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摘要30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获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还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构造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构造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如今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施行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
2、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关键词人口问题;教育影响;教育约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施行30多年来,累计少生4亿多人,节约了9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然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讨论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
3、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这讲明,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人口问题仍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下列特点:1.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0下降到2007年的5.2,年均下降0.2个千分
4、点。年末总人口由1978年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32129万人,年均增长1.1%,比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的年均2.0%的增长速度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由于育龄妇女规模较大,如今仍以年净增800万左右的速度继续膨胀。另有人口学家预测,2020年大陆总人口将到达14.70亿,2050年前后将是16亿左右。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优势,部分地区超生比例超过30,这是不容忽视的人口增长现象。2.生育高峰间隔出现,使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1950年至1958年,共出生1.86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060万人,构成了大陆连续9年的第一个高峰期。1962年至1975
5、年,共出生3.6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583万人,构成了连续14年的第二次高峰期。1987年以后,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龄、育龄期,由此构成第三次高峰期。据预测,2020年前后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这是由于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累计将近1亿人,其中大部分目前已进入生育旺盛期。同时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即在农村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人可以生两胎,这些人也多进入生育年龄。双峰叠加的生育小高峰将持续十几年,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到达1700万1800万,高峰大概在2020年左右。由此将给今后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宏大压力。3.人口将进入老龄化时期,社会负担日益加重。人口老龄化指65
6、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1年我国老龄人口为7%,但老龄化的速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估计到2017年,大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到达10.4%;2025年到达13.59%;2030年到达16.59%;2035年会20.13%。人口加速老龄化会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4.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
7、。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对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流动人口庞大的后备军是9亿农村人口,而农村的教育还比拟落后,在农村劳动人口中,l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龄缺乏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缺乏百分之一,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5.性别比持续偏高,影响着将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基本上属于正常范围,其出生性别比通常波动在102-107之间。但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5,比例偏高现象初显端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11.3,而2000年第五次
8、人口普查则已到达116.9,个别地方甚至到达135.6,远远高于国际社会能够容忍的107的最高警戒线。6.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日趋剧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思想道德、文化技术、个性心理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的水平。尽管大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口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人口总体素质仍然较差。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要7.8年,尚未到达初中毕业年限;15岁以上人口中的成人文盲率到达11.04%,其中,文盲率最高的西藏到达44.84%,贵州、云南、青海、甘肃4个省的文盲率都在20%以上。在从业人员中,文盲占8%,仅接受过
9、小学教育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者只占12.7%,接受高等教育的仅占4.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显示,19871997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要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另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约有60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受累家庭到达18.1%,每年至少出生缺陷儿80万人。此外,表如今民主介入率、遵纪守法率、社会犯罪率等方面的人口思想道德素质也比拟低。7.职业构造不合理,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2001年我国三级产业就业构造比重为50.022.327.7,无论是与发达国家
10、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又相对偏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在60%至75%,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分别到达54.3%、44.1%与39.8%,明显高于中国。这种不合理的职业构造,反映了我国物质部门从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科教、卫生、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落后状况。8.人口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从我国人口布局看,东部人口密,西部人口稀。据2000年统计,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54%,而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8.13%;东部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8.46%,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71
11、.87%。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使东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日趋紧张,生产效率、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西部地区很多耕地潜力及自然资源未能开发,浪费严重。二、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压力。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问题。我国人口的上述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造成对教育的压力。1.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扩大。国家确定教育投资的比例,除了考虑发展科技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与政治形势三个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口年龄构造状况。人口增长过快,抚养指数升高,国家和家庭付出的抚养费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国家的资金积累。国家积累资金少,扩
