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707501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思路人口诸多,很久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人口诸多的优势在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农业经济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新兴产业以及推动产业变革的工具所含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西方的差距已经明显,但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经贸关系等条件约束,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感觉到人口诸多有什么劣势,甚至相反,多数中国人以为人多势众,这是优势。当然,影响中国人的这种视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祸。直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外资经济渐成规模,劳动力资源要素禀赋优势

2、再次显现。在经济全球化经过中,劳动力资源禀赋成为中国经济日益崛起的极其重要的特征,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比拟优势袁志刚,2006,这似乎成为学界的一个共鸣。但是,中国有句古话讲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古话的哲理寓意深入,假如用这句古话来诠释我国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的话,那么,今天的比拟优势在将来就转化为比拟劣势。现如今,我们利用劳动力资源这一比拟优势,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国外资金,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构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使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工厂,进而将因户籍制度而依附于土地的剩余劳动

3、力晰出,中国的隐性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达240万个朱之鑫,2004;同时,增加了城乡居民十分是农民的收入,1983年农民家庭纯收入为310元人民币,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近一倍1978年仅为134元人民币,而到了1993年增长为921.62元人民币。仅就中国经济增长来讲,劳动力资源作为比拟优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仅是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假如从长远角度考虑,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中国铸造成世界工厂,也是将来利益的受损者,由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单单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对中国有限能源的宏

4、大消耗,必然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加之利益的驱使和条块结合的体制,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或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影响生态环境,或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浪费。所以,本文在成认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对推动中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拟从将来的视角,而非现实的利益对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其逻辑构造为: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变中国为世界工厂,进而使中国能源过度消耗,着眼将来,施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反思劳动力资源的比拟优势和世界工厂,实行产业构造调整及升级,制定相应的能源战略,置中国的将来能源于安全之中。二、文献回首与前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

5、极其丰富,并成为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中最为重要的要素禀赋。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中,尤为具有代表性的是比拟优势理论。所谓比拟优势,通称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其他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商品的生产相对地更有效率,也即具有较小的生产成本。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的(国富论)中曾屡次讨论比拟优势。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提出比拟优势原理,其基本观点包括: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占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能够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能够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

6、能从中获益。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原理包含一系列假定条件黄辉,2001,如国际经济是静态经济、边际成本不变等。主张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的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劳动力要素禀赋对就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层面来分析问题的吕政,2001;徐晓玲,2004。但也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具有严格的产业和能源限制(许经勇,2005;陈庆修,2003),主要体如今劳动力密集性和能耗较小的产业或领域。假如不讲产业和能源等约束条件,滥用劳动力资源,就可能陷入资源的陷阱:其一,低工资陷阱。有资料显示,我国工人工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讲,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制造业工人周平均工资是最低的,与韩国

7、的比值为18.12。低工资成本造成廉价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遭遇两种情况,一种是产品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优势,另一种是遭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近几年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民工荒钱凤娟、王晓娣,2005;刘湘国,2006,则讲明人口红利随着将来人口构造进一步的变化和相关政策的调整终究是要消失的,为此,避免经济增长源泉耗竭现象的出现,需要一个国家在仍然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借助这种人口红利,创造出持久性的经济增长源泉。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蔡昉、杜阳、王美艳,2005。其二,高就业陷阱。目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制造业所吸收,其外表和现实的利益是就业时机不

8、断增加,但假如不提升劳动力本身的技术含量及综合素质的话,廉价劳动力在将来科技不断创新的信息社会里注定是没有光明前景的,诸多廉价劳动力必然随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大量减少,进而涌向社会,造成就业压力增大和贫富分化扩大,最终危及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讲到底,劳动力资源优势,毕竟不是人才资源优势,除去本身科技含量较低之外,还要遭到来自外部众多因素的限制,进而使劳动力资源的比拟优势只能在一定空间内发挥作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是世界分工格局和产业构造转换的结果,发达国家利用FDI,借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能源,将那些严重毁坏生态环境、生产充满危险的产业或生产经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9、代谦、别朝霞,2006。积极吸收和利用FDI,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工业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来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生产效率高,二是能源消耗大。1990年至今,我国经济对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5%上升至50%刘伟,2006,我国的能源弹性系数,也即能源消耗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1991-2000年为0.2,而2001-2004年为1.29,2004年则高达1.6。根据中国科学院近期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预测,到本世纪下半叶也就是2080年中国将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照此计算,我国人均收入将达8000美元,人口车辆比率将从1998年的125大幅提

