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编制纲要.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79174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编制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编制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编制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编制纲要.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编制纲要.精品文档.1.前 言1.1 任务由来任务由来:明述建设项目名称、业主、项目来源、项目批复文件(批复部门、批复文号,并附文件复印件)、评估工作委托关系、评估合同的签订。1.2评估工作目的、方法与技术标准1.评估工作目的通过对评估区地质灾害调查和资料的综合研究,查清评估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对矿山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分析评价矿山建设和运营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预测及综合评估,提出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和进行场地适宜性评价,为矿山建设项目的规范和决策

2、提供依据。2.评估工作方法(1)评估工作组织实施。(2)工作方法:现场调查、试验、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现场调查:以环境工程地质测绘为主,主要采用穿越、追踪法及剖面测绘等方法进行。须出具原始卡片记录和调查路线实测手图等原始资料,报告中应反映现场调查的点、线密度。收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形地貌、地震、气象水文、植被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其中需要重点收集的资料是:矿床地质勘查资料、成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列出所收集利用资料目录(明确编著单位及时间)。3.评估工作技术标准执行的政策依据和技术标准:(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2003年11月

3、24日);(2)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国土资环2004267号)。参照:(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200001号);(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4)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1100万)(ZB D 14001-89);(5)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120万)(ZB D 14002-89);(6)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14158-93);(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8)中国地震动参数规划图(GB18306-200

4、1);(9)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以上技术规范、规程,应根据建设工程类型对口选用。1.3评估范围(1)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建设用地面积之内,应依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和地质环境条件,将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作为评估区范围;(2)单个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应以计划采矿用地或最终用地范围为基础;(3)矿区(多个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不仅依据单个矿山的矿业活动影响范围,还应根据矿区(多个矿山)矿业活动对周围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评估区范围。(4)评估范围以征地范围适度放宽,一般50100米,边坡地段以第一斜坡为界。(5)崩塌、滑坡以第一斜坡,

5、泥石流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以沉陷可能影响范围,地裂缝以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为评估范围。(6)项目区处于强震区时,评估范围应尽可能包含邻近活动断裂的特殊构造部位(断裂交汇、折曲、陡崖等)。(7)明确评估面积,面积单位:亩、hm2、km2。1.4评估级别的确定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原则上按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矿山建设规模划分为三级(见表1)。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见附表1;矿山建设规模分类依据原地质矿产部文件地发199847号的规定见附表2。表1 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评估分级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复 杂中 等简 单大型一级一级二级中型一级二级三级小型二级三

6、级三级1.5评估工作概述(1)人员组织列表简述投入工作人员情况,(2)完成实物工作量实物用工作量表反映实物工作量,并附表完成野外调查面积、各类调查点、调查线路长、对各灾害点必须使用照片和收集相关资料等。(3)以往工作程度对矿山建设项目所处区域内开展过的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环境评价、水土保持、项目可研等工作进行概述,明确工作实施单位和年代。2.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2.1 地理位置(1) 明确建设工程所处的行政区域和地理坐标,概述外部和区域内交通情况、社会经济条件,附交通位置图。(2) 概述建设工程性质、类型、工程规模、单项构成及配置情况,建设投资和工程期,附建设工程平面布置图。(3

7、)明确征地位置、所属县、镇(乡)、村办事处;明确征地范围及面积,面积单位:亩、hm2、km2;建设工程各单项工程的占地分配及占地面积、占用土地类别(用表格形式列出)。2.2水文、气象、植被特征(1)水文描述评估区所属水系、流域,地表水类型、流域内水系发育的基本特征,河流、溪沟水文特征值(流域面积河流流量、水位、泥沙含量、地表水动态变化规律),与地表水密切相关的建设工程须插水系图。(2)气象 主要阐述评估区所属气候带区,降水量(年均量,年最大、最小量,日、月、时极端值等),气温(年平均、年最大、最小值),蒸发量(年平均、年最大、最小量),枯、雨季时段,降水量比例,降水量程度评述,对当地暴雨、点降

8、雨情况进行描述,选择适宜图表示(动态特征表、降雨量一览表、降雨量等值线图等)。(3)植被特征植被应描述植被类型、分布、森林覆盖程度、植被覆盖率,及植被与高程、气候、岩性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但植被不列为地质环境条件的主要内容, 2.3地形地貌特征阐述评估区地貌类型、地形标高、高差、地势特征、坡度变化特征(总体地形坡度及特殊地段地形坡度)、微地貌(冲沟、坳沟、谷地、陡崖)发育特征等,一、二级评估地貌需分级分区描述,一级评估插地貌分区图,二、三级评估视情况决定。2.4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地层岩性描述评估区内所发育地层的时代、岩性和分布情况,明确地层结构、地层产状、厚度、可列表描