12、大教育投资比例就困难。即便国家能克制困难,不减少或适当扩大教育投资比例,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学龄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相对减少。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非常迅速,但是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却较低。1998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的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平均为18,初中平均为23,2001年我国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为12.31,初中为16.99,农村小学仅为10.19,农村初中仅为12.83。lv其次是引起校舍、设备全面不敷。由于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致使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严重缺乏。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大学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达标率分别只要20%、37%和30%。
13、lw2001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共有危房面积5267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达4.9%和6.7%。其中,农村初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为6%和8.1%。由于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积缺乏,初中超大班额问题特别突出,2001年全国初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共有24.5万个,占初中班额总数的21.3%,超大班在读学生约为1619万人,约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4。lx其三是造成老师队伍量少质低。2000年我国少儿人口0-14岁为2.89亿人,2004年高中阶段教育人口为7587万人,2020年高等教育人口为1.25亿人,庞大的就学人口压力和师资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小学由于师
14、资气力的缺乏,大量聘用代课老师。2001年,全国中小学共聘用代课老师70.5万人,占岗位老师总数的6.6%,其中农村中小学代课老师58万人,占农村中小学岗位老师的9.6%。根据十五计划,高中阶段教育要到达60%的毛入学率,即便根据生师比181测算,2005年老师队伍的缺口到达116万人,如考虑到退休的老师,则补充的老师数量可能到达120万人。另外,高中专任老师学历合格率为70.7%,职业高中专任老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49.2%。高校老师队伍数量缺乏的矛盾愈加突出,1999年至2001年期间,与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近1倍的发展速度相比,老师总量仅增长31%。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老师
15、严重缺乏,根据普通高校生师比以151计算,高校老师队伍的缺口达11万人。ly此外,学龄人口急剧膨胀,导致教育总体供应能力缺乏,制约了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统计,我国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为73%,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20%,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差13%。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偏低,影响了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lz2.人口波动给教育造成的困难。人口的变化经过如一列行进的火车,有很大的惯性。我国已经出现的三次人口高峰期给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响的困难,首先是幼儿入托、入园难,接着是上小学、中学难,继之出现考大学的剧烈竞争与就业难等问题。在学龄人口的高峰期内,中
16、小学生在短期内迅猛增长,老师缺乏,只得降格以求,以应付紧张局面;校舍不够,只得办大班,或改为二部制、三部制教学。这样,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天天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是被关在家里,就是游荡在马路上,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使家长担忧。入学高峰期过去后,学校又会出现人员超编。若要裁员,困难很多,若不裁员,人头费又会挤占教育经费,使办学条件仍然难以改善。以北京市为例,2000年城区的小学生人数只要1990年的51%,东城区的小学学生和老师之比更到达61,估计约有50%的小学老师资源过剩。l问题的严重还在于这种高峰期一旦构成,不是造成一次性的困难,而是呈现波浪起伏的运动状态,使困难重复出现。
17、如1962年开场持续了14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曾造成1976年开场的中小学生入学高峰。这批人将相继结婚生育,1987年我国进入新的中小学生入学高峰,这次高峰持续了16年,其间小学生入学的峰顶在1993年,中学生入学的峰顶在1999年,中小学合计的入学峰顶在1995年。高峰期最大年招生量与1985年相比,小学1991年为2.72倍,中学1997年为1.53倍。即将出现且可能持续十几年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到达1700万1800万,必将给十年后的教育稳定发展带来新的宏大压力。3.人口构造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构造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
18、方而的构成状况。人口构造的每个方面的构造变化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人口构造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如今:年龄构造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基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适龄人口年龄构造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群众化与民主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必须考虑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年龄构造的变化。文化技术构造的状况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当前我国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已成为当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请教育在稳固普九工程的同时,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普及率,大力促进城市高等职业
19、教育发展;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重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构筑完善的全面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职业构造的变化趋势指示着教育构造的调整方向。职业构造变化有着本身的规律,这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必然出现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职业构造的这种转化趋势要请教育对本身的类型构造、专业构造与课程构造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职业构造的转移就会困难重重。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随着我国当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社会流动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流动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他们选择职业、介入社会生活
20、等方面都面临众多障碍,由此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态势,以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构造体制,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寓居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原因,很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本人的孩子,导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拟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其三是不在学儿童,即童工问题比拟突出;其四是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这些问题假如不能很好地化解、引导和调适,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少年。
21、5.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我国东部人口过密与西北部人口过稀的状况,制约着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中的拥挤现象,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紧张、大班上课、多部制教学等。据2005年对湖北省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很多班级的学生都到达七八十人,最多的超过100人。l|由此引起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质量下降。人口过密的社区,还容易构成亚文化群体,青少年往往为争夺生活空间而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出现越轨乃至犯罪行为。人口过稀,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上学非常困难。小学生上学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这也是造成这些地方义务教育难普及的一个