10、高傅庆云等,2004a,仅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从2000年的大约30%增加到2020年的60%和2030年的80%傅庆云等,2004b。这种严重依靠程度,不可避免地对经济运行,甚至政治、军事、外交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王涛,3005。能源如此重要,不仅提示我国政府要加大新能源开发的投资力度,保持一个长效机制,而且警示我们要节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的关系。三、经历观察与结论为了能够有效地说明劳动力资源利用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我们不妨假定:1新能源开发在将来30年极其有限;2现有能源探明储量和生产量不变;3中国的GDP年均增长为6%。1.人口数量、工业部门劳动力供应与工业总产值对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

11、长的关系,传统的观点以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近年来,学界出现了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的这一传统观点的反思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成果:(人口的迅速增长:后果及其政策含义)由罗格尔莱维尔主持,197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政策问题)由罗纳德李、D.盖尔约翰逊主持,1986和(终极资源)朱利安西蒙,1981。,有学者提出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盖尔约翰逊,2004)。通过表1的有关数字分析,可得下面信息:1我国的人口和经济都保持较快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固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下降,如第三个五计划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6.21%,第四个五年计划

12、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8.04%,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2005年突破13亿。2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使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呈绝对增加的趋势,十分是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6714万人增加到第六个五年计划的8349万人,增长率为近25%,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9697万人增加到第八个五计划的15655万人,增长率超过了60%,这四个五年计划中,工业部门劳动力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密切相关。这也印证了有学者关于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观点。当然,要讲明的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因自然灾祸和政治等因素,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出现减少的状况。3我国人口主要是农村

13、人口增长导致劳动力供应增加并不断向工业等产业转移,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部门的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保持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个五年计划到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都在50%左右,十分是六五计划到七五计划增幅为146.2%,七五计划到八五计划的增幅为284.11%。与此相联络,外资规模和贸易出口额也不断扩大。但这些都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们是要借助工业部门总产值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讲明这些数值增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能我们源消耗过快太多,危及我国能源安全。2.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耗资源禀赋及其生产能力对于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来讲,其重要性非同一般。但凡

14、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资源的诅咒,便讲明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徐康宁、王剑,2006)。这一命题给予我国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的启示是,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可以能是一种资源的陷阱。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追求效率,劳动力资源优势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趋于降低,而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趋于不断提高。所以,撇开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研究这一比拟优势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负面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的结果之一,就是对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大,能源供应弹性空间不断缩小。为了简捷方便,我们仅在表2中列出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以及煤

15、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能源子项目的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分析可得:转贴于中国论文1十个五年计划中,除了二五计划外,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在稳步增长,但能源的消费弹性系数呈递减趋势,六五期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0.51,但到了八五期间变为0.18,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降低了2/3。这充分讲明能源消费增长率对GDP的增长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GDP增长率对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在降低,能源消费率增长的百分比高于GDP增长率的百分比,能源消费不合理凸现。2我国能源构造有了一个比拟大的变化,就生产总量而言,原煤递减,原油、天然气递增。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原油、天然气的生产总量

16、与消费总量基本持平,表明我国的能源自给率较高,2004年为94%。但是,经济发展的很多指标显示,我国的能源自给率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从消费总量来看,2004年,石油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7%,而生产总量只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13.5%,两者之比为近21;天然气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而生产总量只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3.0%,两者之比超过21。按此消费总量与生产总量之比,我国将面临宏大的能源压力。更何况在将来30年里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一个高速增长期。此外,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2003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单位能源生产的GDP国际元/千克标准油,世界平均水平19

