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取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取向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取向内容提要:政策取向是一种前瞻性的研究,是从战略上去认识政策施行可能带来的结果。农业产业化将极大地拓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使重视农业生产,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的夙愿得以实现;口头农业、文件农业将被订单农业、效益农业所代替。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当代化的初始阶段,所以,正确地选择农业发展道路将有可能使之获得比发展工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本文拟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解,指出政府应审时度势制订相关政策,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要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分包,投包,农
2、业政策。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当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体制的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在稳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导扩大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当代农业转型,走农业产化之路,是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根据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
3、业化,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构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利益一体化。从制订战略性政策的角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运行的全经过,其中除农业产品市场化外,十分重要的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和技术的市场化;二是推进农业运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将传统的低级产业逐一粮食种植业降低比重,通过发展其它种植业,用农业构造调整的方式,促进农业高度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提高其附加值,再
4、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使大工业技术和实验室技术能普遍而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全经过.三是实现农业运行的有序化,不但使农业生产各部门要有组织性地进行局部的分工与协作,而且还要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农业资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业从传统的产品生产演进到商品生产,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经营明显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农业。基于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政府制定和施行农业政策注入新的内容。怎样实现农业增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实现农民增收才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这是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市场已经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过去一提到农业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
5、以产出为首要目的,如今所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即搞农业生产要与赚钱挂钩;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头到地头只求产出不求收益的统购统销的形式,而是要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让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和投资其它产业样的平均利润。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也涵盖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在产业化经营农业的观念下,过去单个的某一种农产品都构成了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将呈现为诸多的各具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
6、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竟争力,实现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制订和施行农业产业政策基本点。经营农业还体现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构造发生了深入的变化,人们在对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出现了生态环保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要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要懂得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而且还要懂得农业的经营管理,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讲究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借用工商企业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去经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的企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农业再生产经过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明
7、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共享,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最终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都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目前,农业产业经营实现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基地化,集约化生产,这种形式是由详细的农产品生产引发和拓展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属于这个层次,固然已获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多受制于市场开发不力,流通渠道不畅及信誉关系脆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地惨淡经营。因而,寻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
8、来,转化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应成为我国政府农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对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和法律为各介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制订政策的角度来把握,一是要发挥农民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遵重农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实行自愿、自觉的原则,以典型示范引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要素构造和产品构造,提高农业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的改革力度,从创造产业化农业和经营农业的良好环境出发,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经
9、营人才培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产品化的观念使农业商业化经营未能获得全社会认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因而,要特别注重发现、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二、关于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朴素而珍贵的经历。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然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为首,因而,必须加快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实现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
10、,调整频繁,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没有构成,极大地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另外,个体农民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集体组织的弱化难于将分散的劳动集中起来,削弱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这种分散经营的结果还会引致土地低效率利用,同时也无法知足大农业所要务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条件。笔者以为:制订相关并施行有关政策,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分散的土地使用权再次集中,把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转移是当务之急,是我国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性工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下,平均分包构成的土
11、地使用格局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进一步提高,土地经营格局的相对凝固化使想多耕地的人不能多耕,不想耕地的人又不能不耕;耕地的人不愿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想耕地的人又不愿放弃所承包的土地。这样就不利于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中,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平均分包土地只能解决农民基本生活条件问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讲存在明显缺陷:一、农业粗放经营,规模过小。二、出现农户兼业或弃耕现象,土地丢荒,降低土地效率。三、国家集体因发展和建设需要征用农村土地特别困难,不利于农村城市化规划与发展,阻碍
12、农村小城镇建设。四、土地开发和流转经过中经济利益分配不公。五、因征地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活难以保障。为此,把解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问题作为突破口,改均田制为投包制,实现土地经营从公平到效率的飞跃,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点。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基本设想是:在不改变原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折价入股,农户土地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土地经营从实物形态转换为价值形态,使土地收益和分配股份化,进而保证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收益。,通过股份合作社村、镇集体经济实体、农业公司土地所有权的入股,把所有权同处分权分离开来,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处分权在股份合作社里,收益权在农户手中,实现土地
13、三权分离,这样使土地能够在股份合作社或更大的范围内集中、流动和合理规划使用,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起点上配置土地资源。农业也就能够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由小生产转向大市场。目前,我国正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构造,大力发展三高农业,逐步构成开发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基地,对增加土地效益,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农业基地化、专业化生产并非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终结,它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端,是初级阶段。从土地使用权构造上来看,基地化生产,是以农户分散生产为特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农户进行同一品种、类型的农业产品生产。这种以分散农户做主体的生产形式,必然不能适应灵敏地变换农