9、述。表* 评估区地层一览表系统组地层代号区域厚度地层岩性分布情况对一级、二级评估、区域规划项目,需描述区域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2)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a、岩土体类型划分,依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0212001)之表A.0.1、A.0.4划分为土体和岩体,岩体则以岩石坚硬程度、岩体结构类型划分定名,如块状结构较坚硬岩体等,编号、(亚类注脚码1、2、3)。b、按岩土体类型逐一定性、定量描述其工程地质特征,附岩土工程地质特征表。c、对软弱结构面(体) 的发育部位、特征、与地质灾害发育的关系予具体描述;软弱结构面(体)指分布在工程区与工程区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相关,且是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软弱结构面

10、(体),如断裂带、不整合接触面、作为夹层的软弱岩层、上覆土体与下伏基岩分界面等;对控制滑坡或不稳定斜坡的软弱结构面应予评述。d、除碳酸盐岩,其余岩层,尤其是玄武岩、花岗岩、变质岩类之风化特征、风化营力、风化壳分带等特征应予具体描述,风化程度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表A.0.3分类;附风化层特征表。2.5新构造运动及地震(1)描述区域构造体系、构造形迹特征,对活动断裂、主要断裂、褶皱的发育规律、性质、产状、断裂特征等,需逐一描述,附构造纲要图;也可以用构造形迹一览表表述;(2)明确评估区所处构造部位,与附近构造形迹关系,对发育于评估区及附近之各类地质构造(断裂、褶皱)的空间分布、性质等特征逐一描述;(

11、3)区域稳定性表述内容主要为新构造运动和地震:a、引用既有资料对新构造运动表现特征、规律进行描述,对区域隆起、断陷、活动断裂性质及阶地、温泉等予概述;b、地震描述内容:所处地震带、场地及邻近地区地震史(近百余年地震最大震级、本场地地震烈度等),并按现行规范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地震加速度值和分组,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规划图确定);c、附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划图或地震分区图,对区域稳定性予评价。2.6 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及分布特征(2)按地下水类型逐一定性、定量描述其富水性、透水性、水位埋深等(3)各类型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4)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5)地下

12、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控制作用的评述(6)对于岩溶水:需描述其岩溶发育规律,岩溶类型(溶洞、溶沟、溶槽、漏斗、落水洞、峰丛、残丘等),溶蚀程度、规模及发育特征,具勘察资料时,需确定岩溶发育深度和地下岩溶发育特征。2.7地质环境条件小结主要根据上述地形条件、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性岩相的稳定程度,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特征等,依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表(附表1)综合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一、二级评估单独列节,三级评估可不列节,简要概述;针对区域(大面积)规划工程和一级评估等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分区,按附表1分类为复杂、中等、简单,代号为A、B、C,并作为地质灾害分布图

13、的基本图面内容,附分区特征表。3.评估区社会经济状况3.1人口、聚落、经济状况简要介绍评估区人口数量,其中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少数民族情况及比例,人口密度;聚落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工农业总产值,其中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3.2评估区土地利用状况评估区辖区情况,土地面积,其中可用耕地面积及比例,主要经济作物,简要介绍经济作物的种类和产量,人均土地占有情况。3.3评估区内地质遗迹及保护区建设情况根据调查和访问,查清评估区内的地质遗迹情况,简要说明其保护情况。3.4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1)介绍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别:开垦、采矿(露天开采、坑道开采),开采地下水,矿山建设和其他;人为工程活动的

14、强度。(2)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不稳定边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危害和影响程度。4评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4.1矿区概况结合评估区内矿区情况,着重介绍与评估有关的要点;准确叙述矿区的如地理位置、交通、地质环境条件、矿石储量、开采规模等。4.2矿床类型、矿石类型根据矿山已有资料查明矿床的赋存条件,倾角、厚度等,如矿岩为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所破坏,形成压碎带,或由于节理、层理发达,裂缝多等情况,务必要描述;对矿石类型结合资料进行描述,如品位等指标。4.3采矿历史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首先走访和了解当地职能机构和居民,对当地矿山开采的历史,特别注意以前由于技术落后、

