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精品文档.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以义乌站前公园设计为例中国园林,2009-12杨云峰 朱建宁摘要: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导致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受到巨大的影响。忽视原有场地的优势资源,一味的拆除、改建是城市新区建设的主要误区。扭转误区,需要从更深层面认识自然、正确理解场地特征和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关键词:风景园林;场地特征;城市公园;自然;生态城市1 城市新区建设的现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新区、新城迅速拔地而起。一方面,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对周边自
2、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化本身无可厚非,值得倡导的是一种“温暖”、“含蓄”的城市化方式保留原有区域的特征和肌理,并将城市与原有的场地特征相融合,避免出现一个“崭新”的城市新区。由于观念和意识方面的欠缺,当前城市新区建设对场地本身的调查和理解不足,对场地原有的优势资源如郊野风光、乡村景观、乡土树种重视程度、挖掘力度不够。客观地说,原有的郊野风光、乡土景观未必一定优于城市景观,但是对场地现有资源的漠视导致的大量拆迁改建甚至推倒重来、彻底改头换面,却是不足取的。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诸如自然气息淡薄、水系治理滞后、绿化养护费用高昂、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逐渐出现;接着,在新一轮的城市改建过程中
3、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拆除、重建,美其名曰“再自然化”,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2 应对现状的态度因此,建设城市新区的过程中需要汲取以往的经验,对场地进行充分调查、合理保护、正确利用,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2.1 剖析自然首先,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呼声逐渐高涨,自然日益成为风景园林着重表现的文化主题。在这个大背景下,需要对自然的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年)曾经将自然分为原始的第一自然和经过人类耕作的第二自然。第一自然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如高山、沙漠、森林、海洋等;第二自然是人类生产活动改造后的自然,这是农民在第一自然的基础上,
4、经过几个世纪的耕耘,创造的和谐景观。当代大量城市建设项目都是位于原来的第二自然区域,设计师对其中自然要素的认识方式和深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项目的走向。因此,需要深入认识原有环境的价值,避免破坏性建设。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园林作为美学的自然,是人们在美学的基础上模仿第一、二自然建造的,是对两者的再现或抽象。东西方各类风格的园林都属于此范畴,区别在于模仿的原型不同以及对于自然态度的差异1。由于西方国家原有的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对人类的生存具有一定危害,因此改造自然成为西方国家自然观的出发点;而中国自然环境相对优越,最佳选择就是顺应自然。将有益于人们生活、生存的“自然景观类型”作为园林的原型
5、是中国人自然观的体现。 当代园林行业涉足的领域小至庭院设计,大至城市区域规划,其目标是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融入环境,为人类营造宜居场所。实际建设应首先评价自然环境的存在对人类的价值和改造自然的成本,从而顺应、利用自然要素进行景观的构建,避免盲目建设破坏自然。2.2 正确理解场地特征风景园林师所涉足的场地,往往具有或强或弱、或显性或隐性的自然特征。这是设计师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和设计题材,同时这也决定了设计师应该采取的整治态度。设计师应从理解自然的机理、演变规律等特征出发,顺应自然规律开展人类整治活动。如果说在自然景观特征基本丧失的场地上,设计师采取随意性的整治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自然景观特征明显占
6、主导地位的场地上,忽视场地特征的设计就不是建设,而是不可原谅的破坏性行为了。 园林设计需要从场地自身的原有自然风貌特点和整治要求出发,结合场地周边景观的特征,深入分析场地使用者的要求,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也就是说,设计应从大到区域的自然整体结构、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与特征以及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景观要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避免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破坏。2.3 准确理解生态城市的含义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提出建设生态城市(Eco-City)的倡议。它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指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