14、产品种的生产。由于分散经营的形式本身存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缺陷,农户的利益只能命系于目前单一市场功能的龙头企业,而这种带有明显中介性质的组织和农户之间并未能达成共担风险,分享收益的共鸣,脆弱的信誉关系经常由于市场价格变化的不利影响而互相毁约,使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广东顺德、南海、东莞等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要高一个层次。这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好、农业科技投入较大、农村信息网建设较快等。但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敢于大胆革除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旧的土地管理体制,建立了加速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的机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顺德、南海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
15、设中走在全国的最前头,早在1993年便开场了以土地使用权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这项改革在保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的格局,从整体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利用,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通过向村民配置股权,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明确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保障了村民承包经营土地的收益权。目前他们在进行固化资产改革,就是将村里集体资产、土地量化成为若干股,其中20%为集体股,80%为个人股。集体股所得红利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各项集体福利,个人股按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如今能够入股的人数平均分配,股份能够在一定的
16、范围内流通、转让。土地管理权归村、镇股份合作社,股份持有人有投包土地使用权的优先权。他们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重组。由于农户土地经营权由分散承包向投标集中招包方式转变,承包期内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有了保障,大规模利用土地成为可能,建设农田园林化、布局区域化、作业机械化、农艺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的当代农业示范园区便有了条件。二、由土地资源的重组引发劳动力资源重组。由于推行股份合作制后,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使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从原来不可分割关系转变为可分离关系,为部分有资金有路径的农民放弃对土地的依恋提供了条件。他们从被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从事
17、第二、三产业,加快了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三、一部分有技术特长的农民当地农民、外地农民和外商等通过投标获得了发展规模农业和三高农业所需的大土地,使龙头企业的成长、发育有了根基。由于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龙头企业即拥有自有土地使用权、拥有自有生产基地的大型农业经营者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一句话,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终需要大农场的建设来奠基。四、实行土地三权分离,改变了原来因人均分包土地,使土地难于集中规划和合理利用的状况,为土地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基本上没有构成,从全国范围来看,
18、土地在农户之间的调整大都采用行政方式为主。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假如不能实现流转的市场化,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定是残缺不全的。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过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照顾我国农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和施行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用市场化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向大型龙头企业、农业公司集中,进而实现农业土地构造的调整和优化。三、关于龙头企业培育与建设培育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健全销售渠道和较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当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构造战略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
19、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化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构造战略调整的重要气力。公司十农户的经营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根据一体化农业的要求,全面重新配置资源,构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构成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开发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目前,在未能构成大规模、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把龙头加工、流通企业建设好不惜为明智之举。农户可根据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原料的需求状况来调整本人的种养构造,将
20、本人的生产进程变成产业链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这样,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与带动,使诸多的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进而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构成了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使更多的农产品在深加工中成倍增值,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能力缺乏,包装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状况具有积极意义。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三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般都在%以上,我国只要%一%。因而,必须把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工作来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应选择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拥有自有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农场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根本
21、出路。目前,由于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普遍存在组织程度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其是企业与农户各个环节的联合上没有建立起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稳定机制,影响了农户追求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动力。因而,政府农业工作机构怎样转变职能,创造条件,加快龙头企业尤其是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企业建设和规范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外商投资经营的农业开发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龙头作用,这也是我国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气力。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并制订施行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学习外商兴办农业企业的管理经历,积极推行农业企业化管理形式。充分利用外商资汛灵
22、敏、渠道畅通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同时要突破引进外资只兴办工商实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引进外商兴办农业。培育龙头企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真正将农业产业化形式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我国政府农业工作重心应放在支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上。施行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技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上。十分应避免培育龙头企业时政府农业机构详细参与,由于那样做将违犯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要做到四自主的最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应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机制的诱导才是企业真正成长、壮大之道。出台引导、扶持政策为的是鼓励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
23、,使之不断提高和改善农业经济效益,而不是因政策的施行或因政府的硬性捏合,象设立政府工作机关那样人为造就龙头企业,最终造成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培育对政府的严重依靠,削弱农业的组织创新能力,并让政府财政背上包袱。四、关于农业产业构造调整调整农业产业构造,必然涉及到土地使用构造调整和农产品构造调整。这是农产品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入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急剧转变。从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在解决了温饱和进入了小康阶段后,在食品需求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而是经太多次加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消费者的食
24、品支出中归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的份额日益下降。相反,对肉、禽、蛋、鱼和蔬菜、瓜果类副食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已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明确指示农户缩减或淘汰目前已不受欢迎的传统作物和品种,十分是质量低劣的品种,而开发和扩大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作物或新产品种植成为农业企业家能否在农产品市场中获利的关键。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发生也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力时机成本的上升,诱发农业工资的攀升,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种植业更多地依靠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当代物质的投入,由于这些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使种植业在农业产业构造中处在最不利的地位,粮食作物中的一些传统品种,尽管遭到强有力的行政干涉,种植面积仍然大幅度
25、减少,农户们只好被动地应付那种用最好的土地来生产最不值钱的东西的政策。与此同时,新的、比拟优势产生,使一大批新兴品种和优质品种的开发和引进,农产品构造正在广大农村发生深入变化,再考虑到入世将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开放,有理由以为,这种市场格局的深入变化将导致全国性农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构造正好是这一市场格局变化内在要求。调整农业产业构造和产品构造,归根结底是实如今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农业效益和体现农业构造变化中的比拟优势。所以,从制定政策的思路上考虑,为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就必须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一项基本政策来施行。由于效益农业
26、的本质是农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因此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变革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显示了效益农业与农业当代化的高度一致性,这启示着我们必须为农业的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作出努力。因而,各级政府要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的要求出发,制订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励农户对农业构造作深入的调整。我国目前调整农业构造最大的困难是在对用地构造的调整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系列农业政策中对区域性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目的的追求造成我国农业产出构造调整的范围和灵敏性遭到限制。怎样使农业产业构造调整政策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主要参考文献、广东南海市农村改革试验区资料汇编、全广明:(浙江沿海当代农业的发展及经历含义),(浙江学刊)杭州,2000年第六期。华桂宏:(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组织创新),(南京师范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