15、滥采滥挖等出现过安全事故的(如由于瓦斯、冒顶、片帮、地面塌陷或其它地压灾害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或在原采矿点停采一定时间后又重新恢复的(描述开采中主要的环境问题,如火灾、矿坑涌水、瓦斯浓度超标等),或因此留下的尾矿库、渣库等破坏地质环境的整体情况作具体评述。4.4采矿工程及其辅助设施布置情况可以结合矿区平面布置图和剖面图等,用矿区主要及辅助设施布置图表示,正在建设或已建必须插此图,规划设计的利用设计图。4.5开采方案、采矿工程分析结合开采设计和现有开采情况描述其开采工艺、主要着重叙述开采方法、开采顺序、开采水平及采区工作面的布置情况,巷道支护和日常维护出现的灾害情况加以分析,特别采空区出

16、现过地压现象的要了解和记录清楚时间、出现的大致情况和造成的损失,对设计中特别指出的应加强调查和了解。4.6采矿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形式及程度结合采矿的总体安排与采矿工程目前情况下会或将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形式和程度列表指出。5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是指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任务是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进行危险性评价;对稳定性及危险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较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质、变化、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5.1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

17、、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 、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当地整治滑

18、坡经验;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m2)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汇水

19、条件,流量(l/s)及特征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3)崩塌查明与斜坡崩塌相关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行机制、危害等,

20、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等,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崩塌区发育位置、地形地貌、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崩塌体大小和崩落方向;崩塌区地质条件(岩性组合、构造部位、坡体结构、风化程度、节理裂隙、临空面发育状况);崩塌的类型、成因分析(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开挖、温差变化、降雨冲蚀浸润等)和运动机制及发展趋势;灾害史:危害范围、危害对象、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当地防治崩塌经验;附典型点剖面图、照片、附表(崩塌特征表)。(4)地面塌陷查明形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

21、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提出拟采取防治措施。发育位置、分布特征、变形特征及规模(长、高或直径,单位:m),对附近建构筑物危害情况;形成塌陷的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采矿活动;成因类型:自然成因:岩溶塌陷(土洞塌陷),阐述岩溶发育规律、规模、地下水动力条件;人为成因:采空区塌陷,阐述采矿强度、采空区发育情况、采空区稳定性、地下水抽排开采等;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活动(采矿、开采地下水)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对溶洞、土洞和采空区的发育位置、规模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及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圈定塌陷区、影

22、响区;一般认为,对于开采后地表形成的变形曲线,经常采用的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根据大量实测,反映地表下沉分布规律的是负指数函数经验公式,其关系如下:式中: 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任意点的下沉值,mm;地表最大下沉值,mm;e 自然对数的底;Z=X/LL移动盆地的半长,mX地表任意点到最大下沉点的距离,m;和b待定系数。另一种认为,通过分析一系列实测资料后,水平煤层初次开采后,地表上某点A的下沉可用某一函数f(x)来描述,函数f(x)称为A点的影响曲线。而且认为此影响曲线与概率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近似。地表移动盆地的剖面线(即地表的最终下沉曲线)可以用这一正态分布曲线的积分曲线来表示。即 距开采边界点

23、为x的地表点的下沉值,mm;地表最大下沉值,mm;r主要影响半径,m。以上公式参考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煤炭工业出版社)。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地面塌陷特征表)。(5)地裂缝查明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矿山矿山建设及矿山生产的危害及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它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地裂缝展布与地下采空区变形的关系,地裂缝生成与

24、采矿大面积疏排地下水的关系、与爆破振动的关系等。地裂缝分布、组合及变形特征,裂缝走向、平行或交叉组合、条数、长、宽及可见深度(单位:m、cm)等;阐述地裂缝发育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地裂缝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控制和诱发因素;成因分析:地震、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采矿、不良土体的地表水入渗等;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损失及处置情况;附照片、附表;与崩塌、滑坡、塌陷配套之地裂缝不能作为单一灾种对待,归入相应灾种。(6)地面沉降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重点是地面沉降区与采矿大面积疏排地下水的关系、地面沉降区与采空区的关系,以及构造沉

