关注地震的伤亡人数、余震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其他一系列连锁反响。回首两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在海地地震中有15万人遇难,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49次余震;而在日本地震中,死亡人数8805人,失踪人数12654人,经济损失2350亿美元,247次余震,且遭受海啸及核泄
5、漏事故(数据来源:新浪网新闻中心,以上数据均截止于震后第10天)。从上述分析能够看出,日本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要大于海地地震,其主要原因一是震级的区别,海地地震的震级为7.3级,该级别的地震在近5年来平均每年有14次;而日本地震的震级为9.0级,自有记录以来,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五高。二是,在经济冲击方面,海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国内政治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混乱的治安和水电交通的滞后也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2020年的地震使该国政府陷入瘫痪状态,但海地的经济崩盘远未能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不同的是,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乃是全球制造业供给链中的重要一环,在遭受9.0级强震和海啸的
6、侵蚀后,对电子、汽车等行业元器件供给的影响引发全球极大担忧,亚洲股市全线下跌,工控行业内偏IT的工控机等企业或将遭到影响,同时也迅速减慢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三是,海地地震后并未引发海啸,即使其余震多达49次且震级最高为6.1级,也无法和日本的247次余震且震级平均高于5.0级相提并论。况且,日本震后引发的海啸以及核泄漏不仅重创了整个日本,也使整个亚洲乃至北美、欧洲都为核泄漏而感到担忧。日本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3月18日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最近海啸最大高度可能到达20米。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日本地震所带来的创伤要大于海地地震,可海地地震的遇难人数远远高于日本地震的伤亡人数却引发了人们的质疑。这
7、主要由于海地整体国力低下所致,基础设施不牢固、政府缺乏抗灾经历、人们缺乏自救常识以及在遭受地震之后,食物和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无法及时得到知足,进而导致死亡人数不断攀升;而日本地表下有好几个交会板块,因此为地震频发地带,1995年1月神户地震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了减轻将来的地震给日本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研究出各种方法来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同时设计愈加抗震的建筑,很多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防震的措施。国力的强大保障、政府的合理有效救援以及人民的高度自救意识,使得日本在本次地震中的伤亡人数低于海地地震。对两次地震情况进行比拟后,能够进一步对两次互联网专题报道的要素把握进行深化研
8、究:首先,从两次专题的首条新闻来看,海地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2020年1月12日16时53分(即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该专题的首条新闻发布于13日6时27分,即地震发生后34分钟;日本地震发生于2020年3月11日13时46分,该专题的首条新闻发布于11日13时58分,即地震发生后12分钟。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每一个群体(部落)必须以集体的气力来面对来自自然和其他群体的挑战。为此,他们必须及时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以便迅速作出决策,采取行动。显然,日本
9、地震专题在震后12分钟的首条新闻发布相对于海地地震专题在震后34分钟的首条新闻发布是一大进步。其次,从震后的最新消息的更新数量来看,海地地震专题在震后10天的消息数量为1047条且消息页面数量为20页;日本地震专题在震后10天的消息数量为4711条且消息页面数量为79页(数据来源:新浪网新闻中心,以上数据均截止于震后第10天)。日本地震专题相对于海地地震专题而言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海量性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提供了大量震情的一手信息,很大程度上知足了受众的求知欲。地震专题报道的版面风格比照两次地震专题的整体版面风格、框架都大致一样,两者均采用了T形构造,这种构造的页面一般像条横幅,内容为网站的导航区或
10、广告条。下面被分割成左右两个部分,左侧放图片,右侧为新闻标题和导言,其整体效果像T,所以被称之为T形构造。这种布局构造明晰,主次分明。两个专题报道对板块内容的划分大都集中于现场的最新消息、当地华人的动态、其他相关地震专题以及图片、视频、博客关注。两次地震专题的不同在于,海地地震专题加大了对中方遇难人员的宣传,这里指的是中国出动的维和人员。有8位遇难者的照片和生平简历被刊登在专题首页的中间部位,8位遇难者均曾在军警单位担任一定级别,如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局长朱晓平、中国第七支驻海地维和警队队长赵华宇、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郭宝山等。在中方遇难人员的下方紧接着的是中方获得联络的人员的名单,共刊登出25位,大
11、多为边检、边防单位的人员。博客和微博关注中也都加大了对中方维和人员的歌颂力度,同时也附上很多维和人员生前在海地工作的照片。而日本地震专题,在对现场报道的基础上,另外也着力关注其二次灾祸核泄漏与核辐射的进程。日本地震不仅使得国家生灵涂炭,同样也相继引爆了1至4号核反响堆,这很容易使人们想起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严重的核辐射污染将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自核反响堆爆炸以来,种种关于核辐射的讲法迅速传播开来,例如有的讲空气中的核辐射将随着季风的影响而波及中国沿海城市;有的讲核辐射将污染海洋生物;更为显着的现象是在中国一时兴起的谣盐事件,核辐射导致人心惶惶,有人以为食用碘盐可提高对核辐射的防御