17、90年为3.5,2000年为4.5,而同期中国的水平分别为1.7和4.1,固然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3.结论比拟表1和表2,能够发现,我国在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长速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工业部门的增加值增加,能源消费总量也增加,当然,国民经济总量也在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十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倍文懿铎,2005。就十五期间而言,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均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三者的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11.869.510.88,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

18、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近1个百分点参见图1、图2。这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资本积累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使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危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劳动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即便将来的劳动力资源可能因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萎缩曾毅,2006,但政府能够通过调整人口等相关政策,促使劳动力资源供应与需求的平衡。然而,自然资源中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假如仍然保持目前的耗能形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可能天天要消耗50亿60亿吨煤炭和8亿10亿吨原油,这是无论怎样都难以实现的。假如不精打细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19、必然危及后代人的能源共享,那么,我们今天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西方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不能再走某些西方国家的老路,要注意节能和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经济发展与环境危害的不良循环。四、政策涵义与启示1.政府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将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资源的诅咒命题,讲明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把自然资源当作经济发展的唯一要素,而忽略了对其它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开发。同样道理,假如仅把劳动力资源作为比拟优势,而不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转变为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实际上是资源的陷阱。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详细国情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怎样兼

20、顾劳动力资源的比拟优势与将来的能源安全问题。仅仅依靠劳动力资源的比拟优势,本质上是把劳动力置于依附外资的条件之下,这不仅不利于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当务之急,是将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远远大于劳动力资源的奉献率,这已为很多学者所证明。所以,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将一般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工人,进而提升我国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劳动力资源,比拟优势,能源安全-飞诺网FENO.CN2.吸引和利用外资既要考虑劳动力资源的比拟优势,更要考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清醒地看到,

21、传统的比拟优势战略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缺乏,甚至有可能使人陷入比拟优势陷阱。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力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李义平,2006,要将这一优势变成真正优势、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进外资政策,对于那些对资源消耗大和对环境毁坏大的外资项目,要做充分论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深化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进入门槛,根据动态资源禀赋原则及时调整产业构造,使产业构造不断升级。这样,将劳动力资源与产业构造、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节省能源,而且有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3.反思地大物博的传统思想,汲取有关国家能源

22、储备和利用的经历,制定能源新战略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基于此,我们必须反思地大物博、能源大国等传统思想,借鉴日本和美国的能源战略经历,多管齐下,推行能源消费多样化,减少对石油的依靠,建立石油储备制度,把石油的地上油罐储备与地下技术储备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制定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把开源与节能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内生产与介入国际竞

23、合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的预警指标体系,等等。参考文献:蔡昉,杜阳,王美艳.2005.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35.陈庆修.2003.把比拟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J.岭南学刊(3).代谦,别朝霞.2006.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4).傅庆云等.2004a.各国能源大概情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1.傅庆云等.2004b.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形势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83.盖尔约翰逊.2004.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林毅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37.黄辉.2001.国际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

24、-8.李义平.2006.比拟优势与比拟优势陷阱N.人民日报:04-19.吕政.2001.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J.中国工业经济(11).刘伟.2006.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1).刘湘国.2006.民工荒与私营企业的管理理念J.嘉庆学院学报(1).钱凤娟,王晓娣.2005.民工荒成因及对策J.企业经济(11).王涛.3005.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能源挑战N/OL.人民网-(人民日报):/people4-29.文懿铎.2005.世界资源争夺形势及我国面临挑战与对策E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macrochina11-25.徐康宁,王剑.2006.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1).徐晓玲.2004.比拟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形式的选择J.经济问题(12).许经勇.2005.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拟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J.经济经纬(3).袁志刚.2006.劳动力优化配置及其在中国的十分意义J.经济研究(1).曾毅.2006.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社会科学(2).朱之鑫.2004.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明显弱化N.中国青年报:04-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