25、降等),评价地面沉降对矿山生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拟采取的防治措施。阐述其位置、沉降量、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动态变化及变形特征;描述沉降区地层岩性,第四系沉积类型、厚度、埋藏条件,软弱压缩层分布、埋深及工程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沉降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开采情况(主要针对松散孔隙水含水层开采强度);根据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情况分析地面沉降形成原因(开采地下水、卤水,地下采矿,开采石油、天然气,构造沉降,不良土体不均匀沉降等)和发展趋势,评价其危害范围、对象、损失及处置情况,附表(地面沉降特征表)。(6)地压灾害根据评估区实际情况查明所处区域受地压灾害主要表现为采场顶板大范围跨落、陷落和冒

26、落,采空区大范围跨落或陷落,巷道或采掘工作面的片帮、冒顶等的形式。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如引发冒顶、片帮的主要原因为采矿方法不合理和顶板管理不善,缺乏有效支护,检查不周和疏突大意,浮石处理操作不当,地质矿床等自然条件不好,地压活动等;描述影响的地质因素。如岩性、风化作用、地下水、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等主要地质因素;以上可列表说明。5.2其它环境地质问题(1)矿坑涌水查明矿坑涌水的位置、水量、原因、危害等,分析发展趋势,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阐述其位置、水量,与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老窿水等的关系;描述涌水途径,主要为构造断裂带(阻水断裂带、导水断裂带、集水断裂带)、岩溶塌陷及陷落柱、采矿活

27、动引起的裂隙通道;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主要为孔隙涌水矿床、裂隙涌水矿床、岩溶涌水矿床(以溶隙、溶洞、暗河通道为主);根据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情况分析原因和发展趋势,评价其危害范围、对象、损失及处置情况,附表(矿坑涌水特征表)。(2)井巷工程变形破坏查明矿山开拓系统主控工程变形破坏的位置、程度、原因,分析发展趋势,评价能否继续使用,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3)地球化学异常分析评估区内自然和矿业活动下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石、废石(土)、尾矿、矿坑水等主要中有害组份的含量、迁移、富集、成因、发展趋势等主要特征,评价其对人体健康及周围水、土环境的影响和危害范围、程度,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4)不稳定边坡

28、应重点关注不稳定斜坡,尤其是与重要工程相关的不稳定斜坡,应做到不遗漏;描述不稳定边坡分布范围、位置、规模(长、高)、描述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层岩性、厚度等;描述斜坡坡度、坡向,阐述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沿坡向卸荷裂隙、坡体拉张裂缝、危岩体和坡体变形迹象;阐述降雨、地表水对坡体的冲刷、渗入和地下水对坡体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坡体的破坏情况;阐述不稳定斜坡的潜在隐患(崩塌、滑坡),评价边坡稳定性和发展趋势;介绍不稳定边坡的灾害史,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不稳定边坡特征表)。(5)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岩溶(溶洞、土洞、落水洞、漏斗)、冲沟、地

29、下水质污染、洪水、特殊土等,须描述其位置、规模、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分析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评估其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程度。位于河边缘和沟谷出口地段之场地,应阐述洪水位和河流动力作用特征(侧蚀、下蚀或淤积上涨),分析河流可能对场地之危害。 特殊土指膨胀土、软土、红粘土、可液化土等,须描述其分布规律、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分析评价其潜在影响和危害;矿山火灾,煤(岩)、瓦斯突出,冲击矿压(危险性等级可用综合指数法判定)等应根据矿山的实际,针对具体指出原因,或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根据其中各类附表(不良地质作用表)。评估区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时,可不要此节。地质灾害规模划分,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

30、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与划分基础,各行业建设项目,以相应行业划分标准进行划分,见表2。报告中应根据评估区发育的具体灾种、灾点进行典型灾点分析、列表逐一评述,总结分析形成机制及致灾因素,用为预测的基础资料。表2 地质灾害规模级别划分标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级别 地质灾害巨型大型中型小型滑坡(万m3)100010010001010010泥石流(万m3)5020502202地面塌陷(塌陷、变形面积km2)101100.110.1地裂缝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1km,宽1020m地裂缝长1km,地

31、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宽10m4.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总结评估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和危险性。一、二级评估单独列节,三级评估不单列,作简要概述;应加强对现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总结,如:崩滑类空间分布与地层层位或构造的相关性、发生时间与降水或地震之相关性;泥石流发生时期与植被破坏之相关性或高强度降水之相关性等。1、现状危险性评估不应将拟建工程列为危害对象(拟建工程属未建,归入预测中的承灾对象);2、评估内容包括危害范围、对象、危害发生的概率或条件(降水、地震)、危害程度、可能出现的结果和损失;3、一般应对每一灾害体和不良地质现象逐一进行评估,灾害点多时,