12、能力,更有人以为今后的海盐将被核辐射污染,因而大量购盐,导致超市、商店里的食用盐被迅速抢购一空。国内媒体为了平息谣盐事件,大力宣传核辐射的科学知识,也请相关专家学者在电视、报纸、网络上发表言论。当然,作为中国大型门户网站的新浪也以各种方式加大了对核辐射的具体解读,例如日本地震专题专门开设了核危机的解读板块,具体讲明了什么是核辐射、核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辐射引发的病症能否治愈、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具体影响是什么,等等。此外,日本地震专题也制作了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的FLASH示意图、福岛核电站图解、核辐射防护手册的动画示意图、国际核事故分级表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核事故回首,主要由于受众平常对核辐射了解
13、少,且核事故的危害一旦传出,就容易构成听风就是雨的现象,加上相关科学知识的缺乏而丧失判定力,盲目地听信别人言论,在舆论中迷失方向。此刻,媒体应承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借助互联网海量性、及时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等特点,大力宣扬科学知识,力求营造一个真实可靠的舆论环境。新浪日本地震专题此次将核辐射事故的科学、历史、现状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多媒体方式结合在一起,让受众对核辐射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地震专题报道中微博客的运用比照不可否认,新浪微博是目前全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微博。2020年初,新浪微博的注册人数已经过亿。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140个字符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
14、水平线上。学界和业界有种讲法以为,微博的诞生促使了自媒体的构成,确实,它让每一个小小的我有了自己展现的平台。也如Twitter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所讲:即便是再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诸多新闻记者。海地地震专题和日本地震专题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微博元素。在海地地震专题中,仅有一个不大引人瞩目的微博关注被罗列在首页导航中,这也不奇怪,2020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才正式推出,2020年1月海地地震爆发,短短半年间,新浪微博尚处于起步期,并未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但新浪微博在一年之内迅速崛起,据最新数据显示,新浪微博在2020年初,全球注册用户已经过亿。微博平台凭
15、借其庞大的关系网和迅捷的传播速度再次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突破亿人大关的新浪微博,此次在日本地震专题的报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首页导航的10项超链接中,有4项是有关微博的链接,分别是:在日网友微博报、前方记者微博汇总、微博寻人报平安和微博求助。在前方记者微博汇总中,有很多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驻日记者及时通过微博更新日本地震的消息;此外,很多中国公民也将本人在日工作或学习的家属的基本信息刊登在微博寻人报平安和微博求助的栏目中,通过网友的大力转发最终和家属获得联络。微博的优势在日本地震专题报道中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它让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及时了解到地
16、震、核辐射、海啸、当地居民的最新动态。运用新闻报道优势化解灾难危机,是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主要体如今灾难报道的三大理念上:快速及时、公开透明和以人为本。?誉?讹日本地震专题充分利用微博的独特优势,力求在本次报道中做到快速及时、公开透明和以人为本三个要点,在信息迅速传播的同时,不但有力地推进了救灾行动,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喻国明教授以为,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即时信息的发布与获取。微博具有直播性,发布信息极为迅速,在各种突发的自然灾祸、意外事故、群体冲突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利用妥当能够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但微博传递的仅仅是信息,可靠性不及传统媒体。经过不断地转发,消息在网络上快速传
17、播,快得让人根本来不及查证它的真实性,这就为谣言的传播制造了温床。微博的谣言效应也在报道中得到了验证。日本地震导致的核反响堆爆炸一度引发核辐射扩散和食用碘盐能防御核污染的消息在微博上疯狂传播,这些没有得到科学认证的消息致使中国公民过度紧张并疯狂抢购碘盐导致其脱销。据荆楚网2020年3月23日报道,武昌熊家咀的郭先生高价购买上万斤食盐,后退货无门,被迫以市场价找人转让,最终亏损上万元,懊悔不已。或许这位郭先生并不是从微博上得知碘盐能预防核辐射的消息,但关于核辐射的谣言在微博上的广泛传播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怎样预防内容松懈、门槛低的微博成为谣言的温床,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结语互联网通过海地、日本两次地震的专题报道比照,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下灾难性事件互联网专题报道的变革与创新。相对于海地地震专题报道而言,日本地震专题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准确、翔实的灾难报道,消息的及时更新和庞大数量透析了灾难的方方面面;极具动态的核电FLASH示意图使受众对于核危害有了更为深入、明晰、科学的认识;微博的鼎力加盟促使人文关心广泛普及,你的一条评论、一次转发都是保得别人平安、家人团聚的强心针。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专题报道的散播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要在确保消息可靠的前提下,灾难性事件的互联网专题报道方能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