7、是生态健康的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在我国,建设部2004年颁发了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提出“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即利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止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在城市中,“生态”和“园林”的根本出发点是“人”,也就是说,生态园林建设应在改善居
8、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维护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城市周边的郊野地带(第二自然),自然氛围较浓,“生态”和“园林”的根本出发点是“自然”,应以保护、恢复为主,谨慎开发。而城市之外的纯自然区域(第一自然),则超出了风景园林的领域。2.4 小结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只有影响自然的能力;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开始有能力破坏自然机理和演变规律,而这种能力到了资本运作的现代消费社会更为强大。因此,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风景园林师一方面要跳出园林的范畴,关注更大范围领土景观的整治,最大限度地发挥风景园林在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加深对场地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的认识,以营造的
9、自然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2。成功的作品,应该是在保护场地原有的内在自然机理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去营造的富有场地特征的环境。 以下,笔者以浙江义乌市站前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城市新区中,营造富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3 项目概况义乌火车站位于义乌市北部,火车站东南部的出口正对着一片丘陵地。当地政府希望将这片约48hm2的地块上建设成一个以本地居民休闲游乐与外来宾客观光游览相结合的城市公园。 设计工作首先分析场地现有的景观元素形态和肌理,重点是当地居民利用自然元素的方式。地块内以丘陵地貌为主,浦阳江的两条支流自南向北穿过。现状用地由起伏的地形、零散开垦的农田与梯田、单一的林地、散乱的池塘及村庄
10、组成。粗放的经营和无序的建设使得场地的景观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对于这类有着明显缺陷的场地,从理想美学角度彻底改变场地面貌的设计方法曾一度流行;而本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分析场地自然条件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划定保留、改造和利用的三类区域,目的在于将农田、村舍、林地设定在最合理的区域,使得水系、河滩地、坡地、山地各得其所,相互依存,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经济收入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延续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4 设计思考在此基础上,方案设计工作围绕山丘、水系、农田3类景观要素进行深入思考。4.1 山丘公园以低丘山地为主。东北角山体被道路切割、部分植被被破坏,其余的山形较完整,并且山脊、山谷、山
11、坡地、台地组成了场地内丰富的空间。因此,设计保留现状山体地形,沿等高线补植树木修复山林景观;并以山顶为端点,留出若干透景线,形成园内植被的统一风格。基调树种选择当地常见的香樟、枫香、乌桕、水杉等。方案通过这些措施,恢复原有的山地景观,改善水土流失、植被群单一的现状。4.2 水系 充沛的降水、丰富的水源,以及溪流、池塘、水洼等组成场地内多样的水景形态。原本用作农田灌溉的中心水库水质优良,为营造公园提供了基础;东西两条溪流自南向北流经场地,与园内景观没有联系;并且作为上游河流的行洪泄洪的通道,两条水系采用硬质石砌驳岸。 由于两条河流的硬质驳岸与公园自然的氛围不相协调,设计将其改造为自然驳岸。考虑到
12、原有水系行洪、泄洪功能,在不改变河道截流量的前提下,使河道自然化;通过增加岸际湿生植物柔化岸线;建立洪泛区以适应汛期的水位变化;增加水中生态岛促进河道两侧的植被生长。丰富的植被可以拦截部分泥沙,增强对水体的净化作用,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 设计师希望改变河流的过客角色,进一步与场地内的水土、植物、游人互动。因此,设计方案在场地南部增加了两段水系,连通两条河流和中心水库南端,从而有效的收集山体的地表径流补充水源,并形成公园与城市间的软隔离带。同时开挖辫状枯水河槽,形成河网地、河湾地和支水系,增加河水与周边土壤、地下水的接触,复兴河道。 设计方案为场地建立了完整的循环水系。河流和水塘动静互补,为游人
13、提供了不同的游览体验。水系的循环利用与水质的改善、维护在将来的公园建设中应优先考虑。4.3 农田 以丘陵为主的地貌特征,使得义乌的宜耕土地资源十分珍贵。这在场地内也有明显的表现:平原河床、缓坡山地被当地农民改造成水田、旱田,成为主要的生产用地;相对较陡的山地和不宜耕作的水边成为主要的居住和生活用地。这是当地居民长期摸索出来对山林地一种合理的利用方式。农田与山体、村庄组成的场地肌理作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产与生活的见证值得保留,这也是设计师要向农民学习的地方。 设计方案将农田风光融入公园景色之中。从农作物种植、农田的运营等方面来看,在城市公园中完整保留农田的风貌和种植功能难以操作。因此,方案保