32、可列表(也可与前一节“地质灾害特征表”合为一个表)反映,对典型点之现状危险性进行剖析。6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预测评估是指对矿业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任务是依据矿山工程项目类型、采掘工程布置情况、开采方案、矿山开采历史等,预测矿山工程项目(重点是露采边坡、采空区、固体废弃物及为矿堆放场)在建设期、生产期、闭坑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价是否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矿坑涌水、井巷道变形破坏等地质灾害以及灾害的范围、危害对象、危害程度。6.1矿山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威胁目标根据矿山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影响程度,结合

33、评估区现有地质灾害、 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特征,分析矿山建设加剧已有地质灾害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依据实际情况分析预测,并评估可能造成威胁的范围和目标,评述其危害程度、危害对象。(1)露天开采预测采掘场边坡在开采过程中和达到最终境界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影响,评价是否会诱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以及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对采掘场边坡的稳定性应作为重点评述,对应进行稳定性评价的边坡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执行,并对露天开采等形成的边坡明确其安全等级。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类型(简单、中等、复杂),评价矿山疏干排水可能诱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34、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范围、危害程度,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根据排土(石)场、尾矿库的地质、地形条件,拦渣坝、尾矿库的构筑方式、体量特征,弃土(石)、渣的堆存方式、堆存量等,评价其场地的稳定性,以及诱发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1)地下开采根据矿层(体)产状、厚度、分布特征,围岩条件,开采方法,计算并确定充分采动后所形成采空区的面积、跨落带及裂缝带的最大高度,分析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计算最大下沉量、最大水平移动带,预计移动盆地主断面、移动盆地边界,从而预测评价采矿活动可能诱发地面塌陷、崩塌、采动滑坡、采动滑移的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拟采取

35、的防治措施。查明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巷道矿压显现的一般规律,预测评价矿山压力显现可能诱发顶板冒落、片帮、底鼓等灾害类型及危险性,并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类型(简单、中等、复杂)、矿坑涌水条件(矿坑充水方式、水源、矿坑涌水通道、影响矿坑涌水量的因素),评价矿坑涌水对矿山矿山建设及生产的影响和危害;评价采空区积水对相邻矿山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预测矿山疏干排水可能诱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范围、危害程度。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根据排土(石)场、尾矿库的地质、地形条件,拦渣坝、尾矿库的构筑方式、体量特征,弃土(石

36、)、渣的堆存方式、堆存量等,评价其场地的稳定性,以及诱发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根据评估区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石、废石(土)、尾矿、矿坑水等主要中有害组份特征,预测矿业活动可能诱发、加剧有害组份迁移、扩散、富集对人体健康和水、土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范围、程度,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6.2矿山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根据矿山工程项目的布置,结合现有地质灾害的分布的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对矿山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营运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影响和危害的危险性依实际情况进行预测评估。预测范围,重点是评估区,同时应指出评估区外地质灾害或不良地质作用(洪水、河流

37、淤积等)之危害是否会波及本区;预测时段,包括建设时期和运营期,一般应在100年左右;预测灾害,包括现状已有和将来(100年左右)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除对拟建工程外,还应包括评估区及其邻近地区之已有工程和地质环境之危害;预测方法,通常是工程地质类比法,还可采用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字统计法等作定性和半定量评估;对本场地内或邻近地区新出现的同类矿山建设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经历、治理经验进行描述,阐述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机制及其危害;应紧密结合拟建工程进行预测,切忌只有结果,无分析依据;行文上,可将场地分段(分片)预测,也可按工程分类预测,切忌笼统;预测原则是:有依据地分析,“宁可信其有,

38、不可信其无”,对新存在的可能性均应予评述,切忌以“不会”、“不产生”、“无危害”、“没有危险”等评价其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应以“可能性小”,“危险性小”等评述之;用“风险度”概念,即出现各种灾害的概率是高还是低,出现时其灾害程度是严重还是轻微的,进行评述。预测评估中,须考虑矿山项目新建对周围已有建筑及地质环境影响,除地质灾害外,还包括地下水污染,水源污染等。6.3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综述矿山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和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危害程度,概括预测评估结果;一、二级评估单独列节,三级评估可不单列,作简要概述。7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半定量