22、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学额缺乏、小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巡回教学等方式。这样,既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约制即约束规制,使之不越出应有的范围,引导其按既定方向发展。教育约制就是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从微观层面上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制本人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上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要把优生学纳入教育内容,逐步提高人们
23、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懂得优生优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做到优生优育;通过教育宣传把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三大工程,即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涉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涉工程积极推广到农村地区;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共同研究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素质和卫生服务提供的种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流行病学因素、社会和行为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互相间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公共卫生与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提高各级各类正规教育质量是提高将来人口素质的关键。应从切实抓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入手,保证入学率、稳固率、合格率到达规定的要求,为提高人口素质
24、打下良好基础。初中后教育既是普及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还是社会劳动后备气力的储备所。提高初中后阶段的教育质量是提高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承当着培养各级各类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各类专门人才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成人是人口的主体,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提高我国现有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人教育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及正在谋求就业的待业者进行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对已经离开正
25、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开展法律常识、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家庭生活、美术书法、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受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灵敏性、教育效果的速成性等特点,很受成人欢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既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便捷道路。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膨胀,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计划生育的领导与宣传
26、;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经济等手段;加强科研工作,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之忧,使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但是,这些都是治标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才能到达治本的目的。由于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受生育观念支配的,而生育观念的构成,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据1982年统计,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程度的妇女已生育子女数分别为4.74、3.81、3.08、2.41与1.94。2001年对妇女多胎率的调查也显示出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反相关性,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和文盲的妇女多胎比例分别为0.4
27、、3.4、7.0、18.9与36.5。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与早育率也密切相关,当年我国20岁下面不同文化程度已婚妇女的早育率是:大专文化的占0.5%,高中文化的占1.8%,初中文化的占5.4%,小学文化的占7.1%,文盲占8.9%。l可见,文化程度越低的妇女,越容易受诸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旧观念影响,她们更多的追求是孩子的数量,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素质,结果往往构成早育、多生、贫困的恶性循环。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她们往往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工作追求相对较高,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小,易于接受和把握当代科学所提供的避孕节育方法,愿意优生优育。教育还能够通过施行人口教育,直接影响
28、年轻一代生育观的构成。所谓人口教育是指对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年施行关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人口情势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人口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受孕、优生、遗传、营养卫生、生育保健、人口政策等;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计划生育、国家的人口计划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需要的生育观。2000年,我国15岁至19岁人口为1.03亿人l,在十年内,他们都将进入婚育期。这批人口的生育数是左右今后人口大局的主要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分人进行新的生育观教育十分重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的构成经过中,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新的生育观,必将支配他们今后的生育活动,产生移风易俗的宏大气力。此外,通过教育促
29、进社会合理流动,还能起到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的作用。注释:1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员成倍增加),stats.govtjfx/ztfx/jng2gkf30n/t20201103_402513671.htm,2020211203/2020211217.2胡鞍钢(:聚焦中国人口国情)(,学习月刊)2007年15期。3张车伟:(我国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变及其新挑战),(人口与发展)2020年第1期。4朱彬、王义(:13亿人口使我们面临新挑战),news.xinhuanet/newscenter/2005201/05/content_2420215.htm,2005202105/
30、2020204217.5王惠诗(:农村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现代经济)2020年第5期。6陈俐(: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现状分析和对策),(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7童玉芬(: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形势分析)(,当代经济讨论)2020年第1期。89lxlylz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02241页,第315页,第61、317、318页,第299页。10田雪原、王国强主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发展),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第364页。11沈百福(:我国教育投资的进展与问题),载(教育科学)2003年第2期。12陈钮芬(:我国居民收入、人口、教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居民消费模型的实证分析),载(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第2期。13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第48页。14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5梁济民(:论中国人口素质)(,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