14、留农田肌理,替换种植内容:在原有田间小路基础上设置园路,或于田埂边种植树木的方式保留农田的肌理;保存部分农田的种植、生产功能,其他改造为药草园或花圃地,经济而合理地保留原有的场地特征。 此外,公园建设必然牵涉到原有居民的搬迁问题。新客站区的详细规划在附近预留了建设回迁房的用地,却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失业问题。因此,设计师希望公园建成后能聘用失地农民来管理。他们经验丰富,熟悉当地气候、土壤,加以培训可胜任农田区域的管理养护,降低了公园运营养护成本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毕竟,失地农民的生计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3。5 设计理念至此,公园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恢复自然风貌:恢复地貌、
15、植被和水体的自然特征,以此作为公园的空间骨架,展示当地的第一自然特征; 2)保留田园风光:田园风光作为第二自然景观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农田风貌; 3)结合历史文化:前两者构成了公园景观的基调,在此基础上融入以展示当地人先前的生活方式和历代名人的文化遗产; 4)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化不应割裂场地本身与自然、历史的联系,而应该在城市化区域保留一片自然与乡村构成的历史文化遗迹,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5)节省工程造价: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能力进行造园,是降低工程造价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水体的净化与循环利用;6 景区设计在上述框架之下,设计方案根据各
16、个地块的条件,将场地划分为广场、田园、花岛、梯田、水泊、溪流、山林7大景区,并设置一系列景点,形成适宜不同人群、不同季节观光、休闲等需求的游览区。6.1 田园景区 保留农田肌理,可种植兼有观赏性和经济性的农作物;田埂两侧种植当地经济树种,如枣树、桑树。在营造富有乡村气息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场地的历史记忆,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农田上方设置架空木栈道,构图上延续了广场景区的网格布局,与原有的农田肌理形成强烈对比。上下两层空间相互穿插,让久居喧嚣城市中的人们体验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6.2 山林景区公园东南角的山体原有部分彩叶植物。设计方案顺应自然地势,在原有植被基础上补植乔灌木、丰富树
17、种,营造多样化植被为主体的山林景区;并以自然山形为骨架安排游线,开展林下活动。从而有意识地强化丘陵的轮廓与山体走势,并利用植被规划和种植形式开辟视觉通廊,通过林间的透景线欣赏园内外景观,营造富有趣味性的彩叶山林。6.3 水泊景区景区内水库提供周边部分居民的饮用水,在保护现有水域的基础上,在周边种植水杉、乌桕、黄菖蒲等植物,营造宁静的滨水氛围。水库周边借山势集中布置服务性建筑,如茶室、酒吧、接待室。利用背山面水的良好空间,使水泊景区成为公园的重要停留点和服务区。水库南面的水坝和护坡线条僵硬,利用水坝两侧5m的高差设计礓擦式瀑布,并于堤坝下游近水面处增设木桥,使游人可以近距离观水景、听水声、触水流
18、。7 结语站前公园所在区域处于郊野和城市的过渡带,周边城市化尚未完全形成,保留了大量自然景观。在此背景下,一座富含自然风光和乡村景观的公园不仅造价低,而且与其他城市公园形成互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解自然的机会。随着周边区域的发展,公园也需做出适应性调整。例如远期可以将部分农田、花田改造成新的游乐景区,整体上逐步改造成综合性公园。 总之,无论进行何种公园的设计,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安排景区及活动区,保护并保留自然空间和肌理的完整性是设计师应该尊重的原则。站前公园设计表明了设计师尊重自然要素的完整性及合理利用方式的态度,整治不合理的自然要素处理方式;根据场地特征将这里自然要素融合在一起,保留了自然的肌理
19、与功能,同时满足了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遗憾的是,本方案在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公园的构思基础上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在最终的政府评审过程未获通过。相关部门认为保留的农田肌理与现代城市面貌不符,最终否定了该方案。 笔者认为:城市建设决策者们少有业内人士,难免将个人喜好、主观判断强加到城市建设决策过程中。而这类情况,当前并不鲜见。这种局面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是逆境也是机遇。设计师更需要在与城市建设决策者的交流中用理论、案例、数据引导决策者,使城市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用地面积:48hm2 设计时间:2006.6设计单位:北京北林地平线景观规划设计院 项目主持人:朱建宁 项目组成员:么永生、韩蕊、杨云峰、马健
20、、熊瑶、陈美兰、张晓叶、罗倩、何睿、郑光霞、杨雪、孔洞一、胡振、杜效民致谢:感谢王绍增教授为本文提出宝贵意见。参考文献:1 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7(1):7-15. 2 朱建宁,马会岭.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J.风景园林,2005(3):25-30.3 赵蓓蓓.韩俊: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N.人民日报,2005-12-10(5).作者简介: 杨云峰/1981年生/男/安徽芜湖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讲师(南京210037)朱建宁/1962年生/男/山东陵县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北林地平线景观规划设计院首席设计师(北京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