39、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程度,分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确定其等级,对矿业活动的适宜性及可行性作出评估,提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措施和建议。7.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 (1)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依据矿山开采方式和强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稳定状态、危害对象、损失情况及地质灾害防治难度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见表3),划分为危险性大、中、小三级,分别以、表示。表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评估 要素危险性分级开采方式和强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稳定状态危害对象损失情况地质灾害防治难度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危险性大开采深度大,面积大,完全未按照设计开

40、采或没有开采设计,开采技术不规范。开采深度不大,矿体厚度大,采空区面积大,有重复开采。崩落法开采,塌陷区未处理;空场法开采,采空区未封闭、放顶或充填;充填法开采,充填方式不正确。完全未按照设计开采或没有开采设计,开采技术不规范。较复杂或复杂差(地质灾害严重,已发生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矿业活动必然会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城镇,重要构建筑物,主要采矿设施,特殊、重要的资源与环境功能区。大(受威胁人数100人,财产500万元)防治难度大,难以治理。危险性中等开采深度较大,面积较大,大部分未按照设计开采或没有开采设计。开采深度较大,矿体厚度较大,采空区面积较大,无重复开采。崩落法开采,塌陷区部分处理;空

41、场法开采,采空区未封闭、放顶或充填;充填法开采,充填方式不正确。未按照设计开采或没有开采设计,开采技术不规范。较复杂或中等中等(地质灾害较轻,已发生过小型地质灾害,矿业活动可能会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村庄、居民点,一般构建筑物,附属采矿设施,较特殊、较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功能区。中(受威胁人数10-100人,财产100-500万元)防治难度和治理投入不大。危险性小开采深度浅,面积小,按照合理设计的开采开采技术规范。开采深度较大,矿体厚度小,采空区面积小,无重复开采。崩落法开采,塌陷区已处理;空场法开采,采空区已封闭、放顶或充填;充填法开采,充填方式正确。按照设计开采,开采技术规范。中等或简单好(地质

42、环境条件好,未发生过地质灾害,矿业活动一般不会诱发地质灾害)临时性采矿设施,构建筑物等,一般性资源与环境功能区。小受威胁人数10人,财产100万元易防治,治理投入小。7.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1)按工程特征、评估区段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地质灾害点和潜在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危险性程度,进行危险性区段的划分。 (2)说明各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育程度、稳定状态、危害和危险性程度,可能诱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种类、可能性和危险性大小及危害对象(包括建设项目、附近村落和已有建构筑物)和程度,明确各区段面积,可列表说明;此部分内容是前面三章的分区段总结,仅要结果,不要分析内

43、容;一、二级评估要严格按此内容编制,三级评估可简化。(3)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以及不同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按区对其场地矿山建设的适宜性作出评估,以“适宜、基本适宜、适宜性差”(见表4)表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表4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级 别分 级 说 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适宜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矿山建设遭受地

44、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成发育区,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7.3 小结综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和分区的情况,采取半定量方法总结。一、二级评估综合上述评估结果,三级评估可不列,也可简要概述。8.评估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8.1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危害对象和程度、危险性大小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主要有:(1)避让:对于危险性大的区段和工程部位,必须根据实地情况提出避让或专项防治措施;(2)工程措施:支挡、抗滑、

45、护(固)坡、排(截)水、保持水土、生物治理、拦碴坝等,针对矿山地下开采应注意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设计预留煤(岩)柱的保护、露天开采边坡开挖的和台阶的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要求。依地质灾害情况具体确定;(3)针对评估区中可能对拟建工程、自然和社会环境构成危害或影响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提出方向性、原则性防灾减灾要求和建议;根据地质灾害处置与否对工程正常建设及使用的影响程度,指出“必须”、“应该”或“建议”进行治理的灾点。8.2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对即将或已经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生态、植被等影响,结合当地的恢复治理经验,提出方案及拟应采取的措施。8.3尾矿库、渣库运行和管理措施结合尾矿库和渣库可能

46、造成的危害或现在运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其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或防治措施。9结论与建议9.1 结论(1)依据矿山建设规模大小,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评估级别的判定;(2)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工程地质问题概述,现状评估结果;(3)矿山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概述,预测评估结果;对主要工程部位,危险性大区,存在对附近村落和建构筑物有危害隐患的地质灾害必须明确指出。(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分级情况及综合评估结果,场地适宜性。9.2 建议(1)总体防治措施原则,环境保护;(2)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提请注意。(3)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及注意要点。(4)建议对地质灾害不明之处进行长期观测,建立地质灾害巡查,预警制度。(5)提出建设和营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附图:(1) 矿山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现状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